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导演大卫·里恩拍过两部讲述中年人爱情悲剧的电影,一部是1945年的《相见恨晚》,一部是1954年的《夏日时光》,前者无比出名,后者则不那么出名。然而,据我看,《夏日时光》同样是一部深刻的爱情悲剧。
据说,每个人和生命中另一半的关系就像一个分成两半的苹果,只有这两半合在一起,才能咬合紧密。然而吊诡的是:人人的另一半都被抛置在遥远的另一地。这两半相遇的可能性极低极低,趋近于零。其中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年龄、健康、收入、门第、种族等等,然而最吊诡的却是时间。万一,你和你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生活于不同的年代呢?
《相见恨晚》讲述的爱情悲剧毕竟还不是最糟糕的那一种,即:两个应当相爱的人生活于不同的年代,然而,它仍然算是比较糟糕的一种了,他们是被各自的家庭给阻挡了。《相见恨晚》中的男女主人公都结了婚,并且都有子女。他们的相遇、相熟、相爱,一切如同流水般自然发展,他们是两半被分开的苹果,他们是彼此真正的另一半。
此时,他们该怎么办?是选择家庭?还是爱情?实际上,这个故事的力量在于:无论他们作何选择,结局都将是悲剧性的。诸君请看:假如选择爱情,那么他们将面对家庭、社会以及自身伦理道德的持续压力。这样的爱情能天长地久?假如选择家庭,那么他们将会在余下的生命里天天和遗憾照面。因为生命毕竟只有一次,真正的爱情又如此惊心动魄。也正是这个原因,《相见恨晚》是一部真正触及了人生悲剧性的爱情杰作。
《夏日时光》则是另一种悲剧。女主人公哈德森小姐是位年届中年的老姑娘,家在美国的俄亥俄州,职业是秘书。经过多年的积攒,她终于能够来到美丽的水城——威尼斯,做一次轻松的旅行。男主人公马里奥先生是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在威尼斯经营着一家古董小店,有位分居的妻子,还有个帮他打理生意的儿子。他们的爱情之火一经擦出,便如星星之火,很快燎原成一片,他们快速而深沉的相爱了。然而,没过多久,女主人公便告别男主人公,逃也似的离开威尼斯,告别这段爱情了。这是为什么?看完第一遍时,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仔细的再看一遍,细细的琢磨女主人公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答案似乎有了眉目。
照说,人到了历过风雨沧桑的中年,正是懂得生命和学会享受生命的时辰。片中的女主人公在这时遇到了心仪的爱情,她应该是排除万难去追求爱情才对。可这时,她偏偏选择了放弃,其中肯定有什么难以跨越的阻碍吧?表面看来,这阻碍似乎并不存在。虽然男主人公已婚,并有一子,但他的儿子是欢迎她的,他的妻子也和他分居多年,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也就是说,男方的障碍并不存在。那就在女方了。是哈德森小姐作为美国人身上的伦理观念吗?我们知道,美国以清教立国,关于婚姻,清教的观念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第三者有罪。假如哈德森小姐因此而下不了和马里奥在一起的决心,影片对此必定要做些铺垫和渲染,然而影片对此却不着一语,看来问题还在别的地方。经过仔细的勘探,我得出的结论是:哈德森小姐的悲剧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懦弱。
哈德森小姐是懦弱的,这在影片开头便有所交代。哈德森小姐入住威尼斯的一家小旅店后,和热情好客的旅店老板娘很快熟络起来,当老板娘邀她参加聚会时,她却拒绝了。本来,一个旅客来到一个新地方,参加当地人的聚会是了解当地生活的最好机会,她却没来由的拒绝了,理由便只能是她的懦弱性格。她是懦弱的,总是害怕新事物,常常蜗居在个人的小天地里,独自咀嚼孤独和凄凉。她也渴望友情和爱情,却总在一个安全的范围里。所以,她在威尼斯的唯一朋友是一个流浪的当地小男孩。这是她的性格特征的最好证明,因为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总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大胆的交往。即使在和马里奥交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她的懦弱性格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阻碍了她的表达,要不是马里奥的勇往直前,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许永远只能处于摇篮中。
爱情的阻碍条件是有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时空、民族、门第、个性、健康、收入、身体等等,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爱情前进的绊脚石。然而,懦弱性格之成为爱情的绊脚石却是《夏日时光》的重大发现。这个障碍是如此之微小,又是如此之有力,它有力到毁灭起来之不易的爱情时是同样的干脆利落。生命可贵,爱情同样可贵。《夏日时光》提醒我们注意生命中某些重大悲剧的发生是由一些细小因素引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