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踩了这五个看展天坑,孩子一辈子痛恨博物馆
培养孩子的艺术感,最好方式就是带孩子去看展,可是很多家长看展时却常常担心孩子走马观花、无效看展,得不到想要的意义。

展览、博物馆到底应该怎么看,这篇指南,希望对你有帮助!


熟悉我们的读者都知道,三川老师和白老师是资深的博物馆迷。作为热爱文化的文艺中年,可以不去胜地参观,可以不去商场购物,可以不去餐厅美食,可以不去探亲访友,但一定会去的就是博物馆。三川老师甚至还专门在北京搞了个私人组织达两年之久,每个月都相约一起看展。在世界各地旅行时必逛的也是博物馆、美术馆,看博物馆的时间,几乎占据了旅程的大半。


几年前,我们就开始呼吁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走进博物馆、美术馆。

不过,逛博物馆,对家长是极大的考验。孩子进去五分钟就闹着要出去,一会去厕所一会要喝水,家长使出十八般武艺安抚,逛完了如同打了一场硬仗,身心俱疲。

其实孩子不配合的行为背后,是我们家长踩中了几个看展的“大坑”。这几个坑,让孩子一辈子不爱博物馆、痛恨展。

不久前,我们的直播间来了三位重磅嘉宾——王庚飞、蒋艳和陈琦老师,他们既是艺术家,又是艺术教育学者,在知名艺术学府任教,并且长期致力于中国基础艺术,同时也是“目异”在线艺术学院的创始人。

看展有几大天坑,你中了没?

到底如何带孩子看展,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进去、兴高采烈地出来?

我们整理了直播中三位老师分享的观点,有了这些干货,从此带孩子看展底气十足。



天坑一:知识坑

误区:看展就要学知识受教育
正确:让孩子触摸到人类文明的温度

很多人带孩子去博物馆,是为了学知识,这是对博物馆最大的误解。那去博物馆干什么?是把孩子知道的知识,特别是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变成有温度的东西。

孩子在课本上学到了知识,但是不知道它是多大,什么样子,体会不到重量,也摸不到它的温度是冰凉的、还是温暖的?但是当真实的文物摆在面前,就能体会到,原来历史就在眼前。有一句话叫做过去的艺术,是能触摸到的人类文明。


看展,就是要让千年、百年的历史跟我们建立某种真实的关系。在建立关系中,慢慢地把关于遥远过去的知识变成有意义的“具身知识”,并构造一个围绕具体文物的真实的有感受的知识体系。这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价值。看文物是孩子发现问题,引出知识的开始。看展过程中,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基于自己的观察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个体来说,才是最本质的问题,因为是基于个体独有的感受产生的问题。

讲一个自己的例子,我去过好多次兵马俑博物馆,作为游客浏览过、作为专家甚至下坑近距离接触过,都没有什么感觉。一次为了设计兵马俑研究画册去库房看要拍的百戏俑,把我感动坏了,看那塑造的中国人独有的小肚子薄薄的脂肪层,这是多高超的写实能力!不像古希腊雕塑,全是肌肉。中国人的脂肪感非常不一样,跟罗马雕塑、希腊雕塑完全不一样。这引发了我对中国美术史的很多思考,也改变了我对兵马俑的认识,这些对文物的具身感受,让我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古老的秦历史。


天坑二:身份坑

误区:作为家长“我要懂!”
正确:赤子心才最重要

有些家长觉得,我不懂怎么带孩子看展呢。我想问,为什么一定要懂?面对同样的文物和展览,家长与孩子可能是一样的起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孩子。一定要放下“家长身份”,放下焦虑,带着轻松舒服的心态去看展。

我们在大同博物馆,看到有一个八九岁小姑娘,一直缠着爸爸提问:“那个碑帖的头上是什么字?”那个碑头实际是篆书,爸爸应该不认识,想混过去,就带孩子读下面他认识的隶书,但小姑娘还是使劲问爸爸这些字到底是什么字?爸爸满头冒汗,孩子一脸不屑。说实话,现在能够认识篆书的中国人又有多少?诚实告诉孩子我也不认识,和孩子一起查一起学,一起探索答案。在看展中,最佳的关系就是共学、是同学。

博物馆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你去欣赏,但大部分作品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知识储备没有关联,所以我们可能不懂、甚至不喜欢。要敢于接纳自己的感受,而且敢于直接表达出来。我不懂就是不懂,我觉得不好就是不好。

我曾经跟我们国家最大的青铜专家一起去宝鸡博物馆看展。看展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孩子,不停地问这问那,那次看展我收获特别大。如果我不懂装懂,就得不到任何东西。

我们常说,学艺术到底为什么?学艺术就要保持每个人拥有一颗童真的心,这个童真就是赤子心,就是你时时刻刻像孩子一样,保持着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坑三:时间坑

误区:看展时间不要太长,孩子不耐烦
正确: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才能进入体验

你准备带着孩子看两小时的展览,但孩子一会就看完了,又要吃冰棍又要上厕所,是不是很夸张?你觉得两个小时的时间太长了,错了!你给孩子的时间太少。

因为博物馆是按照成年人的视角设计的,成人可能一下就会进入产生感受体验,但孩子做不到。当发现孩子没兴趣,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待久了,其实不一定,静下来,蹲在孩子身边,给孩子更多时间探索,允许他们在某个你觉得没意思或没意义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反而能让他沉浸到艺术与文化的氛围中。


如果展览准备了专为孩子的教育活动,建议提前带孩子去参加,这些活动往往是为孩子进入设计的。另外,看展是一个行为,如果在展览当中只用眼睛去看,只用五感中的其中一感,实在太单一了,也很难触动孩子,孩子需要和一件作品建立多维度的链接,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记一记,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兴趣。



天坑四:兴趣坑

误区:我感兴趣的,你也要感兴趣
正确:艺术的魅力,在于指向不确定

什么是兴趣坑?就是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千万不要拿你自己的兴趣点去框定孩子的兴趣点,或者是看不上孩子的兴趣点。


分享我们在云冈石窟经历的小故事。一对母子,在云冈石窟看佛像。明显看出妈妈做了很多功课,给孩子逐一介绍,讲大佛的手势、佛的微笑有什么意义。而那个小男孩,突然非常大声说到,妈妈,我看到了佛上面有只狗?!所有注意力都被那只狗吸引。一句话把妈妈一晚上的功课全打乱,妈妈对狗一点兴趣都没有,不以为然。

其实在云冈石窟,天上飞的这只狗是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窟的特点就是有很多鸟兽纹饰,这是专家们也会关注的的研究方向。如果孩子能从这只狗的角度出发,开始研究那段历史,会有很大的收获。家长不要以为你看的那些才重要,佛手对你可能有意义,但孩子惊异的是,平时在地上的猫狗如何飞到了天上。

看展的过程,家长实际要做的就是挖掘孩子的兴趣,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看孩子对什么更感兴趣,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如果我们尊重孩子,他一定会让你惊喜。艺术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它指向不确定,我们不知道孩子能从什么地方发现哪些兴趣点,走完了某一段你觉得没意思,但可能成为孩子一辈子的收获。回想一下,我们忘不掉的那些小时候特别有趣的事情,不都是家长的噩梦嘛。



天坑五:全面坑

误区:不看全岂不白来了
正确:拥有一个美好回忆即可

家长经常还会遇到一个陷阱,就是全面坑。心想好不容易来一次,尤其是一些特展、国外的博物馆,那得看全了,要不白来了,结果大人和孩子都累得苦不堪言。

看全不看全,真的不重要。能够让孩子沿着自己的感受,看到哪怕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记住一两件被感动到的事情,就够本了。

当我们进入一个展览的场所,这个展厅除了展品,你自己也是一个展,你看别人,别人也在看你。有孩子看完展后说:妈妈,这里看展的女孩都好好看啊。你告诉孩子,那么下次你看展时也要好看一点哦。这里的好看,不是长得好看,是状态好、给别人的感受好。在看展的场合下,我们要对自己的衣着、言语、表情,甚至肢体动作都要有一定的控制。孩子看完就算把所有的东西都忘记了,但是记得自己要好看一点,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美育呢?


还有一次我在荷兰带孩子看展,发现一位老人一直在一幅画旁边,看到我给孩子讲这幅画,她很感动,因为在这幅画前,她跟先生第一次见面,她先生已经离开人世,每当她想起先生,就会来到这幅画面前。

现在看展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情了,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让看展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看他人、看自己,感受各种各样的东西,让看展成为愉悦生活一部分,让他们的有很多难忘的事都发生在博物馆,这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啊。

孩子的艺术教育,在AI时代,已经越来越成为必修课,因为艺术让孩子看到自己、看到世界、找到属于自己最独特的个体特质。

庚飞院长经常提,艺术教育在他看来是改善教育的最佳路径,让每个孩子回归到“人”的教育。

为了跟家长们有更多机会深度交流,我们专门开办了针对孩子艺术学习的社群,欢迎大家加入。

在社群里你将获得:

1、老师艺术分享、直播的一手资讯,精华整理,有机会跟老师直接连麦交流;
2、老师的最新艺术认知小分享;
3、如果想跟着老师进一步学习,也可以详细了解老师的艺术素养社区。

王庚飞:目异在线艺术学院-“目异同学”创办人

庚飞老师是资深的设计师和艺术教育学者,从事景观建筑规划、品牌艺术指导工作超过30年,所创立的设计公司在建筑、景观、空间设计,书籍设计、企业品牌规划设计等领域均有突出作品,多次获国内外重要奖项,多年关注青少年美育、基础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兼任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新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

蒋艳: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目异在线艺术学院-“目异同学”联合创办人

蒋艳老师是设计师、书籍设计家、中国色研究专家和艺术教育学者,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大奖及多次国内外重要奖项,有近30年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学经历,是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专项课题特聘专家。

陈琦: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目异在线艺术学院-“目异同学”联合创办人

陈琦老师是当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专家,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艺术预科课程”和“国际艺术高中课程”,培养了3千多名优秀毕业生进入美、英顶级艺术大学。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国际部主任、城市设计学院教育推广中心主任,全国美术教师研修班班特聘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与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课题负责人、FAC国际少儿绘画大赛专家评委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要有新的构想,都是应该鼓励的。
盘点十大天坑兴趣班,你都给孩子报过哪些乱七八糟的兴趣班
怎样说服孩子不玩游戏
爱美丽推荐深圳博物馆艺术展第1个 - 深圳文博会 | 文化+非遗传承+科技综合一体的文化盛宴
财经降温、工科遇冷,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越来越多专业被打上“坑”的标签,高考填志愿该如何“避坑”...
2021高考避坑指南:你对院校的理解也许都是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