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件事做30年,会怎样?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974位真人故事

我叫农民蘑菇哥,70后,河南人。
20岁,我成了扶贫项目技术指导员,辛勤努力几年,工厂却倒闭了,我带着遗憾,开始独自创业。
后由于工人疏忽,让我差点倾家荡产,是妻子的鼓励与坚持让我重获新生。
如今,我带领全县300余户农民一起发财致富,得出的经验是:“我要发财”比“要我发财”重要!
(跟大家讲解注意事项)
01
1972年,我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地处黄淮之间,是平原地带,日照充足,雨量丰沛,非常适宜发展农业。
20岁,我进入了由政府扶持的香菇种植推广企业。那时香菇种植是一个新鲜事物,吃的人不是很多,会种的人就更少了。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我对每一件新鲜事儿都感兴趣,没想到很顺利就应聘成功。
我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跟着一位姓杨的师傅学习香菇种植技术,然后把学成的技术传授给农民,说白了就是做技术指导。
(我在做技术指导)
那个年代,培养料的拌制场地都是露天的。正赶上八月十五,天气还很热,一起学习技术的有十几位同事。
大家有说有笑地把一些木屑倒在场地里,用清水喷洒在原料上,出汗了大家也顾不上擦,继续干活……
吃过午饭,大家都在午休,我就拿出本子把上午的配料比例,操作的先后顺序,以及培养料的水分含量,酸碱数值都详细的记在笔记本上。
记在笔记本上还不算完,每一项我都过一遍脑子,把不理解的部分仔细地研究明白。
(我在考察)
还记得,当时有一个配料叫石膏粉,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配料。
我把它记录下来,等着第二天去问杨师傅。为什么要等到第二天呢?因为太忙了,我根本顾不上。
下午要进行香菇菌棒的分装,每个菌棒重量在八斤左右,十几个人一下午就能装了4000袋。
装好之后,大家把这些香菇菌棒整齐的码好,盖上帆布棚,开始进行蒸锅灭菌。
晚上,我和一位同事负责前半夜烧锅炉的任务,通红的火焰映红了我的脸庞,显得更加黝黑了,同事打趣到,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等着被填锅炉的煤炭呢。
(指导每袋应装的重量)
而我,迎着火焰散发出来的光芒,又开始了下午的记录,用袋子的规格,菌棒的重量,一袋能装多少数量,每一项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碰到了杨师傅,他端着脸盆去洗漱,我顾不上刷牙,赶紧跑过去问他,昨天配料里为什么会放石膏粉?
杨师傅告诉我:“石膏粉是用石头锻烧的,不但含有矿物质而且可以稳定酸碱度,并且在采收香菇的时候不容易带出培养料。”
就这样,每次纠结一晚上的问题,第二天肯定能烟消云散。
(榆黄菇)
02
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得很累,但是很充实,眼看就要到元旦了,圆润肥厚的香菇丰收了,我们和杨师傅一块聚餐。
其中,有一道菜清炖鱼头,放的就有当年收获的香菇,它们不是很配,但是我吃得特别的“饱”——满满地记了两大本笔记。
第二年秋季,在周口地区16个乡镇进行香菇种植的推广。我成为技术骨干,被分到了商水县白寺镇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发展农业,政府推出了无息贷款的政策支持香菇种植。
(大家来认领菌种)
因为香菇是有季节的,春节前出不了菇,过了年行情就不好了。所以,我每天去村里面督促村民抓紧时间种植,可这一下去,让我大吃一惊。
在一个叫末庄地方,有一个种植户,家里六口人,两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种了大概有七八亩地的小麦、玉米,每年的收入除孩子交学费所剩无几,勉勉强强能维持家庭支出。
当时,他们也报了两棚香菇的种植,政府免费提供了菌种和培养料。
我去他们家里好几次都见不到人影。一问他们干什么去了,他们说忙着自己地里的活呢?
没有办法,只能一推再推,直到农历的九月份他们才开始种植,已经比别人晚了半个月。
(这就是我)
更让我诧异的是,在一次香菇菌棒蒸锅灭菌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是晚上,我忙完其他种植户,来到了他家。
他居然已经停火不烧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煤烧完了。
本来安排的温度烧到100度,还要保温20个小时以上,他只烧了十个小时。这哪能行,接种以后的菌群会全军覆没的。
我给他苦口婆心地讲了很多,最后他磨不过面子,又去买了一些煤,继续烧了几个小时。
(大家在装袋)
其实,理由很简单,为什么会忙自己的活儿(自己地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因为它是自己的投资,而香菇的种植是政府的无息贷款,免费提供的,说白了就不是自己的钱。
烧煤也是一样,是花自己钱买的煤,所以农户并不愿意多烧,他们不知道这种新鲜的事物是好是坏。
当时也没有销路,只有生产出来后,才能去找采购商,农户担心辛苦了半天,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农民最现实,每茬小麦和玉米下来,虽然利润不是很丰厚,最起码能解决温饱,谁愿意去冒险做一个陌生的买卖呢?
(指导香菇生产)
03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数以自己的农活而为主,香菇种植通常是干完农活后的消遣,从来没把香菇种植当做主业。因此,当地的种植有一半的农户没有成功。
也有一些因为质量不好,产量不高,最后也没有赚到钱,贷款也没有还,他们认为是政府让他们种的,损失应该由政府承担。
对于公司而言呢,菌种款、原料费也没有全部收上来,公司长期亏损,最终解散了。
公司解散以后,我深思熟虑很久,对于我们农民来说,农作物的种植就是小麦、玉米、大豆、蔬菜之类的。
(我与丰收的菇)
当时种植韭菜的收益还可以,我也想过种一些韭菜,但是韭菜管理流程我并不熟悉,而且韭菜必须用药物灌根的,不灌根就会生虫,引起减产甚至死亡。
灌根用的药,低毒的根本没用,所以要用中等毒以上的药物,经常割韭菜的镰刀都会被腐蚀。可想而知,韭菜能不能多吃。
菜农也不想灌根,但是不灌根,就没有很好的收益。
我通过两年的接触,香菇基本不使用农药,只是使用一些广谱的杀菌剂而已,并且用量极少,所以算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我种植的平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肯定会越来越注重饮食安全。
当时,我认为香菇种植是发展趋势,粗略算了一下,一亩地种植好的话,会有五万元左右的纯利润。
如果增加一些环节,把香菇管理成花菇,就可以把效益再提高1/3以上,也就是亩纯利润能达到七万以上。
当时我爱人也非常支持我,在她的鼓励下,1998年我找到了当时商水县食用菌协会邵会长,给他讲了我想大力发展香菇种植的想法。
邵会长非常认可我的这种天然无公害的理念,在他的帮助下,我在商水县农业局院内建了六个大棚,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
(我种的羊肚菌)
04
因为当时种香菇的很少,我招的都是临时工,他们都是半路出家,一点都没有种植经验。我跟他们讲,按照香菇包的数量来计算工钱。
当时还没有装袋机,全是用铲子一勺勺的装,他们为了完成数量,装得特别快,有的时候一不小心,铲子碰到薄膜袋,就划破一个小孔。
当时,我也疏忽,没有挨个的检查质量,接种以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感染,粗略地算了一下,当时损失有两万多块钱。
(鲜品榆黄菇)
当时的两万多块钱是我全部的家当。赔钱之后,我闷闷不乐,一直想下次如何避免的这种情况的发生。
没办法,只有亲力亲为,而我妻子在这次损失后总是怨声怨气的。我看着她忧郁的状态,心里很不是滋味。
记得,有一次给工人发工资,东关新村的一个女工,领完工资回家了,过了两天回来找我说,有一张50元的钞票是假的,让给她调换。
按道理说,现场你提出来是假币,怎么调换都可以,但是你已经回家了,又来说是假钞,这个道理说不通啊。(钱是真的,只是洗衣服时不小心洗了一下)。
(我种植的羊肚菌)
那一刻,我妻子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一言不合就和她扭打了起来。
她的行为,让我觉得那是一种发泄,她把积攒的怨恨与损失带来的伤痛,在那场扭打中全部发泄了出来,一点也没保留。
还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天气特别冷,呼呼的北风,把其中一个大棚的塑料刮起来了。
我和妻子紧紧地拉着塑料布,手都冻僵了,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寒风刺骨。
刚把这边弄好,那边又刮起来了,整整弄了大半宿,当时心里想,要不是投资了那么多钱,真想放弃不干了。
这一路走来,感谢我的妻子支持和鼓励,她跟着我受苦了。
(我种的平菇)
朝霞升起时,打开棚膜给香菇通通风,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这样,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六个大棚的香菇,经过温差和干湿差的刺激,形成了花菇。
每个菌棒出了七八个花菇,个个咧着小嘴在傻笑,个个饱满圆润,我站在旁边上看着它们,心中无比的喜悦,出菇销售一个月,算了算账,这一个月收入达到了将近五万元。
短短几个月的香菇种植,虽然辛苦,但是这五万元是平时种小麦、玉米几年收入的总和啊。
那一刻,我和妻子一股脑地把刺骨的寒风和起早贪黑的辛苦,通通忘得一干二净……
(我种的灵芝)
05
后来,我陆续种植了茶树菇、鸡腿菇、灵芝、木耳等品种,每一个品种的种植我都亲力亲为,力争做到最好。
我种出来的蘑菇,菇形圆整,个大肉厚,鸡腿菇洁白鲜嫩,平菇朵大形满。
周口商水农贸市场的批发商争相来现场采购我的香菇。回去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知道了我有个菌菇基地,所以慢慢的知名度提高了。
我觉得农民最实在,只要有销路,再苦再累他们也愿意付出。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还没有销路,让他们跟着你一起努力简直是天方夜谭。
(学员刚采摘的平菇)
他们看到我的销路这么好,而且利润丰厚,每天都会有几个人来向我咨询。
记得有一次,在八月十五前夕,有个种植户拿着自己定做的五仁月饼,和刚加工好的香油来基地找我说,哪怕贵一点也愿意买我的菌种。
他们已经偷偷的看了很多次了,说我种的菇真好。
看着他们手里沉甸甸的礼品,我赶忙把对方请进屋坐下,如此的有诚意,我确实被打动了,就一口答应,但是礼物不能收。
反复的推脱下,对方和我约定好购买时间,放下东西匆忙地离开了,当我拿起东西,追出去的时候,已不见人的踪影。
(羊肚菌菌种)
晚上我妻子说:“大家都愿意买,咱就卖菌种吧,既能帮助大家种植致富,咱自己也有不少的收入,而且周期短,见效快。”
本来培育菌种是农科院的事儿,没想到我也能承担起如此重任。
06
其实,这完全归功于我爱记笔记的习惯, 26年如一日,使得我对食用菌种植到了一个痴迷的状态。
每天晚上,我都会把一天当中的操作重点一字不漏地记在笔记上。
秋季是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大家把脱粒后的玉米芯放在路上,过不了几天玉米芯就变成颗粒状态了,路上的行人和车就是天然的粉碎机。
(搅拌好的培养料)
夕阳西下,我时常看见大家在路上忙碌着,他们把碾压好的玉米芯收回家,与麸皮、石灰一起搅拌,通过水的粘合,这些拌料会相互依偎,拥抱的特别紧实,再把他们搅拌均匀,堆在一旁等着发酵。
一个星期过去,玉米芯的颗粒慢慢地由黄色变成了黑色,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一股酒糟的气味,到了生产旺季,家家都是这种气味。
有的时候,还没走到村口,远远的就能闻到这种“致富”的味道。
我尽管在加班加点地干,但是菌种还是不够卖,有的人害怕买不到,早上两三点就来敲门,我的一个原则是菌种没有发好,菌是不能出售的。
我和他们约好,每周一大家来买,早上一开门,大家蜂拥而至,你拿,他抢,有的鞋都挤掉了。
(羊肚菌出菇现场指导)
有的老乡刚从畜牧局附近买些小鸡仔,直接带着小鸡来买菌种,整个院子里,都是小鸡的叫声。我和大家交流技术,探讨问题,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
在蘑菇种植户里面有养鸡的朋友,有一次缺货,买的麸皮不够用,他就把喂鸡的豆粕,添加了一部分,这次意外的发现,让后期的出菇量比同批次的提高6%。
这一批的菌种,明显菌丝比较粗壮,后来在种植的过程中,菌包发菌速度快,菌丝整齐浓密。又经过几次的尝试,菌丝表现依然很好。
(陆续出菇)
我一直在不断尝试创新的方法,怎么才能即高产,又符合天然无公害的理念呢?
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能成功,没想到创新在这次意外中被发现了。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一个人的力量再怎么大,也有局限,独行快,众行远。
07
2013年,商水县成立一个专家团队,给全县所有贫困村,免费进行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有果树专家、畜牧专家、花卉专家等。
当时的负责人找到了我,邀请我加入团队,还下了聘书,我很荣幸成为了团队一员。
这一次下乡指导和20多年前截然不同,原来是“要我致富,现在是我要致富”,大家的接受的程度普遍都很高,而且也非常认同种植蘑菇是发财致富的道路。
(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在袁老乡李庄行政村,有一位60多岁的平菇种植户,把还没有发酵满的菌包,整整叠放了七层高,我摸着中间菌包,感觉到里面的温度有30多度,劝说要赶紧分散通风,要不温度过高,菌种会烧死的。
得知事情的严重性,对方特别的感激我说:“幸好是你来了,要不然这2万个菌包,我就得损失10万元钱啊,你真是上天派来的活菩萨。”
(学员合影)
菌种购买的客户群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年人,他们朴实而勤劳,不能让他们的辛苦白费,我跟他们约定好,只要种植上有问题,不管多晚都可以打我电话咨询。
有一天,来了一位重庆的小伙子,刚满20岁,一进门就害羞地喊着:“刘师傅我来找你了。”我说:“你有什么事?”
他说:“我想跟你学习菌种的制作和种植技术,我和你离得这么远不会抢你生意的。”
我爱人在一旁说:“收下他吧,人家千里迢迢来了。”
看看妻子这样替小伙子说情,我心里想,我这妻子真是既勤奋又善良,娶了她真是我修来的福气。
我在旁边也不好说什么,小伙子掏出3000元现金,说:“这是学费,还说我以后不会忘了您的。”
(我开始培训了)
在学习的期间,小伙很勤快,什么活都干,因此他学习得也很快。
不但掌握了种植技术,菌种制作也掌握了精髓,实操练习做的菌种,和我做得不分上下,大约14天左右就熟练掌握了大部分品种的种植技术。
一天早上,小伙见到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师父的教导,我要回家了。”
小伙子回去以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建了四个大棚,购买了一些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付出,第一批顺利上市,平菇朵形优美,颜色油光发亮,刚到上市,就被大家抢购一空。
(办公室的我)
当地的老种植户,也纷纷前来购买,小伙子经常给我打电话报喜。这也是我正式收的第一个徒弟。
我和妻子商量后,开始了筹备学员培训,腾出了两间房子做教室,购买了桌椅板凳,又建设了学员宿舍,床单、被褥、洗澡间统统制办,也添置了不少学员实践操作的器材。
我开始正式招收学员了,一方面是对我26年经验的赋能,另一方面真心想让大家通过这种无公害的种植技术发财致富。
(大家满载而归)
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等等,大家纷纷慕名前来学习。
一位青海的大叔60多岁,从事平菇种植有六七年了,产量一直很低,感染率也高,因此每年的效益也不好,考虑了很久,后来到我的基地进行学习。
初次见面,我了解到,他在生产种植中放的营养物质太少,添加的石灰量不够。
这是大多数菇农犯的通病,舍不得放东西,菌丝长的慢,时间一长,杂菌感染就来了。
(我是老师,也是朋友)
大叔通过学习,回去了以后扩建了大棚,每年自己制作菌种,种植四万包,去掉成本纯利润20多万。
在生产中,遇到了问题,随时都可以进行咨询,不断进行改进,今年,计划让儿子给他帮忙,继续扩大种植。
这两年产量提高了,质量也改善了,每年都会给我寄些当地的特产,还特意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08
通过我26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本地的食用菌种植户,从最初的我这一家,陆续发展了全县两三百家种植户,每户年均收入6万元以上。
慢慢的,在我的带领下,我们县的菌菇种植在全国有了影响力,我也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
我们已经申请了周口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申报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有关部门正在审批。
(大家获得结业证)
土地是最真实的,它不会坑人也不会骗人,你付出多少辛苦,它就回报你多少。
希望所有的农民在自己领域里都能深耕下去,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无论你是种植韭菜的,还是种植大姜的,都希望大家用天然无公害的理念去发展新型农业,丰富大家的菜篮子。
咱们一起加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千万富翁发家史:玉米芯种出“植物黄金”,年收入300多万
农民大棚种植香菇每年净赚三十万?(附种植技术)
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
中国·林州 香菇的规模化种植
[首藏作品](7001)“地头专家”班立桐:让小蘑菇托起致富梦
鲁山县磙子营乡:农民合作社带就业促增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