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百人——近代景德镇陶瓷百位名人录

晚晴至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伴着时局的跌宕起伏而延续向前,步履艰难,一大批怀揣理想和技艺的瓷业中人,努力求精革新,创造了这一特殊时期的瓷业发展史。

以下百位近代景德镇陶瓷人士,是这一时期瓷人的代表,无论是陶政窑务,还是瓷绘瓷雕;无论是商企教育,还是工艺技术,都有所作为,亮点频现。在谋求瓷业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景德镇从未止步。

陶政窑务类:

魏襄(生卒年不详),大兴籍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景德镇御窑厂道光时期督陶官。嘉庆十年(1805)进士,嘉庆十七年(1812)任洛阳知县,此前为永宁知县。道光二十至二十一年(18401841)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麟柱(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道光时期督陶官。道光二十至二十二年(18411842)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上海道台。

普琳(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道光时期督陶官。道光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8421843)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蒋方正(生卒年不详),字中立,号元峰,广西兴安县湘漓镇双河村过枧底人。景德镇御窑厂道光时期督陶官。道光三年(1823)进士,道光十二年(1832)应兴安县令张运昭之请,主修《兴安县志》。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贵州司主事,曾任黄河堤督修官。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九江道府尹,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图璧(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道光时期督陶官。道光二十三至二十七年(18431847)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士魁(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道光时期督陶官。道光二十七至三十年(18471850)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德新(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道光时期督陶官。道光三十至咸丰二年(18501852)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陈景曾(生卒年不详),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道光时期刑部尚书陈若霖第三子。景德镇御窑厂咸丰时期督陶官。咸丰二年(1852)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义泰(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咸丰时期督陶官。咸丰二年至三(18521853)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恩龄(1793—?),满洲正红旗人。景德镇御窑厂咸丰时期督陶官。咸丰四年至五年(18541855)任九江关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同治五年(1866),李鸿章奉命筹银13万两,委派九江关署监督蔡锦青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原址上,重新建造了2间堂舍作坊,恢复了御窑厂的烧造,停息11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开始恢复生产。

蔡锦青(18131876),号芥舟,惠州府归善县(今惠东县)人。景德镇御窑厂同治时期督陶官。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曾任江西都昌县知县,官至布政使衔(正二品),洁授资政大夫。同治二至三年(18631864),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同治五年(1866),蔡锦青奉清政府大臣李鸿章之命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恢复御窑厂烧造。

俊达(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同治时期督陶官。同治四年至六(18651867)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景福(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同治时期督陶官。同治七年至十一年(18681872)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同治七年(1868),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瓷器,景福奉朝廷委派往景德镇御窑厂督烧同治帝婚礼御瓷120桶,计7294件,绝大多数为黄地粉彩瓷。此后的同治八年(1869)、同治九年(1870)和同治十一年(1872)景福奉旨在景德镇御窑厂陆续烧造和补烧,总共烧制同治大婚礼瓷各釉色品种23种,计10072件。

许应鑅(18201891),字昌言,号星台,广东广州人。景德镇御窑厂同治时期督陶官。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人,咸丰三年(1853)以会试第十二名赐进士出身,不久被提拔为郎中,曾出任江西临江府知府、南昌府知府、广饶九南兵备道、吉南赣宁兵备道、河南按察使、江苏按察使、署江苏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护理浙江巡抚。同治十一年(1872)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沈保靖(18281903),字仲维,号品莲,别号怡云,江苏江阴人。景德镇御窑厂同治时期督陶官。咸丰八年(1858)中举人,同治十一年(1872),授江西广饶九南道。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三年(18731877)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吴世熊(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曾辅佐吴棠、曾国藩,历任江苏准扬徐海兵备道、江宁布政使、江西按察使。光绪四年(1878)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王嵩龄(生卒年不详),河南人。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历任广饶九南道九江关监督、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四川布政使。光绪五年(1879)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洪绪(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光绪六年至十(18801884)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李希莲(生卒年不详),字亦青,山西昔阳李家沟人。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咸丰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历任江西广饶道、山东盐运使、贵州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光绪十一年至十七年(18851891)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涂精年(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历任江西试用道,江西吉南赣宁道。光绪十八年(1892)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诚勋(生卒年不详),满洲正白旗人,字果泉。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历任奉锦道、宁绍台道、江苏按察使和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抚理巡抚、安徽巡抚、江宁将军、广州将军、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8931899)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明征(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8991901)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瑞征(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021905)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汪瑞闿(18731941),字颉荀,江苏盱胎县人。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光绪丁酉科举人,历任上海巡警总局总办、江西民政长、北洋参政院院长、抗战时期出任伪浙江省省长、浙江省省政府主席。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文炳(生卒年不详),景德镇御窑厂光绪时期督陶官。国子监监生,历任内务府主事、员外郎、两广盐运司运同、广州府佛山同知。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1910)任九江关署监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陶政。

柯逢时(18451912),一作凤逊,湖北鄂州市金牛镇人,字逊庵,懋修,号巽庵,别号息园。光绪九年(1883)取进士,点翰林,改庶吉土,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江西巡抚、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等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巡抚柯逢时折奏清廷:“中国之销量日绌,而外洋之浸灌日多。厥所由,实缘窑厂资本未充,不角与之相竞。倘再不图变计,将并此区区之利权不能自保。”请求开办景德镇瓷器公司。光绪二十八年(1902),景德镇瓷器公司成立。

孙廷林(18591934),字词臣,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18岁时,入幕南昌府任司州职,由于办事精明干练,尽心尽责,所以升迁快捷,外派为九江港务局长、税务局长、内河航运局长,直至景德镇御窑总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下令重修颐和园,园内瓷器多为孙廷林监督烧造,深得慈禧太后赏识,特为召见,并赐予黄马褂。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西巡抚柯逢时委派孙廷林创办官商合办的景德镇瓷器公司,此为我国陶瓷史上最早的官商企业之一。

端方(18611911),字午桥,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八年(1882)由廕生中举人,捐员外郎,后迁候补郎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直隶霸昌道。不久清廷在北京创办农工商局,将其召还主持局务。此后,端方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并护理陕西巡抚。光绪二十六年(1900),调任河南布政使,后升任湖北巡抚。光绪二十八年(1902),代理湖广总督,三十年(1904),代任两江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端方奏报清廷,把瓷器公司官督商办改为商办,更名为“商办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御窑厂归其经营。

康达(18771946),原名特璋,安徽祁门县礼屋村人。光绪三年(1877)三月,康达出生于江西乐安县。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十岁的康达拔贡第一名,被光绪帝破格任命为内阁中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达因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被贬谪到景德镇御窑厂监制御瓷。光绪三十三年(1907),康达出任“商办江西瓷业公司”首任总经理。宣统元年(1909),康达代表“徽帮”与“都帮”代表人陈庚昌、“杂帮”代表人吴简廷共同发起成立“景德镇商务总会”。宣统二年(1910),股份制“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康达任江西瓷业公司总经理。宣统三年(1911)原五省协款中断后,江西瓷业公司基本成为康达私营企业,但康达振兴景德镇瓷业的初衷不改,在江西瓷业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工艺技术革新,创办陶瓷教育培养新式工艺技术人员。

郭葆昌(18791942),字世五,别号能斋主人,河北定兴县人,早年曾在北京西华门德聚成古玩店学徒,精于古物鉴别,对瓷器尤有特识。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军机大臣袁世凯府第当差,一度充任袁府总管。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便提拔郭葆昌任总统府庶务司承。民国二年(1913)初,郭葆昌提出想在景德镇烧制新瓷供内府专用,袁便委任他为九江道,作为督陶官到景德镇督造烧制袁世凯内府“居仁堂”专用瓷。民国四年(1915)年原清代御窑厂改设为陶务监督公署,郭葆昌为陶务公署监督。至民国五年(1916)初为袁世凯烧制了4万多件“洪宪御瓷”。虽然“洪宪”帝制昙花一现,但“洪宪瓷”却已成了传世珍品。

张浩(18671962),字犀侯,江西新建县人,祖籍云南。近代著名陶瓷教育家与陶瓷工业改革先驱。张浩幼年念过四书五经,曾经过初试及第,青年时期即有工业救国之抱负。光绪二十七年(1901),东渡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学习,为江西第一批赴日留学生,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成回国,开始从事他的陶瓷教育与陶瓷工业技术革新改良事业。宣统二年(1910),与康达一起在鄱阳创办“中国窑业学堂”,亲自设计第一座八立方米燃烧室的倒焰式方形煤窑,试验陶瓷煤窑烧制。民国元年(1912),设在鄱阳的中国窑业学堂划归省立,更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张浩任校长。民国十四年(1925),任景德镇陶务局局长,又在莲花塘五龙庵侧,建筑了景德镇第一座同鄱阳陶业学堂相同容积的方形煤窑。是近代景德镇陶瓷煤窑烧制改革的主要奠基人。

张季直(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成丰三年(1853)出生于当时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常乐镇。同治八年1869考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385)取中第二名举人,声名渐著,光绪二十年(1894)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宣统二年(1910),向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注入股资。他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复旦公学、南通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由于张謇想干的事业太多了,教育、慈善、公益等事业所耗的巨额资金远远超出了他所办企业的承受能力,民国十四年(1925),大生各厂被银行及其他团体接办。民国十五年(1926)七月十七日,心力交瘁的张謇带着对事业的不舍离世。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杜重远(18981943),吉林省怀德县人,民国时期的陶瓷工业改革家。早年留学日本,攻读陶瓷制造专业。民国十二年(1923)春学成回国,在沈阳北门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机器制陶工厂一肇新窑业公司。“九一八”事件后,杜重远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发表许多见闻通讯,鼓动民众抗日救国。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二月,《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后,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新生》周刊,自任总编辑和总发行人,继续宣扬鼓动民众抗日救国。民国二十三年(1934)初,应江西省政府邀请,来景德镇对瓷业生产状况作了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写出了《景德镇瓷业调查记》。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杜重远出任江西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的“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新生》周刊由于刊登《闲话皇帝》一文被当局查封,杜重远也因此获刑一年零二个月。民国二十五年(1936)九月出狱后,赴西安促张学良杨虎城联合抗日。“卢沟桥事件”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杜重远离开陶业管理局,奔走于武汉、西北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被邀请去新疆创办新疆学院任院长,后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光芒》。民国三十二年(1943)遭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杜重远在景德镇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振兴当时处于低迷的景德镇瓷业,做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

徐凤钧(18631915),字晦吾,江西乐平乐港镇魁堡村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人拔贡。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要求各县将书院改办学堂,新任乐平县令杜璘光着手在翥山书院内筹建小学,聘请徐凤钧为学堂监督(校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科举已停,徐凤钧在朋友的引荐下,就任上海海关文案。宣统元年(1909)五月,徐凤钧当选江西省咨议局议员。宣统二年(1910)江西瓷业公司在波阳高门分厂中附设了一所窑业学堂,培训从事机械制瓷和煤窑烧瓷的技术工人。徐凤钧出任窑业学堂的堂长。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任命徐凤钧为临江府清江县知事。任满归里不久,浮梁县聘他主修《浮梁县志》。后来,广西巡按使王祖同又聘他到广西省署任秘书,上任后力主改土归流,终因积劳而殒。

汪璠(19051990),字筱禅,江西乐平人。汪璠出生于书宦世家,少年时期就读于九江同文书院和上海麦伦书院。民国十四年(1925)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民国十九年(1930)学成归国,任教于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调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技士。民国二十七年(1938)调景德镇任江西陶瓷管理局工务科科长。不久日寇入侵南京,九江告急,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和江西陶瓷管理局迁往萍乡,汪璠奉命创办萍乡瓷厂并任厂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萍乡失陷,陶业学校迁回景德镇与浮梁瓷饰学校合并,成立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汪墦任校长。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三十六年(19461947),陶业专科学校先后为民国政府制作二战胜利纪念国礼瓷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大婚礼瓷。1954年全国院校调整,陶业专科学校停办,汪璠调一机部湘潭电器制造学校,1956年调郑州参与创办郑州机械制造学校,任副校长。1958年调北京轻工业部,主持筹建郑州瓷厂。

瓷艺名家类:

程门(1822—?)又名增培,字松生,一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五都田段人。幼聪慧,工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画尤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虫、鱼、鸟、兽兼擅其长,咸丰、同治时名噪大江南北。子名言,字次笠,工山水,潇洒出尘;次子名盈(荣),字小松,工仕女,风神映丽。各秉庭训,得其一艺之长,均在江西景德镇以画瓷资生。现存最早的一件有绝对纪年的浅绛彩瓷为咸丰五年(1855)程门与其子程荣(盈)共作的山水、人物花耳扁壶。

张子祥(18031886),即张熊,字子祥,别号鸳湖外史,浙江嘉兴人。工花卉、翎毛,兼能人物、山水及篆刻,为海上画派早期的著名画家。著有《张子祥课徒画稿》。张子祥的瓷画,极为稀罕,梁基永《中国浅绛彩瓷》上所发表的《四清图》瓷板为其中之一,作于咸丰六年(1856)

缪素筠(18411918),名嘉惑,云南昆明人,慈禧“大雅斋”“体和殿”等御用瓷纹样的设计者,也是慈禧绘画的最重要代笔者。出身于云南昆明的一-户书香门第,少女时代便擅长书法、绘画。光绪十五年(1889),慈格降旨名省监抚,通令荐举民间精于翰墨、绘画的妇女,进宫为其“件闲。缪素筠被举荐,通过省衙“褒禀”后,很快被应召赴京。经过“面试”,被慈禧认可,封为“御廷女官”。

金品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8621908),名诰,号寒峰山人,安徽黟县人。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光绪年间“浅绛彩”绘瓷名家,近代景德镇文人画派先驱之一。擅长山水、花鸟和人物画。山水画多仿南宋名家及明代沈石田的画;花鸟画宗华新罗一派,笔力潇洒,设色清丽;人物画有黄慎笔意,用笔刚劲,落落大方;工行草有董其昌遗风,犹然自如,颇具特色。他不仅擅长浅绛彩,而且还擅画粉彩,其作品受到西洋水彩画与晚清名画家任伯年的影响,为晚清绘瓷家极为优秀的瓷艺作品。

王少维(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8621908),名廷佐,安徽泾县人。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与金品卿一道被誉为晚清御窑“两支笔”。光绪年间浅绛彩”绘瓷名家,又与程门、金品卿一道被誉为晚清浅绛彩“三大名家”。近代景德镇文人画派先驱之一。擅长人物、山水,并以善画猴著称。

汪晓棠(18851924),汪棣,又名汪棣华,字晓棠,号龙山椎子,江西婺源县叶村人。少时即在杭州以绘制纸绢团、折扇为生。光绪、宜统之际因妻投水自尽,避祸景德镇自学彩瓷。由于有极好的造型能力与较高的书法素养,当他掌握彩瓷工艺之后,所作瓷画出手不凡,不数年便使景德镇红店艺徒不能望其项背,以致名艺人王大凡等都不得不从其学。民国十一年(1922),浮梁县长徐仲事、知事何心澄倡建"瓷业美术研究社"时,汪晓棠当选为副社长。汪擅长粉彩人物,尤长仕女,造型精美,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淡雅而又精细。可叹享年不长,民国十三年(1924)病逝,年仅39岁。

潘匋宇(18871926),字鼎钧,斋名古欢,号澹湖外史,江西鄱阳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校址在鄱阳)任图画教师,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其门下。潘氏世居鄱阳,执教之余,常于假期客居景德镇彩瓷,擅画粉彩小件,无论人物山水花卉均精,笔法极为秀丽。民国十二年(1923),军阀曹锟曾出重金聘请潘匋宇彩绘文具。民国十五年(1926)39岁时去逝,惜英年早逝。

周小松(生卒年不详),亦作筱松,四川人。原为四川石刻名手,光绪中期来景德镇从事绘瓷遂成名家。早期画过浅绛,后擅长粉彩人物瓷画,在瓷器上绘画佛道鬼神,所绘钟馗、罗汉尤为生动传神。民国五年(1916),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成立,周就任该校美术教师。作品以人物最多,最善画老翁、小孩,山水次之。最活跃期为光绪晚至民国前10年,作品创作期长达20年左右。

王琦(18841937),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涛斋,江西新建县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17岁时来景德镇,初时以捏面人为生,继学瓷板肖像画,并以著名海派画代表人物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画,后对清乾隆间扬州八怪之黄慎人物画尤为膺服,遂政画风在瓷上专作写意人物,用笔挥洒奔放颠得黄慎神韵,然其人物头部多衬以明暗呈西洋画立体感,故得“西法头子之绰号。民国十七年(1928),王琦发起成立陶瓷艺人社团——“月圆会”。人称“珠山八友”。王琦是珠山八友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艺人。

余灶昌(生卒年不详),安徽人。民国初年景德镇彩绘瓷名家。擅长粉彩配色,工于填彩,号称当时粉彩配色填彩第一高手。民国初,接受胡颜标邀请为拉脱维亚人施德之制作古月轩瓷器。

叶震嘉(生卒年不详),别名叶振嘉。近代景德镇彩绘瓷名家。民国初,接受胡颜标邀请为拉脱维亚人施德之制作古月轩瓷器。1956年供职于景德镇陶瓷美术生产合作社,1958年供职于景德镇艺术瓷厂,1959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吴霭生(18861926),名毓麟,广东南海人,少时在香港经商,宣统元年(1909)来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来景德镇十七年,潜心研究胎釉,白釉花釉成就卓著。其研制的新白釉釉色洁白如玉如丝,被誉为“玉绫窑”。民国初,接受胡颜标邀请为拉脱维亚人施德之制作古月轩瓷器。民国七年(1918)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吴霭生任社长。民国十五年(1926)病逝时年仅40岁,英年早逝令人叹惜。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安徽黟县人。著名绘瓷艺人,“珠山八友”之一。十二岁时随父母兄长来景德镇投靠姐夫学绘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早年拜汪晓棠为师,后又结识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文人画家周先生为友。王大凡擅长陶瓷人物画,兼写山水、花鸟。他的画风古朴,用笔细腻,构思严谨、粗细相间,兼工带写,装饰效果淡雅不俗,还兼绘花鱼山水,又攻书法诗词,并讲究题画,著作有《希凡草庐题画诗稿》。继承和发展了“浅绛”传统绘瓷技艺,首创不用玻璃白打底的“落地粉彩”技法。民国四年(1915),他绘制的《富贵寿考》人物大瓷瓶,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张晓耕(18851944),又名资生、逢年,江西萍乡湘东镇砚田村人,民间指墨画家。张晓耕出身农家,幼时上过私塾,后随父耕田种地,可他聪颖好学,酷爱绘画,未从名师而练出一手好画。光绪三十三年(1907)22岁时,离家赴景德镇以瓷绘营生,但不曾停过拜师精画,画技长进很大,先后到湖南醴陵、武汉、广州、天津、上海、青岛、北平等地以绘画、卖画营生,20世纪30年代还出海赴日,从事书画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晓耕返居老家,在乡间从事绘画活动。

汪大沧(18991953),字沧生,号一粟,别号“桃源老农”,安徽黟县人,是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绘瓷名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岁时便随伯父汪璠(清同治、光绪年间浅绛彩名画家)学艺谋生。民国二年(1913)》进入乙种工业窑业学校饰瓷科学习,曾得名师潘匋宇、张晓耕指点,后留校任教。善于画浅绛彩和粉彩,创秃笔绘画粉彩山水技法。他的粉彩山水画,笔墨草草,勾、皴之法同时并用,用笔粗犷,豪放浑厚,皴法迅疾劲削,以青绿彩料敷染,有山石坚硬质感,所绘山水苍茫浑厚,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在40年代,享有盛名。解放后,他先后在第一画瓷合作社和建国瓷厂画瓷。

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珠山八友之一。工画花鸟、山水。光绪三十二年(19O6)考进(鄱阳)江西窑业学堂修美术专业,先师从潘匋字学习花鸟,后师承张晓耕专修山水。宣统元年(1909),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进入景德镇以绘瓷谋生。早期多受程门浅绛彩影响,后效仿明朝画家沈园和清代画家王石谷的绘画风格,逐形成清新、雅丽的艺术风格。在绘瓷技法上,采用纯钴油料勾画山水,以粉彩大绿水绿水料填罩敷色,作品别具一格,成为名噪一时的青绿山水画家。

毕伯涛(18861961),名达,字伯涛,号黄山樵子,祖籍安徽歙县,寄居江西鄱阳,“珠山八友”之一。出身于富裕家庭,饱读诗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14岁的毕伯涛考取清末秀才,16岁便开始在鄱阳教私塾,并以图再试。早年拜鄱阳画家张云山为师,以金石、诗、书、画称著一时。清王朝被推翻后,科举废止仕途无望,其家道中落又遇早年丧妻,遂携一儿一女到景德镇谋生。栖身五龙庵为寺庙抄经书、作楹联、写匾额兼为索画居士涂抹丹青糊口。五龙庵住持敬重毕伯涛的人品、画品,先后推荐他到城中某翰林、局长处做家教。其间经人介绍认识王琦、王大凡并应邀加入“月圆会”,开始从作纸画转向画瓷。一年后,传来波阳养父(毕伯涛曾过继大伯名下)病故的噩耗,便启程回家守孝,长时期中断了参与“月圆会”活动。守孝期满后返回景德镇,专心画花瓶、茶盘,仍以翎毛为主,爱画八哥、鸳鸯、绶带。其绘画风格源于清代画家新罗山人。毕伯涛瓷画着色不多,仅绿、黄、黑三色,追求淡雅画风,寄托超尘脱俗之情怀,尽管他所画翎毛不热销导致生活窘迫,却保持文人清高儒雅之秉性,在景德镇陶瓷绘画界以金石、诗、书、画著称瓷坛。

冯完自(生卒年不详),毕业于波阳陶业学校,擅长陶瓷刷花技艺,最初由其将陶瓷刷花工艺传入景德镇。与王琦、张晓耕、周筱松、汪大沧、汪晓棠、潘匐宇、王大凡、汪野亭、毕伯涛等同为瓷业美术研究社成员。

邓碧珊(1874——1930),字辟寰,号铁肩子,堂号晴窗读书楼,江西省余干县人,前清秀才,“珠山八友”之一。民国二年(1913)到景德镇,初始以字画为业,也常替人代写瓷字。邓碧珊早期主要画山水,后绘瓷板肖像。他最早尝试用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制人像,乃瓷制肖像画创始人。大约40岁后,专事粉彩鱼藻,在设色上受东洋画艺术的影响,他的笔及构图又受宋画的影响较深,自成一家。邓碧珊文学艺术修养颇深,诗书画俱佳,在当时的陶瓷美术界属颇有才学者,深得景德镇绘瓷艺人的敬重。王琦早期绘瓷像即由邓碧珊传授,并执弟子礼向邓学习书法诗词。民国十七年(1928),邓碧珊加入由王琦发起的“月圆会”,系“珠山八友”最早的成员,时年54岁。民国十九年(1930),邓碧珊因涉揽讼事惹杀身之祸,被方志敏部下镇压,过早地结束了如日中天的艺术生命,令人叹惜。

徐仲南(18721953),名陔,字仲南,号竹里老人,斋名栖碧山馆,江西南昌人。擅长画粉彩松竹、山水,“珠山八友”之一。少时入南昌某瓷店当学徒彩瓷。民国七年(1918),徐仲南受江西瓷业公司之聘,到景德镇担任瓷业美术管理。民国十一年(1922),徐仲南应邀加入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民国十七年(1928),徐仲南被邀请加入王琦发起成立的“月圆会”,为八友中最年长者,时年56岁。徐仲南以毕生精力投入陶瓷绘画创作,而他的创作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可谓大器晚成。其传世作品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所作。徐仲南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又偏重于松竹。尤其喜爱画竹,可谓对竹情有独钟,自号“竹里老人”。

何许人(18821940),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安徽省南陵县人,“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家境贫寒,少年受雇于人,14岁与乡友从安徽到景德镇入瓷庄学艺。17岁进入景德镇瓷艺界后,王琦根据谐音将花子改为华滋,又谑以陶潜《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何许人。为了开阔眼界提高画技,何许人在“师古人”的同时也“师造化”,曾多次游历黄山、庐山等名山大川。宣统三年(1911)后应詹元广、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画仿古瓷,得以饱览故宫历代名画名瓷,并拜访求教京城前清遗老,技艺大进。民国二十三年(1934)前后,往来于景德镇和九江之间,于九江自设店号经营彩瓷,自画自销数年之久。民国五年(1916)以后,何许人画瓷渐以雪景山水为主,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技,笔墨上取“四王”之法,在工艺上独自创新,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韵味。以高洁旷达、晶莹剔透、意境深邃为世人所称道。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开了景德镇瓷上雪景山水画之先河,他的雪景山水技法流传至今,发展成为具有景德镇特色的一个瓷绘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瓷画名家。

程意亭(18951948),字体孚,别名甫,艺名翥山樵子、泊山山民,斋名佩古,江西乐平人,“珠山八友”之一。少时在粮行学徒,常路过一家裱画店被板壁上画所吸引,从此无意在粮行学徒,立志从艺。宣统三年(1911)16岁的程意亭独自离家,考入(鄱阳)“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原江西窑业学堂)图画科,师从名家张晓耕及潘匋宇学习山水花鸟。民国三年(1914)毕业后,在九江“普芳居”瓷店从事瓷上绘画。民国十四年(1925),举家从九江迁往景德镇开办瓷店,与“珠山八友”结下不解之缘,是“珠山八友”早期的成员之一。程意亭从艺之初,喜好且绘得一手好山水,曾听人戏谑画稿不是他的,发誓再不画山水而专攻花鸟画。民国二十年(1931)赴上海,拜浙派名画家程璋(程瑶生)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为程璋磨墨当勤杂三年,偷偷地学习了程璋的绘画技法。程璋色彩浓丽、构图别致、不落俗套的艺术特色,对程意亭影响极大,为其以后的瓷上花鸟画再攀高峰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中期,程意亭在江西省浮梁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从事花鸟画专业教学,也是程意亭创作的黄金时期,传世的许多作品均是这一时期所创作。

田鹤仙(18941952),名青,原名田世青,字鹤仙,号梅华主人、荒园老梅。以梅花独步画坛,珠山八友之一。少年时寄居江西抚州岳父家,民国初曾任景德镇税务局职员,后任江西瓷业公司夜校教员时加入绘瓷行列。先攻山水,后改画梅花。深得元代画家王冕的影响,其构图以及枝干似断非断、气韵相连的笔法无处不体现王冕的绘画格调,其绘瓷用的釉彩非常浓结,恰好用断续的笔触施彩,二者十分契合。田鹤仙画梅只画花枝,不画背景,创立了瓷画上的“梅花弄影”技法。虬劲盘曲的树枝,衬以绰约的梅花树影,炽烈的梅蕊与冷峻的梅枝形成强烈的反差,造成虚实相衬,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其从艺到离世的短短20年间,传世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赢得赞誉广,“半路出家”“大器晚成”,有口皆碑。其创作鼎盛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为八友中“配画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位画家。

刘雨岑(19041969),曾用名玉成、雨城,别号澹湖渔,六旬后号巧翁,斋名觉盒、饮冰。祖籍安徽太平县,出生于江西鄱阳县,“珠山八友”之一。幼时受邻近一家裱画店的影响遂习画,后拜波阳知名画家潘匋宇学艺。民国七年(918)考入饶州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年(1921)毕业后,继续师从潘匋宇学习中国画。民国十一年(1922)到景德镇。刘雨岑岳父朱受之,与当时景德镇绘瓷大家王琦交往甚密,王琦对崭露头角又谦虚好学的刘雨岑十分欣赏,自己膝下无儿,遂将刘雨岑收为义子。此间,刘雨岑协助王琦创立“月圆会”。还先后在“浮梁县立陶业学校”“珠山国瓷艺专”“东方艺专”等校任教,教授中国画和陶瓷绘画。刘雨岑陶瓷粉彩花鸟画,早年受华品的绘画艺术影响,中年深得任伯年、新罗山人的绘画艺术精髓,逐形成清新雅丽的绘画风格。1959年,刘雨岑获景德镇市政府授予的“陶瓷美术家”称号,并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副主席,景德镇陶瓷美协主席,江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道人,晚年所作常署“陶青老人”,斋名“愿闻吾过之斋”,江西丰城县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9岁时,在景德镇拜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民国元年(1912)14岁出师。此后,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60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享有“青花大王”之称。抗战爆发后,景德镇瓷业萧条,王步一度舍青花而从事釉上粉彩。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得以恢复发展,1953年他又专心从事青花艺术,1954年进人轻工业部陶研所。其作品笔力雄链,浑厚苍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所珍藏。

张志汤(18931971),斋名亦陶,江西婺源县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人景德镇余立卿红店学绘粉彩,后被大官條袁秋舫聘至南昌彩瓷,因而得见宋、元绘画的珂罗版印刷品,技艺大进。擅长山水,早年多参照宋元画印刷品彩瓷,笔法工细、构图谨严。民国二十四年(1935)人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饰瓷教师。40年代受郎世宁绘画影响,大量绘制骏马,形象逼真,姿态生动,颇受客商欢迎。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专。晚年在教学之余,偶作粉彩花卉小品,姿态轻盈,设色淡雅,尤为精妙。解放后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

方云峰(18971957),字佩霞,别号“惜花轩主”,江西浮梁人。少时即嗜绘事,十八岁时其瓷画便在景德镇瓷艺界崭露头角,擅长粉彩仕女。民国六年(1917)在浙江省立龙泉瓷业工场任绘瓷技师,民国九年(1920),在杭州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中华美专中国画系深造三年。三年后回到景德镇,先后在景德镇模范瓷厂、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江西省立窑业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画教师、绘瓷技师、教导主任等职,培养了不少的绘画和陶瓷工艺美术人才。

张沛轩(生卒年不详),江西余干人。活跃于民国时期19201949年间。20年代师从邓碧珊学绘鱼藻,为邓氏入室弟子,其作品亦酷似其师。民国三十八年(1949)返回余干。张沛轩绘技完全继承了邓碧珊的风格技巧,笔墨细腻、灵动、飘逸,颇得鱼趣意境。他配画的诗句、书法亦与画面相得益彰,对中国画诗、书、画之修养颇高。所题诗意或揭示画理,或直述画面,或画外之意,赏画读诗,耐人品味。

曾龙升(19001964),字龙生,绰号聋子,江西丰城人。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雕塑名家。他的父亲、兄长都是雕刻木工,自小就受到雕刻艺术的熏陶。民国三年(1914)14岁时来景德镇学徒,在制瓷作坊学习陶瓷雕塑。由于他勤奋好学,雕塑技艺大有长进。后受福建艺人游长子影响,又将木雕技法运用到景德镇瓷雕艺术中,作品神形兼备,风格独特,自成一家,遂成为景德镇瓷雕艺术的一代宗师。

余翰青(19021987),号拙翁、翥山樵子,江西乐平人。擅长粉彩花鸟,笔墨纵横,民国时期30年代绘瓷著称于景德镇。1959年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后执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省市文联委员、景德镇书画院顾问、市文物管理局鉴定委员。从事陶瓷艺术教育、创作六十多年,擅长陶瓷美术、中国画古诗词研究。创作了不少很有影响的陶瓷精品和中国画力作,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很多精品均被国家馆藏机构及海内外收藏家珍藏。

程芸农(生卒年不详),江西上饶人。活跃于1940-1950年。40年代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景德镇开娑萝画室。50年代初期调上饶赣东北日报任美术编辑,亦殁于该处。擅粉彩花鸟并画马,技法上受张志汤影响。

刘希任(19061967),江西南昌白马庙人,室名“再思轩”、“永华堂”。自幼爱好绘画,后与其兄刘希玉自学绘瓷,擅绘人物,兄希玉为其填色,所作为大瓷店丽泽轩、新中华收购。30年代后期声名渐显,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在南昌开办“中南瓷庄”,自彩自销。1957年开始在家为土产公司彩绘瓷器。其人物作品受王琦影响较大,晚年常绘花鸟与雪景山水,为南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绘瓷艺人。

邹文侯(?—1951),江西南昌县棠溪人。20世纪30年代在南昌受聘于丽泽轩瓷店画彩瓷,1939年到景德镇绘瓷数年。擅长粉彩花卉、翎毛、走兽、草虫等,笔法潇洒活泼、颇具任伯年风格。惜于1951年因故投河辞世于景德镇。

涂菊亭(?—1970),后改名菊青,江西南昌人。30年代在南昌设松墨馆画舫,40年代末期到景德镇绘瓷,擅长粉彩山水人物,山水画师清四王,人物画学黄慎。

万云岩(生卒年不详),又名石山,江西南昌人。活跃于19301950年。20世纪30年代在南昌丽泽轩画彩瓷,抗战胜利后到景德镇开红店绘瓷,擅长粉彩人物。万云岩的作品用笔工整,风格古雅,着色清淡。50年代调往东北后病逝于东北某瓷厂。

刘仲卿(18891969),字锡祖,江西莲塘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当时景德镇最大的彩瓷店余广发瓷号学画粉彩,30年代曾一度经商,40年代再次来景德镇彩瓷。50年代后人轻工业部陶研所供职绘瓷。中年后专攻粉彩花鸟、虫草,独自创制独特的点线技法,线条细而流畅,渲染处施以极细点彩,使画面显得极为细腻生动。特别是花卉、蝴蝶最为突出,笔法工整细腻,设色淡雅清新,颇具雍正时期的粉彩风格。

程大有(19021945)、浮梁新平人,原名桂森,字子辉,号程鹏,又号新平野叟,赣浮野叟。出身书香门第,受过西洋美术理论学习和技法训练,陶瓷刷花技艺超群,并独创陶瓷薄刷技法和人物刷花技艺。民国二十六年(1937),程大有创作的刷花瓷板画《四美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声名鹊起、其陶瓷刷花作品蜚声中外,被称为“刷花大王”。

潘庸秉(19001961),江西鄱阳县人。出生于陶瓷美术世家,少年时代随其叔父潘匋宇习画,14岁考入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专攻陶瓷美术,毕业后受聘于江西陶业学校任教。民国十四年(1925)在北京瓷业公司任绘瓷技师,其间遍访名师,并经常到名胜古迹写生临摹,认真研究古代名画家的作品。经勤学苦练,技艺日精,所画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幽雅隽永,自成一格。在30年代其陶瓷美术作品在国内外就有一定影响,先后参加过全国美展和参加美国、比利时、巴拿马等国展出,并多次获奖。解放后,先后担任过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陶瓷美术》总编辑等。

瓷庄商务教育类:

袁秋航(生卒年不详),宣统二年(1910),袁秋航向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注入股资。其余资料不详。

瑞华君(生卒年不详),宣统二年(1910),瑞华君向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注入股资。其余资料不详。

陈庚昌(18791940),号仲西,江西都昌人。民国时景德镇著名实业家。其父陈莘田从事瓷业生产兼营青花珠明料。光绪二十九年(1903)接手经营规模较小产品单一,以生产青花脱胎为主的陈新光瓷厂后,他增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修建了一处48间的大坯房和一幢两座窑的窑场。由于品种多而齐全且质量上乘,迅速成为烧做两行中的大窑户。又由于他出身陶瓷世家,并有功名(清末廪生),因而成为都帮中的核心人物。宣统二年(1910)与徽帮、杂帮的头面人物康达、吴简廷发起组织了景德镇商务总会。民国十年至十三年(19211924)任总商会会长。民国十九年(1930)第二次出任总商会会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当选为江西全省商业联合会常委委员。民国二十九年(1940)因病去世。

吴简延(18741935),字瑶笙,江西波阳人。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光绪三十年(1904)进京殿试,以教职(即学官)到彭泽管理教有,翌年调任德安,未赴任所,弃官而从商。先与人合伙从事陶瓷生产,继而又做窑柴、白土行生意。初为饶州会馆会首,后为杂帮头面人物。宜统二年(1910),与祁门人康达、都昌人陈庚昌三人发起组织景德镇商务总会。民国元年 (1912)至民国八年(1919)任商务总会会长。民国八年(1919)与北京吴钫集资10万元,在龙船弄口雷公山脚下建起景德镇第一座发电厂,名为“景曜电灯公司”,并任经理。公司开张后便年年亏损,每况愈下,吴简廷以自己房租收入垫出近万元,直到离任。民国十四年(1925)以商会代表身份在景德镇各界组成的“五州”惨案后援会上签名,并率工商界人士参加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晚年吸食鸦片成瘾而逝。

张启东(生卒年不详),徽州婺源人。经商出身,景德镇恒大钱庄经理民国十四年(1925)任商务总会会长。

吴少樵(18871968),安徽休宁人。经商出身,景德镇久昶钱庄经理。民国十七年(1928)任商务总会会长,任期两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第二次继任商务总会会长。

陈仲西(生卒年不详),江西都昌人。清末秀才,承父辈家业以做青花脱胎为主,乃做、烧两行大窑户。民国八年(1919)继吴简廷接任商务总会会长至民国十三年(1922),民国十九年(1930)继任商务总会会长。

施维民(18761949),又名施亦济,江西婺源人。曾三次任职商务总会会长,民国二十年(1931)继陈仲西任商务总会会长,任期仅数月: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继吴少樵任商务总会会长,任期约七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因“三大帮”械斗之讼人狱,后被皖赣边区驻军司令部强行保释,民国三十年(1941)复任商务总会会长,任期达三年。

赖清(生卒年不详),民国三十三年(194)继施维民接任商务总会会长,任期内兼浮梁县银行经理,将银行的钱囊括一空,解放前夕随同专员许鹤逃往婺源,后被解放军擒回镇压。

鄢如珍(18671931),因排行第三,亦称鄢老三,江西临川人。景德镇民国时期制瓷名家,擅制琢器,二十四岁便经营琢器瓷厂“鄢德亿”瓷号,中年时期转做高档细瓷粉定器,民国四年(1915)前后,郭葆昌聘请其制作袁世凯御用瓷。此外,鄢如珍还悉心研究乌金釉瓷,所制乌金釉瓷瓶民国四年(1915)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施德之(生卒年不详),拉脱维亚人。光绪三十年(1904)到中国,在沪从事药品经营,是个“中国通”,痴迷于中国古玩艺术品,特别喜欢古月轩瓷器,对彩色瓷器颇有研究,自云曾于民国二年(1913)得到古月轩主人七世孙胡颜标转让一百八十件古月轩瓷器。民国十九年(1930)编著《古月轩名瓷》出版,引起爱好者对古月轩瓷器的收藏热潮。

胡颜标(18601931),字宏永,安徽歙县人。清末民初景德镇著名的彩绘工艺匠人,自称古月轩主人七世孙,擅长调料配色,所仿乾隆著名的“古月轩”珐琅彩瓷最为传神。民国初,受拉脱维亚人施德之委托召集当时景德镇数十位制瓷彩绘名家,按乾隆瓷胎画珐琅重工重彩的流程原样仿制,不惜工本,不厌其精,以乾隆重彩装饰手法为基础,吸收近代新文人派画法,并融人西方的艺术思想,结合了中国文人画和西洋油画的技法,制作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国古月轩瓷器。

饶华阶(?—1952),安徽祁门人。近代民国时期景德镇实业家,瓷业改良家。自小来景德镇学画瓷,出师后从事彩瓷加工。民国初年,在北京经营景泰蓝生意时结识同乡康达。康达任江西瓷业公司经理时,聘其为景德镇瓷厂厂长。民国十六年(1927)辞去厂长职务,在迎祥弄口北侧开办“饶华丰瓷厂”,后发展成烧做两行大户。因其注重产品质量,讲究信誉,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曾在饶家定制了10104头中餐具献给蒋介石。民国三十五年(1946)汪璠接受国府订瓷后,圆器部分由饶华丰瓷厂承制。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校承制的第二批国府赠给英国公主伊丽莎白的结婚用瓷的白胎亦全部由饶华丰瓷厂承做。饶华阶勤奋好学,瓷画水平很高,与其过从甚密的多为文人雅士。民国十一年(1922)被推选为瓷业美术研究社副社长。

陈青山(18831938),江西都昌人。14岁时来景德镇,入坯房学徒开始剐坯,因技术娴熟,在圆器窑户中颇有名气,被一窑主物色为窑里加表继而驮坯,同时学习把桩。后被同乡“余炳顺牲”的窑主聘为把桩。他长时间在烧做两行中操练,技术全面,加之多年把柱有些积蓄,于宣统三年(1911)在刘家下弄租一幢坯房,雇9名工人开办陈同泰瓷号。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又在花园下弄建柴窑一座,名为青山窑。20世纪30年代,陈青山鼎盛时期,在景德镇有坯房80余间,窑屋一座,家屋两幢,平房两幢,豪华三层楼房一幢,南京亦另有瓷号一家,窑、坏工人130余人,跻身于烧做两行大户之列。产品质量过硬,品种对路,远销粤、汉、津、沪、杭、苏等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陈青山往安徽屯溪推销讨欠款途中遭溃败的国民党兵抢劫杀害,曾红极一时的陈同泰号也败落消失了。

江梦九(18701958),江西东乡人。8岁时来景德镇学习看色手艺,数年后,练就一手过硬的技艺,在同行中享有盛誉。广东帮中有名的大瓷行广同兴聘其为买办瓷器的总管。民国四年(1915)开办江源泰瓷厂,以生产脱胎细瓷为主。杜重远任江西陶业管理局局长时,一些改革之举多用江梦九与饶华阶之策。江梦九曾被杜重远指定为测量柴窑的主持人,他按照陶业管理局的规定,对每座柴窑进行测量,使全镇柴窑的尺寸规范化、科学化,减少了倒窑事故,确保了坯户的利益,缓和了烧窑户和搭坯户的矛盾,为以后以煤代柴的窑业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巢克谦(18931967),又名巢老三,江西都昌人。青年时代来景德镇继承祖业,瓷号巢宝珍。以生产青花梧桐和青花玲珑高级细瓷为主,远销海内外。巢克谦有柴窑两座,有坯房数处,主要生产脱胎器、罗汉汤碗、二白釉。巢克谦从小学徒即画青花瓷,故对青花瓷的特点及工艺流程非常熟悉。对青花的选料、配制深有研究。建国后人民瓷厂获金奖的青花梧桐餐具,就是巢克谦的传统产品。巢克谦注重技术,信守信誉,他生产的青花瓷,底上均有“珍”字印记,瓷商见“珍”字青花信任无疑。巢克谦还是一位爱国的民族资本家,解放前夕,窑户纷纷停业,唯巢克谦坚持生产,对稳定景德镇形势做出了一定贡献。1952年倡导组建华光联营瓷厂。1955年公私合营后,任景德镇第三瓷厂副厂长,后任新平瓷厂副厂长。景德镇市政协二、三、四届常务委员。

刘庭熙(18561936),因排行第四,又叫刘老四,江西抚州人。11岁时来景德镇学艺,19岁时为余金水窑户管事。光绪十年(1884)28岁时开办“刘森茂瓷号”,先生产圆器,后转产琢器的粉定业,主要产品青花喜字坛,远销山西、陕西,这两个省城乡居民嫁女娶亲,定要购买刘森茂瓷号的喜字坛,民国五年(1916)与鄢如珍合伙买下一座柴窑,成为琢器行烧做大户。

余用正(18921926),字泳沂,江西都昌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父迁来景德镇。12岁时在舅舅家的柴窑中学习管事。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余正泰瓷号。从原料配方、淘泥、做坏、印坯、利坯、装坯等均亲自过问,逐渐由外行变为内行。余用正极为重视信誉,客户越来越多,生产规模也越做越大,由做一处四大器发展到兼做二白釉,并自行彩绘。民国元年(1912)》在狮子上弄购买土地,建起了一座柴窑,名为用正窑,为景德镇公认的最好一座柴窑,地理位置优越,周围均是做坯户,窑厂宽阔,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无论装坯、满窑、烧窑和开窑,操作方便。王步的大件青花瓶、曾龙升与蔡金台的瓷雕都曾在这座窑中烧成。至此,余正泰瓷号的经营范围扩大到烧做两行兼售瓷土,为景德镇窑业巨头中的后起之秀,民国八年(1919)被推选为“都帮”陶庆窑总老板。20世纪60年代,市第二小学扩建而拆除用正窑时,一位名叫余昌柏的把桩师傅为此恸哭,可见其在景德镇瓷业中影响之大。

徐良俊(18871935),字复兴,江西都昌人。出身于陶瓷世家,10岁左右,父母相继去世,他带弟弟在余甡顺号学徒,弟弟为做坯工,他为画坯工。民国初年(1912),徐良俊创办义生隆瓷号,做利坯的罗汉汤碗。后发展具有二只利坯的规模,由常白釉脱胎改做白釉脱胎。徐良俊擅于器型的创新,精心设计出一套新的器型“荷叶器”,分为晶碗、顶碗、二碗、大碗、工碗五个大小不同的规格。其碗底较大,稳而不易翻;口面宽,容量适度:比盘深,比碗浅,菜、汤减宜。其边沿削成荷瓣,状如荷叶,故名荷叶器。产品全部为秦祥兴瓷行包销,广销沪、宁、汉、粤、云、贵、及南洋等地。徐良俊先后创新的器型有耳盅、耳饭(有耳的小饭碗)、金钟盂、西餐具、104件的中餐具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义生隆号发展为六个利坯的瓷厂,并与余牲顺合伙烧戴家弄的江家窑。民国二十四年(1935)徐良俊不幸因病去世,民国二十五年(1936)义生隆号停业。但他创新的不少品种,相沿至今,畅销不衰。

梁兑石(?—1937),别号石庐,丽泽轩主人。活跃于民国九年至二十六年(19201937)。民国初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擅长粉彩人物瓷画。后回南昌开办丽泽轩瓷店,由景德镇购进白瓷胎,自设烤花炉,制作釉上彩瓷,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军进攻南昌时关闭瓷店,在逃往四川途中,因日机轰炸而遇难。

邹如(18791962),字洁珊,江西宜丰县龙岗村人。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光绪十七年(1891)考入县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考入县算学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江西师范学校,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江西大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保送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民国二年(1913)毕业回国。民国二十年(1931),邹俊章病逝,邹如圭继任江西省立景德镇陶业专科学校校长。邹如圭是近代景德镇陶瓷煤窑烧制改革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积极推行现代陶瓷教育,从事陶瓷技术改革,培养了大批陶瓷技术人才,成绩卓著,甚称中国近代陶瓷教育史上的优秀陶瓷教育家与改革家。

舒信伟(18881969),原名信倪,字乾端,号似藩,江西靖安县人。民国元年(1912)毕业于江西省初级师范学堂,民国三年(1914)享受政府官费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留学,民国七年(1918)毕业回国。归国后,在鄙阳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专业教员。民国十九年(1930)任景德镇陶务局试验股股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陶务局撤销,仍回鄱阳江西陶业专科学校任教,民国二十四年至三十三年(19351944)任该校校长。1953年调湖南湘潭电器学院工作,1954年调江西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并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舒信伟从事陶瓷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4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陶瓷专业人才。特别是革新陶瓷窑炉烧造工艺,付出了心血。他大胆改革,精心设计成功小煤窑、圆形煤窑、隧道锦窑,开辟了以煤代柴烧造瓷器的新路,对陶瓷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戴亮侪(18991967),江西金溪县秀谷镇人。十五岁考入临川中学,毕业后回乡当了小学教员。民国十七年(1928)东渡日本求学,考入东京工业大学就读于窑业系,民国二十五年(1936)毕业后,任教于江西省立九江高级陶瓷职业学校。抗战时期,九江陶瓷学校迁靖安、萍乡上埠镇,任教务主任。先后编写了《初级陶瓷学》《高级陶瓷学》《燃料学》《矿地学》等教材,他编写的《高等物理实验法及实验仪器》一书,被教育部定为大专教学参考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学校迁景德镇,戴亮侪任教授兼教务主任。编写了《陶瓷原料》《陶瓷实验及陶瓷制造法》《筑窑学》《电子论》等教材。新中国成立初,任景德镇陶业专科学校教授、副校长。1950年编写《特种窑业制品》一书。1952年,任示范瓷厂总工程师,负责瓷厂的工程设计。1953年任萍乡瓷厂总工程师。1955年,任景德镇瓷厂总工程师,主持建设了三座隧道窑。其一生从事陶瓷研究,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专家、教育家。

中原燎之助(生卒年不详),日本名古屋瓷业技工。民国十四年(1925),景德镇设立陶务局,在莲花塘五龙庵侧构建了一座方形煤窑,中原燎之助被景德镇陶务局局长张浩聘为技师,教授景德镇瓷业工人烧煤窑技术,这是景德镇工人学习煤窑烧制技术的开始。

徐金丹(18951930),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出生在江西省景德镇一个贫寒的家庭。15岁那年,父亲便求人把他送进一家陶瓷小器匣钵厂当学徒。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读书学习。在亲朋的资助下,于民国六年(1917)秋考上了设在波阳县城的江西省立陶业学堂。民国十年(1921)毕业回到景德镇。民国十四年(1925),徐金丹和黄志高、万鸿达作为景德镇陶务局第一批烧煤窑技术工人向日本技师中原燎之助学习烧煤窑技术,开始从事以煤窑烧炼陶瓷的试验。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政局不稳,致使试验时停时续,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徐金丹和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校址设在景德镇)部分教职员和毕业生以及工人师傅,集资成立了震旦瓷业公司,由徐金丹主持继续进行“以煤代柴”的试验。民国十五年(1926),徐金丹离开了震旦公司,到景德镇里村竟成小学任教。民国十六年(1927)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二月,任近郊区党支部书记,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任中共赣东北特委常委、组织部主任。是年十二月中旬,因叛徒出卖,徐金丹在乐平巡视工作时被捕,被解押到景德镇不久即被转解南昌。在狱中,他屡遭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民国十九年(1930)春夏之交,在南昌被国民党当局以电刑处死,时年35岁。

邹俊章(?—1931),江西南昌人。曾留学美国获纽约州立大学陶业学士、伊利诺大学陶业硕士学位。民国十四年(1925)回国,应聘到设在鄱阳的陶业学校任教。民国十五年(1926),经江西省政府批准,江西省立窑业学校改址景德镇,定名为省立景德镇陶业专科学校,邹俊章出任校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明确了教育科研必须学以致用,紧密联系工业生产实践的办学理念,教育科研必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开设陶瓷职业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针对陶瓷界子弟及失学职工,进行提高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普及性初级教育,以推进景德镇瓷业生产的现代化。民国二十年(1931)病逝。

项缦卿(1875—?),字庚云,浮梁里村人。毕业于江西优级师范学堂。曾在江西省教育厅任职20余年,其间一度任彭泽县县长。民国二十年(1931)初,回家过年在接待冯渊等浮梁籍教育界人士前来拜年时,向他们提出在浮梁创办陶瓷职业学校的倡议,得到大家热切响应,随即由冯渊牵头联名上书教育厅,项缦卿在省厅活动策应,浮梁县立饰瓷科职业学校获准成立。

冯渊(生卒年不详),浮梁安坦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曾在省立陶业学校任教。民国二十年(1931),积极响应项缦卿提出在浮梁创办陶瓷职业学校的倡议,发起浮梁籍教育界人士联名上书省教育厅,请求成立浮梁县立饰瓷科职业学校获准。冯渊任首任浮梁县立饰瓷科职业学校校长。不久后任浮梁县教育局局长。

方大瀛(1906—?),江西浮梁旧城人。出身于浮梁一户殷实人家,早年在上海杭州等地求学,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回家乡浮梁从事教育事业。民国二十年(1931)与江西浮梁县教育界名流项缦卿、冯渊等一起创办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继冯渊接任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校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调任江西省立浮梁民众教育馆馆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他将自己家在景德镇龙珠阁的房子作为图书馆馆址,将自家珍藏的图书三千余册全部捐出,创办了浮梁县图书馆,方大瀛任馆长,职员二名。馆内附设成人读书会和儿童读书会。

汪乃斌(生卒年不详),浮梁黄坛东港人。毕业于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化学科。民国二十年(1931)与江西浮梁县教育界名流项缦卿、冯渊等一起创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4)继方大瀛接任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校长。

吴仁敬(19101952),别名吴让,江西临川人,出生于鄱阳县城。早年就读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时,以两年时间,读完四年课程,随后到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深造。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南昌某中学任教的教学之余,开始研究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经过四年的努力撰写出《中国陶瓷史》,翌年,他又写出了《绘瓷学》一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吴仁敬应聘到景德镇的江西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任教。民国三十五年(1946),与该校校长汪璠合作,编印《景德镇陶瓷》半月刊。同年,学校接受了国民政府下达的赠送盟国元首和英国女王结婚礼品瓷的任务,吴仁敬是设计者之一。在此期间,他还在陈家弄开办了陶瓷美术研究社,为社会培养陶瓷美术人才。民国三十八年(1949)秋,出任饶州会馆创办的景德镇东方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2年,吴仁敬不幸患背痈辞世。

(内容来自:《近代景德镇制陶瓷史略》,仅供学习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瓷业公司和清代御窑厂
【齐飞之友】第二百八十六期 《江西瓷业公司打破了瓷器只有帝王纪年款和私家堂名款的限制,出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西九江府生阳银庄当拾铜元拾枚
民国瓷器鉴定之民国瓷器款识(四)厂店款(组图)-景德镇陶瓷在线
<原摄>江西行(三)在景德镇淘宝贝儿
(转)晚清、民国最具影响的瓷绘名家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