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古琴探究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古琴共計19張,分別來自於1949年至1962年,均為傳世實用琴。其來源大致有三種,即單位移交、私人捐贈、收集或收購等。造型基本囊括了古琴的主要樣式,涉及仲尼式、神農式、中和琴式、落霞式、連珠式等,以仲尼式居多。漆面有栗色、黑色、黑間紅色、朱色、紅色等,以黑色為主。其呈色有原色,也有後髹及局部髹漆等。漆灰呈現各異,有八寶灰、珍珠母鹿角灰、瓦灰加鹿角灰等。斷紋多為蛇腹斷、牛毛斷,也有少許的龜背斷、流水斷等。木胎為桐、衫、梓等。岳、尾採用紅木、紫檀等,不上漆,有的雁足、弦軫也為紅木。品質較高的古琴雁足、弦軫為玉、象牙、角質、料器等。星徽材質也很豐富,金、銀、玉、蚌、蚌鎏金等。其中,玉徽少見,有資料稱「上品用玉徽」。多數館藏古琴殘缺,不完整,其弦軫、雁足、鳧掌、星徽,齦托等有不同程度的殘缺或缺失,部分配件脫落,另存。有的古琴曾被修復,修復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如髹漆、多次髹漆、剖腹、剖腹換地等。現揀選數張較有特色的館藏古琴,以饗同好,並對其時代與修復進行探究。



  仲尼式古琴
  1955年,陝西省文管會移交,來源賬冊記錄為明琴,無琴名,仲尼式,原帶有布囊。此琴通長122.5釐米,隱間113釐米,額款17.3釐米,肩寬20釐米,尾寬13.5釐米,厚4釐米。



  此仲尼式古琴(圖一),額窄肩寬,面、底黑漆,鹿角灰胎,陳年老木,木色發黑。蚌徽,冠角、龍齦、雁足為紅木,岳山選用紫檀。七枚角質弦軫(一枚脫落,另存),錐形,側開孔,面有豎向刻紋。其質地特殊,應為原配。面隱見大蛇腹斷,因彈奏、摩擦,琴面有少許栗色漆痕。底黑漆,漆而光亮,斷紋不明顯。面、底黑色漆面為後髹,非原色。查看古琴的頭部及兩側,其漆色與面、底呈現的黑色漆面不同,為栗色。琴體側面無裂痕,其斷紋連續。栗色漆面光潤,後髹的黑色漆面粗糙,滿佈雜質。由面、底、側等不同部位的漆面與斷紋可知,此琴面、底雖被重修,但不曾剖腹,即:胎體和內腔未被擾動,原是一張栗色的明琴。
  細查琴體背面,也不同尋常。長方形龍池、鳳沼,其納音均為凸起之柱狀,木色黑灰,古舊。鳳沼內刻四字篆書「天啟年制」,字體正對琴尾,呈豎向排列,下「楊文俊」紅色三字印章。龍池內原有刻文被刮,僅留痕跡。鳳沼與龍池之間刻兩枚篆書印章,上圓形篆書印「天地之官和」,陰文,刻紋細淺,下方形篆書印「聲延金石」,陽文。兩枚印章均填金。印章字體與「天啟年制」四字篆書方向相同,正對琴尾。背面頸部金書題跋:「先伯廉訪公官京師時,於琉璃廠中購此琴。彈之,音節鏗熊,古調獨賞,詢為稀世珍寶而藏之,當與綠綺、焦桐,為不朽雲而。」落款:「特在同治丁卯年清河月,子彰氏謹跋於青門客合。」由題跋可知,此琴為「廉訪公」官「京師」時,購於「琉璃廠」,認為此琴「音節鏗熊,古調獨賞」,並與傳說中的「綠綺、焦桐」琴媲美。琴背題跋和線條細淺的刻章,應為廉訪公之後人「子彰」於清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四月追記。題跋與落款的書寫方式,與「天啟年制」的朱書「天地之宮和」及「聲延金石」印字體排列方向相同,均正對琴尾,與多數古琴銘文、題跋、題詩、落款等書寫方式不同,呈反方向佈局。同時,在長方形龍池兩側之古琴腹部,隱見被覆蓋的字跡,其書寫方向與上述印章、題跋、落款等一致,字形清秀,近似瘦金體。對光可見部分字跡「……同金石,……是琴藏口雲台…」等字樣。後書題跋選擇在頸部,並有補救原提之意。此琴在重新髹漆前是有落款的,大致是原擁有者對此琴相關內容的記述,包括音聲與收藏等,其意與印章、後題金書等大體相同。


  落霞式古琴
  1955年西安市呂崇德先生捐贈。帳冊記錄為清琴,無琴名,落霞式(圖二)。長122釐米,隱間114釐米,額寬17.8釐米,最寬處21釐米,尾寬13釐米,厚5.5釐米。


  此琴體面板厚實,底板相對較薄。側沿起12個對稱的波浪式相連的圓弧面,從琴頭向下,第四對圓弧面之間的距離最寬,按照古琴的結構規律,應該為此琴的肩部。鹿角灰胎,面黑色漆面,似烏木,無光澤。因磨損,黑色漆面多處缺痕,有少許栗色透出。磨損較深處,露出木胎。可見兩層髹漆,即有兩層漆灰與兩層漆面,並以次疊壓。由琴面少許的栗色可知,此琴的面漆不只是用黑漆,每層漆面也有多次髹漆,且漆色不同,先髹栗色,後髹黑色。底黑漆,色勻,有光澤,為後髹,原漆面被覆蓋。面、底局部可見蛇腹斷。背龍池、鳳沼為長圓形。岳尾、雁足紅木,不上漆。一鳧掌殘缺,一鳧掌缺失,缺失處可見方形凹痕,邊沿整齊。此琴鳧掌為另行安裝,不固易失。琴額一角殘,象牙弦軫不全,另存。琴面額頭處有橢圓形無漆凹痕,內有兩個對稱的圓形孔洞,此琴額曾鑲嵌有裝飾物,疑為牙質或玉質雕件。參考象牙弦軫,其牙質的飾件可能性大。館藏落霞式古琴僅此一張,配件用材講究,如裝飾與弦軫等。相較《故宮古琴圖典》《中國古琴珍萃》等資料收集之明落霞式古琴,館藏落霞式古琴的器型、裝飾等符合明落霞式古琴的特徵,其髹漆工藝複雜,木質朽舊。就具體特徵而言,館藏落霞式古琴應為明代中晚期之作品,非賬冊所言之「清琴」。落霞式古琴是明代新興的古琴樣式,備受文人的喜愛,管平湖先生彈奏的一張古琴(林晨編著《古琴》第139頁)就是落霞式,從圖片看,其額部鑲嵌有玉雕飾件。



  「甲戌歲」潞王琴
  1958年,原陝西省博物館於蘭州朱姓人家收購。帳記為明琴,背頸部刻「中和」二字隸書琴名,中和琴式(圖三)。長120釐米,隱間112釐米,額邊寬11.5釐米,頭部最寬處17.5釐米,肩寬20釐米,腰寬14釐米,尾寬14釐米,厚5.5釐米。




  琴頭「官帽」形,體各處直線折楞。冠角飾卷雲,尾托「雙星」,圓形龍池,方形鳳沼。體重,面杉底梓,木色褐黃。琴面大蛇腹斷,琴底小蛇腹斷。八寶灰胎,漆面黝黑並透出片片紅色。琴面保留有粗細漸變的七根絲質琴弦,蚌徽。側、底各有一處金紙條粘貼。岳尾、雁足、弦軫等配件為紅木,不上漆。紅木弦軫為下開孔,應為後配。
  龍池內圓形納音稍有凸起,納音四周刻十四字小楷:「大明崇禎甲戌歲潞國製第參抬號」。底面圓形龍池下方刻四句五言小楷:「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後題:「敬一主人」。題詩下刻篆書「潞國世傳」四字方印。此印章被劣質黑漆覆蓋三層,塗層無光澤,每層面積大小不一,覆蓋層無斷紋。覆蓋層可見邊框和四字印痕。印章的筆畫與邊框凸起,用手指觸摸凸棱感覺明顯,原印章字體筆畫與邊框下凹,為陰刻,與同類古琴相較,刻法相同。由來源可知,原擁有者與「朱常澇」同姓,有可能是本家。塗漆層可能是為掩蓋古琴的真實身份有所做。琴背銘文、詩句、落款等處可見金粉痕跡。此琴排序第三十號,為崇禎甲戌歲,即公元1634年由潞王府斫制。是年,潞王朱常澇刊印《古音正宗》。

 朱常澇為明第一代潞王朱翊繆三子,於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襲封藩王,居衛輝府,世稱「小潞王」。潞王琴由潞王設計,潞王府斫制,為明代末期標準的「官琴」。潞王琴倍受時人的推祟,曾為明王的「御賜」,清中期,潞王琴已被鑑賞家們視為珍寶。因追捧,也有不少仿製品流傳於世。《中國古琴珍萃》稱:「潞王琴是在考查前人諸多琴式的基礎上改良設計而成。」從形制到用材,構思到斫制,堪稱「接天靈之氣、集人間之華寶。」《古音正宗》云:「是制也,額起八棱,以按八節;腰起四棱,以按四時;龍池上圓,鳳沼下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雲,托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雲,乃成天象,名日中和。」館藏「甲戌歲」潞王琴之造型、銘文、詩句、落款、刻書等規地,應是潞王琴中的定型器。
  「玉溪仙友」琴
  1952年,原陝西省博物館收購。帳記為清琴,仲尼式。背刻「玉溪仙友」四字隸書琴名(圖四)。長118釐米,隱間109釐米,額寬18釐米,肩寬20釐米,尾寬13釐米,厚3釐米。
  琴體扁平,蚌徽,紅木岳山,紫檀冠角,不上漆,木弦軫不全。鳧掌、雁足缺失,從齦托缺失處可見半圓形缺痕,其半圓形齦托脫落,另存,與多數古琴相較,此齦托造型較為特殊,為後配琴板之創新。面黑漆,鹿角灰胎,較薄,與木胎結合緊密,無光澤,可見細微的小蛇腹斷,因長期彈奏震盪等,琴面多處磨痕,磨痕處顯露灰色漆胎。長方形龍池、鳳沼。琴面木質色褐黃。龍池、鳳沼內黏貼音柱,音柱稍凸起,其木色與琴面木色相同,應為原帖。
  琴底黑漆光亮,無斷紋,與琴面相較,非同時斫制。琴體一側黑色漆面光亮,一側黏合處有裂縫,琴體兩側均無斷紋。細察琴體面、側、底等部位,其髹漆與斷紋之特徵截然不同。此琴曾被剖腹,且後配底板不平整,中心內凹,邊沿外翹。龍池上下有兩條豎直的裂縫,龍池下刻四字篆書「養性書屋」圓形印章,與「玉溪仙友」四字琴名對應,為同時鑿刻。由烏黑的琴面、隱見的小蛇腹斷、褐黃的木質等推測,此琴原為明末至清初之作品,後配底板為清末至民國所為。
  古琴鑑定的依據
  以上詳述館藏古琴信息,意在為古琴的鑑定提供詳盡而可靠的依據。參考以上館藏古琴實例,古琴的構成要素可以歸納為:造型、用材、斫制、髹漆、斷紋、配件、銘文、題跋、落款、印章及流傳、重修等諸多方面。
  造型對古琴的鑑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前述的中和琴式、落霞式古琴等,均為明代新興和特有的古琴樣式,當然也不排除後代仿製,應結合其他要素綜合考察。傳世十六張唐琴,僅有一張仲尼式古琴,且為晚唐之作。有專家認為,東漢至中唐,仲尼式古琴並不很流行。中晚唐,仲尼式古琴才逐漸時興起來,至南宋大為流行。儘管如此,仲尼式古琴的時興,至少從中晚唐至當代,時間跨度還是比較長的。較上述兩種樣式的古琴,仲尼式古琴的鑑定難度大,除探討各構成要素外,還需要做大量的排比工作。
  古琴材質的考察也至關重要,木色是否古舊,如黑、灰、褐、褐黃、黃等;質地是否鬆軟通透,如乾燥定型、紋理結構等,特別觀察龍池、鳳沼處木質表面的印跡,如指甲印等。
  古琴髹漆面表現出來的特徵複雜,有原髹、後髹、多次髹漆、局部髹漆』等。分辨每層髹漆的呈色、斷紋,明確其疊壓關係,有助於判斷古琴的斫制時代。同時,琴體各部位髹漆與斷紋之間的對比,也是鑑定古琴是否重修、如何重修的主要依據。多樣的漆面呈色,見證著古琴的歷程,也反映出髹漆及重修的大致規律。細查琴體側面的漆色與斷紋,並與面、底等部位的髹漆對比。如琴側斷紋是否連續,側與面、底斷紋是否相合,可推測古琴是否剖腹及剖腹換底等。由館藏古琴漆面的特徵,我們也可以探究古人的施漆工藝,如館藏落霞式古琴,多次施灰,多層表漆等。有資料稱,未經重漆的唐琴,其表漆有兩種施漆工藝,一種為三層,黑色、栗色、黑色,一種兩層,醬色、黑色等。館藏部分明代古琴,也有同樣的特徵,即黑色漆面磨損處,可見栗色的漆痕。故,上述兩種表漆流程不只是唐代古琴表漆工藝之專利。
  古琴背面的銘文、題跋、落款、印章及龍池刻文、鳳沼墨書等,也是鑑賞古琴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龍池內的刻文,揭示出古琴的身份(不排除後修時所加之刻文),同時,題跋、落款、印章等又是對其身份的進一步佐證,如館藏「甲戌歲」潞王琴等。有些古琴背部的題跋,是古琴流傳及經歷的見證,如館藏仲尼式無名琴等。
  另外,古琴配件的質地、樣式對古琴的鑑定也有參考意義,如上述的角質弦軫。就弦軫的樣式而言,有側開孔、中空加側開孔等兩種,以紡錘形為主,有的表面刻有紋飾。館藏古琴弦軫側開孔者有玉質、角質等。中空加側開孔者有像牙、木質等。雁足有玉質、象牙、料器、木質等,其中木質的雁足較晚,有的是原配,有的是後加。
  館藏古琴內涵豐富,除構成要素外,更多地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重修或遂意涂刷等。因時間與使用的關係,每一張古琴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缺損乃至磨損。持有人或者後人對古琴進行了一系列的維護、補缺、重修,甚至是篡改與掩蓋。多數館藏古琴曾做過修整或者修復。因工藝與用材的差異,古琴的修復往往不盡如人意,有的甚至拙劣,不能修舊如舊,而是修舊成新了。特別提醒的是,如果沒有找到最佳的修複方式,儘量保護古琴的原有風貌,以避免低劣的修復行為,是現有條件下保護古琴之良策。館藏「林泉嘉器」古琴曾被改徽、塗改原有銘文、涂刷掩蓋原有題跋等。重修後的古琴僵硬,缺乏神韻,星徽粗糙,特別是原有星徽填漆處凹陷,琴面美感盡消。後改的「林泉嘉器」四字銘文笨拙。觀察腹部被掩蓋的題跋印跡,其字體規整,與現有銘文形成反差,其拙劣的改琴方式令人費解。


-----------

吉善居琴馆


古琴研习 书画鉴赏 琴书会友 传统文化沙龙公益活动


如果您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琴会】海上名器归来参演,传世名琴汇聚徐汇
古琴的琴式真有上百种吗?没有,统计看常见的只有十几种G103
中国历代古琴鉴赏《清代古琴》
斫琴琐言
【大象视界】落花流水!唯美的宋代流行怎样的古琴?
古琴的样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