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里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桂冠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长久以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将唐诗和宋词、元曲并列。说到传统文化里的瑰宝,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宋词元曲,的确,唐诗不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唐朝的“特产”。

盛唐不但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巅峰,同时也是一个诗的国度,在那个绚烂多彩的朝代,空气中甚至都弥漫着诗歌的气息。据统计,清人编纂的《全唐诗》收录了近五万首诗歌,二千八百多位诗人,可以说既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文化巨制,又是一部唐代文化史诗。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将唐诗归为文学范畴,其实深究起来唐诗里也隐藏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历史。换言之,我们从这四万多首唐诗中不仅能看到一个璀璨的诗歌天堂,更能看到大唐三百年的风云沧桑。

透过唐诗看唐史,这是一个非常别致的视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杜甫的诗不就被誉为“诗史”嘛。

通过这个独特的视角,我们就来看一看唐诗里的另类唐史吧。

骆宾王:能把女皇骂高兴的诗人

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大权独揽,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并设立武氏七庙,眼看着下一步就要篡唐自立了。大唐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李敬业)忍无可忍,在扬州贸然举起了讨伐武则天的大旗。

这就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徐敬业之乱。

为了壮大声势,徐敬业请幕僚写了一篇檄文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淋头,这篇奇文很快便到了武则天的案头。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看到这个题目,武则天冷笑一声,可当她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不禁拍案而起,连连赞叹,随口问道:此乃何人所写?

旁边有人告诉她是一个叫骆宾王的人写的。

武则天叹道:此人有如此才华却沦落无闻,这是宰相的过错呀,可惜可惜。

这位被目空一切,一生不曾佩服过谁的女皇大加赞赏的骆宾王又是何许人呢?

骆宾王,字观光,浙江义乌人。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是当时文坛上妥妥的大咖。

骆宾王的具体生卒年月,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光他的出生年份就有七种说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大家都认同他生活在初唐时期,也是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咏鹅》据说就是骆宾王七岁时的写的一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能写出这首流传千年的诗歌足见他的才华不是浪得虚名。长大后的骆宾王投入徐敬业的幕府中,后来参与了徐敬业的反武行动。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人间蒸发了,有人说他和徐敬业一起被杀了,有人说他为了逃避官军追捕,投水自杀了。还有人说他没死,而是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去了。

就在骆宾王参加徐敬业讨武行动的九年前,那时候他还在四川姚州道大总管府中任幕僚,他的诗友,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动身从长安出发,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看望被流放到那里的父亲。

王勃:英年早逝的绝代才子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初唐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名列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从小就聪慧过人,6岁时就会写文章,被人誉为“神童”。16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天。

王勃乘坐的船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竣工,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闻讯前往拜见,阎都督早就听说他的名气很大,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席间,阎都督为了炫耀自己女婿的文采,故意拿出纸笔邀请来宾给滕王阁写一篇序文,来宾都心知肚明,纷纷推辞不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勃哪里清楚这里面的隐情,接过笔三下五除二,便一挥而就。

阎都督一开始很不爽,后来读了王勃写的序文,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不由得击节叫好,感叹道:真是天才啊,不服不行,就凭这句足以名垂青史矣。

诸位应该已经猜到了,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滕王阁序》,当年语文课上多少人的噩梦呀。

此时的王勃还是一个25岁的小伙子,初出茅庐就在文坛一炮出名,这一身的才华绝不是吹的。如果王勃继续深造几年,成就绝对不输于后来的一群大佬们。

令人痛心的是,有句话叫天嫉英才。王勃离开洪州后顺利渡海到了交趾,在返回中原途中,渡海经过北部湾时风大浪急,不慎落水溺亡,年仅26岁。

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王勃死后就地葬在了越南北部,这也是唐代诗人里极其罕见地埋骨越南(当然那时还是中国的领土)境内的诗人。

杨炯:一生大起大落的失意之人

王勃溺亡在北部湾这年,在遥远的长安城里刚刚结束了本年的制举考试,王勃的诗友,也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金榜题名,在即将迈入三十而立的年纪终于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补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不入流的九品小官。

杨炯出身弘农杨氏,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常山郡公杨初的曾孙,初唐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

年近三十才混到这么一个小官,杨炯心里非常苦闷,这种黯淡无光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七年。七年后杨炯被举荐到太子东宫里任职,从此终于步入了仕途的快车道。

不过杨炯并没有高兴多久便再次触礁了。

两年后,杨炯堂兄参加了徐敬业的叛乱,没错,和前面说过的骆宾王一起辅佐徐敬业。徐敬业兵败后,杨炯堂兄被杀,杨炯自己也被株连,尽管他并没有参与徐敬业叛乱,还是被贬到四川去了。

从此,杨炯结束了他在长安长达26年的安稳生活,之后一直到他去世之间的八年,他都漂泊在各地。如意二年(693年),杨炯病死在盈川县令任上。

陈子昂:一切尽在不言中

杨炯去世三年后的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酋长李尽忠、孙万荣叛乱,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出兵讨伐,武攸宜有一个随军幕僚给他提了很多建议,都被刚愎自用的武攸宜直接无视,这引起了这位幕僚的极大愤慨和忧虑。

大军驻扎在幽州附近,这里有一座蓟北楼,当地习惯性称为幽州台,心中愤懑的幕僚登上这座幽州台极目远眺,只见苍山如海,长河落日,灵感乍现,脱口而出一首千古绝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用说,相信诸位已经脱口而出这位幕僚的大名了吧。

此诗作者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青年时期轻财好施。文明元年(684年)中进士,曾被卷入反对武则天的逆案而入狱,后来曾两度随军到边塞参战,这首《登幽州台歌》就创作于他第二次出征期间。

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老而辞官回乡,不久父亲病逝。居丧期间,射洪县令在权臣武三思的指使下构陷迫害陈子昂,将他下狱,最终冤死于狱中。

如果把唐诗看做一个人,那么初唐时期无疑是这个人的青少年时代,这个时期的唐诗虽然还带有浓厚的六朝宫体诗遗风,但是已经初步开辟了新气象。

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人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展现出来的那种气象万千、雄浑博大的精神风貌已经在预示着一个璀璨夺目的盛唐时代的到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之韵》解说词2
初唐四杰缘何不得善终
这29首巅峰唐诗,看尽大唐289年历史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为什么都死在一个“水”字上?
UC头条:32首巅峰唐诗, 重温大唐盛世289年
“初唐四杰”为什么死得都很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