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出人物的精神——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设计思考

摘要: 《写作日常课》基于读写共生的原理,依据部编版七单元“杰出人物”的单元主题和“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主题设计了日常化的片段训练。同时,通过“学—教—评—测”体系的构建,从典型细节、写作手法和精准议论三个层面让学生逐步实现展现人物风貌、突显精神气质和升华文章主旨的目的,提升写人文章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共生 写作日常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日常写作研究,是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写作编写体例逻辑为课程基本逻辑,兼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内在逻辑编写的作文教程。《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从课文中挖掘写作学习元素,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每天都进行有目标的写作训练,从而实现写作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部编版七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杰出人物”,选篇由《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和《孙权劝学》组成。第一单元导语中提出的学习要求是“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此对应的单元写作主题为“写出人物的精神”。在七上第三单元,学生已经训练过“写人要抓住特点”的写作主题,由“特点”到“精神”,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训练,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基于单元课文主题和写作主题,《写作日常课》第一单元设计了写人题材的训练任务,从三个层面逐步推进写作任务的落实。这三个层面分别为:典型细节,展现人物风貌;写作手法,突显精神气质;精准议论,升华文章主旨。
 
一、 典型细节,展现人物风貌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在细节处得以彰显,因此,抓住“外在”的典型细节,便是拿到了展现人物“内在”精神风貌的钥匙。如在《说与做》一文中,闻一多先生为学术锲而不舍、呕心沥血的形象便是通过“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饭几乎忘记了吃”“夜间睡得很少”等典型细节来呈现的。
要让学生抓住典型细节,教师首先不是要教学生把事情写细的技法,而是要让学生明确写人的目的是展现这个人物什么样的精神,然后再围绕着要集中展现的精神,有针对性地挑选相关细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与七上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如何突出中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在写人作文中,展现的人物精神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学生同样需要围绕中心进行合理选材,确定典型细节的过程,也是对材料进行剪裁的过程,通过典型细节塑造人物,突出文章中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选好典型细节,是写作的“前过程”,在写前构思中就应当完成。
《写作日常课》为此,在第一单元设计了“写班主任”“写同学”“写老师”“写好朋友”四个写作任务,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亲近的人作为写作对象,更有利于学生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同时,笔者在这一部分中设置了相关写作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如“运用细节描写展现班主任的与众不同”“用细节刻画一位老师”“着重写一位老师的一种典型姿势”等等。以第一单元的第二次训练任务“模仿《邓稼先》写班主任”为例,原文再现的是邓稼先在核武器试验中面对突发问题不愿离开的片段,通过这一典型细节展现了邓稼先沉着冷静、不畏危险的精神,学生需要模仿这种选定典型事件展开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班主任的精神品质,一位学生的习作片段如下:
不时有同学因作业不工整不认真被老李叫去办公室,他总是皱着眉头,一手端茶杯,抿一口,一手拿着作业本,细数同学作业中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没有平时的好习惯,哪来好成绩!”老李的语气虽温和,却笃定,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                                                      (秦秋)
学生通过写班主任细数同学作业问题的细节,体现了班主任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质。这样的片段写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也能发现不少同学选取的细节有所偏离,如有的同学想要写班主任的认真负责,选的细节却是同学们上他的课不敢说话,这样的细节和想要展现的精神并不匹配。因此,教师在写前指导的时候务必要让学生关注自己选取的细节是否足够“典型”,即是否能够体现学生想要展现的人物形象。
 
二、 写作手法,突显精神气质
在写人文章中,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够揭示和突显写作对象的精神气质,同时,写作手法也是作者在写作时展现自己个性化语言的最重要途径,因此,《写作日常课》在这一单元中,涉及具体写作手法的支架是数量最多的,但在设计上与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有所不同,本单元中手法的训练直接指向的是人物的内在品质、精神。具体来看,这一单元的写作手法的训练,除了之前一直都在不断强化落实的常见修辞等的训练之外,有两处帮助学生写作“升格”的亮点:一是重点关注了侧面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在用词上对学生有了更高要求。
首先,在侧面描写的训练上,《写作日常课》第一单元特别设计了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精神品质的相关训练。在之前的环境描写训练中,我们更加注重的是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所以这一单元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精神,实际上是更加深入的训练。如在模仿《邓稼先》第34至37段写班主任的训练任务中,选取的原文片段“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便是通过写戈壁滩的艰苦环境衬托邓稼先不怕吃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笔者为训练任务设计写作支架有“通过对班主任工作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精神”,学生据此完成的习作片段如下:
老李的办公室一尘不染,极为整洁。桌子的左面是一排码得整整齐齐的书,高低有序;右边是放满了文件夹的收纳盒,每一个文件夹都贴有标签,很是规整。桌上没有一丁点儿杂物,倒是有个淡青花瓶,每天都插着娇嫩的鲜花。也不知道课代表每天把一大叠作业歪歪扭扭地放在他桌上时,他会不会因作业码得不够整齐而心生不满?
有同学因作业不工整不认真被叫去办公室,他总是皱着眉头,一手端茶杯,抿一口,一手拿着作业本,细数同学作业中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没有平时的好习惯,哪来好成绩!”老李的语气虽温和,却笃定,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
(秦秋)
这位同学写班主任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实际上是在衬托班主任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品质。又如模仿《<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第45至48段写一位老师的训练任务,笔者选择的原文片段着重写鲁迅先生的坐姿,并且通过写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鲁迅先生的坐姿为人物制造雕塑感,衬托了鲁迅先生对待写作呕心沥血、踏实刻苦的精神。据此,学生的写作支架中有“通过描写不断变化的环境来衬托人物形象”,举一实作:
我们在巨大的帷幕后站得笔挺,待帷幕拉开,聚光灯的光影倾泻而出,显得异常庄重。老李站在舞台左边的帷幕后的黑暗中,注视着我们。我们抬头挺胸,一动不动,他亦如此,就好像他不是站在幕后,而是与我们并肩站在明亮的舞台上。明明他的位置如此昏暗,我却好像看到了他眼里的欣慰与自豪。音乐响起,我们自信地唱了起来……
老李总是像这样笔直地站着,仿佛这样才与他严肃认真的性格相符。一次,他以前的学生来看他,几个男生围着他说个不停,他也是站着微笑倾听。学生离开时,他也定定地站在校门口,目送他们,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人流中。老李仍然站着,无言,夕阳的余晖带着温暖的橘色,染黄了他的衣裳……
(秦秋)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笔下的环境的变化颇有电影的镜头感与画面感。从视觉来看,一个是由黑暗转明亮的舞台,一个是由白昼转黄昏的校园;从听觉来看,一个是由静转闹,一个是由闹转静。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班主任老李的姿势都是笔直地站着,眼神都是充满着欣慰与自豪,作者通过不断变化的环境衬托出了老李关爱学生、奉献教育的精神。
其次,《写作日常课》这一单元在用词上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集中体现在模仿《说和做》第3段写一位同学的训练任务中。臧克家在原文中用了大量四字词语(含成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无暇及此、深宵灯火......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为文章增添了古典含蓄之美,还精准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学术钻研精神。同时,文中“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一句借用中医领域的“望闻问切”一词,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渴望为衰微的中华民族开一剂文化良方的心愿。由此,笔者在这一训练任务中,设计了两个写作支架:用10个四字词语(含成语)写一位同学;运用夸张和词语借用的手法增加幽默效果。一位学生习作如下:
小龙是我们班著名的“诗痴”。他嗜诗如命,嘴里不时喃喃自语驻足细听,原来是在吟诗。语文老师常夸他,但他却总谦虚地说自己也就处在“格物致知”的“格”的阶段。
小龙有一抽屉的诗集,他常手不释卷,连上课了也浑然不觉,仍如饥似渴地品诗。一次,数学老师已经开始讲题,声如洪钟:“这个e要带根号……”突然,他如鹰一般盯住了双手在抽屉里“鬼鬼祟祟”的小龙,怒喝道:“e带什么?你重复一遍!”“做贼心虚”的小龙被吓得“嘭”一声从座位上一跃而起慌不择言“e带……衣带渐宽终不悔……”众人哄堂大笑,仿佛要掀翻屋顶。幡然醒悟的小龙顿时面红耳赤,头都低到尘土里去了。
(何依霖)
这个片段写得很生动,一连串的四字词将这位同学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格物致知”的词语借用也基本达到了要求。
由此可见,运用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人物精神和通过词语借用引起读者注意的方法,对于学生写作技法的“升格”是行之有效的。但这一写作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写作之前对选取的课文片段进行细致的学习元素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精准议论,升华文章主旨
在写人作文中,在叙事主体之外,借助议论,能够能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提炼,从而升华文章主旨。
记叙文中的议论,大多是在叙述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写出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夏应红.写好写人作文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4(06):96-97。议论的总旨在于表示作者的见解,在写人作文中,议论便是作者要对写作对象发表一定的见解和评价,和抒情相比,议论是偏理性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议论的路径就是思想的路径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21.。意思是,在作文中发表的议论,实际上是给人一个判断,但这个判断不能突如其来,作者必须把将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交代明白。因此,精准的议论必须建立在合理的记叙基础之上,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
《写作日常课》第一单元在议论的训练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训练基础的议论表达方式;二是训练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三是训练递进式结构的议论。
在模仿《邓稼先》写班主任的第一次写作任务中,笔者设计了比较简单的支架“运用评论方式评价班主任的精神品质”,大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良好。接着训练夹叙夹议,难度有所提升,学生要在叙事中穿插精准恰当的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能使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提示、过渡、总结等作用。为这一训练设计的支架是“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写一位同学”,举一范例如下:
上周五,班里大扫除,几个同学在班里施展“武功”,有人拿着拖把胡乱拖了一番,地上到处是乌黑的积水,还有人将湿抹布在空中甩来甩去,引来女生不满的惊呼。卫生委员小袁原本站在凳子上细心地擦拭窗户,见状立即喝止他们。
小袁是一个勤劳且负责的人,他极为严格,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偷懒。“班级的卫生人人有责,你们偷懒,还影响其他同学搞卫生,应该感到羞愧!”他腰板挺直,声音洪亮,大家都听得见,“肇事者”们只得红着脸拖着地,有不服气想回嘴的,转头看到小袁极为严肃认真的脸,只好默默把嘴边的话吞进了肚子里。
(何依霖)
这篇例文在叙事中穿插对卫生委员的评价,议论得当,很好地展现了人物形象,还在行文中起到了过渡作用。
第三种递进式结构的议论不仅训练了表达方式,更关注了行文的条理结构。《邓稼先》第40至44段中,作者对邓稼先的议论层层递进,从为人角度到友谊角度,再到志向角度,最后用价值角度的议论收束全文,深入地展现了邓稼先的伟大。一学生的习作如下:
老李博览群书,胸中有丘壑,上语文课时常常引经据典,带着我们去品味文章字里行间的深意。因为有他,我们才觉得这本语文书在手里是如此厚重!
老李虽看起来有点儿冷,却有一颗温热的心肠。班里同学出现任何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进行关怀。一杯热茶、几句叮咛、多场长谈,都透露着他为人师的真挚纯善。
他是一位正直的好老师,为人处世都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做事,深受其他老师和我们的信任。我们敬爱老李!
(秦秋)
这位同学先评价老师学识渊博,再评价老师外冷内热,最后点名老师正直的品性,层层递进的议论,让这样一位好老师的形象在读者心中逐渐高大了起来。
总体来说,在写人记叙文中运用议论,能够画龙点睛,更加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当人物“立”起来,文章的主旨自然得到了升华。
 
《写作日常课》七下第一单元的“写出人物的精神”主题通过典型细节、写作手法和精准议论三个层次,构建了“学-教-评-测”一体的写作训练体系。写出人物精神,是对之前“写人要抓住特点”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更高要求。部编教材的写作具有序列化的特点,《写作日常课》顺应这一特点,设计具有单元特点的写作任务,同时联结诸多之前写作训练点,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同时,学生自评、同伴评和教师评这一多元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长期写作奠定基础。
【本文为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研究课题“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实践研究”(GDJY-2020-A-zy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夏应红.写好写人作文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4(06):96-9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单元写作指导:《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设计2
七年级下册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件
【初一写作】七下语文,第1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图文解读
部编初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范文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写出人物精神细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