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一样东西,他痴守一生!



出身草根,却痴心把陶瓷弘扬世界;

生活节俭,却有着海量的名家收藏;

醉心于瓷,用每个月的微薄收入,

一点一滴汇聚起艺术的海洋。


胡学义,当代首家私立陶瓷文化博物馆——金陵胡学义收藏馆馆长,著名陶瓷书画收藏家。藏有古陶瓷和当代名家瓷品逾2000件。其中,王锡良家族、周国桢、刘远长、任瑞华陶艺作品1000余件,圈内人士将他的收藏列入大陆藏界“吉尼斯纪录”。

这个1950年出生,祖籍江苏镇江的南京人,把景德镇作为他的第二故乡。他从南京以平均每个月一趟的频率来景德镇往返跑,一直坚持了33年,并且还将坚持下去。

颇具传奇

色彩的他

  留影于第322次踏上景德镇土地

胡学义来景德镇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瓷、买瓷,每一次带来的银两,都会换作一堆堆高岭土烧成的瓷器,直到把家中可以堆放的角落摆满,直到1995年他的私人博物馆成立,比大名鼎鼎的马未都光复博物馆早了整整两年。

胡学义收藏的部分陶瓷艺术品




周国桢教授原创雕塑


世间很多东西是冥冥中注定的,胡学义与景德镇情定一生的缘分,始于1984年的夏天。

那时的胡学义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儿,和小伙伴们一块儿到黄山游玩,登顶后的周身劳顿让他们决定从黄山“转战”景德镇,这样一来,可以乘坐景德镇首发的列车返回南京,有个座位坐着回家,当时想来是极其具有诱惑力的。

胡学义自己也没有想到,更大的诱惑在后面,到达景德镇火车站后,满街沿路的各式各样瓷器,让他一下子精神振奋,劳顿尽散。远远望去,连街成片,如同瓷海,蔚为壮观。俯身蹲下,那些随意铺摆在地下的“地摊货”,在他眼里全都是了不得的宝贝。同行的伙伴们兴致不高,催促他抓紧时间,要赶火车,他却花32元的“高价”买了一个“虾乐图”瓷碗,那时的32元,是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

揣着瓷碗,如获至宝,对来不及细看的陶瓷海洋一步三回头,他对自己说:我还会再来的。

他真的并且很快地再来了,他一发不可收拾,不可救药地疯狂迷上了陶瓷,如果不来景德镇转转,捎上几件陶瓷回家,心里就空落落的。

此后的三十多年间,他先后322次来到景德镇,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家人怀疑他在外有了“情况”。

平日里省吃俭用,工作时加班加点,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把累积的时间换得往返景德镇的时间,用省下的钱去换得自己喜欢的瓷器。

在南京市江海集团客运公司担任稽查的他,并不想因醉心陶瓷而耽误工作,他休假不休息地连轴转,只为换来每个月一两天的调休间隙。碰上开明的领导,对他收藏陶瓷倒是理解支持,换个难讲话的,因为他总是调休一事,干脆找了个机会,把他中层干部的职务给免了。

如此一来,他更方便撒欢似地往景德镇跑啦!

“我做不了生产,却可以做搬运,不远千里,不问收获,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和瓷器死磕到底,这样的态度,让他在景德镇结交了很多了很多朋友。

据说,不少大师名家都有过小聚在他落脚的宾馆里,谈天说地的经历。兴致高时,他因陋就简,把睡觉的床板用凳子垫高,以笔墨伺候,让大师名家们挥毫泼墨,留下书画墨宝。这些对高规格接待司空见惯的大师们竟然还兴致颇高,连称“这样蛮好”!

和景德镇的大师名家做朋友,他不仅动了真心,还付诸了行动,时间是最好的证人。30多年过去了,他还是那身装扮,一身布衣,一双运动鞋,一个手里提着的布袋,一颗滚烫的心。

身为南京人,他的口袋里却时常放着一张景德镇的公交卡,他用它,以最便捷而廉价的方式,走街串巷淘宝,挨家挨户串门,找到通往景德镇各个大师名家府上之路。

30多年来,景德镇稍有名气的陶瓷艺术家,他几乎都不止一次地登门拜访过。这一点,即使是本地人,也没有几个像他那样,认识如此之多画瓷的大师名家,更别说来过他们或设在城郊的洋房别墅,或安顿在老城弄堂里的安居小屋。

或寒暄看望,或交流得失,或品赏美瓷,或出手购买,多年的交往和不灭的热情,让许多鼎鼎大名的陶瓷大师都和他成了朋友,其中包括汪桂英、王隆夫、戴荣华等已经离开人世者。

如今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不已!

  “我收藏的瓷器,大都是从这些陶瓷大师家里直接搬回来的。”胡学义说:所以,确保了出自本人真迹。

胡学义把收藏的重点投向了当代名家作品,赝品是此类收藏的天敌,他自己就曾遭遇赝品而大病一场。那是胡学义刚涉收藏之初,他每月工资微薄,却下了狠心花上了七、八千元托一个朋友代为购买了一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雕塑作品,没想到买回来请人鉴定竟是一个赝品,他深受打击,大病一场。从此,但凡购买名家之作,必定亲身上门,不再受赝品侵扰。

分别与王锡良、周国桢、刘远长合影,亮点是手中的“飞天”

   胡学义把景德镇看作第二故乡,景德镇人则被这位从南京来的收藏家所感动,回报以热情和诚意,将自己珍藏的精品真品转让给胡学义。王锡良老先生专门为他题字:“大收藏家胡学义”,周国祯教授则亲切地称他为“瓷痴”。

 80年代,在雕塑瓷厂刘远长的工作室,胡学义对雕塑作品《飞天》垂涎三尺,然而3000元的高价让他望尘莫及,,实在难以承受。原景德镇市市委书记殷国光知晓后,从中撮合,请求刘远长降低价格,最终,刘大师以1000元的价格将《飞天》惠让给胡学义。

胡学义的家住在6楼,顶上还有阁楼形成的7楼,经年累月回搬的瓷器很快将这个近170平方米的空间充斥地满满当当,胡学义只能在外处寻找这些“宝贝”的安身之地。

他东奔西跑,按照既相对安全,又便于展示的原则,找了五处地方,将“宝贝们”安顿了下来,最大的空间近200平米。

最初,他每个月往景德镇跑,买回成堆的瓷器让本不富有的家庭生活更加拮据,有亲友看不下去,对他一个劲地泼冷水,说穷人搞收藏,简直天方夜谭、异想天开,甚至拿砸掉瓷器作为威胁,希望他停止“将收藏进行到底”的疯狂之举。

胡学义心里知道,这是亲人在为自己,为自己的家盘算,但他实在无法抵挡陶瓷的魅力,一遍一遍地回想把瓷器带回家的点滴,一遍遍地将瓷器放在手上摩挲欣赏,更加坚定此生与瓷器耳鬓厮磨,死磕到底。

结缘景德镇的10年后,也就是1995年,1000余件景德镇瓷器齐刷刷地在“金陵胡学义陶瓷文化博物馆”亮相,成为了当代草根收藏的传奇,当年泼冷水的亲友心悦诚服,越来越多地人来到博物馆参观,要向胡学义学习,政界、商界、名流、百姓纷至沓来,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梦想实现了。

可是,很快,他发现博物馆的设立仅仅一个开端,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开始了新的追求……

敬请期待:为了一样东西,他痴守一生(下)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拍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高清瓷器(6)
民国瓷板画行情井喷,未来增值被看好
聊聊学习收藏的切入点
[转载]转载:瓷器赝品充斥市场
民间有没有“元青花”?民间元青花鉴赏!
出席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幽蓝神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