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种方法,既镇痛,还能快速退烧!
在八脉交会穴歌诀有这样两句,“阳维目锐外关逢”和“内关阴维下总同”。讲的就是外关穴和内关穴。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外关透内关,这种针刺方法也叫通生死桥。当病人大热,高烧时,在外关穴下针,左右捻转,无需补泻,引到气以后,病人感觉到酸麻痛,就把针慢慢推到内关穴,烧马上就可以退掉。
在临床上,内关穴和外关穴是常用的镇痛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又为八脉交会穴,其气通阴维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也是八脉交会穴。其气通阳维脉。
可见,内关穴和外关穴两穴同属络穴和八脉交会穴,分别通于阴维脉和阳维脉,是机体气血阴阳灌注流通的内外关卡。我们还知道三焦经和心包经互为表里,外关、内关为其络穴互通两经。
当一针透两穴时,两经经气得以激发并沟通,加强阴阳联络,调理气血,增强止痛镇静,宽胸理气,解郁通络、宁心安神的功效。

除此之外,在临床上,此种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用途:
内关透外关还可以防治各种类型的呕吐,发生呕吐时,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呕吐;气逆于上为阳病,内关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效,外关可以增强其疗效;另外,内关为阴,外关为阳,内关透外关,能从阴引阳,阴阳调和。
采用针刺的方法,对双侧内关透向外关,得气后平补平泻,均匀提插捻转针体至出现徐和的沉紧感时,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以针刺后患者产生酸胀感,向上达肘部或向下达腕部传导,有上下双向传导者效果最佳。
这种方式治疗急性腰损伤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急性腰损伤必然导致局部脉络受损,气滞血淤,从而使伤部正气不足,易为寒湿侵袭。
如果寒湿入侵,淤血滞气相缠,就会相互凝滞,如果病程越长,病变越重,则治疗效果就会越差。如果形成久病不愈,往往是多经有病,如慢性腰痛在正经上,是少阳转枢不利,气血瘀滞,奇经上是带脉约束太过。这种情况采取外关透内关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腰2透腰4(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压痛点上下各各2cm处)效果更佳。先采用40至50mm毫针刺外关透内关,大幅度提插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腰部,然后取俯卧位,用长75mm毫针从腰2(压痛点上2cm处进针,斜刺透向腰,(压痛点下2cm处),捻转1min,使针感传至疼痛区域,留针30min,起针时先起腰部,然后可叫患者下地活动,再次捻转外关透内关后出针。
再如,肩周炎采取这种方法同样有非常好的效果。肩周炎往往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骨囊、肌腱、韧带等组织发生的非细菌性退行性炎症病变,多由于肩周围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囊粘连等,导致肩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此种症状主要原因,在内是五脏气衰、肝肾不足、筋失濡养、气血两虚,在外责之于复感风、寒、湿邪。寒主凝滞、主收引,湿性重浊而粘滞,故以疼痛、筋脉失养、机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又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临床多表现为肩部前外侧疼痛。
我们知道,外关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而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当经气不通,风寒湿邪壅滞于肩关节,致肩部疼痛。
内关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通过小指次指之端即关冲穴相接应,按照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经脉气血由手厥阴经流向手少阳经,故这二 条经脉的气血运行不畅均可致肩臂疼痛。
三焦、心包两经互为表里,外关、内关为其络穴,而内外相通,故一 针二穴,二经同时得以沟通,从而增强其通利关节、除凝止痛的功效。外关穴透刺内关穴为远端取穴,正所谓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还有,内关透外关治疗失眠也有很好的效果。针刺双侧内关穴,垂直透刺深度至外关穴,在该穴体表区可触及针尖,但不穿过皮肤,得气后平补平泻,均匀提插针体+针下出现徐和的沉紧感时,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以临睡前针刺效果最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关透外关止痛机制
《灵枢》经水第十二
针灸经验方 +针灸小方
张智龙教授单穴治病经验举隅
李梅村教授针灸经验
十二透穴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