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研究——王建泉
       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功能神秘、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并且有自成体系的礼玉制度,地域与时代特点鲜明。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造型设计、琢磨、抛光工艺与沁色包浆等方面。

红山文化玉器的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但都有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原始朴拙的造形中,蕴含着神秘宗教的色彩。除造型外、纹饰、钻孔特点也十分突出。

01-1、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在纹饰刻划上大多简洁,有的通体光素无纹饰,有的半光素半施纹,有的关键部位施以纹饰。无纹饰的器物如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三联璧、玉环、玉镯及玉钺、玉珠等,通体光素;半光素半施纹的玉器以玉龙、玉兽形玦为主,在头部施纹刻划,身体则光素无纹。关键部位施纹主要用于刻划动物形玉器,玉鸟展翅欲飞,小玉龟栩栩如生,兽面形牌饰、鸟兽形器则显得神秘而庄重。

01-2、穿孔

孔是红山玉器的一个重要特征。红山玉器的孔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造形孔,第二类为穿系孔,第三类为功能孔。

01-2-1、造型孔

造型孔是一种雕琢的手法,抽象写实皆可。如玉兽形玦中央的孔、勾云形佩的眼洞,这种造形孔多采用两面对穿的方法,如穿孔较深,对接得不是很到位,往往会出现错位,呈阶梯状。

01-2-2、穿系孔

穿系孔是一种为佩戴而钻的孔,用于悬挂的对穿孔,对穿孔一般在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玉璧的两个侧面对穿;用于坠饰的牛鼻孔,是在器物的同一侧面先打两个紧挨得不透的孔,然后再斜向打穿,正看就像是鼻孔一般。斜钻的孔洞往往很小,当为穿系之用。这类孔多见于玉勾云形器的背面以及玉鹰、玉人像的颈后部。从功能上看,用于将玉器缝制于帽子和衣服上。

01-2-3、功能孔

功能孔是为完成某种用途而设计的,多出现于玉钺、玉箍形器与权杖头上。

02、工艺特征

红山文化制玉工艺源于石器制作工艺,但是玉材硬度一般较高,加工琢磨难度大。工匠在制作玉器时,已能依据器物的造型特征,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钻孔、抛光与打磨等多种技法来加工玉石,具备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红山文化时期金属工具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是不可能用金属工具来直接琢磨完成的。但从玉器上留下的制作痕迹看,它的制做方法和此后历代玉器制做类似,主要是借助硬度大于玉料的“解玉沙”与水搅拌成的水沙浆,将玉器慢慢琢磨成形。这种带动沙浆去琢磨玉器的工具,应该是用竹、木、骨、角、陶等材质制作的。

红山文化的阴线刻纹,较细者多用硬质材料直接刻划而成,较粗较宽的阴线槽,往往两端较粗深,中间较细浅,很可能是用线绳或动物筋条带动解玉沙切割完成的,砣具痕迹在部分玉器上也有发现。管钻打孔已普遍使用,是否有用硬质石材砣具作精加工玉器的,也不能完全否认。红山玉器打磨抛光非常精细,应该是用皮革蘸取极细的“解玉沙”打磨,或将做好的玉器在砥石上直接打磨。

03、包浆特征

包浆是指在古玉表面自然形成一层无色氧化膜,覆盖在古玉表面,光润圆滑、光泽柔和,无锐利感觉。包浆分为自然包浆与盘磨包浆两种。

03-1、自然包浆

自然包浆的生成与玉器所埋藏的土壤、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浆是玉器表面长时期形成的一层氧化膜,可防止有害物质侵入,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很多红山文化玉器,出土后用软布一擦拭,就很干净,甚至光亮如新,很可能是因为玉器外面包裹的包浆起到了保护作用,抵御了土壤的粘附和其他元素的侵入。红山文化古玉器基本都有自然包浆,有些玉器生有厚厚的土锈,但去除土锈后,又露出包浆,光润细腻,凡无包浆的红山文化玉器,是真品的可能性不大,当然不当清洁,去除包浆也是有可能的。包浆是鉴定古玉的一个重要方面。

03-2、盘磨包浆

盘磨包浆是玉器由人为盘磨形成的,和自然包浆的形成过程不同,传世古玉大多有盘磨包浆。有些带黄白色沁的玉器在长期盘磨以后。颜色会有变化,会出现颜色加深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缓慢的,需要很长时间的盘磨与佩戴。很多仿古玉器,长时间盘磨也产生包浆。

04、工痕特征

04-1、线切割痕迹

线切割就是通过麻绳、皮条和马尾等软性材料带动解玉沙,在玉器上往复运动,用砂粒表面锋利的刃沿,对玉材进行磨蚀而达到切割的效果。线切割工艺在玉器加工应用上很广泛,包括原石开片、镂孔、开槽、掏芯和切磨等。

在考古发掘的玉器边角料和半成品上,常常可以看到线切割痕迹。线切割加工玉石,切口会出现波浪纹,与电动工具的加工痕迹完全不同,也是鉴定古玉真伪的一个要点。在很多红山文化玉器上,留有线切割痕迹,比如在玉玦的玦口处、玉猪龙首尾相断处、玉箍形器的内壁处,仔细观察,往往可以发现线切割痕迹。由于是用软性材料来切割的,所以其切割面往往不直,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的纹路。

线切割分为弓弦线切割与徒手线切割两种。弓线切割的纹路弧度较小,徒手线切割的纹路弧度较大。红山文化玉器表面上的线切割痕迹,很多被后来二次加工所磨蚀掉,但在不易打磨处常常被保留下来;徒手线切割剖面呈圆弧形,剖面上可见细密弧形切割痕迹,线条较砣具痕迹稍显杂乱,存在打破关系;器身装饰线同样采用线切割工艺,在切割痕的终端,可见砂线滑动、错位时留下的细线状痕迹。

04-2、片切割痕迹

片切割是指用石片或木片、竹片等硬性材料带动解玉沙,在玉器上往复运动,对玉器进行磨蚀而达到切割的目的。从考古出土实物可见,玉器片切割十分普遍。片切割的痕迹是入切口平直,剖面呈V字形,与锯片刃口形态吻合。在入切口、侧切口边缘可以观察到些许细小崩疤,由石锯与石料摩擦形成。在切割槽内可见细密的平行直线痕。切割痕连续分布,不构成起伏波纹。

04-3、钻孔痕迹

红山文化的小钻孔多为喇叭状,背面穿系孔多为对穿牛鼻孔,长孔基本是对钻而成,双向对钻常常留下的错位台痕。孔壁表面一般不很光滑,可以观察到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摩擦旋痕,一般摩擦旋痕很少有连续一圈的,长得有大半圈,短的也就不过四分之一。摩擦旋痕一般比较糙,而非平行均匀。摩擦旋痕在孔外侧较少,靠近里侧的弧线部分较多较清晰。在一些器物的孔口旁边有打孔不成偏移的擦痕。有些孔底部直径比上口直径大,这可能是由于钻具带动大量堆积在底部的解玉砂所致。

另外,不是每个孔洞都留下摩擦旋痕,有的大孔经过二次加工,已打磨光滑,有的因长期把玩,沁蚀,痕迹很不明显,需要在放大镜下才能观察得到。

对穿牛鼻孔的制作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直接打钻;第二种方法是先划槽,再在槽面上打钻。第二种方法会方便很多,如将玉料倾斜固定,直接下钻容易使钻头打滑,费时费力,但优点是除了钻孔不会留下别的痕迹;先划槽再在槽面上打钻,钻头的稳定性得到加强,而且钻的深度也有所减小,省时省力,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会在表面留下两道划痕,不过对穿牛鼻孔是用于将玉器缝于衣物上的,不会影响美观。

电动砣具钻的孔,孔壁较规整,留有细密均匀的螺旋纹,孔口边缘经常有崩碴。

04-4、砣具痕迹

原始砣机究竟在何时诞生,基本可以确定于新石器时代。根据红山文化玉器上留下是碾磨痕迹,有关专家推断当时已经发明了旋转性的治玉工具──原始砣机。红山文化玉器中明显以砣成型的有C型玉龙、勾云形器与玉龟甲等,它们的鬣、棱、孔、刃状边、沟形饰等部位用砣子加工较容易成形,眼圈与眼睑均凹下,眼球上弧突起,也是砣子方便加工的原因所致。

治玉的砣机应该是借鉴制陶的轱辘车与纺线的纺轮,以及磨制石器工具的经验而创造的。原始砣机应该有横轴立砣旋转与立轴横砣旋转两种,有的可以单人操作,大多需两人以上共同操作。从现存红山玉器复杂的工艺、精美的造型判断,砣机已经普遍得以使用。原始砣机的出现,标志制玉工艺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没有砣机的发明,制玉工匠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中华玉文化。

04-5、打磨抛光痕迹

制作玉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磨抛光,即使过去五六千年之久,其表面仍光泽莹润,呈钝刃感。显微观看,刮痕很浅,杂乱,无固定走向,若发现刮痕粗细均匀,距离相等,特别是有同心圆打磨痕,很可能是现代工艺。

在很多红山玉器上可以观察到两种以上的打磨痕迹,例如瓦沟纹,显微观看,其中一部分可以观察到,有宽边砣具沿凹槽的横向打磨痕迹,底部还有纵向打磨痕迹。由于古代的工具简单,一种工具不足以达到某种加工效果,因此复合加工痕迹存在很普遍。若瓦沟纹内留有粗细均匀,距离相等,且平行而直的机电砂轮打磨痕,肯定是现代工艺。

有些碾磨痕迹,很可能是在打磨抛光时留下的,抛光工具很可能是木砣,用木材做成盘状、轮状、鼓轮状的抛光工具。木钻本身无抛光作用,用较细的抛光粉附着在木材的鬃眼里随木砣转动时对玉雕进行抛光。

红山文化时期,有的玉器的局部平整度不高,但抛光却很好,这说明使用了软性的抛光载体,例如皮革和麻布。

05、作者简介

姓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商业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玉材质溯源。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第 6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上推出了《宝石学基础》、《宝石的未知鉴定》、《和田玉的形成、鉴定与评价》、《国内各产地玉材在古代玉器中的应用》、《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解析红山文化各种玉器的功能》等文章 260 余篇,八十多万字。阅读量近十万人次,深受广大玉友喜爱。

       在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暨首届宝玉石检验员技能大赛中省级排名第三名,荣获三等奖,作为珠宝鉴定师和宝玉石爱好者。曾长期从事宝玉石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对珠宝鉴定有深刻的理解。曾多次参与鉴宝活动为百姓服务。并且执着于玉文化传播,为珠宝行业发展尽心竭力。

特别声明:图片仅做参考,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玉出红山》、《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及网络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玉鉴定秘籍
【工艺辨伪系列】古玉的切割工艺——史前时期篇
辨识高古玉包浆要点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其实你被红山文化玉器鉴定专家忽悠了
藏家谈收藏:学鉴定,先看造假
高古玉研究系列(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