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德,教育创造价值
在顺德,可能很多人以为,我是对顺德教育批评火力最猛的人。特别去年在本号推送一篇旧文《民校出状元,背后凉飕飕》成为12万人浏览的帖子,让我几乎每到一个地方,每一次报上我的名字,都有人为之对我刮目相看:原来你就是覃老师啊!有朋友同时会加上一句:您那个稿,写得好,写出了我们的心声!

其实,我不是顺德教育的天生批评者。我对顺德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也曾经大唱赞歌。这一篇长达3万字的长篇报道,见证了我对顺德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了解、赞许和歌颂。为了采写这个专题,我曾经和顺德12间中职校长面对面,每间学校又至少有5名学生接受了我的集体采访。对顺德教育的了解,正是开始于这一个采访。也正是和校长们的访谈,让我了解到了顺德基础教育的一些短板,所以才有后来连续几年对顺德教育的连篇累牍的议论。
这篇稿件发表于2009年《现代化之声·顺德视角》第八期,全文用26个版面刊登。这是我编辑《顺德视角》10年刊发篇幅最长的专题报道,当时珠江商报有五位记者(邓庄 范展莹 廖帆 陈玉开 王世彪)配合了我采访。稿件中提及的领导、校长、老师和学生,现在情况如何?我已经不清楚。我也不指望现在谁再有耐心读完这个专题。推送出来,只不过想把这些文字集中于此,见证我曾经对顺德教育倾注的目光。
仅此而已!
                            ——覃炜明

全文用26个版面刊登这篇稿件,这是我编辑《顺德视角》10年刊发篇幅最长的专题报道
教育创造价值
——顺德职业教育(中职)发展纪实
   文|覃炜明

策划人语:
顺德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地方。
因为这里盛产“特产”——
讲吃,这里有名闻南粤、掌握生杀大权的“凤城厨师”。讲用,这里是中国白色家电之都,“顺德制造”在中国乃至世界很多国家都几乎无家不入。敢为天下先,是顺德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出产“特产”的原动力。
有人说,盘点顺德的特产,还要讲学,讲这里首屈一指的“顺德职教”。
把顺德职教放到顺德“特产”的货架上,的确是一种首创。因为,考察一个地方的风貌,不仅仅要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尝当地的诸般美食,还要问问当地的教育就业——这已成为影响当代人幸福指数的重要元素。
研究顺德的职业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居民幸福……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数,都和职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候,在提倡科学发展的时代,在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今天,我们了解顺德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总结顺德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探讨顺德职业发展的意义,具有时代的价值。 
为什么在很多地方,职业教育仍举步维艰之时,顺德职业教育却风景这边独好,办得红红火火,一派繁荣,不但学生学有可用,企业用有所值,而且家长和社会都普遍叫好。
我们在这里审视顺德职教,审视顺德职业教育的模式、她的经济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009年11月18日下午,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副厅长叶小山等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佛山市顺德区梁琚职业技术学校、康宝电器公司、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并召开了座谈会。
“顺德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很清楚,很到位,做出了成绩,办出了特色。”这是鲁昕视察顺德以后说的一段话。
鲁昕坦言,来广东之前,她对广东的经济发展多少有些担忧,面临金融危机,广东经济产业如何升级、换代,这是一个很迫切问题。但参观完顺德职业院校和企业,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鲁昕给顺德职业教育四点评价:一是顺德发展职业教育的理念新。顺德不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而是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二是顺德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清。如“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梁琚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全区、全省甚至全国的职教师生提供了技能培训,既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又解决了薄弱学校师生的实训问题;区内职业院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又实现了课堂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三是顺德办职教措施实。顺德职业院校不管是开展技能实训,还是编写校本教材,工作都做得很扎实,如顺德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既展现了自己的作品,又是向企业自我推荐的立体展示平台。四是顺德职业教育成果显著。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带技能转移问题,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增加了企业利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鲁昕评价,职业教育直接创造价值,顺德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思路清晰、措施实在、成就显著,学校办学、企业利润、学生就业、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等问题也相应解决,与教育相关的主体全部受益。顺德走出了一条引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子。她要求广东认真总结顺德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等“四个模式”的经验,在新的起点上,“敢为天下先,职业教育再领先”……
鲁昕的评价是权威的。她的话代表着顺德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地位,也意味着顺德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堪称标本,可供借鉴”。
为了采写这个专题,记者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多名见证了顺德职业教育发展的老领导和13间分布在10个镇街的职业技术学校,和这些学校的校长和数以几十人计的学生、家长、老师、乃至企业界人士面对面。顺德职业教育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政府有远见、学校有作为、学生有所得、家庭有回报、企业发展有支持”,无论是对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顺德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策篇:远见赢得先机

 北滘职校外观。

【职业学校提供的全部是优质学位】  
一个县级的区域,806平方公里的面积,120万常住人口,办了14间职业学校。其中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31506人。这样的数字,在很多地方都不可想象。
更难想象的是,顺德的职业学校的规模。以13间中等职业学校来计,占地面积超过100亩的有11间,最大面积的职业技术学校占地160多亩,其校园的规模和设施和很多高等学校的规模相比,一点都不会逊色。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设立在各间职业学校里边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价值超千万的比比皆是。据顺德教育局提供的数字,顺德全区13间职业学校共有实训实验室433间,实践教学工位32316个,平均每生都有一个实践工位;教学用计算机有9435台,等于三名学生就有一台计算机,仅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就达到1.52亿元。高标准、高性能的校园网,为顺德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顺德13间中等职业学校中,有7间近年易地重建的职业学校,每间政府投入最少有7000万,最多的1个多亿。 虽然顺德人办教育已经进入多元时代,但办职业教育,顺德仍然坚持一定要公办。职业教育投入大,政府统揽,在许多地方真是想也不敢想,但顺德还是大包大揽的办了起来。仅2000年到现在,不到十年间,顺德区镇两级财政就投入了9亿多元新建、改建和扩建职业学校,目前顺德全区10个镇(街道)13所中等职业学校,有8所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重点职业学校,也就是说,顺德的职业教育为老百姓提供的全部是优质学位……
顺德教育局主管职业教育的局务委员姜蕙把顺德职业教育的模式归纳为24个字:“政府主导发展、部门协调管理、社会参与共建、品牌建设引领”,而她对顺德职业教育的整体格局表述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结构合理、相融互通、高位均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满足需求、服务优质的顺德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姜蕙1989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岗位上调入顺德中专,先后担任副校长、顺德电大(顺德职院)常务副校长,顺德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的副局长,担任大专、中专的老师,上过机械类基础技术课程,20年专业教育和行政管理的经历,构成了她对职业教育有比较丰富的理解。
【人家在挤高考“独木桥”,顺德却大办职业学校】
“可以说,顺德职业教育到今天不但是顺德在改革开放中造就的辉煌,更是顺德经济得以持续和高速发展的'软资本’。”给顺德职业教育这样评价的人是招汝基。
招汝基自顺德1992年建市起,曾经担任顺德市委常委并分管教育工作。他参与策划和领导了顺德职业教育在上世纪年代九十年代的调整和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顺德职业发展奠定规模的时代,顺德职业教育能够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和顺德政府当年对职业教育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有坚定的发展信念有关。而招汝基作为当时顺德市委市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他对顺德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坚持,有很多切身的经历和体会。
 “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意义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他说,顺德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和“顺德制造”的发展是同步的。改革开放,顺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给顺德教育提出的任务就是为解决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而顺德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也为顺德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现在已经退休但在顺德多间职业学校仍然担任校董的招汝基,对职业教育依然是一往情深。在向记者提供的他自己保管的一份顺德市人民政府的材料《积极探索,努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顺德特色的职教体系》和他亲自撰写的长达1万多字的《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考察和思考》的原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年顺德市委市政府特别是招汝基本人对顺德职业教育决策和思考。他说,改革开放以后,顺德经济迅速起步,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带来了顺德整个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需求人才,需求知识”的情况。人才奇缺使政府要考虑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当时顺德的制衣、运输业和农机等行业蓬勃兴起,除了需要大量的操作人员,更急需一大批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二是经济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刚刚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顺德,很多群众要求子女不但能够读初中,更能够有机会读高中。面临这样的社会新需求,教育必须考虑怎么发展,普及高中如何普及的新问题。招汝基形容,当时全国办高中都为了让学生挤高考的“独木桥”,顺德政府的思考是:要普及高中,高中教育本身不可能百分一百入大学。有人读大学,有人要出来社会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办法就是让走出社会的人在高中阶段学技术。思路就是,普及高中不能只办普通高中,要同时办职业中学,让不能够上大学需要就业的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这是政府的责任”。
记者在招汝基发表在当时《顺德报》的《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考察和思考》一文中记载有他关于发展职业教育要确立几点基本认识的观点。他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不同性质的教育,但并不是互相矛盾对立的;人要干活,劳动要分工,也就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加强,不应削弱;接受职业教育不等于接受教育的终结,现代教育是“立交式”的教育,普教职教互通将成为趋势,人的一生将交替接受这两种教育。招汝基提出:顺德要“一手抓普通高中发展,一手抓职业教育建设,同等看待,两手都硬,齐头并进。”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引下,顺德政府把发展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八大系统工程,统筹规划、采取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回忆顺德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招汝基告诉记者,当年顺德为了率先发展职业教育,他作为主管教育的市委常委,经常跑国家教育部请示工作,因为顺德人跑教育部不是要钱,而是要有关办学的政策和有关的经验。教育部职教司一位司长说:“全国天天来教育部找我们的人很多,都是为了向教育部要钱,唯有你顺德人来了是问办学的办法的。”招汝基认为,顺德职业教育引起全国关注,最早是因为顺德先人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顺德就应邀参加教育部《关于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问题研究》参加课程研究的都是苏州、无锡、常州、青岛、大连、宁波等大城市,顺德作为县级市参加这样研究,足见顺德职业教育当时已经引起影响。
 而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对顺德职业教育发展既是实践者又是见证人的姜蕙就把顺德职业教育发展划分为两大阶段:1991年到2006年,为学校基础建设阶段。期间调整建设13所中职学校和一所高职院,初步搭起以“一镇一校”为特色的顺德职业教育体系架构。2004年到现在,为学校内涵建设阶段。从各方面全方位进行职教思想学习、教师培训、专业建设等,提升职业教育意识和职业教育能力活动。特色就是“一校一品”。

陈村职校校园。
【职业学校建设大手笔,群雄逐鹿你追我赶】
采访期间,记者先后到13间中职学校实地参观。实地感受了顺德职业学校建设大手笔、大投入和群雄逐鹿,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在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的伦教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是顺德职业学校中最新建设的学校。记者看到,这个占地140亩,由政府投入8500万元、旅港乡亲郑裕彤和族贤捐资2000万元,当地的知名企业顺达电脑厂捐资500万元刚刚异地重建的职业学校,红墙粉框,气派恢宏。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实训楼、体育馆、图书馆、学生公寓……应有尽有。其设立的55个实训室,单实训设备总价值就有2000万元。而早在1958年建校、在顺德职业学校中办学历史最久、有顺德企业“黄埔军校”之称的顺德中专学校,2005年建设、2006年投入使用的汽车实训大楼,总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1000多万元。“一座楼等于内陆一间学校!”“像搞企业一样办学校!”这是一位内陆学校的校长参观了顺德中专以后的感叹。
记者了解到,顺德区舍得大手笔投入建设职业学校的,不但有经济发达的镇街,也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镇街。杏坛镇是顺德农业大镇,现在这个镇的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政府投入1000万修建的综合楼正在密锣紧鼓施工,而这个学校由政府投入300万建设的体育馆去年才投入使用。校长陈国庆坦言,以杏坛的经济实力,要政府一下子投入1个亿全部改建学校应该有困难,但是每年都投入几百万,建一两个教学或者实训的项目,和其他的学校一样“有得比”。陈校长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的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加工和车工实验室,星铁房下的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堪称一流。
在顺德很多镇街,如勒流、北、乐从、陈村、龙江,职业学校的规模和建筑设施,都是和当地的普通中学一样,具有一流的水平。职业学校也成为当地建筑的“地标”。而一些设立在校园里的实训场所,其规模和设置,与企业基本没有两样。有的设施如梁琚职校价值3000多万元的数控车床和顺德中专的自动变速试验台甚至比企业的还要先进。
【海外乡亲鼎力支持顺德职业教育】
据了解,顺德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但政府舍得投入,一些旅居港澳的顺德乡亲和顺德本土的企业更是大力支持。在顺德13间中等职业学校中,有6间以这些乡亲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区属的梁琚职业技术学校、大良街道的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伦教街道的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容桂的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乐从镇的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杏坛的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这些名字记录着这些乡亲为顺德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的贡献,也印证着这些乡亲对顺德职业教育成绩的认可。如作为国家首批重点职中的梁琚职业技术学校,是早在1987年由香港知名商人梁琚博士捐款550万元,政府拆资1000万元启动建设的。现在,梁琚职业技术学校已经由一个校区扩大到三个校区,拥有学历教育、师资培训、中职教育综合实训、社会培训、校办企业、技能鉴定6大功能。该校校长黄瑞兴向记者介绍情况时候说,梁琚职业技术学校“不但是顺德的还是全国的社会共享的公共教育和终身教育基地。”因为她不但是国家重点职中,还是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堪称“全国职校的旗帜”。香港顺德联谊总会司理陈德荣称梁琚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号职教的巨舰”。现在,一批香港同胞依然担任梁琚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董。而香港巨贾郑裕彤就不只一次为伦教的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题词,称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有方有道”“植桃李,达德成才”。
 

伦教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
 
实践篇:创新赢得发展
 
 
“起步较早,特征鲜明。面向本地产业,与之紧密相扣;面向实际,推进教育公平;面向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一办就有顺德自己特色。”这是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几年前对顺德职业教育的评价。曾经在顺德担任区委书记的现佛山市长陈云贤认为,顺德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异,社会效果良好”已经是“顺德品牌”。
“顺德职业教育成功有多方面因素。能够不断创新是赢得发展的最大原因。”对推动职业教育可以说是殚精竭虑的招汝基,现在对顺德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功有几个评价:一是顺德职业教育一开始就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二是政府政府大力支持和重视职业教育。三是吸收了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精粹,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不少企业直接到学校设立实训基地。
他认为,“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把职业教育分两头去完成:在职业学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记者采访期间,曾经和十几位职业学校的校长面对面,请他们介绍办学的情况,他们的理念、体会和经验,印证着招汝基对顺德职业教育的概括,也印证着“创新才能够赢得发展”的真理。

职业学校学生插花比赛。
【关键词:资源共享 集约办学】
创办于1988年梁琚职校可以说得上是顺德职业教育的中心,学校积极实践区政府“集约办学,资源共享”的思路,承担着学历教育、全国师资培训、全区中职学校学生综合实训、社会培训、校办企业、技能鉴定等6项功能,仅每年面向企业、社会、学校的培训注册人数超过10000人次。
职业教育要解决让学生在校有所学,学有所得,教学设备,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很多县级区域由于无法解决职业教学的投入,往往只能够集中力量只办一所上规模的职业学校。而在顺德,一个区就办了13所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是“遍地开花”,怎么样保证学生在方便入学的同时,保证学习的教学质量?顺德的创新在于能够“资源共享 集约办学”。从1997年起,顺德区在整合中职教育资源方面大胆规划,在全市重点建设两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梁琚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顺德中专职业培训中心;一个国家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以“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载体对全区中职学校进行毕业前的专业技能综合培训和考核;以“师资培训基地”为载体,每年安排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区中职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正是这个“错位发展,优势共享”的办法,统筹调配全区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和骨干专业的设置,最大限度发挥了集约办学的效益,让顺德职业教育既能够“分”(每镇都有学校)又能够“合”(统一的培训和考核),每个学校独立起来有点像职业教育的船舰,而全区职业教育集约起来就是职业教育的旗舰。保证每间学校都能够有序发展优质发展。姜蕙认为,顺德“用政府资源实现全市资源共享”的做法在全国是一种创新。上海也是2000年才开始办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
据了解,为了担当起“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和“师资培训基地”两大任务,梁琚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室建设引进企业生产模式,完全按照生产现场的要求进行建造。如数控技术专业共投入3000多万元,建起了先进的生产车间和实训室,配备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工业自动化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烹饪专业投入260多元万建起了烹饪实训室,按照企业技术更新的要求,不断改良设备和技术,提升设备的技术含量。
【关键词:一体化办学】
创办于1958年的顺德中专、技工学校是顺德历史最悠久的职校。这里曾经培养过全国赫赫有名的商界巨头,曾经被原国防部长秦基伟称为“顺德企业的黄埔军校”。校长苏锦说,顺德中专学校全力打造“德育、教学、培训”三块品牌,致力于创新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校企结合、校校结合、工学结合、产教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学生就业率100%。“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长处、自立学习的机会,注重因材施教,校企合作促进学校质量的提升,为企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目前顺德中专挂着几个牌子:顺德中等专业学校、顺德技工学校、国家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定点培训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佛山市顺德建设技术培训中心、佛山市顺德区现代管理培训中心……它们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所学校的多重功能。据介绍,该校是顺德安监局、技监局、交通局、财政局、人事局和建设局等职能主管部门的培训定点单位。这样的牌子是顺德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的活招牌,同样是顺德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佐证。顺德中专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20多个,在业、待业、创业培训,乃至农民工进城工作如何扎钢筋的培训,都应有尽有,俨然就是培训的“超市”。
顺德职业教育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中职与技工学校一体化办学;一个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办学。早在1996年,顺德政府就将技工学校划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的培训不能够“另起炉灶”,包括劳动保障、交通、建设等多个部门的社会培训点放在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了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培训工作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成人教育方面,顺德各镇的中职学校与乡镇成人文化学校实现“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学,让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扩张。在一些地方,经常出现的政府部门培训和职业学校培训“两张皮”的情况,在顺德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江蕙说,劳动局和我们相互帮助协调,大家都很愉快。“学生持证上岗,就业通畅,劳动和教育部门携手促职教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形象设计比赛。
  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就是在劳动部门帮助下开发的新专业。“我们经过调研发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美容美发的服务需求日渐提高。该校地处市区,很适合开办三产专业。”顺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开发科明衍文说,在人社局的“撮合”下,学校与顺德美容美发协会取得联系,共同开办了这一专业。为方便办学,现在连美容美发协会都搬到了学校。
 
  顺德劳动局与教育局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政府各部门职能的融合,以及全面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两局互动日益频繁。如今,全区15个职业技能鉴定所有14个设在职业院校;19个再就业培训机构,也有14家落在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既是教育机构,也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还是社会培训机构,三重角色相互交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明衍文说,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协调,不仅根据本区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适时调整专业设置,而且坚持毕业班学生必须同时持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以提高学生技能素质和适应市场就业能力。
 
“一套班子、多块牌子”,顺德11所镇属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多年来坚持两校合一、资源共享,构建了集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业余学历教育和职工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大职教体系。随时可学、到处能学,“职成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不但让顺德职业教育的功能得到不断拓展,老百姓也在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尝到甜头。如北职业技术学校,除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近年还承担了政府“乐业工程”培训转岗再就业的职工和农民工,只要是北窖户籍的居民,都可以在这里享受免费的岗前培训。作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今年在这里接受短期培训的居民多达6000人。而这间职校先后和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合作开办了15个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班,学习形式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 学校的业余学历教育在校生达1236人,成为北人“家门口的大学”。“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大众对读书深造的需求日趋加大,为市民构建终身教育的立交通道,日益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职责。”据他介绍,北职校还利用成人教育赚下的钱先后投入500多万改善教学设备。目前,在政府投入和学校自身发展双重力量推动下,北职业技术学校已经由原来只有30亩的校园扩大为151亩,占地面积和办学规模居顺德职业学校的前列。
 【关键词:校企合作】
在和顺德职业学校不少校长的对话中,听得最多的词汇是“双元制”、“校企合作”……“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核心就是“校企合作”办职业教育。招汝基说,职业教育如果离开了企业的合作,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由于顺德职业教育直接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所以“校企合作”成为顺德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伦教街道是国内著名的珠宝首饰加工基地,知名品牌“周大福”和“周生生”90%的产品都来自这里。借助这一优势,2007年,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首饰设计专业。2008年春节以后,学校与周大福集团创始人、香港知名企业家郑裕彤先生加大了合作力度:增设宝石鉴定专业,学生一年半在校学习,一年半进周大福首饰厂实习,毕业后既可留厂工作,也可到珠三角的珠宝首饰企业就业。      “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共存、共生,只有这样,学校才有生命力,企业才有竞争力。校企合作,我们的发展势头很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由默默无闻到成为省重点和国家重点,我们只用了三年时间。可以说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郑敬诒职校校长李宝俊对记者说。
对校企合作有同样深切体会到还有容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吴锋。吴锋介绍,容桂是顺德制造业企业云集之地,他们学校与顺德多家数控机床厂、吹瓶机厂、模具加工厂等建立了联系,这些企业为职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而容桂职校则为这些工厂输送优质员工。“到目前,我们的就业观念已经从提高就业率向提高就业质量转变。”吴锋表示,由于该校培养的都是顺德紧缺的技术人才,学生基本上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容桂职校则主要让学生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工作,让学生的未来有发展空间。“起码要质检以上岗位,要不我们的学生三年学习不是白费了吗?”
吴锋介绍,容桂职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早已经走向了深层次,合作方式也更为多元化。比如职校与科龙合作的科龙班,一部分时间用来念书,一部分时间用于在科龙实习。而每年,科龙为该班提供1万元的奖学金。“许多科龙班毕业的学生都进了科龙工作,大多数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待遇不低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吴锋介绍说,容桂职校近年先后和格兰仕、汉民电子、松下电子和顺威公司合作,“通过和企业合作,我们职校学生到企业后工资是越来越高,和没有进过职校的员工地工资越老越没有人要,大不相同。”
在勒流职业技术学校有一个“骏业企管班”,学员从前年10月起进入骏业电子有限公司,与企业员工同吃、同劳动、同工同酬,进行整整半年的封闭式实操培训。“真刀真枪的训练使我们经受住了企业规程的严格考验,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前两个月我们就创造了近10万元的劳动价值。”企管班的一名电子专业学生深有感触。
在成立“骏业企管班”之前,勒流职业技术学校到企业实地调研,出具了详尽的报告:该企业在珠三角2700多家同行中位居前五强,然而在2000多名外来员工中,初中学历以下的占50%以上,中层干部达到高中水平的也不足65%,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精确的调研指明了校企合作的方向:为企业输送生产一线管理人才。
2007年9月,校企双方正式签订协议,联合组建“企管班”,按照企业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在4年内每年为企业培养40到50名中层管理人才。学校校长梁友勤说:“'企管班’用人思路清晰,对象明确,有效消除了以往'订单式’企业培训班因泛招、少录而造成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目前勒流职校先后在东菱海琴集团、富华机械厂、信用合作社、勒流汽修厂等企业建立了14个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使在校固定的静态班级管理,变成了校内、校外不同环境的动态班级管理,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考验着校企双方的协调管理能力。在这方面,顺德的职业学校普遍形成了“学校—带队教师—企业班组长—学生干部—实习学生”的管理网络,带队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实习指导者,企业班组长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兼职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网络为顶岗实习张开了一张“防护网”,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都感到非常满意。

职业学校学生在实训室参加实训。
【关键词:一校一品】
顺德的“王牌”产业非制造业莫属,但顺德下辖的10个镇和街道,在制造业领域却是各有侧重,形成了一个个投资活跃、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如陈村镇是全国知名的压力机械生产重镇,乐从镇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钢材、塑料和家具市场,伦教则以木工机械、珠宝加工蜚声海内外,等等。每个镇的产业特点不同,所属的职业学校开办的专业也是各不相同的。
 
梁凯琪,就读于商贸重镇乐从的陈登职业技术学校,学的是商贸应用技术,当地人俗称为“小老板”专业。“我的父母是做塑料生意的,学了这个专业将来不仅能帮父母打理生意,积累经验后还可以独立门户,开创自己的事业。”梁凯琪说,想读这个专业可不容易,每届学校只招45人,去年就有110多人报名。 
“这个专业之所以能火起来,跟我们镇浓厚的商业氛围是分不开的。”学校校长梁泽洪说,乐从镇有家具、钢材、塑料三大市场,容纳了该镇绝大部分就业人口。数字显示,乐从镇常住人口10万人,注册的工商户就有1.7万多家,学校贴近这一实际开办专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其实,为了顺应市场的不断变化,这所办学12年的学校已经先后进行了3次专业调整。梁泽洪介绍,原本学校响应顺德“工业立市”的战略,所办专业也是主打机电类,1999年根据对乐从的市场调研,首次调整成以财经为主;到2002年,发现物流、营销成为市场的新兴需求,于是增加了市场营销、物流等专业;第三次调整则是2006年,学校对340多家企业开展了大规模调研,据此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小老板”专业就是这次改革的成果。“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中会加入家具、钢材、塑料这些地方元素,以培养符合当地企业需要的人才。”梁泽洪说。
容桂企业多,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量大,胡锦超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王牌专业——计算机应用,这个专业学生连续三年代表广东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校学生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夺得7个全国一等奖、4个全国二等奖,这也让胡锦超职校的名声走出了广东,传遍了全国;大良街道服务业发达,李伟强职校就开办了美容美发专业,并把创新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有专门的机构抓创新,目前已有257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均安镇是“牛仔服装之都”,均安职校便开办了服装设计专业;龙江镇是“中国家具之都”,龙江职校开办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3所中职学校按照顺德制造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开设专业,各具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的格局。
顺德区教育局职成教育科科长劳国明介绍,顺德职业学校设置有一个原则,就是重点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必须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了让每间学校根据当地特点打造品牌专业,顺德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制度,引导和帮助学校开设合理的专业。“顺德各所中职学校,在办学上都注重为本地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根据全区或各镇的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教育局也会随时对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顺德教育局局务委员姜蕙说,近几年根据企业需要每年增加或更新的专业都在1到3个。
【关键词:德育优先】
德育是顺德职业教育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德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是记者在和顺德13家职业学校校长面对面以后的强烈感受。
琚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国德育先进单位。校长黄瑞兴介绍学校的主要特色时候第一个就是“德育品牌”。他说,德育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梁琚职校德育的主旋律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职业精神。学校还为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主题,一年级是会做人;二年级是会做职业人;三年级则是提升自我增值能力。
“在德育内容上,我们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开展德育活动,把重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德育方法和途径上,十分注重整合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各种资源。重视德育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发挥。在德育评价上,注重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的结合。”经过多年的努力,梁琚职校打造出过硬的深受社会推崇的德育品牌,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单位。
现在担任伦教郑敬诒职业学校德育副校长的司徒葵东,曾经长期在初级中学担任校长,他对抓好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体会特别深。她说,比较普通中学的德育教育,职业学校主要要抓树立学生的自信。因为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高考的落榜生,曾经不断承受挫折失败,有很强的失落感。职业学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让他们从心理上走出阴影。他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见人见同学见老师能够大胆“问一声好”开始,从服饰发型的纠正开始。学校团委和义工队伍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插花比赛、演讲比赛、歌手大赛、到村居参加社会活动等,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我也行”,增强自信心。她介绍,这个工作“第一年比较硬,第二年比较顺,第三年可以放手。”据介绍,目前郑敬诒职校已经有注册义工500多人,近年来伦教街道每项活动,都有郑敬诒职业学校义工的身影。“技能铺就前程,自信走向成功。”已经是学校很多学生的一个信念。

职业学校升国旗仪式。
容桂胡锦超职业学校校长赵根孝已经有了23年的职教生涯。谈起职业教育的德育教育,他深有感触。“很多人都认为,职校的学生都是差学生,其实不是这样。”赵根孝表示,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不一样,而职校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点,就是要挖掘出学生的不同特长,因材施教。“我总结了一下,职校的学生有二好二差,他们智力好、本质好,但是文化理论基础差、习惯养成差。”赵根孝认为,基于职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就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培养自信就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书,教技术,学习,学做人,是每间职业学校的责任。杏坛胡宝星职业学校校长陈国庆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马上就要走出社会,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社会问题也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他自己亲自抓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是空的说教,要结合社会的问题进行引导。”他说,杏坛一段时期曾经出现村民冲击政府机关和一些村居选举出现“贿选”现象,学校不但没有回避这样的社会问题,还主动在校会上对这些事件进行剖析,引导学生遇到社会问题应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他认为,职业教育有责任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懂得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勒流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梁友勤说,他理解职业学校的功能就是通过加工、改造和提升,让学生学会做人。他认为,抓好社会公民的素质,应该从职业学校抓起,让学生有一技之长,他们的父母可以放心去“耕塘做”,“有一间厂,有一份工作,他们还会为几十元动不动就到社会上去拉横额吗?”
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彭志斌带记者在校园里转了一圈,介绍到校园的环境时候他特别自豪:“几千人的学校,不但地面上无一片纸片垃圾,就是学校的走廊、教室、公共场所的墙壁,都无一个脚印!”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职校学生为什么这样听话?
彭志斌说,这是职业学校长期进行城市化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城市人的结果。“学生听话不是天生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怎么做?”他说,职业学校如何抓学生品德教育是一大难点。因为社会道德下降肯定影响学校,而职业学校又几乎集中了当地所有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是行为习惯也不怎么好的学生。按现在的招生制度,学校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一个要求入学的学生。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不能够改变,我们能够做到就是想办法改变我们的学生。陈村职校2001年就开展对学生的城市化意识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训练严谨、自信的行为习惯。“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品位、高度文明的城市人,而不是培养普通农民工一样的建设者。”彭志斌说,做事教育,成功教育和激励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几大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这些年来,他们的学校没有处分过一个学生!

汽车发动机拆装比赛


亲历篇:
本事赢得幸福
 
 
 “让我们的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这是几位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说的话。
他们的话,让记者记忆犹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反复思考着职业教育的价值。过去我们比较多从教育和经济探讨职业教育的功能。但是通过与几十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发现,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不少都来自弱势群体的家庭。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或者是因为家庭的困难,或者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成绩不好”“偏科”“考不上高中”成为了他们进入职业学校的最大理由。
怎么样让这些在基础教育阶段自尊心一而再、再而三受到伤害的学生再获得自信,赢得他们成才的机会,赢得尊严,赢得幸福?
每一间学校,每一位校长,都有他的思考,而每一个学生,他们和他们的家长,也都有他们各自的体会——

充满自信的顺德职校学生。
【一个差生的华丽转身】
张志雄的经历让我们感叹!
这位目前在顺德大良商业繁华的街道凤山路有一家规模不小的电器公司的老板,对记者非常自豪的介绍,他自己是李伟强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上世纪90年代他从大良梁开中学进入李伟强职校读书的时候,他“成绩非常不理想”,进入职校之前的心态,“只是觉得还未能工作,先找个地方混个毕业证。”低着头进校园的他,进入职校以后却发现职校学到东西很实在,他对自己学到电子专业特别有兴趣,所以学习技能非常投入。入学第一年得了“三好”,第二年在一项技能竞赛中得了第6名。成绩优异,让他得到了初中里已经找不到的自信。名声在外的他,还没有毕业,就被大良一家电器销售公司的老板看中,老板亲自到他家请他上班。那时候电子专业的学生很抢手,他是上午把毕业试考完下午就到电器公司上班的。张志雄说,老板是香港人,在大良开了6间店。由于老板看中他对电子技术的本事,文化不高的他,三个月就做了6间店的主管。由于自己有一定的技术,经过店面的工作也懂得了一些销售的技巧,得到老板非常器重, 10个月以后,工资已经涨到了3800元。老板希望他继续帮忙管理这些店铺。但是张志雄凭着自己对电子技术的本事和对市场销售的判断把握,他选择了自己创业。在家里人都支持下,他开起来属于自己个人的电器公司。经过10多年的历练和不断进修,他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现在他的公司里有员工48人,承担了顺德大型文艺演出、酒店配套音响电器供货和安装的专业业务。“所有这些都因为我有职校的这段经历,让我找到了职业感觉,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包括社会责任。”张志雄认为,自己从一个基础教育中表现很一般的“差生”华丽转身,成为职校一个优秀的学生,是因为职校教育和自己的爱好兴趣“非常吻合”。因为自己的经历的缘故,他的公司现在招人特别看重职校的学生。因为他认为职校学生“处理困难的能力更强。”张志雄说:“但是招到职校生也不容易啊。我经常要走后门要校长介绍学生来。”
像张志雄这样职校毕业以后创业的学生,在顺德有多少,没有人能够统计。容桂职校校长吴锋告诉记者,他有一次参加他教过一个班的学生聚会,学生统计了一下,一个班里的学生,毕业后已经开了48家公司。学生非常自信的问吴锋:“我们有48家公司,我们是比谁差了?”
记者在容桂职中一本名为《倾听那些花开的声音》的优秀毕业生访谈的画册中,看到38位毕业生,有14位职校毕业生成为了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法人代表,14位担任了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有人做了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有人做了设计师或者专业的画家。


【“双零模式”和“最牛的毕业典礼”】
提起顺德职业教育给学生和家庭带来的变化,不能够不提“双零模式”。
从2006年开始,顺德在清远市各县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顺德中职学校就读,探索发达地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优质教育资源与非优质教育资源联合的中职“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
成健娣就是接受“双零模式”教育的学生。
来自清远阳山的成健娣坦言:如果没有顺德职校“双零”培养模式,她可能现在仍然到处打着杂工,不知道路在何方。
成健娣家境贫寒,虽然中考时考了590分的好成绩,但因为不想增加家庭负担,毅然放弃了求学机会。成健娣对记者说,她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广州打散工,而“双零”培养模式的推行,为她赢来了求学机会。“当时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到顺德有职校读书不用交学费,还可以安置就业。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据成健娣介绍,他进入容桂职校后,她选择了“半工半读”的读书方式。有时候在校园念书,有时候则到格兰仕打工实习。“在工厂实习期间,老师也经常过来上课,有了实践经验,书本上的知识反倒更容易理解。”
    而容桂职校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也是她收到的重要精神财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过生日,正好赶在格兰仕打工,我们的老师在深夜十点半来看我们,为我们送来了水果和饮料。””
  “以前念初中时,我一说话就会脸红,但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学校的培养,我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还当上了班干部。”成健娣表示,经过容桂职校的学习,让她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目前,她正在积极备考,打算升入大专或本科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让未来的路更加好走。
到今年6月,顺德首批643名“双零”培养模式试点班学生已经毕业,十月底,“双零”培养模式试点班学生毕业典礼在梁琚职校举行。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沁平、国家教育部职教司副巡视员张昭文、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教育厅长罗伟其、副厅长叶小山出席毕业典礼。这个被称为顺德“最牛的毕业典礼”见证了国家和省政府对顺德“双零模式”的重视。
据了解,经过三年的培养,首批“双零”模式试点班的643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并领取中职毕业证书和中职技术等级证书,17人考取了高级技术等级证书,58人同时取得三种或者三种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双零模式”试点班不少同学就职于中国移动、美的、格兰仕、海信科龙、康宝、顺峰饮食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足迹遍及北京、青岛、沈阳、广州和顺德各镇,创造了就业率100%的好成绩。
顺德区副区长、区教育局局长曹洪彬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双零模式’不但解决了困难家庭孩子读书问题和就业问题,也为学校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机会,更为企业节省岗位成本,缓解技能型人才紧缺情况做了新尝试。'学生不预交一分钱,学校收费不减一分钱,企业不额外增加一分钱,’却实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企业满意。”
 “教好一个学生,就是救了一个家庭。让这个家庭不再贫困。”一位职校校长的话,对“双零”培养模式是一个很好的点评。

顺德职校学生的获奖时刻。
【昔日的“扣分王” 拿到丰田奖学金】
 
赵展辉的职校经历也很有意思。
在老师的眼中,赵展辉应该是“调皮捣蛋”和“阳光开朗”的混合体。读初中时,他曾经因为“违反校纪”一个学期被扣70个操行分,成为老师们紧盯的对象。他的好动活泼似乎与一本正经的普通中学课程格格不入。“我觉得自己已经厌倦了这种应试的模式,我想凭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学一些自己认为更有用的知识。”与家人商量过后,他选择了顺德中专的汽车专业。“看到老师们、师兄们都能在全国赛拿奖,对我是很大的鼓励。他们还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教会我知识,还有做人处事的道理。”赵展辉说。
在学校里,他充分发挥所长,深入钻研技能。在企业实习时,他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受到同事们的称赞和欢迎。在奥迪汽车公司在学校招聘实习生的时候,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赵展辉聊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他被录取了。现在他一边实习,一边备战明年的全国大赛。他自信地说:“全国第一非我莫属。”
昔日的“扣分王”变成了优秀班干部,还拿到“丰田奖学金”。这是丰田汽车公司委托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颁发的,每年只有15名学生获得此殊荣。就在“丰田奖学金”颁奖的那天,在一家重点中学任教的赵展辉的妈妈亲自上台演讲,谈儿子在职校的成长变化。赵妈妈坦言,初中的课程给赵展辉的压力很大,既然他上高中的机会不大,那就让他学一门技术。“上了职校后,他完全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人也变得积极了。我们更是鼓励他竞聘学生干部,让他在各方面也得到锻炼。”赵妈妈认为,读职校让赵展辉的整个人生扭转了,“这条路是选对了。”
【既然不能圆大学梦,那就当“武状元”】
“职校与普通中学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普通中学是补短,而职校则是扬长避短。”顺德梁琚职校校长黄瑞兴说。他认为,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失败的学生。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各展所能,扬长避短,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而学生成才与否,幸福与否,“不是学校说了算,而是社会说了算,家庭说了算。”
家在杏坛的蔡浩辉2004年考上梁琚职校烹饪专业。2006年底,他便跟随顺德校长访问团到英国,担任校长团的厨师。在英国的一个多月里,英国厨师经常要他介绍中国厨艺,他自己除了对外传递了不少顺德烹饪的妙招,自己也学到不少西方的烹饪技巧。2007年,他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毕业后,他就留在梁琚职校当带班老师。现在的他,一边带着师弟们训练,备战明年的技能大赛;一边通过自学考试,在顺德职院读大学。“参加完比赛,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所改变了。学校给了这么好的机会,对我的帮助很大。既然不能圆大学梦,那当'武状元’也一样成功。”
蔡浩辉的爸爸蔡先生说,学校真的给儿子很多学习的空间和实践。“他初中的学习成绩只是一般,烹饪是他的爱好,那就干脆去学一门技能吧。所幸的是,他在这几年的学习中学到真本领,见识多了,成熟多了。”谈到对儿子的期望,蔡先生说,希望他能踏踏实实地工作,诚诚恳恳地做人。


【千学万学  学会做人】
“能坐在这里和你们聊天,就是我最大的进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容桂职校0704班的学生林柏锭感慨地说。林柏锭说,当他读初中时,是平凡得不能够再平凡的孩子,极为害羞的一个“小男生”。由于很少说话,不仅没有朋友,还给同学老师留下了“很孤独”的印象。
“但学校的老师没有放弃我,他们主动找我谈话,让我去尝试做一些学生会的工作。”林柏锭表示,当初他进入学生会时,心里也忐忑不安,很怕事情做砸了被同学老师耻笑。但慢慢有了成功的经验,他就放开了手脚。现在,他已能组织策划大型的活动,并可以在会议上公开演讲。
“在以前,没有人重视我,我觉得非常自卑。但通过职校的学习,让我找回了自信,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林柏锭表示。
 除了个人能力获得提高外,林柏锭表示,他在容桂职校还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诚实守信、宽以待人,老师们通过潜移默化让我们学会了这些道理。'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这是刻在学校石碑上的一句话,现在也成了我的座右铭。”林柏锭介绍说,通过职校的学习,许多初中同学认为他“变了一个人”,而这种改变也正是他所向往和追求的。
“很多学生是中考的失败者,但是在职业学校宽松的环境中改掉了坏习惯,一样可以成才。现在的学校里没有那一个是蠢人,问题是他的思想和精力放在了哪里,我们怎么去引导。”这是容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吴锋的话。
【展开自信的翅膀
这方面的例子,李伟强职校的霍建宏也有自身的说法。他说自己进入职校时候全部的分数加起来不到200分。“如果不是职校基本没有分数限制,我读书都很难了,因为老拖班级和学校的后腿。”但是进入了李伟强职校以后,霍建宏和在初中时候简直“判若两人”。因为李伟强职校有一个创新发明小组,他报名参加了这个小组以后,先后获得四次中国青少年创意大奖和广东省少年发明大奖。“其他奖已经记不起来了。”现在霍建宏已经毕业,被留校协助老师搞创新。“我以前成绩差,但不代表我能力差!”正是他几年职校学习获得的自信。
站在记者面前的莫陈红是均安职校服装专业的一位女生。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喜欢服装设计,小学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改衣服,进入职校之后,学会了服装设计并引入很多流行的元素,学会了分辨布料的优劣,学会了车很多款上衣,可以自己设计、打板、自己裁、改、车……“如果不是在学校,我可以穿我自己做的衣服给你看!”身材高挑的莫陈红显得很自信。她说,她很多衣服都是自己做,有朋友看到她做的裤子好看,就请她帮忙做同样的款式裤子。

均安职校的时装表演队。

自信掌握了一门技术的莫陈红现在是学校时装表演队的队员,她的很多时装表演的照片都放在她个人的QQ空间里。她对记者表示,读完了职中就去就业,到服装厂应聘设计或者打板,“我所有服装生产的工序都会,相信找工作一点都不难。”莫陈红脸上充满自信。
学生有一技之长,能就业,就好业,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件幸事。
让学生赢得自信可以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第一课。陈村职校的彭志斌校长说,每次新生入学,他上的第一课就是《职业教育助我成功》。他把原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上下两个层次的教育描述改成一个圆圈的两边——是两个类型的教育,而不是两个层次的教育。他说,把传统的考试的缺陷告诉学生,把不是考试考出来的成功典型告诉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强项、优点,学生就有了自信。
“树立自信,认清自己,认清社会,放飞自己!”这是张挂在龙江职校路口的一幅标语。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这个学校在学生中建立的各种活动的社团就有27个。
【从“进去是文盲,出来是流氓”到“进去是顽童,出来显神通”】
  陈科宇,郑敬诒职校08级数控专业学生。这个来自湖南常德的男孩说话快人快语。他说,自己因为初中成绩不好,去年在南海工作的父亲让他读职业中学的时候,他有一百个不情愿。因为在内陆有一种说法,到职业学校读书是“进去是文盲,出来是流氓。”意思是进职校不但学不到东西,而且因为互相影响还会带来很多坏习惯。但是他爸爸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郑敬诒职校,他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郑敬诒职校的。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他已经考取了专业的资格证。记者请他用现在的心情形容在职校的感受,他脱口而出:“进来是顽童,出来显神通。我觉得我读职校比读普通高中学的东西更多。”
郑敬诒职校副校长司徒葵东对陈宇科对读职校产生180度的大转变做了说明:“学生是中考的落榜生,曾经不断承受挫折和失败,有失落感。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培养他的自信,让他感到'我能行’。”她介绍,陈宇科现在是班主任助理,学校广播站的站长。“他的自信和转变来源于学校让他感觉到自己行!”
在记者设定的“你在职校里学到了什么“的问题中,北职校的梁建玲一口回答了3个学会:学会了交朋友,以前很害羞,不敢和别人讲话;学会了独立生活,能够做菜,做饭,做家务,带小孩;学会了礼仪,懂得尊重老师,父母和同学。而勒流职校的关永强就很经典的形容自己在职校的心情:“在初中时候有一种成天被人骑的感觉,到了这里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应用篇:
人才见证校企双赢
2009年12月15日,一条专门为梁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所开设的生产线在海信科龙空调公司的顺德工厂举行剪彩仪式,这条生产线共有110人,包括关键岗位40人,由工厂给生产线下订单,学校老师协助学生完成订单任务,这也是海信科龙与职业中专开展深层次合作的一次尝试。
海信科龙与职业学校合作由来已久,几年前公司和容桂职校合作,容桂职校一度更名为“科龙职校”。现在海信科龙建有专门为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的实习宿舍,顺德企业有这样的专门为职校学生实习准备宿舍的还有广东康宝和东菱集团公司。如今,在顺德,职业技术教育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为“顺德制造”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在培养现代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工人,输送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企业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顺德职教体现出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趋势,印证了职业教育只有贴近需求、贴近企业才能有发展空间。


【顶岗实习:救了我们企业】
和职校长期合作的海信科龙(广东)空调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事主管徐涛说,空调公司顺德工厂现在有员工3500多人,生产一线工人2700多人,其中80%的工人有职校背景,包括职校实习生。
据徐涛介绍,空调有明显的淡旺季,对劳动力的需求随淡旺季有很大变化,而职校实习生正好能够适应工厂对于淡旺季的人力需求,在旺季高峰期该工厂的职校实习生达到1300多人。
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张俊强表示,由于企业的淡旺季明显,从用工稳定性的考虑,农民工的数量逐渐减少,而职校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校企合作成为海信科龙用工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张俊强说,冰箱行业淡旺季明显,每年12月至6月份企业旺季时,学校就会安排学生来企业实习,在冰箱工厂,实习生的数量在淡季占到工人数量的10%,旺季则达到30%。
顺德联合电子有限公司人事部长潭涛说,今年很多企业订单增加了,用工趋紧,有单没人做,同时社会招工困难,导致用工成本上升。今年公司在报纸登了招聘广告,到湛江等地去招人,都没有招到人。最终在胡锦超职校的支持下,抽出实验班等几百名学生轮流来企业实习,在关键时刻基本上满足很急的订单需求,“可以说救了我们的命”。
2006年,顺德中职学校参与广东省教育厅推行的“零学费入读,零距离上岗”办学模式的实验工作,招收经济欠发达地区清远市的学生,他们零收费入学,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用通过“顶岗实习”获得的报酬,支付学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与就业的问题,学校通过办“冠名班”的方式把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培养员工紧密结合起来,如梁琚中学和广东康宝公司办的冠名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工资最低不能低于1250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给与学生300元的生活津贴,学生毕业后为企业服务不少于三年,这样学生家长不用一分钱,政府不多化一分钱,学校不少收一分钱,企业不用多负担一分钱,真正实现了入学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
“这既是教育扶贫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梁琚职校校长黄瑞兴认为,学校把一些专业课放在顶岗实践中进行教学,把课堂设在了生产现场,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设计、生产操作、生产管理等过程,学生通过一轮的生产实践,不仅学到了技术,还积累了实践经验,他们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生产岗位,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企业高兴,学校也高兴,家长更高兴。”他透露,去年广东很多企业受金融海啸打击纷纷裁员,但是顺德的美的、海信科龙等企业都表示,只有是职校的学生肯加盟企业一定接受。
目前,顺德职业学校中,参与合办冠名班的知名企业有碧桂园控股公司、海信科龙集团、广东康宝、富华公司、东菱集团、日本丰田等近十家,职校学生不仅广泛分布在数以万计的顺德制造业企业中,而在餐饮、广告、美容、汽车维修、商贸等城市第三产业中也有顺德职校学生担纲工作或者创业的身影。


 【职校生成为企业的管理骨干】
顺德人官本位意识淡薄,学手作的传统好。所以顺德开办职业教育以来,职校也集纳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到学校学习。早年的顺德中专学校就曾经是大名鼎鼎的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学习技能的学校。1990年为第11届亚运会设计了“亚运之光”火炬和圣火盒的“神州三剑客”黎鉴徽、黎剑豪、劳志仁都是顺德中专早期的学生。
现在,顺德不少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工程师,很多人都有职校教育的背景。
当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岗位上,以他们技能和管理能力,服务着顺德经济和顺德的投资者。很多职校的校长在和记者谈话中,说到他们的学生脸上无不充满自豪和自信。均安职校一位副校长说,我们培养的不是生产工,而是培养管理者。他说,均安1000多家服装厂,现在任何一家的管理层,都有我们的学生。
那么,企业对职校的学生有怎么样的评价呢?
顺达电脑厂今年接受了150名郑敬诒职校的学生。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肇基认为,使用职校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接手比较快,年轻,潜力大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他们的专业表现很好。一般经过两周的培训就可以到生产岗位上“有产出”。他们正准备和郑敬诒职校开设“顺达班”,结合顺达公司的文化和理念培养学生,“相信进一步的合作,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会更短一些。”他说,目前他们开办的企业内部的培训班,已经向郑敬诒职校的学生开放。“他们可以派学生来听我们的课。”
顺特电气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颜艺表示,顺特生产工人中中专、中技、高中毕业的占到一半以上,公司主要招收机电专业毕业的职校生,因为专业基础好,工作热情高,企业对这些职校生还是比较满意,需求量也很大。
康宝电器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温东升说,相对于社会招聘的工人,职校生的文化素质高些,工作态度好些,比较听话、服从,可塑性更强。“我们很乐意使用职校毕业的学生。”据了解,目前因为企业技术工人吃紧,今年康宝公司已经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吸引梁琚职校的学生加盟,这些优厚条件包括:待遇和本科生一样,2人一间宿舍;半年内保证上技术岗位或者管理岗位;一年后在实际收入基础上上浮15%作为奖金……
而据梁琚职校透露,有企业开出了比康宝更为优厚的条件。
“从1997年开始就使用职校生,感觉很实用,上手快,适应能力强。”顺德天马广告有限公司经理潘永昌说,公司也进过一些大学生,眼光比较高,而职校生就业欲望强、适应快、好培养。如今这些职校生在公司中起到骨干作用,每月也能拿到三、四千元。
“顺峰招人青睐顺德职校生。”顺峰饮食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谭佩颜说。顺峰在北京、青岛、大连、沈阳等地都有店面,管理人员有部分是顺德人,厨房有95%是顺德人,楼面有30%是顺德人,目前主要从顺德工业中专、梁锯中学、容桂职中等学校招聘。谭佩颜说,因为顺峰以做顺德粤菜为主,顺德人吃粤菜长大,对菜品熟悉,熟悉广东文化风俗,所以顺峰乐意招收“顺德人”,另外,职校生比较单纯、踏实,能从基层做起,起点要求也不高,所以顺峰这几年从顺德本地职校中招收不少人。
容声冰柜的张俊强表示,不同学校培育的学生不一样,不同地区也不一样,总的来说,职校生可塑性更强,上手快,社会招工的松散一些,上进心要差一些。
联合电子的谭涛说,目前企业有1800多名员工,民工占到80%,职校生包括实习生有200多人,大概占5%-10%。谭涛说,职校生脑瓜灵、善于沟通,培训一星期很快就能上手,有几个优秀的职校毕业生在公司发挥了很大作用,几年后就成为业务部门的中层干部,公司很希望能有更多职校生来加盟。
 

顺德中专选手获得全国职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一等奖。
海洋美汇经理龙小姐表示,美容美发是一个社会需求量很大的行业,专业人才比较短缺,李伟强职中开设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适应了美容美发行业发展的要求,应该说美容机构也很需要一些经过专业学习的职校生,毕竟比培训新手要快得多,发展潜力也要大。
李伟强职校校长尤国森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不断有企业追着学校要人,学生一毕业就肯定被企业抢光,“但是我们为了保证学生的素质,不会让学生匆匆毕业。”“我们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
当然,也有企业也反映职校生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谭涛说,骄气是这些90后年轻人的通病,不愿加班,怕苦怕累,毕竟管理职位有限,因此有些职校生很难在企业干得长久,企业也不奢望他干很长时间。
汉明石阁机械厂负责人杨先生表示,一些职校生的心态很成问题,由学生向劳动者的过渡有欠缺,角色转换比较难。有些职校生觉得工作辛苦,不能适应,磨合期相对长,心态也有问题,总是有些怀才不遇的想法。
这些观点,对我们探讨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
【探讨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校企合作对海信科龙有很大帮助,对淡季和旺季季节性明显的企业来说,职校实习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有效地解决了开工率的困难,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合作阶段,还是一种低层次的合作。”海信科龙公司副总裁贾少谦表示,要更多地实现互利和共赢,企业应该做的更多,学校也应该做的更多,学校关注的不仅是就业问题,解决学生费用的问题,企业关注的也不仅是单纯的劳动力问题,双方应该深层次地在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问题上进行规划,实现战略上的双赢。
贾少谦认为,企业不能仅仅着眼于利用职校单纯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还要通过职校将有良好职业教育的员工长期留在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提升使用高技术装备的能力,使企业具备越来越强的竞争力。比如冰箱、空调的焊工等技术工种,需要做得更精细,这不是一般劳动力能够解决的,因此与职校建立更紧密的关联度,合作培养稳定和高素质的蓝领队伍,这对于企业可持继发展至关重要。
贾少谦说,海信科龙这些年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路子,一方面增加投入,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包括生产线实习、工程师培训,校内校外多渠道投入;另一方面不断改善企业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由于90后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工厂对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的要求,因此海信科龙还专门为职校学生开一条生产线。
海信科龙空调公司的涂涛介绍说,在这条生产线开通之前,企业会安排培训师入校对学生进行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实体机的拆分、职工入职培训等,企业还根据生产线的特殊性安排合适的重点岗位操作工及管理人员,学校安排一名优秀老师带队,协助做好管理工作。“通过企业和学校深层次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成品,而不是半成品,更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涂涛说。
不少企业对探讨和职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兴趣很大。陈村一家新材料公司的总经理最近就在一个会议上表示,要和陈村职校创办一个紧缺人才贮备班。学生学习期间由企业给予补贴,企业工作需要的时候,学生到企业上班,企业用工不紧张的时候,学生回校上课。彭志斌认为,企业和职校的深层次合作,企业要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政府要搭建合作的桥梁。
容声冷柜的张俊强表示,“职校和企业合作,这是一个三赢的合作,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好处。”他们公司与一些学校开展深层次合作,如在容桂职中有科龙冷柜冠名班,双方签订协议,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按专业要求招生,课程安排由双方约定,学校定期派学生来实习,企业派专家去学校讲课。
张俊强还表示,企业为职校生制定了职业发展路线,先从普工开始,然后做统计员、线长、班组长等,根据个人素质和爱好,有管理和技术两条发展路径,企业的目标是工人以职校生为主,大专与中专结合,以中专为主力,大专生重点培育成班组骨干。
康宝电器的温东升表示,企业对职校生的培养强调职业发展规划,半年内做普通生产工,经过6个月磨合期,根据专业和能力企业会安排向质检员、磨具学徒工、文员等技术岗位转,同时提供了一个从电工、维修工、班组长、销售区域经理、车间主任的发展通道。
顺峰的谭佩颜说,顺峰注重内部培养,职校生在顺峰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毕竟中专学历在别的企业要当上部门主管和经理较难,但是在顺峰扎扎实实工作,打好基础,四、五年时间当上经理也不是难事。谭佩颜说,顺峰目前有4500名员工,已经开了21家分店,明年准备上市,计划在全国开设40多家分店,因此还需要招收大量的顺德职校生。

思考篇:
高台上的新飞跃
远见赢得先机,创新赢得发展,本事赢得幸福,人才见证校企双赢。
正确的决策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力的推动与多方面的发力,让顺德职业教育已经走上了和社会经济发展互为促进,互为作用的科学发展道路。教育创造的价值,不但表现在经济层面,家庭和个人的层面,更表现在社会的层面。职业教育作为顺德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支撑着顺德制造和创造、顺德和谐社会和顺德人幸福的重要力量。
这些年来,顺德职业教育获得了不少的“国家荣誉”:顺德教育局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梁琚职校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又是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顺德中专是全国成人培训先进单位;北窖职校是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顺德13家中等职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职校7所,其中梁琚职校和顺德中专获得评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顺德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点5个;已建成中央财政支持的综合实训基地1个,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1个……
2007年,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顺德代表队获得9人次5项一等奖;2008年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顺代表队获得8人次5项一等奖;梁琚职校办学20年先后有301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718人次获得省以上奖励;胡锦超职校连续三年作为广东队代表参加全国职业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一校得了7个全国一等奖,4个二等奖,胡锦超职校计算机专业现在是全国闻名……
创新赢得发展,创新也赢得品牌,创新更形成顺德职校的新时尚。李伟强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教师辅导学生的科技制作、小发明作品有659项获得全国、省、市、区奖励,257项发明申请国家专利,59项获得专利证书;陈村职校更是顺德职校创新发明的“大户”——500多件发明专利,已经达到5名学生就拥有1件发明专利,现在以每年200%的速度递增,学校的目标是争取每生拥有一件发明……
教与学相长,顺德职校里,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参与了全国职校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梁琚职校开发了36门教材,其中16种向广东省和全国发行;仅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胡锦超职校就编写了27本;陈村职校18本……
“以前教师以蜡烛自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现在我们以太阳自喻,照亮学生,自己也在发展。”这是李伟强职校老师冯佩琴的话,她的话代表了很多老师的心声。
顺德职校品牌的名声在外,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区不少家长都以能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顺德读职校为安心和放心,河北的一名在京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千里迢迢来到顺德龙江职校“回炉”再读职业学校家具设计专业课程,在媒体一下传为佳话。

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顺德职校选手。
国家教育部,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广东省政府有关领导,对顺德职业教育的品牌和模式高度关注,顺德职校培养人才的“双零”模式作为广东职业教育的亮点,有关材料更是由教育部送呈到中央政治局每个常委的案头……
学校也在发展,学生在成才,老师也在成名。顺德职校老师队伍里,有三位全国职教“星级”人物:分别是全国职校名师、胡锦超职校的计算机专业老师邱青,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教师组第一名、梁琚职校副校长韩亚兰,08、09年全国中职学校汽修技能大赛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一等奖指导教师、顺德中专机械高级讲师侯文胜。
顺德职业教育向国际化迈开了步伐。2004年,梁琚职校与欧中合作中心合作,成立了欧中经济合作中心顺德培训基地,该基地不但承担了顺德中职教师赴欧盟培训机构、企业学习交流和对欧盟在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任务,还负责向欧盟在华企业推荐顺德职校优秀毕业生。
……
一个只有806平方公里面积、120万人口的县级区域,出现这么多国家级的荣誉,是偶然,还是必然?顺德在全国教育改革怎么改仍然争论不休的时候,却以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今年初,国家教育部职成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到北京顺峰集团调研时候表示:看到顺德就看到中国职业教育的希望,了解了顺德对中国职业教育信心更足……
【思考一:顺德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够一枝独秀?】
黄瑞兴,顺德梁琚职校校长,他对顺德职校所以能够“风景这边独好”有非常精辟的概括。他说,顺德所以能够成功有很多因素。第一有他的必然性。首先是顺德职业教育有需求:老百姓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顺德的老百姓很理智也很务实,他对投入与否,投入哪里?都有很实在的考虑。“能够有产出,OK才投入。”因为顺德职校学生的就业率高,所以老百姓能够支持孩子就读职业学校。另一个就是企业需求。顺德是制造业之都,企业产品升级换代,要人去做,“工程师可以引进,但是技工就很难大规模引进”,两个需求让顺德职业教育有了充分发展的可能性。
黄瑞兴认为,政府需求和教育内部的需求也为顺德职业教育得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政府一个肩膀要担引领经济发展的重任,一个肩膀要担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发展职业教育当然就是担当这两大重任的抓手,所以政府舍得花力量推动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作为教育的两种类型,不但互相补充,还互相作用,所以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大领域。发展教育和教育现代化都离不开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现代化。
“在所有的需求中,市场需求是根本。”黄瑞兴认为,市场的力量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因为顺德市场化程度高,经济走在全国同级区域的前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同步,就成为顺德职业教育发展能够领先一步的必然。”
姜蕙作为已经在职业教育战线工作了30年的“老职教”,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是有精辟的见解。她说,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中职、高职学校的事,因为职业教育的“帽”戴在这些学校的头上。但是她认为:“其实,所有教育的终结点,全部是职业教育。师范大学培养老师、医学院培养医生、工科大学培养工程师……他们培养的目实际都是培养职业人。所以我们的教育,无论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做铺垫。”姜蕙认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要正本清源,回归它的属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就会让政府、让教育部门、让我们的老师乃至全社会,变得责无旁贷。”
现在对顺德职业教育仍然在关心和思考的招汝基认为,顺德职业教育能够“一枝独秀”,除了产业环境和政府认识到位,更由于顺德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先进,方向正确,一开始就吸收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粹,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注重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严把质量关。“经济发展,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家长和社会及海外乡亲支持,都成为顺德职业教育得以率先发展、领先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考二:顺德职业教育如何在高台上再做新飞跃?】
创新没有止境,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没有止境。现在,率先发展的顺德经济,也已经率先遇到经济发展的新问题。产业升级的压力,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对顺德的挑战同样表现在顺德职业教育的实践之中,怎么样让顺德职业教育适应顺德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思考,教育界在思考,社会也在思考。
作为顺德教育局目前主管职业教育的领导,姜蕙介绍,今年顺德政府推动职业教育有一个创新的措施,就是实现了中高职的衔接:按照省政府希望顺德“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针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顺德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纵向贯通衔接培养机制和选拔制度的新尝试,经省教育厅批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从今年4月起,率先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自主招生面向2009年应届中职学校毕业生和有一定经验的社会人员,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命题、考试、评卷、面试,选拔到对应专业进行培养。首批自主招生专业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已经录取应届中职毕业生和技师180人。姜蕙说,顺德的做法一方面满足了部分中职学生要求继续深造的愿望,“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一大冲击。”另一方面适应顺德需要大量动手型人才的现实,把一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改革入学考试模式的办法,把这些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他们出来就可能成为高级技工。”姜蕙说,以前中职学校毕业生没有资格考高级技工,现在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顺德每年将增加上千名高级技工。说到这里,姜蕙特别感谢顺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
招汝基则认为,除了中职和高职互通,普通高校也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才能互相促进,共生发展。他认为,普高和职高的互相渗透,就是要有一个通道,让职高的学生能够到普通高校去深造,让享受教育的人人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不能够一讲本科就认为偏离了职教,职业教育为什么不能够有本科?”他特别推崇德国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模式,他说,德国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互通的,“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到你喜欢的高等学校深造。”招汝基认为,顺德职业教育有了今天的基础,为了让职业教育赶上顺德经济转型的要求,顺德还可以利用目前的优势开放职业教育,允许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他认为,“顺德已经有很好的基础”。
顺德很多职业学校的校长,对顺德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有深刻的思考。陈村职校校长彭志斌说,现在很多学校把职业教育当中培训学校来办,因为教育部就有人提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他认为这样理解职业教育有偏差。因为“我们不能不断地培养下岗工人。”他说,计算机培训一个月就可以上班了。“但是这个操作人员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能只能够工作一年就会因为不适应新技术而下岗。”我们要做到是,要抓学生终身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他们的父母下岗是因为历史造成的,我们不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再下岗。”他说,合格的职业教育,应该让它的学生不但现在可以上岗,未来也要有就业的能力甚至是创业的能力。“就业率是不够的,还要看他能够在岗多久?还有多少人在岗?”
彭志斌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但是校企合作仅仅是学校一头热是很不够的。“我不同意社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观点,因为我们做不到,没有基础。社会需要培养原子弹的人,我们培养不出来。但是我们和企业合作要进入深层次,必须有企业支持。现在不少企业是要人的时候找职校,不要人就不理你。”他说,企业不要的人,他一般不会为学校提供实习的场所和条件,“因为企业没有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他呼吁,要让培养人才的责任上升到企业责任,“政府要做推动工作,承担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责任”。
姜蕙也呼吁,过去我们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认识比较到位,但是对它的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的认识还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如果没有职校,很多学生都会变成问题青年,变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如果没有职校,很多家庭都会因为孩子一事无成,失去家庭幸福的要件,而对政府起码的缺乏信任度。”从这些角度看,希望社会各界仍然要一如既往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姜蕙说,自己能够30年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几乎毕其一生的精力,也是“无怨无悔!”
 

国家教育部领导为顺德职校学生获奖举杯庆祝。
■名师感言
“职业教育让我们如鱼得水”
——访顺德职业教育队伍里的几位名师
 
教育在发展,学生在成才,老师也在成名。顺德职校老师队伍里,有三位全国职教“星级”人物:分别是全国职校名师、胡锦超职校的计算机专业老师邱青,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教师组第一名、梁琚职校副校长韩亚兰,08、09年全国中职学校汽修技能大赛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一等奖指导教师、顺德中专机械高级讲师侯文胜。采访期间,记者对几位名师进行了采访,他们的声音,代表着顺德职业教育很多老师的心声。
 
邱青:职业教育“时势造英雄”
 


邱青,胡锦超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别看她长得有些孱弱,她可是连续三年承担广东省计算机“动画片制作”项目,代表广东出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教练。她指挥的队伍2007年3个项目、3选手教练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赛,全部获得一等奖,而一等奖第一名的“状元”就在她的队伍里。2008年她的队伍又有两个项目4名选手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大赛获得一等奖。2009年,她将再次带领广东的四名选手出征全国大赛。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职业学校首届教学名师评选中,邱青作为佛山唯一的一位入选老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职校名师”。她告诉记者,自己能够评为“职校名师”是“时势造英雄”,因为国家重视职业教育,而顺德职业教育获得了超前发展,让她这个在学校只能算是“第二梯队”的老师,也站到了名师的行列。
“顺德有很多老师,教学上比我出色!”邱青说,自己能够在培训选手参加大赛上出成绩,得益于自己有企业工作的背景。自己进入学校做老师之前,曾经在企业工作了13年。正是企业工作的实践,让她对人才的观念产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个转变让她做老师不再是以分数定优劣。她带班从来不以流动红旗取胜,而服务好学生是她管理好班级的最高标准。和学生感情好,沟通多,认同人的职业素养是第一位。这些都是她的团队有很高的技能的一个原因。
邱青认为,人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天生的研究人才,有的人是“匠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这些人,如果做到尊重他的本质,就会得到最大的效果。普通高中以高考作指挥捧,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发展学生潜能。作为老师,能够调动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就能够实现最大的效果。
 
韩亚兰:职业教育让我“如鱼得水”
 


韩亚兰,梁琚职校副校长,南粤优秀教师。在2007年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韩亚兰参加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中获得教师组第一名,“任职最高,年龄最大的参赛者”……这是竞赛组委会对他的评价。
韩亚兰现在有很多衔头:广东省职业鉴定优秀专家,全国数控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机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所有的衔头中,我最喜欢'专业老师’这个衔头和地位。”韩亚兰说,自己热爱机电这个专业。早在青海当学徒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最好的学徒。进入职业教育这个领域以后,特别是来到顺德这个经济发达的地方搞职业教育,更加感到“如鱼得水”。
韩亚兰认为,顺德职业教育目前已经进入最好的时期。这些年通过跟企业的合作研发和到企业锻炼,他感到现在知识更新快,职业教育要跟上经济转型的步伐,作为一名专业老师首先要实行知识的“转型”。他说,自己的家里就有一个个人投入了3万多元的工作室。韩亚兰认为,专业老师要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才有新发展。
 
侯文胜:“辛苦的是老师,收益的是学生”
 


曾经在考大学的时候,把师范专业作为唯一“不能够考虑”的专业的侯文胜,现在是顺德中专学校的高级讲师,汽车部部长,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2008年侯文胜指导学生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二届中职学校汽修技能大赛,同时获得团体项目、个人项目一等奖。
由不想做老师,到成为优秀的出类拔萃的老师,侯文胜说,做老师是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而成为优秀老师是因为“自己工作的背景”。他曾经在90年代的顺德汽车厂做技术员。而随着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这使得他相信“是人才肯定会得到重视,受到重视没有理由不出力,不出尽全力。”
侯文胜说,学校给了他很多空间。他喜欢创新,喜欢教学改革。“改革改革,经常有些并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但是学校非常支持我,鼓励我尝试。成立汽车部就是改革。”他说,汽车部现在教学改革百花齐放,专业学习有声有色。“所有成绩的取得,源泉就是教学的动力。”他所在的汽车部探索的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方式一体化,现在已经在全国职中中推行。
侯文胜说,自己的创新探索,有自己曾经在企业工作的影响。因为企业竞争就是逆水行舟,迟了就落后。而学校舍得投入和鼓励创新,就成为他开拓性工作和创新的动力。侯文胜说,搞改革“辛苦的是老师,收益的是学生。”

         全文原载2009年第八期《顺德视角》
 
 
阅读更多文字,请扫下边《活在吾乡》二维码
       

作者简介:覃炜明,笔名微明、微鸣、丹顶鹤、何求,一九五七年生于广西苍梧县,现居广东顺德。已公开发表散文、小说、杂文、评论180万字。著有散文集《碎光》(2002 广西民族出版社)《活在吾乡》(2017  广西师大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企业文化在中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与主动导入---轻工科技论文网
关于我县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浅谈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中职教育发展要自律更要自主
崔发周:招生困境“倒逼”职校发展方式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