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十年代学生少年

1981年秋天,阿地离开村小学到乡初中念书。学校距离阿地家刚好十里路,这段路程在如今简直不值一提,但阿地在念初中之前,若要走出这十里山路到乡中学所在的集镇上,竟然是一件需下决心才能做的大事。

镇子周围都是山。虽然不是崇山峻岭,却也一座连着一座。乡初中有三百来名学生,但是在镇子上及附近的学生却不多,大部分是一道道的山坳里蹦出来的农家子弟,因此,有两百多人住校。阿地自然也成了一名住校生。

于是,在念初中的三年时间里,每个星期天的傍晚,阿地都穿上母亲准备好的干干净净的衣服,沐着夕阳的余晖赶向学校。一路,阿地手里柃一只白色的纱布袋,袋子里装着够吃一个星期的米,这些米都是奶奶精心挑选出来的。肩上背一只棉布袋,棉布袋原本是黄色的,母亲每个星期都洗一次,变白了。棉布袋里除了几本教科书,还必定装着一只洋铁罐子,罐子里是干菜烧肉,也得预备吃一个星期。

整整一个星期的吃饭问题,住校生都必须自己动手解决。其实解决起来也不难。人手一个铝饭盒,一个洋铁罐,每餐用饭盒淘米蒸饭,用铁罐蒸菜。饭盒里的饭顿顿吃完,吃完后续上新的米,有些爱干净的,在续上新的米之前,将饭盒洗一洗,另外的人却感到奇怪:“下次还是自己吃,干吗费这么大劲?”阿地也与大部分人一样,怀着后者的疑问,一个星期洗一次饭盒。百分之九十九的住校生带的都是干菜,理由一是干菜不易馊,理由二自然是家里没有其他更好的菜。因此,铁罐里的菜一星期不会换,反复地蒸,只是一餐餐减少,直至周末最终消灭。每到开饭时间,一个寝室十多个人同时打开铁罐子,浓烈的干菜味像化学武器爆炸,“嘭”的腾空而起,充斥整个空间。

学校食堂只有一只大老虎灶,几只笨重的木蒸笼,其他什么都没有。学生不用交水费电费,但必须交柴,因为大老虎灶吃掉的柴火相当厉害。根据学校规定,每个住校学生在开学之初都要交一百多斤柴,交柴后,学校发给学生等量的柴票,平时,学生拿着柴票取饭盒,一餐饭,半斤柴。

山上有的是柴,但同学们交一根根小柴木的不多,大多交劈开后扎成一垛垛的木头。阿地的父亲为了给阿地交柴,每年都要上山砍一棵乌桕树,劈开,晒干,然后扎整齐,用独轮车送到学校。学校食堂师傅过秤时,必定要打折:“这柴不干,潮得很,打七折!”这么一来,一百五十斤顿时成了一百零五斤。一根根的小柴木不但搬运困难而且打折更低,这也是广大同学家长争相砍树交柴的原因。有时候打的折出乎意料的低,父亲讲几句好话想让师傅手下留情,结果往往得到木炭似的黑脸:“啰里啰唆,再低一折!”这时,看着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低声下气的样子,阿地觉得食堂师傅可能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暗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当个食堂师傅替父亲争口气。

上午第四节课下课铃声一响,饥饿的青春期学生人人手里捏着一张红色的半斤柴票,火速冲向食堂。食堂师傅严厉的目光里,没人敢作弊,纷纷把柴票丢进师傅胸前的竹篮,几个准星太差没将柴票丢进竹篮的同学,除了老老实实捡起柴票,还得接受面壁而立的惩罚。每个大木蒸笼里都有三层饭盒,冲锋在前的男同学们,饭盒不一定在最上层,于是稀里哗啦,翻江倒海,只管搜寻用小刀刻有自己名字的那只大饭盒。一旦得手,兴奋得嗷嗷直叫,双手高举过头顶,奋力从越聚越多的人群中突围,夺路而走,顾不得打翻了别人的饭菜,顾不得烫着了别人的手脸。这时,骂声、哭声、喊声与呵斥声交杂在一起,汇成顿顿都有的餐前开胃曲。

初二的第一学期,七十多岁的爷爷用独轮车装了结结实实四大捆干柴。进了校园,没有往食堂去,而是把独轮车停在操场中央,骄傲地说:“把师傅叫过来!”阿地吓了一跳,敢把师傅叫过来?师傅果然过来了,爷爷神气地用手指指:“看看这柴!”原来这是爷爷花钱从一个锯板厂里买来的陈年木条,极度干燥极度整齐极度标致。师傅破天荒地没有打折,给阿地的柴票足足用了两个学期。后来阿地问爷爷,我们山里人根本用不着买柴,你干吗要花钱?爷爷说:“我的孙子读书这么好,我家交的柴怎么能没面子?”为了爷爷这句话,阿地在学校读书更加不敢松懈。初三时,阿地的成绩更出色了,但阿地没敢告诉爷爷。他想,初二这一年的柴票已经用得够有面子,不能再辛苦爷爷了。

住校三年,阿地只有一餐饭没有用柴票。那是初三的春天。那天中午,阿地正混在冲刺兵团里头闷头奔跑,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叫阿地,阿地有点不耐烦,正是抢饭盒和保护饭盒的关键时刻,谁在打搅?阿地抬头一看,原来是母亲。母亲为了不干扰阿地学习,很少到学校来,这次是个例外。母亲说:“别去抢饭盒了,省一张柴票。”阿地看见母亲手里有两只碗,于是高兴地奔了过去。后来阿地分析,那个时候他心里高兴,并不是因为看见母亲,肯定是因为看见她手里的两个碗。果然碗里有好东西,一碗是松软的白米饭,一碗是青菜加荷包蛋。阿地口腔一阵泛酸,来不及回到寝室,也根本没想到该问问母亲是从哪里搞到新鲜饭菜的,立即张牙舞爪地解决了它。直到星期六回家,阿地才想起问母亲。母亲说,他去乡里参加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有饭菜,就给阿地送来了。父亲在一旁听见,恍然大悟,怪不得那天回家你娘像饿死鬼一样,原来中午没吃饭。

每天用三次红色的柴票,每天吃三餐黑色的干菜,阿地并没有厌恶的情绪。一则因为阿地是少数几个干菜里有肉的同学之一,尽管肉的颗粒很小,但总算有肉,许多同学的洋铁罐子里从头到尾都是黑乎乎的干菜。二则是因为阿地的奶奶常常在阿地面前满足于“乌干菜,白米饭”的生活,对阿地来说,除了教育阿地节俭,乌对白,干菜配米饭,还让阿地接受了最原始的美学熏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姐姐,亲亲的妈
高二1000字记叙文:五十米
每个人都有寒碜的过去,但一定铭心
匠心
陆文三 | 在画水镇岭下小学读书的日子(二)
中国火车美食的黄金时代:那些儿时的餐车回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