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文]三关一纛大字杨:揭秘真实的杨家将如何对垒萧太后

 

    杨家将故事流传近千年,精彩迭出,家喻户晓。它主要讲述了北宋名将杨业一家世代尽忠、抗敌保国的英勇事迹。十分遗憾的是,故事中轰轰烈烈的佘太君、穆桂英、杨八姐等“杨门女将”,正史中却一点影子也没有,属于纯粹的文艺创作。“杨门女将”虽然是一段美丽的“假历史”,但作品中忠心报国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人,却是历史上实实在在的真人物。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称赞

    “杨氏父子皆名将,智勇号称杨无敌”。而民间传说中“杨家将”的死敌,则正是契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承天太后萧燕燕。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到北宋中叶已广为流传了。南宋时期,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了话本,搬上戏曲舞台。这些经过加工的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与牺牲的过程,叙述得十分详细和感人。为突出杨家将的光辉形象,还把功臣潘美描绘成大奸臣做陪衬,并用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竭力丑化以萧太后为代表的辽朝人,从而使杨家将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以致有很多人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杨业本名杨贵重,并州太原人。从小就擅长骑射,武艺高强,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如同猎鹰追逐野兔一般。”作为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杨业在弱冠之年便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年轻时曾担任北汉的保卫指挥使,后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他效忠北汉刘崇,被赐姓刘,改名为刘继业。

    杨业平时带兵,处处以身作则,战时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又以骁勇著称,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在宋太祖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初定之时,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尽管如此,因深感刘氏厚遇之恩,杨业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宋伐北汉,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大哭一场,投降了宋朝。

    杨业为北汉守边时,因与经常来犯的辽军交锋,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归宋以后,宋太宗任命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归潘美节制,担负起了在山西地区防御契丹的重任。

    这位潘美,就是评书《杨家将》中被丑化为大奸大恶的“潘仁美”。其实,民间盛传杨业与潘仁美之间的恩恩怨怨大多都是假的,他们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潘美是有宋一代文武兼备、不可多得的良将。宋太祖建国后,潘美受命,单人独骑入陕,说服一向以凶悍著称的后周节度使入朝觐见,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在宋初统一全国及对辽战争中,潘美皆立有大功。潘美的第八女是宋真宗的原配夫人(当时宋真宗还是王爷),年仅22岁就病死了,宋真宗当皇帝后将其追谥为章怀皇后。可以想见,这位潘皇后一定是个贤淑貌美的好女子。在后来的评书演义中,潘氏倒成了阴险毒辣的“西宫娘娘”,完全都是艺人的胡编乱造。

    在小说和电视剧《杨家将》中,杨业共有8个儿子。但据《宋史》记载,杨业其实有7个儿子,他们是:杨延郎、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父征战,于陈家峪口一战殉国,其余6子皆得善终,并没有哪个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

    对于杨业的孙子杨文广,《宋史·杨业传》中也有记载,至于“杨门女将”,则无一字提及。专收“义妇节妇”事迹的《宋史·烈女传》中虽然收录了近40名奇女子,却没有一人出自杨门。可见,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穆桂英,也没有杨宗保。

    真实的杨延昭并非杨六郎,而是杨业的长子,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

    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见后说:“此儿类我。”以后每逢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成长,杨延昭也成了一名职业军人。

    公元979年北宋第一次伐辽,时年29岁的杨延昭作为先锋,随父先后攻克应、朔等州,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杨业殉国后,杨延昭继承父志,领兵镇守大宋的北部边境。

    在任期间,杨延昭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每战都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多次击溃辽国入侵者。获得功劳,也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都乐于为他效命。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参加过对西夏的防御战。在战斗中,他表现灵活机动、战绩优异,得到了嘉奖和提升。后来宋、辽之间在代州边界划分问题上发生争执,杨文广曾向朝廷进献阵图并陈述攻取幽燕之策略,但尚未等到朝廷回音,杨文广便因病去世了。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没能建立与其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当时的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之间摇摆不定。但作为英雄的后代,杨文广始终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他继承了杨家将忠心报国的传统,一直为此目标而努力。可惜的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修文偃武的风气也已形成,朝廷讳言用兵,杨文广美好的理想,也只能随着他英年早逝而付诸东流了。
“杨无敌”威震辽邦
    在公元979年的宋太宗伐辽战争中,契丹帝国取得了全面胜利。宋军败走之后,辽朝得势不饶人,开始不断袭击宋朝边境。杨业作为代州刺史,扼守宋朝在北方长城唯一的天险雁门关,保障着整个北方防线的安全。
    公元980年,辽朝大举南侵,以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当时杨业手下只有三千兵力,而且大部分是步兵。面对强敌,杨业以步兵在正面佯装抵抗并逐步后退,以诱敌深入。同时采取远后方大纵深迂回的战术,亲率几百名精锐骑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从辽军后方发起冲锋。杨业命令所有骑兵在战马的尾巴上都拴上树枝拖在身后,这样奔跑时会卷起大量烟尘,让对方无法辨清虚实。
    辽军南侵后,一路上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异常骄横,根本没有料到杨业敢于以区区三千人进行抵抗,更没想到杨业能主动发起进攻,因此毫无防备。杨业从辽军背后发起冲锋,与潘美的部队对辽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由于战马后面拖着树枝卷起大片尘土,一时烟尘滚滚,战马嘶鸣。杨业一马当先,率宋军铁骑冲入辽军阵中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加之弄不清后面究竟来了多少宋军,一时间胆战心惊,阵脚大乱,纷纷溃散。杨业带兵乘胜追击,掩杀十几里,射杀辽军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兵甲战马无数。
    雁门关之战,杨业、潘美二人同心协力,配合融洽,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战役。从此以后,杨业威震塞北,“杨无敌”令辽军闻风丧胆。因这次战功,杨业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但是,杨业取得的胜利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大荣耀。相反,北宋其他边关守将以及朝中的那些“大儒”们对他的成功充满嫉妒,纷纷上书弹劾,甚至公然明目张胆地捏造“证据”,诬陷杨业“谋反”。宋太宗对杨业这个“降将”本来就不是非常信任,只是迫于北方防务吃紧,才不得不用。接到弹劾杨业的奏折之后,宋太宗思来想去,最后干脆将所有参劾杨业的奏折封好,派人送给杨业,一方面表示对他的信任,一面给予杨业“旁敲侧击”式的压力。
    血战陈家峪杨业殉国
    在公元986年宋太宗第二次伐辽的“雍熙之役”中,由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人马虽然旗开得胜,连克寰、朔、应、云诸州,但因宋军中路、东路主力20万人全军覆没,原计划合围幽州的战略意图再难实现。宋太宗只好下诏指示潘美和杨业撤退,护送寰、朔、应、云四州的官员和人民内迁。
    根据当时的形势,要完成护送任务,正面出兵损失一定很大,而且不一定能成功。所以,杨业向潘美建议避开辽军锋锐,分兵应州吸引辽军主力,然后派数千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潘美对杨业的建议沉思不语,时为监军的蔚州刺史王却大表异议。他不但不同意杨业的正确方案,反而污蔑杨业贪生怕死,不想出战。他主张从雁门关北上,与辽军正面作战。
    杨业听后当即反驳说:“不行,这样做,一定会失败!”没想到王以怀疑的口气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为什么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你有不可告人的打算吗?”杨业听了气愤地说:“我这样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好完成皇上交付的使命。既然你这样责问我,那好吧,我现在就遵命前往。”
    出发前,他含泪请求潘美允许留下长子杨延昭,并哭着对潘美等人说:“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他指着陈家峪口(今山西朔州南)说:“请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强有力的弓箭手,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我们将会全军覆没。”说罢,杨业率兵出发了。
    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带兵前来搏战,派副将在路边设伏,他本人则率兵与杨业接战。两军交手后,耶律斜轸没战几个回合便拖刀败逃。一心想杀敌求死的杨业,明知是圈套,也硬着头皮往上冲。果然,追出不远,辽军伏兵四起,宋军被团团包围。
    此时,潘美与王仍在陈家峪口观望等待。王派人登台瞭望,见没有什么动静,以为辽军已经败走,想争着报功,立即领兵离开了陈家峪口。潘美见王军队离去,也以“不能制止”为借口,带领所属部队后撤二十多里。
    杨业率领部下浴血奋战,从白天一直战到黄昏。最后,只带领少数官兵退到陈家峪口。杨业本想利用伏击,挽救败局。谁知,陈家峪口连宋军一个影子也没有。杨业气得“拊膺大恸”。
    当时,杨业的部下只剩下一百多人。他对部下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白白跟我送死也没用,不如及早逃命。”众人感动得痛哭不止,都不肯离去,最后,一百余人全部战死疆场。同时殉难的有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宋太祖皇后之兄贺怀浦、淄州刺史王贵等。
    在小说和电视剧《杨家将》中,有“令公碰碑”情节。是说杨业被契丹大军围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想到“羊(杨)入狼窝,焉有生机”,“若被辽人生擒,受他耻辱,不如乘早死之为愈”,遂碰李陵碑而死。
    这个李陵碑,是西汉将领李陵所立。相传,汉武帝时李陵率军抗击匈奴,大获全胜,班师后在花城湖一带驻扎。一日,李陵举目南望,见远处祁连雪山皑皑生辉,近处烽燧岿然耸立,想到征战匈奴的赫赫功绩,不禁豪情顿生,萌发了刻石记功的念头。于是,命令全军将士夜以继日轮班运土填湖,夯筑了一座黄土墩台,李陵亲笔书写了“誉满边关”四个大字,署名“骑都尉李少卿题”,然后刻字勒石,立于墩台之上,后人谓之李陵碑。
    杨家将演义中安排此情节意在表现英雄遭害、壮志难伸的愤慨,实在是英雄末路的无奈选择。其实,历史的真相是:因杨业在辽军中很有名声,辽军统帅下令只能生擒,不准杀死。杨业边战边退,最后转战至狼牙村,终被辽军包围。紧追不舍的耶律溪低对准杨业射了一箭。杨业中箭从马上摔下,才被辽军俘虏。萧太后深知杨业的才干,几次派人劝他投降,杨业不为所动,绝食三天三夜,壮烈殉国,享年55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杨家将各个下场如何?
宋朝之谜:“杨家将”中真实人物都有谁?
真实历史: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佘太君姓折 潘仁美不是凶手
“杨家将”遗事故址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