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建筑

1.首都计划: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即首都计划,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颇具规模的建筑活动。古力治任工程顾问,墨菲任建筑顾问。城市划分为中央行政区、市政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六个区。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在“中国本位”的指导思想下,极力倡导“中国固有之形式”的文化方针。

2.中国固有之形式: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首都计划》对城市建筑形式提出的要求,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影像高潮。对新输入的建筑类型和技术经验,近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特色和中国精神进行思考。形式包含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三种设计模式。代表实例:南京中央博物馆、上海政府大厦、中山陵纪念馆。

3.“体形环境”设计:1947年梁思成提出的办学设想,它围绕这一理念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我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竹筒屋:针对广州商业密集区演变的形式。竹筒屋窄开间、大进深、多层联排式的布局形态,即反映了亚热带地区减少太阳辐射的气候需要,也反映了城市商业区极度紧凑的地皮、尽量少占街面的高密度要求,是针对广州商业地段应运而生的一种住宅转型形式。

5.骑楼:见于东南沿海城市,由于气候炎热多雨,街道要求有遮阳、避雨功能,在竹筒屋基础上演进出“下店上宅”的店宅综合体。以沿街下层铺屋设置覆盖敞廊为特征,反映出中国廊屋式传统商业建筑与外来的殖民地外廊样式的结合。建筑立面带有浓厚的样式造型,通常以底层柱廊、楼层和檐部女儿墙、山花组成三段式构图。

6.铺屋:近代商业街的发展推动沿海建筑向“上宅下铺”转型的建筑表现。特点是不带覆盖通道长廊的窄开间联排式楼房,沿街立面上下对齐或略有出挑,不设“骑楼”,多沿街或河道联排设置,彼此连檐通脊。建筑密度高,造价低,工期短。

7.庐式侨居:广东侨乡生成的居住形式。平面以传统的“三间两廊”为基础,外形多呈方形,一般见2至3层,用材较讲究,布置较灵活,窗户开的较大,有的做成斜角凸窗。室内通透开敞,通风采光良好。外观有西方古典式的和中西混合式的。

8.碉楼式侨居:广东侨乡生成的居住形式,具有防御性。它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多户集资合建的单纯碉楼,主要在发生盗情和洪水泛滥时用作各户防盗、避涝的临时性居住场所。另一种是独户建造的带有裙房的雕楼,既可满足日常起居,又可满足据楼固守的防盗需要。这两种碉楼的外观都呈现中西建筑交汇的特色。

9.公和洋行:原是香港一家老牌建筑设计机构,1911年决定在上海开设分部,由威尔逊主持,几年后将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该行先后设计了上海有利大厦、永安公司、汇丰银行新楼、沙逊大厦,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设计机构。它不仅接的设计工程量最大,设计水平也是一流。其设计风格从早期的折中主义新古典主义逐步转向后期的装饰艺术样式和现代式。

10.邬达克洋行: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开办。早期作品仍属学院派折中主义的风格,进入1930年代后突然转向现代样式,先后设计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大光明影院,具有美国摩天楼特征的国际饭店和集富现代感的吴同文住宅,成为近代上海最耀眼的洋行,在上海赢得了颇大的设计市场。

11.基泰工程司:首屈一指的中国建筑师事务所,杨廷宝为建筑设计负责人,1920年基泰初设于天津,业务中心在华北、东北地区,后转向上海、南京一带。代表作南京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等,关注了对于新建筑民族特色的探索,尝试运用大屋顶和点缀传统装饰等不同的处理手法。

12.华盖建筑事务所:由三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赵深、陈植、童寯于1933年在上海创立,活跃于沪宁一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内迁承接了西南地区的工程。三位建筑师在近代中国建筑界享有盛誉。

13.中国营造学社: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和研究团体。1930年成立,社长朱启钤,法式部主任梁思成,文献部主任刘敦桢。存在的17年间进行了大量古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研究工作,拟定了重要古建筑的修缮、复原计划,收集、整理来了重要的古建筑文献资料,校勘重印了宋《营造法式》等古籍,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会刊》。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涌现了众多建筑史学专家。

14.吕彦直: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在建筑设计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成就是设计了中山陵,标志着中国传统复兴的开始。中山陵平面采用了中国式分散布局,整体与环境融合,气势恢宏。形似钟,意喻“木铎警世”,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精气神。

15.梁思成: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是集建筑史学、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建筑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与一身的一代建筑宗师,他对中国建筑学科作出了多方位的重大贡献。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提出“体形环境”的办学设想,是创造“中国式”建筑的探索者,提出的“整旧如旧”等主张,至今仍是文物建筑保护所遵循的原则。

16.杨廷宝:中国建筑物五宗师之一,在建筑设计、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遵循“服务于人,受制于物”的理念,力求达到“得体合宜”。他尽力把宫殿式设计做的很精致,“中国式装饰艺术”处理的融洽。他与刘敦桢、童寯共同塑造了中国建筑教育的“中大体系”和“南工风格”。

17.刘敦桢:中国建筑物五宗师之一,在建筑设计、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与梁思成一起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基石,与杨廷宝、童寯共同建立了切合国情的、以欧美教育为主、兼收日本教育的中大建筑教育体系。在中国建筑史学界的三个领域获得重大的进展:一是于1966年完成《中国古代建筑史》定稿,二是出版《中国住宅概说》专著,三是展开苏州古典园林研究。

18.童寯:中国建筑五宗师之一,一位集建筑师与学者于一身的建筑学家。与刘敦桢、杨廷宝共同塑造了建筑教育的“中大体系”和“南工风格”。作为建筑师,他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现在派的主要代表,作为建筑学者,他被誉为现代开创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第一人。著有《江南园林志》,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先河。

19.复古主义(宫殿式):传统复兴的一种形式,这类建筑尽量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的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实例:杨廷宝-谭延阁墓祭堂、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徐敬直、李惠伯-中央博物院,董大酉-上海市政府大厦。

20.折中主义(混合式):传统复兴的一种形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出洋式的基本体量和大屋顶等中式的附加构件的综合。实例:吕彦直-中山陵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馆。

21.装饰主义(Art-Deco):传统复兴的一种形式,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实例:梁思成、林徽因-北京仁立地毯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民国建筑,穿越时空的城市精髓
衡复建筑|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山墙卷涡的仿生建筑“大象屋”
吴家骅:建筑是陷阱,幕墙是个坑
上海的早期现代化建筑
【小编游上海】上海滩的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
百年回望:解读外滩,认识外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