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是皇帝被俘,结果相反:血性,深植内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传承,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文臣武将。

    他们尽其所能,和当朝者一起为社稷苍生建立生存的根本,拓展朝代的领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留下了为后世传颂的丰功伟绩。

    也在朝代的不断兴衰中见证了当局者的无所作为。

    同为朝代,同为皇帝蒙尘被俘。

    可是,为什么结果会截然相反?

    公元1127年,金太宗率军攻入北宋都城东京,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并举行了屈辱的牵羊礼。

    金军不仅搜刮了宋朝多年积攒的国本,连同宋朝皇室近三千余人一同被掳,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史称“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灭亡。

    整个皇室也仅有在外公差的康王赵构侥幸逃过一劫,他建立了南宋,开始了他逃亡乞怜的皇帝生涯。

    初始的康王赵构并不似如此胆小。

    公元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金军下令宋朝的亲王、宰臣前去军中议和。

    宋朝拟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派宰辅前去交割土地,亲王前去送金军过黄河。

    当朝文武,皇亲国戚都知道是去当人质的,可能一去无回,无人应答。

    宋徽宗第九子仅十八岁的康王赵构因常年在外,不受徽宗待见,他敏锐的认为这是一个契机,抓住这个机会翻身,才能得到父亲和哥哥的重用。

    加上那时候的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于是毛遂自荐去做使者。

    在金营中,面对金人的赵构态度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随行的宰相张邦昌面如土色,哭哭啼啼。

    金太宗见少年英气逼人,气度不凡,和宋臣的懦弱不堪完全不符,便认为是假的亲王,于是放回。

    公元1126年8月,金国再次攻宋,点名要康王前来议和,康王二话没说,收拾行装准备再次前往,在路上被宗泽拦住,得以免遭金兵俘虏。

    当时,年仅18岁的赵构是何等的英雄少年。

    可是,从他建立南宋开始,一改往日的作风,望金而逃。

    赵构上台后,就罢免主战派领袖李纲,重用主和派人物黄潜善与汪伯彦。

    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等上书力请朝廷挽留李纲,罢免朝廷中的投降派。

    宋高宗勃然大怒,竟下令将陈东、欧阳澈两人斩首。

    其实从一开始,宋高宗赵构就对宋金战争不抱有任何信心。

    从1128-1129年,赵构从应天府开始逃亡,经过扬州、杭州、绍兴、宁波、定海、温州,最后逃到了海上,利用金兵的不识水性才逃过一劫。

    沿途留下的都是他逃跑的踪迹,以这样的方式巡游浙江省,这位皇帝也算是千古奇葩了。 

    于是,“逃跑皇帝”的名号就这么在民间传开了。

    在痛定思痛后,这位逃跑皇帝才意识到:自己没点军事实力可真不行啊!天天被追着到处跑,睡个觉都不安生,这可不行,手上还是得有点力量才有话语权。

    武将才开始有了发展的机会,吴玠、吴璘、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才有了表演的舞台。

    要不怎么说这三个能凑成一家呢!一家子的奇葩。

    这三位皇帝都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当皇帝不行,艺术倒是搞得不错。

    如宋徽宗的'瘦金体’至今仍广为流传,书画更是堪称一绝。

    宋钦宗就不用说了,被老父亲赶鸭子上架,做了这个傀儡皇帝,在位仅14个月,只会鱼肉百姓,好事是一件也没干。

    宋高宗呢!上位后就是在逃亡的路上,不是被金兵追就是被自己手下的武将劫持。

    当然了,宋朝不是重点,重点来了,明朝也在明英宗朱祁镇这重演了宋朝的闹剧。


    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六岁。 

    少年天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彼时的明英宗,还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

    对于战争之事,认为是小孩过家家,对于瓦剌也先的了解甚少却又极度轻视,依靠着祖父和父亲积攒下的钱粮,误以为大明朝兵强马壮,不惧怕任何敌对势力。

    随着朱瞻基的离去,瓦剌也先再无敌手,于是放开马蹄大举侵略明朝边境。

    一腔热血的朱祁镇在宠臣王振的撺掇下不顾群臣反对,率领明朝的精锐部队挥师讨伐瓦剌。

    与其说是讨伐,不如说是游玩。

    队伍声势浩大,走的却是民间小路,军队延绵数十里。

    可却是大摇大摆的沿着宦官王振的家乡转悠,并且临时改变了行军路线,粮草辎重补给不上,给了瓦剌也先可乘之机。

    瓦剌骑兵出其不意的一波偷袭,满血的明军只剩下半管。

    后继乏力的明军逃到了土木堡,被瓦剌团团围困,粮草不及水源断绝。

    “土木堡之”中朱祁镇被俘。随着这位少年天子一同失去的,还有明朝自建朝以来最为精锐的三千营、五军营和神机营几十万军队,还有保卫着四代帝王的护卫队长樊忠和明朝的武将集团等52人。

    可以说,此战,击溃了明朝的军事基础。皇帝被俘,也在人们的心头插上了深深一箭。

    而同样是皇帝被俘,明朝的所作所为却是令人大快人心。

    瓦剌军挟持落魄皇帝逼着守将开启城门时,远在京城的太后和众臣不顾皇帝的安危,另立珹王朱祁钰为新君,延续了明王朝的国祚,断了瓦剌的念想。

    他们深知,与皇帝相比,天下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皇帝没了再立,百姓民心没了,不仅是失了天下,还会背上丧权辱国的千古骂名。

    在此国家危难之际,明朝护国战神于谦正式上线。

    抱着死战态度的他力劝太后镇守京师以固国本,拥立新帝登基以安民心

    重新调整京城九大门的防务,所过之处无不听令,所发之召无不遵守

    在众臣和太后的支持下,本应是文臣提笔安天下的他披上战甲,化身为武将上马定乾坤的护国使者。

    可以说,他仅凭一己之力,说服了太后,鼓励了朝臣。

    他们上下齐心,同仇敌忾,小小瓦剌,安能伤我大明分毫。

    即使是在皇帝被俘,精锐军队全军覆没的险境下,明朝那深埋心底的荣誉感和民族尊严支撑着他们不向外族低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税、不称臣。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终,瓦剌军队在占了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率领几十万部队都砸不开京城的大门,只能灰溜溜的逃跑,'京师保卫战’得以守卫成功。


    同样是天子蒙尘,同样是另立新帝,为何宋朝和明朝的结局截然相反?

    宋朝是望金疯逃,逃得领土是四分五裂,无辜迫害国之武将,留下千古骂名。

    明朝是迎击瓦剌,守住了支离破碎的山河,重用爱国将领,被后世广为流传。

    我们不禁会想:宋朝的经济、军事和文化都甩了明朝几条街,为何面对外敌时如此落魄?

    还得联系当时的背景来解释。

    早期的宋朝依靠着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人脉积累下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为宋朝的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的宋朝可谓是国富民强,谁也不敢与之争锋。

    而到了宋徽宗继位的时候,国库丰盈,文化繁荣,于是在朝堂上开始了'重文轻武’的一边倒,投机倒耙的文臣多如牛毛,舍身报国的武将被排挤在外,以至于战时无将可用。

    再者,宋朝的建立相对明朝省事得多,让上位者忽略了民心,没有真正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利用不好民心,也是宋朝落败的原因。

    文化经济太过发达衍生出的表面繁华让当局者迷失了心志,认为钱能解决一切,一退再退,直到退无可退,逼至绝地。

    反观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来自最底层,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受到压迫的劳苦大众,亲眼看到家人惨死的他在内心扎下了根,自身强大才不会被外人欺负。

    抱着这坚定的信念他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明朝,并且将这股意志传到了他的儿子身上。

    不管是太子朱标还是燕王朱棣,都遗传了明朝的骨气,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将民心应用得滚瓜烂熟,至死不向外人屈服。

    每遇战事他们都是身先士卒,与军士同甘共苦,上下一心,也为朱棣的篡位平稳过渡提前铺垫好了道路。

    明朝自建立起,当权者就为了给全国人民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不断努力,本着“不以边关将士的性命为长城,要以天下人心向背为长城”的理念,朱棣和朱瞻基多次出兵瓦剌,以解决边关威胁。

    这样的优秀开明的统治者,事事为人民着想,在危难存亡之际,以天下人的背脊作为长城抵御外敌,岂是几把弯刀能够攻破的? 


    历史的兴替教会我们一个道理:自身实力不够硬,说话没底气,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只有发展自身的素质,才能够不被外人欺负。


    优秀的人,往往都在暗处发展自己,他们一边忍受孤独一边默默地凝聚力量,厚积薄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乎明朝国运的六场战争
为什么说“北宋缺将,南宋缺相”?
土木堡之变幕后的“权力争夺战”
于谦的困惑
土木堡之变打折了明朝,文臣武将战死一大片,明军战死将近三十万
被团灭的明军,伤不起的明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