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平利】李尚海|云南记行

◆柯尊勇 题





云南记行

文/李尚海

一、“幸福号”专列

从云南归来已近一月了,我的记行文字还没有写出来,其原因:一是云南该写的东西太多了,无从着手;一是书刊或网络上介绍云南的文字太多了,让我来写能写出什么新的玩意儿呢?我们知道写记行文字尤其是一般人的记行文字,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是出力不讨好,写好了,有替别人作宣传的嫌疑,没有写好,被写者是会不高兴的。但是一般人出门旅游一趟不容易,既然游走了一趟,就希望把所游所观所感留下一点印记,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回忆回忆既往,给自己找点乐子什么的。再者,假使这样的文字能帮助游过的朋友找回一些曾经的迹痕,让没有去过的而打算去的朋友对此有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我写这篇无聊的《云南记行》,就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了。
关于云南,一个印象是,听说妻的姜姓二舅和三舅作为当时青年军里的汽车兵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云南边界以及缅甸境内服过役;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是,在上个世纪,同许多现在已经是中老年的朋友一起所观看过的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其一讲云南大理的故事,其二是演绎昆明石林的故事。担任这两个故事主角的演员是云南彝族美人杨丽坤。看过这两部影片后,那个云南,那个蝴蝶泉,那个石林,那个杨丽坤和那两个电影故事,就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一些美丽的画面。云南的神秘和神奇,就有了较强的吸引力。我知道不少朋友,都被吸引到云南一游过。今年的五月,我也去云南游走了一回,圆了思慕之梦。
如今的人出门游走是很方便的,不像古人那样徒步艰难地跋山涉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是可以坐飞机,可以乘动车,可以搭轮船,还可以开车自驾游。


而此次我们的云南之行,选择的是随一个中老年旅行团(所在市蓝天旅行社所组织的一个团队,有队员46人),乘西安至昆明的“幸福号”专列,摇摇晃晃晕晕糊糊地40多个小时,才到达的。这“幸福号”专列,当然是专门供那些平时被儿女们所“孝敬”的中老年人来“享受”的,这“幸福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慢”字,她就是要叫你这些中老年人慢慢地来享用“幸福”的,来乘车观赏一路的大好溪山的(这是否就是成语“走马观花”所表达的意思?)。所谓“专列”,我想应该是非正常安排的车次。因此,逢有会车,她必定礼让三分,停留半晌,让好几列正常车次先走了,我们的这个幸福号专列才能登程赶路。从西安到昆明铁路里程是1942公里,正常车次只需30多个小时,我们的幸福号却几乎走了两天两夜,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这样的一个幸福号专列,就连挂了二十节车厢,除车头和餐车外,全是硬卧和软卧,这软硬卧的游客,从西安启程时就被组编成了十八个团队,尽是陕西乡党和部分河南游客。我所在的是十五团,大部分是家乡老表,少数西安人。
到达昆明已经是晚上12时多,住进宾馆,洗刷一番,就到了第二天的凌晨1时多。上得床来,关了房灯,就有了些睡意,可是脑袋里还满是车轮轧铁轨的哐当哐当的响,宾馆的床似乎也在摇摇晃晃一如车上的硬卧。迷迷糊糊地似睡非睡,不觉已经是早晨的7时。于是起床,吃早点,挤大巴,赶路程。


二、关于“风花雪月”

这新的一天的行程目的地是昆明北边的大理。大理距离昆明377公里。根据我的不多的一些经验,比较相信俗话所说的看景不如听景。一上车,云南省旅游公司安排的导游小熊姑娘,就口若悬河地讲开了,告诉我们要了解当地风俗习惯,要随乡入俗,要了解当地对人的称呼。比如到了大理,就得称白族姑娘为金花妹,称白族男子为阿朋哥;丽江称纳西族女子为“胖金妹”,纳西族男子为“胖金哥”;石林称彝族姑娘叫“阿诗玛”,称彝族小伙子为“阿黑哥”;西双版纳称傣族女子为“骚多尼”(这个“骚”,大概是“俏”的转音和意义),傣族男子叫“猫多尼”。小熊还说,在云南,上厕所不叫上厕所,应该叫“上歌厅”,解手叫“唱歌”,大概是因了条件反射,因了导游说到解手的事,车行没有多久,游伴中的74岁的王老先生就慢条斯理地发话了:“小熊姑娘,是不是请师傅停一下车,让我们去歌厅唱唱歌!”引出一车的笑声,导游姑娘说,老先生,再忍忍吧!前不远就有歌厅,在这旅游线上,不能随便停车,是有专门的停车点的。结果又走了几个小时,到了一个叫作恐龙谷的地方,才停车,大家才去丢下两块钱“唱歌”了一番。我们的那位王老先生,憋的难受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个停车点,我们发现路边的小山包上有一座形状怪异的建筑物,怪异建筑物旁边矗立一块巨大的标语牌,上书“北有兵马俑,南有恐龙谷”。据说这里发现并出土了几十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云南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所讲的中国猿人“元谋人”的化石也是在这里出土的(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可惜,此次行程没有安排我们去满足一下好奇心。


我们在继续车行去大理的路上,导游姑娘继续介绍道,大理的景点很多,但是主要景点是“风、花、雪、月”,即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四大名景。听说,这风花雪月四大名景后来就浓缩在大理姑娘的服饰上了。
我们抵达大理,已经是中午1时了,匆匆地吃过中饭,就顶着南国的烈日去登罗荃半岛,在半岛上看洱海,洱海不过是内陆的一处陷湖,场面倒是蛮大的,只见茫茫的一片白水,而且是水天一色。因为是在白天,便无从领略“洱海明月”的曼妙。至于其它三处名景点(风、花、雪),由于我们的所在之时和所处之地的局限,就更是无从欣赏到了。好在,在前来大理的车上早已听导游姑娘天花乱坠地介绍过。又好在,在第三天从丽江回程的途中,我们又游走了一回大理古城和大理喜洲的严家民居院落,在这严家古老又新鲜的院落里欣赏了有关白族婚俗的文艺演出,品尝了好客的金花妹子进献的体现白族同胞对尊贵客人最高敬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的味儿有点苦,第二道茶就有了些甜味儿,第三道茶据说是能让人回味无穷(但是究竟能回味多久,我问过一些游伴,他们说,这个问题不怎么好回答),这叫做“一苦二甜三回味”。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大理“三道茶”。至于大理三塔、蝴蝶泉和三月街等景点,就只能在车窗外一晃而过了。游走的计划中,我们要到达的下一个地方是再往北去的丽江。


三、探访纳西族的故乡

大理距离丽江183公里(丽江距离昆明560公里),路程不算太远,“大——丽”高速公路正在修筑之中,因此这天的大巴只能在盘山的单行道上爬行。在中途还停车去看了一个叫什么“海”的湿地,到达丽江时也就近中午了。进入城区第一道关卡时,守关人就到我们所乘的大巴上收走我们每人80元的人民币,说是叫做什么“古城维护费”。这一天,仅仅我们幸福号上的老陕和河南客就有十八个团队,还有全国各地的不知是成千上万的游客都要过此一关。你说光这一天这个关卡上的守关人在游客腰包里掏出的“古城维护费”,就让地方政府有多少银子的进项?难怪导游姑娘说她们云南是旅游大省的。
丽江古城地处金沙江上游,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丽江古镇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镇,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组成,其主体部分是大研古镇。


丽江是云南至北边川藏地区的茶马古道途中的一个重镇,这里街市古朴而华丽,风光特异,风情万种。一家挨一家的店铺,店铺里挂着的摊着的五光十色的金银首饰,帽子,披肩,木雕、翡翠玉石艺术品,还有云南白药和螺旋藻制成品。号称女儿国里的摩梭女在土织布机上娴熟地抛梭编织七色云锦。身着五彩衣裙的不知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姑娘,三三两两地或者伫立或者闲走。那酒巴一条街,一字的木柱木梁木桌木椅,室内灯光暧昧,门前小桥流水。街道一色的石板铺路,石板上似乎还残留着往时曾经的马蹄踏痕,还氤氲着骡马牲口的膻臊味儿,如果你贴耳倾听,定然会隐隐约约的听到那远古马帮的驮队得得的行进声和马帮老大“大烟锅”那嘶哑的吆喝声。这里每条街道上都是一边是石板路一边是清溪水,溪里有尺把长的彩鱼在那里游玩戏耍,溪边有柔柳垂丝千条,似有愿者鱼儿上钩之意。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闲适,那么懒散。难怪其广告词上明白地写着,让人们到丽江来晒太阳来伸懒腰来作深呼吸的。
到丽江,除了逛古城,还有玉龙雪山可观,还有摩梭人美丽神秘的走婚故事可听。
关于丽江,还有一事比较富有传奇色彩。那就是丽江新城市政广场——红太阳广场上所矗立的那座毛泽东塑像。这座建于 1969年的毛泽东塑像,正方形的台基高1.949米,塑像基座高5.16米,南面有韶山、井冈山浮雕,北面是延安、西柏坡浮雕,西面(正面)是天安门和红旗浮雕。塑像全身高7.1米,整座塑像包括基座和塑身高12.26米。毛泽东身穿军装,左手自然贴裤,右手上扬,正向人们致意。1996年2月3日,丽江发生了七级大地震,广场四周建筑顷刻间大量坍塌,让人惊讶的是这座毛泽东塑像却丝毫无损、巍然不动,一时传为奇闻异事。(见《丽江古城简介》)我们乘大巴从这里路过时,还看到了那座塑像。丽江,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环境雄奇,古城景色绮丽,无愧世界文化遗产地之称。
附:平利清代翰林编修李联芳《续修平利县志·选举志》 载:李星瑞  同治甲子并补行壬戌。恩科。投效楚军,保知县。俟选缺,后以直隶州知州补用。乙未,选云南丽江县知县。
没有想到,吾的古时的乡党还在丽江任过父母官,不知政声如何?


四、品尝野生菌火锅宴

在丽江游览的时间,只有半天。住一宿,第二天坐上几个小时的车再返回大理。
到了大理,我们被导游带进一个叫“苍洱银号”的地方,参观银器手工制作坊和银制品商场。不少游伴在观赏琳琅满目的银制品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就给人家掏起钱来了。
呵呵!那些导游姑娘太厉害了,她们的那一张嘴太会说了,她能让你自觉自愿地心甘情愿地从自己的腰包里把票子往出掏。皆大欢喜后,导游姑娘又把我们引到大理古城去游观了一回,就上得大巴前往楚雄进发。
到楚雄已是下午6时,正好是用下午饭的时候。于是大巴直接将我们驮到一家餐馆门口。
其时,这家餐馆的停车场上已经满满地停了十几辆旅游专用大巴。在那人声鼎沸的餐馆里,我们享用了据说是云南最具特色的野生菌火锅宴。可能是云南人的口味都比较清淡,这著名的野生菌火锅,其味也淡矣,让我们这些惯吃麻辣猛味火锅的秦南客,就有点不解馋,不过瘾。
饭后,导游姑娘兴致勃勃地问大家说:“刚才的野生火锅味儿还行吧?”我们游伴中一些心直口快的伙计就大声应道:“不咋的。”这“不咋的”,是我们家乡的方言。意即“还勉强,还可以”,让不明白我们方言的人听起来,可能是“不怎么样”的意思。
弄得那位导游姑娘的颜色就有点挂不住,比较尴尬。
这一晚,我们被安排在楚雄一家宾馆住宿。在楚雄,我们仅仅是吃了一餐野生菌火锅,住了一宿。没有被安排游览什么景点。
那我为什么还要记一笔?我感觉从中可以看出,云南在旅游业的操作上,非常的精明和周密。有自然、人文景观就以景点赢人,没有特别景点的就用其它具有特色的东西来吸引游客。总之,在省上的统筹安排下,全省各州县都可以挂上旅游业的这根“生态”链条,都可以分享一杯美羹。这是值得其它想办旅游的地方借鉴的。


五、令人振奋的风景

从楚雄返回昆明,先是被安排到一个叫“七彩云南”的地方去购物、用餐,然后赴石林参观。
石林,人称是云南风景的标志,有人说,不去石林就等于没有到过云南。此话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是,石林的确很是值得一看。在车上就听导游说:人们常说,到北京看墙头,到西安看坟头,到了昆明,就要看石头。看石头就是看石林。可见云南的石林的旅游观赏价值,可以与北京的雄伟长城和陕西关中的帝王陵墓相提并论。
进得石林,满眼是千千万万的青灰色石柱,挤挤挨挨直指苍穹,那么阳刚,那么劲挺。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各人看石林,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可能不尽相同。我以为,石林就是正在接受检阅的威武之师,抑或是千军万马强势逼人的巨大军阵,你看那军阵中一列列威武雄壮的将士,顶天立地,目光炯炯,信念在胸,决不容许任何外敌侵占我一寸领土,大有凛然不可侵犯之势。这石林是不是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整个石林,那简直是石头的森林,石头的海洋。说到海洋,据说这石林的确是亿万年前从海底冒出来的东西。据一篇文章介绍:


石林是怎么形成的?这就要追朔到泥盆纪到早二叠世时期了(距今5.7—2.5亿年前)。那时候石林所在的滇东一带是沉在海中的。当时气候温暖潮湿,使海洋中的生物生长快且种类繁多,有珊瑚、孔虫、瓣鳃及各类腕足动物等等。这些生物死亡后其骨骼与砂、泥质一起沉积。至2.7亿年前石林成为热带浅海,海底沉积了巨厚的(1~2千米)浅海台地生物礁相灰岩。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被抬升,海退成陆。地面受到浸蚀,形成准平原状态,逐渐陷落成湖盆,进一步产生溶蚀作用。到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这里又再次被抬升。在岩层抬升过程中各种外力因素,如水、土、生物等的作用才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千峰林立、高耸人云、彼此相间、形态多样的奇特地貌。云南石林的发育与其它同类地貌地区相比具有多种形态并存、高大石 林(最高者超过40米)集中发育、保留了高原期和湖盆原始古地形。世界各地的剑状喀斯特地貌,论面积之广大,保存之完好,发育之典型,年代之古老,造型之独特,类型之齐全,云南石林首屈一指。更有胜者,它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它以独一无二的雄姿、神韵、意境和无法抗拒的魅力,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天下第一奇观”的美称。(见《云南石林的形成》)
如今的石林,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她还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自她被发现以来,就吸引了众多的官宦贤达文人教授科学家艺术家,来观光游历赋诗题刻,来作科学考察研究,来寻找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据有关资料记载,到过这里的各国元首、世界名人,无不叹为观止,豪情满怀,一个个流连忘返。石林还是学者、科学家门进行研究考察的理想之地。上世纪40年代以来,到这里进行科学考察的著名学者就达上千人,涉及到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旅游学等门类,如闻一多、李公朴、吴晗、方国瑜、杨钟健……他们在这里发微探幽,汲取精华,丰富了我国的科学宝库。著名的标志性题刻“石林”二字,就是云南历史上军事政治风云人物龙云先生的手笔。朱德的题刻是“群峰壁立,千嶂叠翠”。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组建于昆明。由于地近石林,许多学者纷纷游览,并有感而发写出许多抒情名言诗句:  “滇南淹蹇百千载,天荒地老无人记”、“巨剑指天呈利锷,卧中横地有清音”、 “我来已历沧桑劫,夕阳西下觅古碑”   ……在联大教授与石林的关系上,渗透着一股悲壮的英雄之气。石林的峻拔雄劲,应该是抗战时期国人心境的极佳寄托。诸君子的慷慨悲歌,也正是石林剑矛刺天的最好注解。石林是一处令人为之振奋的风景。


六、穿越热带雨林

这一天的行程是从昆明向南走前往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全州总面积19184.45平方公里,人口79.6万,下辖景洪市和猛海、猛腊两县。这里居住着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佤、瑶等十几个民族, 其中傣族占1/3,汉族占1/3, 其他民族占1/3。与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069公里。
昆明去西双版纳740公里。早上7时出发,大巴在高速公路上行进到一个叫“碧溪”地方吃中饭,饭场的大棚檐上挂一巨幅标语牌,上书:北回归线标志园欢迎你。让我们知道从此以南便是真正的热带地区了。车过之处,果然是奥热非常,太阳光的照射更加爆烈。下午4时许抵达西双版纳AAAA级景点野象谷景区,在一道水沟边看到了在那里闲游的不知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驯化过的两头大象。然后参观了一回野象标本馆,然后沿着树上高架走廊穿越了一回热带雨林。
第二天上午游览原始森林公园,看到了孔雀园里的被驯养有素的几百上千只绿孔雀,有的觅食,有的开屏,很是可爱。然后又在竹片铺就的树上简易走廊上穿越了一回热带沟谷雨林。高树遮天蔽日,谷中在昼犹昏,此地尽管久已无雨,但是空气总是潮糊糊的,巨竹叶大如席,粗藤缠绞似蛇,树身寄生植物比本木还长势疯狂。这可能就是热带雨林的本色特征。


在西双版纳,我们了解到这里是普洱茶的原生地,普洱茶与一般的灌木小叶茶不同,它是一种高大乔木上的大叶茶,有的茶树高达二三十米。而繁重而又危险的这种采摘茶叶的劳动,又往往是妇女担任的。这里同广东、海南一样也生长大面积的橡胶树,割胶的活儿也是女人的事。
这里盛产芒果、椰子、菠萝、香蕉、杨梅、荔枝、牛心果,龙眼、柑、橘、橄榄、柠檬等水果和天冬、乳香、红花、砂仁、野三七、龙胆草等名贵药材。
这里到处都有翡翠首饰和工艺品供你挑选,其价值几百几千几万几十万不等。
在西双版纳居住的各个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高手,因而这里盛行歌舞,是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我们在版纳游走流连的几天里就观看了三场歌舞表演:无论是原始森林公园里的那场民族风情演艺,还是澜沧江游船上所谓“红丽人”表演的据说是具有异国情调的歌舞,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傣家村寨观看的那场歌舞晚会,其演艺水平,我敢说不比北京“春晚”的节目逊色,甚至是超过的。那男、女主持人的主持风度和魅力,完全可以同朱军、周涛、杨澜、崔永元、毕福剑等辈比高下。有人说:中国的歌舞在云南,云南的歌舞在版纳。这一说法,一点也不是夸张。那么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刀美兰、杨丽坤、杨丽萍等歌舞演艺人才发端于云南,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在西双版纳游走的几天里,是一位傣族姑娘作导游,这位姑娘热情大方口齿伶俐。她自我介绍说:借用了汉族的姓,姓罗。她接着又说:各位“骚、猫”,你们就叫我“罗骚骚”吧!在西双版纳称美女为“骚”,称男子为“猫”(前文《关于“风花雪月》说过)。第二天早上,一见面,罗骚骚就嗲嗲地问候大家道:老骚猫们,昨天夜里休息得还好吗?


七、做客竹楼上

在行程的最后一天的上午,我们被安排去参观昆明市郊一处傣族村寨,一位口齿伶俐的中年妇女把我们迎上了她家的竹楼。听她讲述傣族的过往和现实。
此前我们就听导游交代过:傣族人家好客,有人来做客,就觉得光彩。如果有人过门而不入,就认为是看不起她们。但是到傣家做客,一定要懂规矩,那规矩就是:一“脱”、二“摸”、三“不看”。即进门时一是要把鞋脱掉,二是要摸一摸这家房屋的柱头表示祝福,三是不能参观人家的睡房。
所谓竹楼只是一个特用名词。一般指的是傣族人户的住房。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面积相当大,整个楼阁用几十根大木柱支撑着,地板用竹片或者木板辅砌。楼下四面敞开,不住人,只是堆放杂物和养牲畜。楼上住人。房顶盖着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状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据说,这是孔明帽,说是当年孔明曾教会当地人种水稻,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把竹楼的房顶设计成孔明的帽子那样。
我们参观的这一傣族人家,仍然保持着竹楼的格式,但建材却全部是上好的木料,木头梁柱,木板铺楼,房顶盖黄色平瓦。已是纯然的“木楼”了,而且紧挨着木楼还盖了一幢两层的砖混小洋楼。围墙只是象征性的,站在这家院内就可以从矮矮的围墙顶上平视过去,清楚地看到隔壁邻舍的院落。据说这里的人户夜晚是不关大门的,却不会有失窃的事情发生。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古来多少人梦想的“治世”。没有想到这样的治世局面居然在今天的傣家村寨实现了!我想如果其他各地的村庄以至城镇的社区大院都能如此,那么这个世界就着实的太平了,整个社会就真正的和谐了,社区居民就会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4万人(2000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有一部分傣族信仰鬼、神、巫术。在西双版纳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识字念经,然后到十五六岁还俗回家,成为受尊重的人。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但也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


“毫瓦萨”和“奥瓦萨”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在这两天,要举行盛大的□佛活动。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泼水节。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
傣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自身文化为主干,水稻栽培,善作舟揖,冶金技艺,纺织制陶,干栏住宅,文身饰齿,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原和印度文化,并与自己原有的丰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有着十分广泛群众基础的本民族文化。傣族把“不偷、不骗、不抢、不打、不骂、不闹、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为人方便、互帮互爱、廉洁清白、诚实善良”等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把热爱劳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作为很重要的生命品质,通过礼仪章程、法律法规和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来教育启发人们自觉维护和遵守。傣族人认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一思想对傣族社会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以及傣族人民的生存起了很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由此,我们看出,傣族同胞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他们的文化、他们做人的道德准则,既有特异之处,也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这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我们返程登车的时间是这天(5月18日)下午2时20分。好了,我们就要向云南向昆明说一声“泪多多”了(此前游丽江时,导游胖金哥小张教了我们一句当地民族语言:“泪多多”。“泪多多”纳西族语“再见”的意思)!
我们登上了由昆明开往西安的“幸福号”旅游专列。餐车的一位和蔼可亲的掌勺师傅采纳了我们15团队里的那位王老先生的建议,做出了红烧肉和酸辣汤煮面条让我们享用,那时那刻,我们才觉得这“幸福号”里似乎确有幸福。
这篇记行文字写到这里,的确是应该就此打住了。但是,请允许再补充一句:我们15团队的领队叫刘敏,是一位不多言语有点腼腆的文静姑娘。她一路陪护,尽职尽责,辛苦有加。除了游览区当地的因素,可以说,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富于责任感的好领队,我们才会愉快、安全、比较满意地完成了此次祖国西南边陲大好溪山人文风情的游历之旅。


后记

这篇记行文章已经略显啰嗦了,但是意犹未尽,不妨再多说几句。
在这次游历中,我们发现云南似乎尚“七”,即以“七”为吉祥字眼。不然,为什么要称“七彩云南”,正宗普洱茶的茶饼为什么要连做七个(所谓“七子饼”普洱茶)?为尊重云南“尚七”的习俗,我的《记行》正文就只写了七节。
在游历中我们还发现,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女同胞了不得。人们常说女人半边天,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女同胞却是整块天。她们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舞台上都是主角。像白族、傣族、纳西族,都是女主外(种粮食,采茶叶、割橡胶,做货贸生意),男人在家带孩子、享清福。因而有人说: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他们在处理内外的大小事务时,都是女人说了算。在一个家庭里,外祖母的地位和威望最高,其次是母亲,其次是女儿。一个家庭添小孩时,如果是女婴,大家就满心欢喜,大摆酒宴庆贺一番;如果添的是男孩,则觉得不光彩。这里的女人体质都比较好,生了小孩以后一般是不“坐月子”的,产后的第三天就可下地劳动,而生了女孩的产妇却能休息七天,生男孩的产妇就只能休息两天。典型的“重女轻男”啊。这是不是母系社会的遗风还存在。
还有一个感觉是,大自然赋予了云南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的资源,而近三年来大自然又让这里遭受了特大干旱灾害(我们一路看到广袤的红土地上都没有安上庄稼,只是茫茫的一片片令人揪心的干涸的空地。最近看新闻,得知云南已经下雨了。),这老天爷的心思谁能揣摩得透呢?
面对大自然这种一扶一搡的举动,我们是否应该拷问一下我们人类自身?是不是应该反省检点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对那无形的天道神灵是否心生敬畏?我们在有所作为时是否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我们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不是在加以保护?我们对那有限的自然资源是否在加以珍惜而合理利用?我们是否葆有居安思危的生存意识?
这篇记行文字算是完成了。《“幸福号”专列》是序幕,《关于“风花雪月》至《做客竹楼上》等几篇是正文,简介景点和写些观感。《后记》作个总结。


最后补写几点感受
1、写文章尤其是写游记,光靠自己说,是没有多少话可说的,有时必须借用现成的材料,即引用别人的东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引用时,一定要加以说明,即注明出处。这是对别人劳动的一种尊重,也是表明自己的诚实。不然,就是剽窃就是剥削,就是强盗窃贼。本人在写这篇记行文字的过程中,就借用了一些现成的材料。如关于“丽江”的一些历史传说,关于“石林”的成因,关于“傣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为人准则。这些内容,作为一个外地人,是不了解的,就必须引用别人的东西。但是,我在引用时一般都大体注明了材料的来源。
2、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古人说的行万里路,大抵不是指单纯的旅游,而是一种生活历练。人要在这种历练中有所悟有所得。不然,这万里路就白行了。因而,我们应该作一个自觉的历练者、求学者,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若本此目的去游历的话,就无须攀比是乘牛车还是坐飞机去了。
3、一般能出去游山玩水的人,大概有三类:1,官费;2,有钱有时间有情趣又舍得花钱的人;3,生活上勉强过得去但是有时间有情趣的人。而现在的我似乎以上三条都不占(当然在过去带高考课的时候曾经公费旅游过,在游三峡游北京时得到过朋友、亲人的资助),没有多少钱更不会再有公费支持旅游,有的只是对世上大好溪山的一份喜爱,因而有时也会囊中羞涩地去走南闯北一番,去附庸风雅一番。时常出门走一走,有益于身心健康哩。
(成文于2012年6月)

作者简介

       李尚海,陕西平利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习作,多篇作品被收入《散文百家鉴赏》《校园青春散文诗选萃》等文集。2005至2016年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序列》《溪流如此》。


李尚海作品集

【文学平利】李尚海|浓浓一个情字了得

【文学平利】李尚海|山南中桂









◆张西平 题

◆赵宏勋 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南之行
【云南旅游攻略】—背包客
云南七日游线路
难忘的云南之行
云端看云南--走马观花篇-云端的歌声-搜狐博客
《梦在彩云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