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盐都的结胎地—贡井(三)

地火之歌:焰阳井、大火井、东源井的述说

  其实在用柴草,用煤炭烧制食盐的同时,自古以来,还有另外一种燃料在使用,而且这种燃料奇诡莫测,更引起过两千多年来文人学士的更多关注,它就是天然气。

  贡井之使用天然气熬盐,有它重要的历史地位。

  史载天然气在四川的发现和应用,应该早在秦汉时期。汉张晔《博物志》中记载:“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执盆盖井上煮盐”。就记载了西蜀一带利用天然气煮盐的事情。这种来自地下,用井导出,“用竹木投以取火”,“接其光而无炭”的燃料,使我们的祖先感到极为奇异,“引火井火煮盐”,“以竹筒藏其光”的采气、输气,利用天然气煮盐的工艺,也逐步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更引起了无数文人的吟咏赞颂。左思在其名作《蜀都赋》中描写临邛火井,“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范晔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替它注为:“火井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许,隆隆如雷声,灿然通天,光耀十里。以竹筒盛之,接其光而无炭也。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更是详尽地描写了当时采集、输导、引燃、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景。

  那么,当时的天然气又是怎样勘探、开凿、成井而获取得的呢?我们手中的文献资料,则未得其详,以致今天的研究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九十年代初到贡井河街去考察古盐业历史文化的遗迹,在河街2组、旭川书院旁一个民居小院旁,看到一幅独特的情景:院门外的土坡旁,一片乱石丛中,倒扣了一个陶罐在石缝上,陶罐的周边用粘土极粗糙但却并不完整地糊了一个大略圈形的圆环,看起来并不是意在密封罐与石、土的接缝,而仅仅是将它大致固定,不致移动。从土圈引出一根皮管到大约一米远处,皮管上又用一个三通,使其分为两支,牵延进附近的院内。问院中的居民,他们告诉我,这罐子是采天然气来做生活用的。这里的几家人都靠它生火煮饭热水。那一堆乱石与许多地缝相通,地缝中自然泄出天然气。只须扣一个罐子就可以很方便地收集起来,用皮管输进家里使用。“不用白不用,还有毒,引来用了才好”。一个老者告诉我说。再问他们,又告诉我这一堆乱石石缝泄出的天然气,从前叫焰阳井,几十年前这里有一两口煎锅,就用这股气煎盐。“不过时断时续,生产不正常”。老者说:“这股气是歇稍气,夏天气盛,出气多,好煎盐。冬天地气下沉,出气少,就停锅歇稍。我们现在用它,也主要是夏天,冬天还要烧蜂窝煤”。

  后来查资料,贡井从很早就有这口焰阳井,一如老者所说和我所见是“从几个石缝中泄出天然气,引以为烧盐”的一口井。又叫坛坛井,为什么叫“坛坛井”?史料上无从考,我却在现场看到了端倪。它是用一只坛坛(或瓦罐)倒扣在其上,以收集、导行天然气的一口井,所以得名吧!张晔说火井“执盆盖井上煮盐”之盆,大致应该就是焰阳井之坛坛,我所见之罐子一类的器物,而后演进成kang盆者的吧。

  从这一口焰阳井,我推断古代的天然气,应该最早就是在地表发现了类似焰阳井这样的天然气露头,试之以火,竟可以燃烧,然后以盆扣之而收集导引以致用,再以后为了解决它“歇稍”,产气忽大忽小的问题,便拓开石缝,淘挖成井,以广其源,增加和保障生产量而逐渐完善为一整套天然气开凿、引导、采集、输运、燃用的技术的吧?那么,以现在的焰阳井来推论,这种发现、利用天然气自泄型火井,也应当同大公井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出现——因为这个焰阳井离大公井遗址不到两百米,就在河街古“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的大口井井群之中!而且史载大公井在后来不断淘挖加深的过程中,也导出了天然气,成为卤、气双产井。聪明的古人就卤就气,引以煎盐,应当是情理中的事。只不过临邛近邻成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轻易可以私奔过去,又便于“当炉”,让成都的卓文君之父闻之而丢脸),其火井易于引起关注。而富世、大公盐井偏僻遥远(陆游在南宋时还称它“渺然孤城天一方,传者或云古夜郎”),其火井未得到文人的传播“炒作”,因而未能载诸史籍而已哉!

  我说这么多,想必读者懂了:这贡井河街的焰阳井,应该是中国西蜀运用天然气煎盐的火井最古老的一种型制的孑遗,天然气采集生产最古老的活化石!

  自贡的井,多盐卤与天然气伴生,一井凿成,同时见水火之功者并不少见。宋良曦先生在《中国古代天然气开采技术》一文中,引述《宋史.扬佐传》中记载:“佐为陵州推官……(陵井)岁久干摧败,欲易之而阴气腾上,入者辄死”及陵井“井口摧圮,毒气上如烟雾,炼匠缒入者皆死”,认为这便是卤水与天然气共出一井,天然气从陵井中泄出致毒人以死的例证,是非常有见地的。但从引文所述,当时(汉代,在今仁寿境内)的陵井,应当是大口浅井,否则,工匠不可能“缒入”。而天然气的涌出,必本不在凿井的意中,而是因凿卤井而意外旁及。即使出现了气,被引以燃烧煎盐,恐怕起始也并没有多少“行为的故意性”在吧?而也是这一篇文中,宋良曦先生还引了明代张翰《松窗梦语》的一段话,说蓬溪一带“有火井,土人用竹筒引土气煎盐,一井可供十余锅,筒不焦,而所通盐水辄沸”,并指出这时的火井仅容一竹,不可能很多根竹筒入井(而是以一竹入井导出地面再设分枝气筒引致各灶煎盐),俨然是卓筒钻凿,专为提吸深层地下的天然气以煎盐,且气丰高产,足以“批量”提吸,一井煎数口至数十口盐的天然气井。

  又可惜的是,明人张翰只叙此种小口深井火井在蓬溪,而未提及该火井的井名,及具体井位,落不到实处。

  而我查阅《贡井盐厂志》,其第三篇《生产建设》第一章《井盐生产》里,则赫然有一段话:“明代,今贡井地区沿用卓筒井井型和采卤的基本工艺。天启年间,共有井74眼。其时已普遍采用以牛采卤的动力,井口支架演进为'天车’,推卤绞盘已演进为'大车’,卤筒已演进为多节楠竹作牝牡榫,用麻辍续之。熬盐仍为敞锅,燃料以煤为主,并在王坤坳凿出'大火井’,开始大量用天然气煎盐”。而《贡井志》更直接地说:“明万历时(15731619)在王坤坳凿出天然气井,名大火井,煎锅八口”。而这一时期,正与张翰所说“火井”同期。

  “凿出”一词,明白地传达贡井明代的大火井不是为凿盐井而顺带见气,而是专凿之气井。“名大火井”,可见此井气盛量大,专门用以长时期大规模的煎盐,是专业化的煎盐气井,所以以之命名。“大量用天然气煎盐”,“煎锅八口”是言其效益极高,极受欢迎和重视。与张翰之文相映证,与宋良曦先生之引文相印证,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卓筒井的技术用于开凿气井,致使天然气井开凿、生产步入“专业化”的阶段,从而使其在煎煮食盐上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至少在贡井是有最早的史例记载的呢?

  大火井之究竟多大,其实还是有点含糊,无从考察,但王坤坳之地理位置,其实就在离老街河街不远处。河街今存有焰阳井遗址,河街的大公井不仅产卤,后来也产气,河街之末端现在还有正在生产的气井金流井。金流金天车高43米,已然是世界现存最高的天车井架了。这一串链条链接的正是贡井在开发、利用天然气煎熬食盐上的历史地位呀!

  而说起贡井的天然气井,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当然是东源井了。我曾为这东源井撰过一幅楹联:

  咸龙东突,荧火奔溯,此井钻凿历经岁;百载导涌亿方气,斯乃世上称最之火井也。

  林森源访,少奇闻赴,斯地造临皆枢机;千灶结烧万担盐,此宜化中少见之奇地焉。

  联中嵌“东源火井奇地”六个字。

  其奇也,一是其开凿的历史颇为传奇。史载,东源井开凿于1858年(咸丰8年),钻至258米打成大口后停钻。1889年,也就是时隔31年后,复又以顿钻法人工踩碓深钻,到1892723日钻至343.92米时,首见气缝,开始见气。1893年钻至552.79米时,改用更小的钻头,继续深钻,1896628日钻至624.84米时,停钻,正式定名为东源井投产。其后,在1915年、1917年、1921年、1935年四次加钻,井深节节推进,至938.03米,产气量亦越愈增大,最后至30020m3/日,而且黑卤涌现,成为卤气双高产的一口名井。到1943年断丝落筒,这口名井停产到1951年,复经打捞落物,淘清淤井,恢复生产。到1972年加深到945.56米,而成型为现在的井制。这样历时114年,历经前清、民国、解放后三朝而成的一口井,淘淘停停,不断拓深扩产,真是够传奇了!

  其奇也,二是它的地质构造称奇。“东源井位于自流井构造西端的轴线上,处于构造倾斜末端与断层遮挡所圈闭的部位,地下断层交错,有黄桷坡逆断层和重滩逆断层。”(录自《贡井盐厂志》)这是一句很拗口很缠夹很专业的话,我请教宋良曦先生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一句话说完,不该有天然气高产井的地段,”而竟然打出了稳产高产百年之久的天然气井,简直是一个奇迹,令专家们都啧啧称奇,争议论证了几十年,终尚未能彻底解释清楚。“所以在国务院筹办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出中国地质研究成果展时,中国展出两个模型,一个是三峡大坝及地质结构,另一个便是自贡的东源井地层剖面结构。”宋良曦老师说:“它是世界级的地质奇迹呢!”

  其奇也,三是它的产气量之高且持续之久。这口井从1892年钻至343.92米开始产气,到今天已经产气117年了,也从那一年到1990年,共产天然气5.9亿m3,其中1951年至1990年日产气稳定在2.5m3,日产卤水3.5 m3。如果要算到今天,那它累计已产气6亿8千多万立方米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创了手工顿钻式开凿的天然气井,产气持续稳产高产的世界纪录!

  其奇也,第四便是它受到的关注。自它凿成后,寻访考察者不计其数,民国的“总统”林森,在抗战时期到自贡视察盐场,指名考察东源井。其间冯玉祥将军两次到自贡发动节约献金运动也专程到东源井考察。解放以后刘少奇主席、聂崇臻元帅、贺龙元帅都先后到东源井考察、视察。所以我的楹联里说:“斯地造临皆枢机”,其实还应加一层,它还一直受到世界地质学家、天然气研究家、钻井技术专家的青睐,不断有中外专家学者莅临考察。

  其奇也,第五是它的天然气采集、输运、燃用熬制食盐,曾是博物馆式的集大成者。它井下木质表层套管69.2米,井裸壁,从1890年起采用kang盆低压采气工艺,一直沿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其kang盆采气、笕管输气具有一整套典范而完整的设备。因为气卤并产,气盛卤丰,井旁即安排有大规模的灶间。1951年井旁具两幢灶房,共置304口圆锅煎盐,1973年添置平锅,1986年又安装真空制盐设备,遂形成形制最完备的产气、提卤、输运卤气、圆锅、平锅、真空制盐体系,全面展现了自贡井盐生产的面貌。这在自贡乃致全国井盐生产中,是唯一的了。因为如此,它成为自流井气田kang盆低压采气和气卤制盐的典型代表而先后列入自贡市、四川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打造旅游景观”,竟然把最具观赏价值的圆锅、平锅、真空制盐厂场系列设置全部拆除,用来建所谓“旅游接待地”,致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大打折扣。每谈及此,宋良曦先生都会遗憾地说:“要不然,早就申报成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从大公井凿成的东汉末年,到唐在这块地盘上设置荣州,到陆游在这里考察卓筒井的南宋淳熙年间,再到清康熙、雍正年间,贡井的盐业生产从河街、老街发端,逐渐延展至五皇洞、伍家坡、青杠林、鹅儿沟、艾叶滩、长土一带,覆盖今天贡井几乎全部城区,相继开凿卤气井300余口。而发展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川盐济楚时,卤气井开凿更达1000余口,煎锅近3000口,年产销盐10万余吨,约占全国井盐总量十分之一。抗日战争期间,自贡井盐更成为后方盐品供应的主要生产地和四川最重要的税源地,八年中累计产销盐193.3万吨,盐供全口三分之一人口,上缴税款20亿9665.8万元,而贡井占其分额40%-50%。作为井盐生产的母体,贡井走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据1985年编修之《贡井区志》记载,迄至解放贡井亦尚存盐卤气井199口,十大枧号,盐灶126所,解放后又新钻井27口,真是煌煌大观,极矣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井泉联话(四川省)之自贡卤井
打千米深井、用天然气,古人为吃盐用了多少“黑科技”?|钻井|海井|卤水|盐卤|盐井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丁骕自贡盐场规划研究记(2017)
两千两百多年前 中国已打出天然气气井
燊海井
提质增效 | 零散气回收,节能减排,不香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