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三朝古都洛阳:因水而繁荣,又因水而没落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十三朝古都洛阳

班固在《两都赋》中,曾以“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这样的句子来夸耀洛阳的地位,可见这座城市拥有过何等辉煌璀璨的历史,而关于洛阳这座城市的一切不朽记忆,都要从开始说起。

在中国古代,山南水北称为阳,洛阳也因坐落在洛水(古称雒水,下文均称洛水)之北而得名。然而,养育这座城市的远不止这一条河流,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在洛阳城中交错纵横,蜿蜒盘旋,因此自古便有“五水绕洛城”的说法。

黄河沿岸

作为拥有4000多年建城史的“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夏朝,然而,真正对其进行改造,将其塑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却是发生在周朝的事情。公元前1046年,为了有效控制东方地区,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此后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于洛阳,开启了东周时代

在中国古代,河流对于城市的意义非同小可,洛河不仅为东周都城的粮食灌溉与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根据史料《禹贡》的记载,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了从洛河至黄河的水运,为各类物料运输提供了条件。

但是,洛河这条水系并不大,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只是黄河的一条支流,这也就意味着,它的水运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洛河-黄河一带。如果洛阳想要在城市规模和体量上达到另一个高度,那么不可避免的,就要打破水运范围小的这个局限。

机会,在西汉时期出现了。早在公元前362年,魏国迁都到大梁(今开封),第二年,开凿鸿沟,将黄河水从荥阳引入了大梁。西汉时期,鸿沟再次扩建延长,向东向南,连接淮水,这样一来,鸿沟不仅成了第一条连接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人工沟渠,更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河流系统。

黄河-淮河水系

鸿沟的北端起点是荥阳,而顺着黄河向西回溯50公里左右,就是洛河与黄河的交汇点,再沿着洛河向上游回溯50公里,就是洛阳。自从鸿沟连接了黄河与淮河,洛阳的水运范围再也不是仅仅局限于洛水-黄河一带,而是可以自黄河而下,向东向南,直抵淮河流域,拥有了广阔的水运辐射范围。

但是,洛河自身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它流量并不算大,而其径流的主要来源是降水补给。这也就意味着,洛河水位的变化和降水有着相当明显的对应关系,换言之,降水多的季节,洛河会进入丰水期,而降水少的季节,洛河也会相应的进入枯水期。

枯水,对于一个在大城市附近,且肩负着漕运作用的河流是致命的,因为一旦河流水位下降,甚至河水断流,那么一切的漕运、补给作用也都无从谈起。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汉在定都洛阳之后,中央政府分别在公元28年和公元46年两次修造、改建阳渠,抬高了洛水的水位,保证了其漕运功能,自此以后,洛阳真正进入了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

模拟隋唐洛阳城

关于这一阶段的洛阳,我们可以从各类史料中看到它的水运交通是多么的发达,无论是《水经注》这样相对专业的著作,还是《晋书》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史书,都毫不吝啬对它的赞美。

“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水经注》

“大城东有太仓,仓下运船常有千计”——《晋书》

《水经注》

而自从水运得到了保障,洛阳一跃成为天下中心,各地财富物产一刻不停地涌入这个城市,正如《后汉书》描绘的那样,当时的洛阳到处都是舟车船马,各地商贩聚集于此,琦玉宝藏,数不胜数。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后汉书》

自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以洛阳为都城,世世代代的维护与扩充也使得这个城市延续了上百年的繁荣与昌盛,最终,隋唐大运河的开辟,将洛阳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隋唐大运河

隋文帝、隋炀帝两代耗费数年时间,徭役百万臣民,才将这项宏大的工程完成。当时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驻足于这里,向北,可以沿着永济渠直达北京;向西,可以沿黄河西上,通过广通渠直抵长安;向南,可以沿着通济渠抵达淮水,顺河东下,人可以从山阳沿着邗沟抵达长江,再沿着江南河抵达钱塘江。

由于开凿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取而代之的唐朝虽然对杨广的所为大加批判,却毫不客气地利用起了大运河,并对其加以维护扩充。当时的洛阳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中心,但是,就像当流星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就意味着它下一刻会走向黯淡与陨落,洛阳,也同样在最鼎盛的时刻,瞬间走向没落。

唐朝中期之后的洛阳,堪称尽失天时地利人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将唐王朝拖入黑暗的深渊,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中,洛阳首当其冲。史书记载,战乱给洛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当时通济渠因此断航阻塞了整整八年,以至于曾经漕运繁忙的景象不复存在,乱臣贼子充斥其中,宫殿尽毁,十不存一。当初城市最密集的居民区,如今也不足千户,道路上荆棘丛生,豺狼遍地,人烟断绝,萧条千里。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站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

连续不断的战争堪称人祸,但归根结底,战争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假如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政府调动人力物力,重新打通堵塞八年之久的通济渠,洛阳不是没有机会重披往日的荣光,但问题是,人祸之后,还有“地利”的消弭

黄河自古多沙,因此早在西汉时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变成了地上河,等到唐朝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的泥沙淤积程度越来越严重,通航条件极具恶化,洛阳坐落在黄河的支流洛河边上,难免会受此影响。

我们知道,洛阳之所以能一步步成为中原的中心城市,与水运交通密切相关,而黄河的航运条件变差,意味着洛阳水运的有效辐射范围只能到达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无法抵达更远,对于洛阳的发展而言,这无疑是致命的。

唐朝疆域图

人为的灾祸加上地利的消失,使得洛阳这座城市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但是不管怎样,地理位置不会改变,洛阳依然是中原的心脏,就算再没落,它也不会丧失中原枢纽这一重要地位。事情,本该是这样的。

然而,安史之乱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一切。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粮食运输走向大体是这样的:洛阳以东、以南的大部分城市,会将粮食运往洛阳,再以洛阳为中转站,输送至长安,与之伴随的,是其他财富与物产的转移。虽然当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淮地区得到了长足且迅速的发展,但其尚且不足以取代洛阳,因此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当时的洛阳绝对堪称是天下的中心与枢纽。

然而,安史之乱使得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深陷混乱,唐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对富饶的北方地区进行有效控制,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淮地区,此时的浙东、浙西、淮南、江西、福建等地均有发展,且与北方相比,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杜牧甚至认为,“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安史之乱致使沟渠堵塞、城市败破;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得重要水运河道泥沙淤积,漕运不再便利;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其地理位置不再那么重要,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事实:洛阳,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城市,在与“中心”这个词说再见。自此之后,宋元明清四朝,无一以洛阳为都城。

与其上百年的光辉岁月相比,洛阳从神坛跌落的速度的确太快。安史之乱一阵军马旋风,带走了洛阳的那些荣耀与繁华,但是,即便风霜与雨雪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渐渐褪色,洛阳的城市底蕴却永远不会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浓厚。时至今日,我们谈起这座拥有独特气质的城市,首先会想到这是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那遥远的夏都二里头、神秘的偃师商城、大气的隋唐洛阳城,无不诉说着这里过往千年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唐大运河
梁克敏 | 中古时期鸿池陂的变迁与洛阳水运的兴衰
试论古代城市与河流的关系——以古都洛阳为例
运河浮沉:唐宋时期的漕运与古都洛阳兴衰
中国古代运河体系发展的五个阶段
流淌的《史记》——洛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