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学建筑】中国建筑史中的10个建筑之最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

在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古代建筑有着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中国古建筑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中国建筑史中的10处建筑之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中国古建筑之美。

001 —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南禅寺大殿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南禅寺坐北朝南,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高0.7米的佛坛。坛上有唐代彩塑17尊,神态自然,衣纹流畅,为唐塑珍品。大殿两侧有明清时建的菩萨殿、龙王殿和山门。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002 — 故宫太和殿

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堂

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殿高35.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

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屋顶制式为重檐庑殿,面阔十一间,斗拱所用为四等斗口。可谓尊贵至极。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响。

003 — 陕西凤雏村早周遗址

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004 —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

最早出现的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HemuduSite)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是现存中国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最早实例。1983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04 — 牛河梁女神庙

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女神庙主体建筑在北,由一主室和若干侧室、前后室组成;附属建筑在南,为单室建筑。庙的顶盖和墙体采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表面压光或施用彩绘。主体建筑已形成有中心、多单元、有变化的殿堂雏形。

庙内的女神塑像,有的镶嵌圆形玉片为眼睛,体型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别,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反映出当时人世间已存在等级差别。庙中还出土动物塑像和陶祭器等。该处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神庙址,出土的女神像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艺术水平较高。

005 — 赵县安济桥

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又称赵州桥,95前的学子应该不陌生。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

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约1397年(也有些资料为大约700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石拱桥。

它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006 —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世界上最早的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007 —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制式为密檐塔。

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008 —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

神通寺四门塔位于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初建于前秦时期(公元351年前后)。现塔内中央石柱四面有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的佛像四躯,塔当建于此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

塔平面呈正方形,每面宽7.38米,四面各开一道小拱门。塔高15.04米,单层,全部用青石砌成。塔内有石砌粗大的中心柱,柱四面各安置石雕佛像一尊,内部形式同中心柱型石窟极为类似。塔的顶部为五层石砌叠涩出檐。上收成截头方锥形。顶上立刹,为方形须弥座,四角饰以山花蕉叶,正中立刹,拔起相轮,和云冈石窟浮雕塔刹完全相同。

008 —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

我国古代最高的砖石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砖塔古建筑。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城内。这里是历史上宋、辽交界的军事重镇,宋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又称料敌塔。北宋真宗于咸平四年(1001年)下诏建塔,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八角十一层,高84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塔身内外两重,两重之间有抄手游廊,有砖阶直达顶层。塔内两壁有佛龛,第二、三层游廊顶部天花由雕花砖砌成,并以彩色相饰,十分精美。各层廊壁多历代碑刻和名人题咏。

008 — 新疆克孜尔石窟

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009 —《周礼·考工记》

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学说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匠人营国》所载的王城规则制度。这个制度正是西周开国之初,以周公营洛为代表的第一次都邑建设高潮而制订的营国制度。然而我国古代最接近考工记王都营建制度的城市是元大都,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原文如下: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010 —《营造法式》

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全书共计36卷分为5个部分: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看样主要是说明各种以前的固定数据和做法规定及做法来由,如屋顶曲线的做法。确定了以材作为建筑度量衡的标准

“材”在高度上分15“分”,而10分规定为材的厚度。斗栱的两层栱之间的高度定为6“分”,也称为“栔”,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栔”、“分”来确定。这种做法早在唐初和佛光寺、南禅寺中运用,只是在文字中明确记录,这是第一次。到清乾隆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被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斗口制代替。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古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记录、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级,构造形式、结构类型、色彩运用和营造特征。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可为深入学习、研究古建筑相关知识、技术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座低调的文物大省到底有多少国家宝藏?
沿着梁思成的足迹,体悟林徽因的“建筑意”
晋北游学 | 重走梁林路:土木华章的晋北古建筑精华(9/8-9/12)
【一个人旅行的第九站】山西:重走梁林路,品古建之美
8月末重走梁林路考察线路,自驾晋北精华古建筑之旅
每天认识一座古建筑:南禅寺大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