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际犹太人救济组织给了辛德勒一万五千美元的补偿金(当时美国年人均收入1600美元)。辛德勒和夫人,还有六个犹太家庭一起去阿根廷,当农场主,1957年破产。
1958年他返回德国,在法兰克福经营水泥厂。资金仍来自那个犹太人救济组织和在战后发财的几位辛德勒犹太人。不过1961年再度破产。辛德勒犹太人很坦率地说,辛德勒总是破产原因跟他耐不住寂寞、不肯踏踏实实苦干的个性脱不开干系。
以色列的辛德勒犹太人听说他陷入困境后,遂邀请他访问以色列,费用全包。他们在以色列的波兰语媒体上登广告,请所有认识“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的前集中营居民都跟报纸取得联系。在特拉维夫,奥斯卡受到狂热的欢迎。
辛德勒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辛德勒在二战前、二战后都是个极其失败的商人,同时他还是个花天酒地奢侈无度的家伙。
他是个冒险家,天生难耐和平岁月。他干间谍很出色。有资料显示他在1939年二战爆发前曾为德国军事情报部门去波兰搜集过情报,军方对他的收获非常认可。
可是他又特别张扬,生活奢侈。情报部门不敢进一步用他。
他不懂管理,不懂财务,不懂生产,他也没有资产,仅仅擅长口若悬河和各色人打交道喝酒吹牛到昏天黑地(他和克拉科夫当地的党卫军头头打得火热,收买了集中营从上到下的纳粹。柏林有个姓辛德勒的党卫队将军,其实俩人并无血缘关系,但他让所有人错觉那是他亲戚)。在和平时代,他完全不适合做老板,顶多当个销售总监。
要不是战争,他发不了横财。他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犹太人。1939年,据纳粹十一月二十三号的法令,所有犹太人的银行及贵重物品保管库均由德方行政部门以固定投资信托的形式接管,不允许犹太所有者享有任何动用和收益权。他和犹太商人达成协议:投资五万兹罗提,换得每月数千个锅碗瓢盆,自一九四〇年七月开始交货,一直持续一年时间。
战争让他大发横财,也检验出他最真实的人性。他在犹太人身上发的财,一边挥霍无度,一边用于救助犹太人。
但他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不是不吝惜钱财(那本来就是不义之财),而是他为了救犹太人不惜冒生命风险,这是辛德勒电影里没有表现的。
战争期间,他曾经多次去匈牙利等国家与犹太人组织代表见面,透露犹太人被屠杀的消息,要求督促国际社会救援犹太人。他曾经三次被纳粹逮捕,原因绝不是电影里那么简单的亲吻过犹太人。每次都是靠关系和贿赂逃出来。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甚至给集中营犹太人偷来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