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举,科举,科举

科举,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科举制度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这样的——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的时间。

科举考试制度发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终结于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朝统一中国后,废止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隋文帝诏行分科举人,炀帝创建进士科取士,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投考,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这种通过考试把读书和选官联系起来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汉代青铜辇车

西汉立国不久,为巩固统治,广纳贤才,汉高祖刘邦下诏地方官吏寻访本乡贤才,要亲自登门恭劝其出仕,并提供车马护送入京。

后世称进京会试的举子为“公车”即源于此。

晁错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九月,亲自策问晁错,晁错将答案写在竹简作答。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笔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到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考试的条规趋干缜密,特别是经过武周政权之后,科举制度更趋完善。

唐代是科举的奠基期,知识分子几乎都有一段科场经历,无数政治家通过科场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历代的科举都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唐代文、武官俑

唐太宗时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增加了书法、明算、医学等科目,开始注意选拔各方面人才。

武则天登基后,在科举方面有两项创举:在殿廷中亲自考策贡举之士,开殿试先河;开设武举科,选拔军谋宏远,堪任将帅之武艺人才。

开创武举,习武之人也有了入仕报国的途径。唐代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他平定“安史之乱”,治国安邦的功绩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穆宗批准设立“宾贡”进士,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中试者即授唐朝官职,此后成为定制。

唐三彩马球阵

唐代新科进士要在月灯阁聚会打马球。

进士们跨马执杖,意气风发,四面观者如山,欢呼雀跃。之后,进士们还痛饮于佛阁之上,酣畅淋漓,足见唐代文士的气度风采和开化的社会风尚。

崔致远著作《桂苑笔耕》

新罗(今韩国)人崔致远,12岁赴唐朝京城留学,18岁举进士,任江苏溧水县县尉五年之久。

科举制度的完备

科举在宋代处于上升发展时期,考试的公正性得到重视和强调,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各项立法逐渐完备,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宋代320年间,科举成为知识分子入仕的最重要途径,教育和文化活动都以科举为中心,以科举为取向。

开宝六年(973年)进士科发榜,有人控告考官取士不公,宋太祖便亲自主持复试,殿试制正式建立。

殿试及第进士皆称“天子门生”。改变了唐代进士等常科及第后还须等候参加铨选的办法,实行殿试登科即释褐入仕的制度,不再黜废,凡人殿试者皆为进士,只有名次之别。

登科录(文天祥)

宋代每科放榜后,将及第进士的姓名、籍贯、祖宗三代之类刊刻流布。这种官方刊刻同年录、登科录的办法,一直为以后各朝所沿用。

宋代设立誉录院,由专职书吏用红笔脊抄试卷,有效地防止了阅卷时因辨认姓名和字体而给考生打人情分。

盖有弥封印章的试卷

弥封,宋代称“糊名”,即将试卷的应考人姓名、年龄、籍贯等密封,然后盖上弥封印章,防止拆看姓名或偷梁换柱,此制度一直延用至清末。

朱卷

考生的墨卷由书吏用红笔誊写为副本,称为“朱卷”。朱卷专供考官阅卷之用。

弥封、脊录、对读都是保持公正公平的手段。

另外,为防止考官作弊,从受命之日起,到放榜之日止,一直锁宿于考场贡院内,考官与外界隔断联系,请托者难以得逞。此后成为定制,延续到清代末。

历代科举主要科目沿革表

在科举时代的1300年中,只有进士一科贯穿始终。

进士一科取士为定制后,科举考试有了统一的考试内容、要求、时间、地点。

考场巡检图

北宋时期开始严禁考生私下挟书、传递、代笔,从制度上严禁考生舞弊。

严惩枪替图

专门设监门、巡铺等官吏,进行搜索、巡查,一旦查获,立即押出考场。

射鸽作弊

考生作弊的手段花样百出,如放鸽、投石传递等,都是想方设法将答案传人考场中。

辽、金、元的科举特点

辽、金、元三代少数民族统治者,都在参照、吸收汉人唐宋科举制度基础上采行科举取士之法,并结合自身统治的需要,在科举程式、贡院规制和考试等方面发展了唐宋科举制度,既形成了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科举制度,也为明清两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提供了借鉴。

辽代官员图

辽代科举的特点是只为汉人而设,禁止契丹人应试,开进士科接受中原文化,实行“以汉治汉”政策。

“南衙不主兵,北衙不理民”——辽代科举选士对象主要是汉人,汉族官员称“南面官”,契丹官员称“北面官”。

金世宗

金代初行科举时,因南北士人所习侧重不同,故分南北选

南选者(原北宋的士人)试经义,北选者(原辽代的士人)试词赋。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创制女真进士科,在悯忠寺首开策试女真子弟,并刻立女真进士题名碑,女真、汉人双向选才。

金中都悯忠寺遗址

金朝承前之制,实行弥封、誊录法。各级试场均有监检制,后来又规定考生考试前要沐浴更衣,以防替代

皇朝科举榜(元)

元仁宗在距元世祖攻灭南宋(1279年)34年后,建立了科举制度。

元朝把人分成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

第二等:色目人;

第三等:汉人;

第四等:南人。

科举考试的程式也体现出民族间的差异,四等人的考试科目,答题的要求都不相同。

科举考试的巅峰

明代科举达到鼎盛阶段。

科举必由学校,读书人想做官必须先入学学习,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规定了应试答卷的标准形式——八股文体。明宪宗时增加“时论”,如解决边防、治水等问题的对策,考试与治国要务结合。

明代县学图

明代采取了“科举必由学校”的措施,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完备,州县分别设有官学,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学校成为科举的组成部分。

明代国子监为最高学府。由各省府州县学选拔优秀学生人监就学,称国子监生。因其人学的资格不同,而身份亦不同。层层选拔,成为国子监监生就仕途无忧?错,真正的选拔才刚刚开始

钦定本朝四书文

明初开始实行以固定文体形式书写答题,称为八股文。八股文严格按照固定的格式来行文,命题也局限在“四书五经”中,答题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模仿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

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毫无新意可言,极大地束缚了考生的思想。

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实行分卷制度,会试分南(55%)、北(35%)、中(10%)卷定额录取的办法。

清代科举考试选官流程简图

清代满族统治者专为八旗子弟别立一套科举制。应试者必须试马步箭、骑射,都合格后,方才允许应制举,以达到文武兼备的目的。

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但是,实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弊端越来越显现而且积重难返,至晚清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己成为历史的必然。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会试时,康有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图强,指出“八股取士”戕害人才,建议改革考试内容,废除武科。

光绪二十四、二十七年(1898、1901年)皇帝两次下诏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

光绪三十年(1904年)5月26日,京师大学堂进士馆开学,招收癸卯科进士80余名,甲辰科进士30余名,科举考试开始向学堂转变

日俄战争爆发后,由于形势所迫,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管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等联名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颁令“若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的废除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

废除科举三个月后,即1905年12月6日,清廷下诏设立学部并撤销国子监,归并学部。至此,学部正式取代了国子监管理教育的职能。

严复像

民国初,国子监仍是弘扬民族文化,进行儒学研究的中心。社会贤达和文化名流每到春秋两季,都会聚集国子监,举办祭孔讲经活动。严复就曾于民国三年秋(1914年)亲临国子监参加讲经并发表讲演。

1912年——1926年鲁迅先生在北京教育部任职,并主管文博工作,他经常到国子监来,并曾在国子监“敬一亭”中整理过“大内档案”。

大学堂

清未管学大臣张百熙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名垂史册,国子监也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直接继承了国子监的遗脉。

至此,延续了一千二百余年的科举制度落下帷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举制名词解释
闲谈古人“高考”那些事儿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
辛酸科举路漫漫
古代科举知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小辞典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