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历史是时间的坐标,没有历史,就很难有时间的感觉

杨向奎先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经学专家。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指注解经书的学问,这里的“经”专指儒家经典。

杨向奎先生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文献与考古、及民族学研究的三重证据,深入讨论宗周以来夷夏合流,礼乐文明的发展与演进,继而著写了力作——《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宗周即指西周王都所在的丰京和镐京地区,是中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城市。

提到宗周,要提一下与周天子有关的青铜器——宗周钟。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宗周钟,铸造精良,装饰华丽,是传世青铜乐钟中的佼佼者。这部宗周钟,是周厉王时期的器物,是一座罕见的周天子自作器。同时,宗周钟是商、周单件钟铭最长者。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誉。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杨向奎先生在书中写道:不仅古代的风俗习惯变为后来的礼,古代的社会生产和交换行为,有些也变成后来的礼。

有关周公制礼的记载最早出自《左传》——“先君周公制周礼”。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礼乐的物质载体是相关器物,前面提到的宗周钟即为乐的代表。

《礼的起源——冠礼、婚礼》一节,杨向奎先生提到冠礼是当时贵族青年“成人”的必经仪式。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情节,男子结发加冠方可娶妻、女子结发加笄才许婚嫁,正所谓“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

书中还提到,少数民族关于女子笄礼的流行比男子冠礼的流行普遍。比如青海藏族的重要婚俗“戴天头”,实际上就是《仪礼·冠礼》中对于女方笄礼的由来。

藏族女孩长到十五、十七岁时,家长会为她们改装易服,举行婚礼,与天匹配。“戴天头”的婚俗,有一项内容是分辫,女性亲长会将女孩的单辫分开,分成许多小辫——

在她的背上披一块背饰称“囊角”,下面坠三个小布袋,居中一个称“札瓦”,左右两个称“加尤”,戴头的关键就是将女孩的发辫插入两个“加尤”中,这就是成年女子头饰的重要标志,象征她从今后是成人了,可以婚配了。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西周时期建立的礼乐制度,是一套较完备、严密的等级制度,它是孔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社会制度。

孔子以《诗》《礼》并列,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下卷第三部分《孔子对礼乐的加工与改造》中写,孔子对诗乐的态度承袭了西周的传统而有提高。

孔子是周公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者,他树立了“人人之际”的思想体系。杨向奎先生说,孔子是一位善于接受文化遗产的人,孔子不保守,“温故而知新”,从而使传统的礼乐文明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有些内容读来有些吃力,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储备。不过史料考证文献分析中有些很有趣的典故,可以帮助读者对宗周社会有一个更加立体感性的了解。

最后,分享杨向奎先生在《序言》中的一段话——“历史是时间的坐标,没有历史,在社会上很难有时间的感觉,人们在何处寻找时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阳能否再向时代轴心回归
神守、社稷守与“儒”及儒家的产生 2
我与《文史哲》杂志的三段学术因缘
孔子入周问礼处
孔子一句话,预测三千年
孔子入周问礼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