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无为34: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人进入到太虚境界的路径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这六个字,字字千金。

首先理解一下“虚”、“静”。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很清晰:虚,即无物;静,乃不起波动。这两个字其实是指人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无物、不起念头。

致,就是到达。致虚极,就是达到“心中无物”的状态。心中无物,不是从此没有了任何物,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空虚”也是物,用来表达某个意思的“虚”,这个字本身也是物。那么,心中无物,就是让心中不牵挂任何一物、不执着任何一物,注意力从万事万物中独立出来,但又不脱离万事万物。着也不着、系也不系,物来不迎、物去不留。如同夏天的凉风,来时不期盼、去了不留恋,一切随其自然。极,那就是将万般放下,到达一个极致的点。

守静笃。这个守字,耐人寻味。守,是一个内敛的过程。如果是向外的动作,那就永远达不到“静”的要求。既然是向内,那就是一个内视自己的过程。一般地来讲,就是“观照”。“静”字,不起波动,其实就是不动念头、没有期盼、内心里平静如水,没有半点波澜。笃,本意就是马行缓慢,后来引申为踏实专一、厚重、踏实的意思。

那么,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将自己的心,修持得不着物、不起意。因为不着物,所以,才能够平等的看待万物;因为不起意,所以事物的生发、转化才是自然的真实意愿,而不带有个人的意志和情感。那么,随这六个字后面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清楚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因为心中无物,才能够观照万物的生发、感受生命的往来、反复。

在我自己的感受中,这是道家禅修打坐的一种境界。进入到极致后,能够观照到万物的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以及万物在不同的存在状态中不断的反复、循环中,也就是如何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从中体悟到天地大道的规律。

对于“物”的认知,道家有自己的特点。道家认为:道本身就是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连大道都是物,那还有什么不是物呢?所以,随意地把万物虚无化、排斥化的观点,都是违背道家的认知的。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道家六大智慧,智慧的源泉,人生必读!
144《庄子说什么》韩鹏杰著 读书笔记
图文:古语中的八大智慧 | 这就是境界!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其实意思很通俗,不过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无字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