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斯拉赢得低级?别把新能源车企带歪了
如果要评选出新能源车企今年的“尬聊王”话题,那一定是开会讨论补贴政策。
今年是新能源汽车真正完全市场化的临界点,补贴接近为零,很多车企销量又负增长,内心的落差很大。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整体市场面临巨大的压力,相关政府部门不得不重新评估产业的发展和竞争格局,进而对政策做出了调整:
  1. 明确将购置补贴政策延长至2022年底。
  2. 下半年放宽新能源汽车限购,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等给予适当补贴。

虽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大不如前,但购置税和放宽限购政策,仍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要拉动力。
很大程度上,新能源汽车争夺的市场,其实就是限购城市市场。无论是绝对销量,还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限购城市都远远高于不限购城市。
 
01
传统巨头正在突起
对于国家战略性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竞争不是某款车和某个品牌的竞争,而是国与国之间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八年后,目前,在全球产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销量排名前十五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中,中国车型有两款,分别是比亚迪秦新能源和广汽新能源Aion S。

当然,这个排名榜包含了PHEV车型。如果不把插电混动计入,在纯电动里排座次,秦和Aion S会更靠前一些。
但整体状况很不乐观:一是排在前面的中国车企和车型太少,市场份额也太少;二是和顶级选手差距太大,而后起之秀大众等车企在强势突进。
中国品牌进入前20的有5款车,除了比亚迪秦和广汽新能源Aion S,宝骏E系列、名爵EZS纯电动、BEIJING-EU系列和蔚来ES6。

中国品牌车型虽多,但普遍处于月销3000辆的第二集团军。和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车企和产品多而不强,而且竞争对手都在阵营内部,内耗态势很明显。
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可以称得上爆款的纯电动车,只有特斯拉Model 3。而特斯拉的销量,其实是靠品牌拉动。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车最大的问题是,品牌没突围。
摆在中国相关部门面前的难题是,按照政策扶持时间表,今年就应该全面退坡。但问题是,产业状况并没有像预期一样,中国并没有出现整体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新能源车品牌。
补贴和扶持政策坚不坚持,就跟炒股被套了割不割肉一样难做决策。如果完全放弃,可能是“临门一脚”的距离没坚持;而如果继续扶持,也很难确定有明显的效果。
免征购置税延长了两年,放宽限购也将继续推进,但外资品牌也有国民待遇,其实扶持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并并非针对中国品牌。
很显然,中国新能源车品牌也已经完整地被抛入全球市场竞争,接下里只能靠实力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一些传统车企巨头,开始在新能源市场大肆抢夺份额。比如上半年大众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6.24万辆,全球排名第二。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来说,大众的崛起和特斯拉一样恐怖。毕竟,大众在中国拥有超强的体系和市占率,被称为它的“第二故乡”。很多人担心,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会不会再次被大众“霸占”? 
02
特斯拉赢在哪?
很多人在研究,特斯拉赢在哪里?
李想说,几乎所有企业都不知道特斯拉赢在哪里,因为(特斯拉)赢的原因太初级了,没那么光鲜,所以反而被忽略了。
这个初级的原因,被李想归纳为特斯拉建了很多超级充电站,解决了充电便捷的问题。
李想真是不怕带歪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想说这句话的背景:一是理想汽车在纳斯达克上市了,正在炒作期;二是理想汽车走的是增程式电动车路线,理论上没有续航里程焦虑。

也就是说,李想在变着法子夸理想汽车。特斯拉赢在了通过建超级充电站解决里程焦虑,理想ONE天生不用担心续航,躺赢!
实际上,特斯拉最大的成功,不是产品层面,而是品牌层面。它赢得很高级,而且沉得住气,这些素质大部分中国车企都不具备。
特斯拉不是赢在Model S和Model X,而是赢在了Model 3。很多买Model 3的车主,甚至是首次购车,根本对汽车没有概念,更别说性能、配置、可靠性等方面的精准考虑。
新锐君认识一个女性朋友,拿了驾照不到两个月,买了一辆Model 3。你问她车性能好不好?她只会告诉你,一个月剐蹭三次,而自动驾驶功能一次都没用过。
他们买特斯拉很简单,就是因为它的品牌。特斯拉给了她“包包式”的满足,和爱马仕或者LV很类似。“包治百病”其实是一个品牌范畴的解药。
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过去的高额补贴中,大多数车企光顾着拿补贴,完全忽视了品牌。标准的套路是,按照补贴标准,研发车型,卖出去就可以赚钱。
所以,回过头来看,最初五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几乎没有一款车有很强的设计感。倒是快速上量的知豆、北汽新能源等等车型,活得很不错。
补贴退坡后,这类车企很快就陷入了泥潭。有一些车企在最近两年反应过来,开始做品牌,特别是产品设计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但仍然错误不断,原因是沉不住气,比如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如何平衡?特别是今年,补贴退坡加上疫情硬性,有些新能源车企几乎把所有的营销费用都放到了销量转化上,用销量说话。一提品牌和传播,就觉得路径太长,太慢了。

殊不知,特斯拉在Model 3推出之前,用了十几年来确立它的品牌。可以说,从Model S到Model X,都是在为品牌铺路。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汽车品牌一旦培育起来,产生的效益将是惊人的,特斯拉目前就是获得了这种效应。
很多中国新能源车产品,其实在技术上和特斯拉差距并不大,续航里程、加速度、操控、做工、可靠性等等,甚至超过了特斯拉;在智能化技术上,确实有差距,但也不像普通消费者认为的那么大。这一点我们和李想的看法一样,特斯拉不是赢在这些地方。
我们更应该警醒的是,越是大市低迷,越要沉得住气。不要急功近利,而忽视品牌的巨大作用。很显然,销量指导型车企,卖车再拼也拼出像Model 3一样的爆款,而产生的“后遗症”可能是漫长的。

新锐汽车观察已入驻:

|今日头条号|企鹅号|车家号|一点号|

|搜狐号|易车号|百家号|网易号|

您的转发、留言和点在看

都是我们写下去的动力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狼来了!Model 3补贴后跌落25万,今年已连续2次价格下调
奇瑞将推高端新能源车品牌,首款车型对标特斯拉Model 3
特斯拉狂降,中国电动车企还能存活吗?打不过就加入对方
特斯拉,开始屠杀造车新势力
11月新车登记暴涨14倍,特斯拉国产杀死自主电动车?
6月车圈大事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