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煤窑: 再也不见的曾经存在

在景德镇陶瓷漫长的烧造历史中,煤窑算得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上世纪5070年代间,作为柴窑的代替品,这种以煤为燃料的陶瓷烧造方式存在了近20年,后来因为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煤窑自身的诸多缺点,渐渐地退出了陶瓷烧造的舞台,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这一时期,用煤窑烧造的瓷器,成为前无古者,后无来人的“绝品”。 


窑柴供应的紧张

一直以来,作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都是以松柴为主要燃料,不仅景德镇周围窑柴资源丰富,而且烧制技术成熟。尤其是明末清初,能工巧匠总结龙窑、葫芦窑的技术优点,创造性地发展形成蛋形窑,即通称的镇窑。镇窑具有热利用率高,燃料耗用少,烧成温度高,烧成时间短,不同窑位可烧优质白瓷和颜色釉瓷等不同瓷器的特点。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窑柴的供应和柴窑在产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基本上满足陶瓷生产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情势发生了变化,长时间的砍伐,松木生产周期的限制,以及扩大生产的需求,使得窑柴供应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有记载显示:以1949年为例,景德镇有柴窑101座,每年要烧掉松木30万立方米。为了加强对窑柴的收购和供应能力,景德镇专门成立了景德镇窑柴联营公司和窑柴收购站,组织工人上山砍伐和运输窑柴,将窑柴公司并入景德镇瓷业公司,统一经营窑柴,在距离景德镇500华里以内陆区,禁止将松柴作普通柴烧,以保护窑柴资源。从1949年至1952年,平均每年收购和供应窑柴100多万担,基本保证了5080多座柴窑的正常生产。

1953年开始,陶瓷生产迅速发展,日用瓷产量由1.2万件上升到1957年的2.7万件。窑柴消耗也增加了一倍多。窑柴供应的矛盾,成为瓷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如此烧下去,柴源在哪里?今后怎么办?“以煤代柴”被提上议事日程。

景德镇19491957年窑柴

消耗数量表

以煤代柴的探索

最早以煤代柴的探索,应当说是民国初年的陶业学堂。由于烧成气氛达不到要求,烧出的瓷器质量差,遂告停烧。

1954年,在第一制瓷生产合作社(今红光瓷厂)首先进行了柴窑煤柴合烧的试验,1955年,在国光瓷厂进行槎窑“煤柴合烧”试验,均取得一些成效。1956年开始推广煤柴合烧窑。当年年底,全市煤柴合烧窑达到32座。

连续运转以后,煤柴合烧的缺点开始显现,包括:窑内温度不均,容易出现窑内瓷器坍塌等,煤柴合烧不得不停下来,但为煤窑烧瓷积累了经验。

当时的陶瓷研究所,除与各厂进行煤柴合烧试验外,1955年新建了一座小型倒焰式煤窑,窑体容积5.6立方米,吸火孔16个,用烟煤做燃料,最高温度可烧到1350℃,取得以煤代柴初步成果。

方、圆煤窑的试烧

1954年,建国瓷厂在东郊建设分厂(今宇宙瓷厂)时,吸取萍乡瓷厂和外省用煤烧瓷的经验,建起2座(一组)60立方米方形倒焰煤窑,于当年10月用煤烧日用瓷获得成功,标志着景德镇用倒焰煤窑取代柴窑的开始。但由于缺乏操作经验,还原焰还没有掌握,发黄起泡比较多。景德镇组织烧窑技工10余人(有些是窑炉长),到萍乡瓷厂学习煤窑操作。与此同时,工艺技术人员在坯釉配方上做了改进。针对传统灰釉易吸烟的毛病,加入了长石,从而大幅度减少了瓷器吸烟的毛病,使煤窑的烧成质量大幅度提高。

195611月,建国分厂第一座方形煤窑的成瓷率达到86.73%,有的超过90%,取得了煤窑烧瓷的重大胜利。同年年底,全市方形煤窑共有7座建成投产。

方形煤窑经过两年多的试烧,发现在窑炉结构上,有难于克服的缺点,比如窑的四个角温度低,瓷器易犯发黄和起泡的毛病,于是,考虑将方窑改圆窑。

1957年,从江苏无锡利民瓷厂引进圆形倒焰煤窑图纸,在曹家岭第二陶瓷生产合作社(后景陶瓷厂)和第四瓷厂(后新华瓷厂)各建起193立方米的圆形倒焰煤窑,试烧获得圆满成功,烧成质量超过方窑。195710月,第二制瓷生合作社圆窑的成瓷率达到90.25%

圆形倒焰煤窑的推广

煤窑的出现,伴随着景德镇瓷业的迅猛发展,1955年的日用瓷产量达到2亿件,为1949年日用瓷产量的3.9倍,1957年,年产量更猛增至2.7亿件,当时,全市柴窑有89座,煤窑13座。

为了加速推广以煤代柴。景德镇成立了改窑委员会,1958年“大跃进”,大量砍伐松柴烧炭炼钢铁,更使窑柴供应雪上加霜。根据窑柴缺口大和煤窑已试验成功的形势,19588月向陶瓷行业发出“年底全面实现以煤代柴烧瓷”的号召,大建简易煤窑。

所谓简易煤窑,就是建窑不用耐火砖,窑炉外围不用扁钢加固,也不建窑房,只在窑的顶部盖机瓦,周围搭棚供工人遮雨。由于采取这种应急措施,改窑速度大大加快,当年年底,便建成简易煤窑166座,加上正规煤窑32座,共198座,当时尚有柴窑50座,全市煤窑的烧成能力已达到日用瓷总产量的一半。

然而简易煤窑材质差,不耐温,烧不到一两年就报废,而且烧成质量不稳定;而正规煤窑进步很快,逐渐成熟。19639月,正规煤窑每窑的耗煤量只要21.3吨,比1961年的39.97吨,下降47.5%。每窑的装瓷容量也增加到6.41担,比1961年增加10.6%。窑青和瓷器白度均超过柴窑水平。

因此,从1963年到1965年又花了三年的时间,将简易煤窑逐步淘汰,改建正规圆形倒焰煤窑。至1965年,正规倒焰煤窑已建成了131座,烧成能力已占日用瓷总产量(1.74万件)70%,仅建国、人民和艺术三个瓷厂保留10余座柴窑,用于烧青花、颜色釉等传统瓷。1965年以后,圆形倒焰煤窑又逐步被隧道窑所替代。

至此,景德镇结束了千年来单纯依靠窑柴烧瓷的历史,陶瓷工业初步实现了能源从烧柴到烧煤的技术转变。




(部分内容来源:《景德镇文史资料》,仅供学习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爱收藏567瓷的你,应该了解的新中国陶瓷窑炉演变史!
有人懂这种“柴窑”吗?
【涨知识】柴窑与气窑、煤窑、电窑的区别
回顾:景德镇窑炉的演变与发展
熟悉又陌生的景德镇之旅——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上)
古陶瓷鉴赏之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