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孙子兵法》:如何制造虚实

陪你一起建立兵法思维,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围点频道,本期节目我们讲《虚实》篇。

《虚实》篇第一讲

本期节目正式进入《虚实》篇。虚实和奇正这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前面讲到的奇正是无穷无尽的,虚实也是无穷无尽的。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无论人数有多少,装备有多少,总的体量是有极限的,能够调动的资源是有极限的,对于战场的掌控能力也是有极限的。

正是因为有极限,所以在排兵布阵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就必然会出现虚实。这就是孙子讲的“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意思就是各个方面都要做到防备森严,就会造成兵力分散,那么实际上各个方面都很薄弱。

某些方面的实,一定会造成其他某些方面的虚,这就是形成虚实的根本原因,如果能对敌我双方整体或者局部的虚实对比关系,进行合理利用,就有可能在战场上创造奇迹。

能不能发现对手虚的地方,或者能不能用策略调动对方的实,把对方的实变成虚,这就考虑将领的智慧了。而且,虚实范畴甚至已经不仅仅仅限于战场上的兵力多少,已经扩展到政治,情报,技术突破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就算兵力看起来虚,也有可能创造出实的效果。

前面《谋攻》篇从谋攻的角度讲到了铁铉守济南城的战例,本来铁铉是处于防守的状态,通过伐谋,变被动为主动,实质上转换成为了进攻的状态。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从虚实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战例。

1399年到1402年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争夺他侄子建文帝皇位,发起靖难之役。在围攻济南的过程中,遇到了济南守军的顽强抵抗。守济南城的将领叫做铁铉,在当时的情况下,依托济南这么一座孤城,仅仅在军事上,是没法抵抗朱棣的围攻的,一座孤城迟早会被攻破。

由于朱棣起兵的正义性存在缺陷,铁铉抓住了朱棣政治上虚的弱点,命人在城墙上放置了朱元璋的画像和朱元璋的神牌,直接从政治上打击朱棣。铁铉是为建文帝守济南,从政治上来讲,也是为朱元璋守济南,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这样一来,就算朱棣在兵力上是实的,但是在政治上就显得特别虚,如果再强攻济南城,就是在和他父亲朱元璋对着干了,于是朱棣不得不停止进攻。这是用政治上的实,弥补军事上的虚。

1948年10曰,傅作义派10万大军偷袭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从军事上讲,西柏坡兵力空虚,如果是直接对抗,肯定是无法与傅作义10万大军抗衡的。但是,由于中共中央提前掌握了傅作义偷袭西柏坡的计划,所以毛主席直接在报纸电台公开揭露了傅作义的阴谋,偷袭的部队番号,人数,行军路线都被公开,偷袭战变成了孤军深入,遇到层层阻扰抵抗,越深入,越危险,明明知道对手就在附近,但是不知道对手具体在哪里,这是最让将帅所恐惧的。就像《孙子兵法》所说的备左而右寡,备右而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虽然兵力有优势,但是方方面面都要防备,兵力的实就变成了兵力的虚,最后不得不撤退。这是用情报的优势,来弥补军事上的虚。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的威力震惊世界。后来的几十年,很多国家都纷纷研究原子弹,一旦研究成功,就算常规武器不太先进,常规部队兵力不足,但是也能达成核平衡状态,保证自身安全,这是用核武器优势,来弥补常规武器的虚。

我们可以看到,虚实所涵盖的范围是很广的,本质上是对于力量的调配,把有限的力量调动到最能够打破现有局面的那个点上去。

哪些方面能够作为力量投入到战场上形成以实击虚的局面,那么,这个方面就可以成为营造虚实对比的一个因素。所以,要建立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不要把视角仅限于军事方面,才能找到更多的以实击虚的空间。

《虚实》篇总结起来,大致讲了六方面的内容:

第一:怎么制造虚实

第二:怎么运用虚实

第三:虚实应该达到的效果

第四:了解敌人虚实,试探敌人虚实的手段

第五:错胜于众,就是用我之实去击敌之虚的方法

第六:因敌变化而取胜

下面我们按照原文的顺序依次讲一讲这六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制造虚实。

原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凡是先到达战场等待敌人就比较安逸,后到达战场寻找敌人作战就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要想让敌人主动到我的预设阵地,就需要用小利引诱敌人。要想让敌人不能到达敌人的预设阵地,就制造困难阻挠他。所以,敌人安逸我就想办法让敌人疲劳,敌人粮草充足,我就想办法切断敌人的粮道,敌人安营扎寨我就想办法让敌人迁移。

这些就是孙子讲到的制造虚实的基本方法。我们把孙子讲的这段话拆开来看一下。

第一:抢占先机造成敌人的虚。孙子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待敌者劳,就是指抢占先机,以逸待劳。在战争中,先布下兵力等待敌人,一定是占领了有利地形,而且部队在等待敌人的过程中,布置的一定更周密,精力体力没有消耗。后进入阵地的敌人,没有完成队形的展开部署,精力体力都经过了消耗,匆匆忙忙进入战斗,战斗力不能马上发挥出来,所以抢占先机就能造成我实敌虚。

三国时候曹操就创造过一次抢占先机取胜的案例。建安十七年,公元205年,曹操率军西征张鲁,合肥兵力空虚,只有7000守军,这就留给了孙权进攻合肥的机会。孙权帅十万大军,并且带上了东吴的几乎所有名将进攻合肥一带。曹操出发前预料到孙权有可能乘虚而入,所以给合肥守将张辽,李典,乐进三位大将留下了一个锦囊,锦囊里面是曹操的防守计策,让张辽在紧急情况下打开锦囊,按照预先的计策行事。

孙权大军快到合肥的时候,军情紧急,张辽打开锦囊一看,原来曹操安排乐进守城,张辽和李典带一部分兵力,趁孙权先头部队立足未稳,出城对孙权迎头痛击。张辽和李典率领800人,突袭孙权先头部队,速战速决,打完就走,大获全胜。孙权先头部队在慌乱中损兵折将,这个情况大大超出了孙权的预料,而且士气受挫。只能暂时休整,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到最后强攻十几天没有攻下合肥,也担心受到突然袭击,所以只好撤退。

在这里合肥的守军和孙权的兵力比起来,合肥守军当然只能算是弱的一方。但是,通过趁孙权先头部队立足未稳,进行突袭,就制造出了我实敌虚的效果。

第二:引诱敌人进入安排好的阵地,造成我实敌虚的局面。

在战争中,被包围的部队,实际上是很难发挥出百分之百的战斗力的,第一是因为群集一团,队形不能够展开,战斗力自然就得不到发挥。第二是因为一旦被包围,粮草辎重得不到保障,与友军失去联系,还会造成军心不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敌人引诱到预设的包围圈,就算是围而不打,而有可能拖垮敌人。关键就在于引诱敌人,让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自己进入包围圈。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国民党军黄百韬第七兵团在徐州东部的碾庄被粟裕包围,蒋介石派黄维率领十二兵团从河南驻马店出发,营救黄百韬。这支部队是参加淮海战役的最精锐的一个兵团,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其中还包含国民党军五大王牌之一第18军,整个军团的战斗力是强于中原野战军的。一旦中原野战军挡不住黄维,黄维就会跟黄百韬会和,整个淮海战役就不好打了,所以这一仗是中原野战军被迫不得不打的一仗。

黄维指挥行军(影视资料)

黄维兵团行军(影视资料)

刘伯承元帅率领的中原野战军一方面派出小股部队对黄维兵团进行不断的袭扰,希望延缓黄维行军的速度。刘伯承元帅很清楚,靠小股部队的袭扰是阻挡不了黄维的大军的,所以另一方面在积极准备安排一个包围圈,把黄维的部队引诱进来,包围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伯承元帅派中野四纵在南坪集进行顽强抵抗,然后放弃南坪集阵地,造成中野溃败的假象,诱敌深入,最后成功的把黄维引诱进入了包围圈,在双堆集,黄维被牢牢围困,弹尽粮绝,被全部歼灭。孙子讲,能使敌人自至者,诱之。就是引诱敌人,引诱到不利于敌人的地方,强大的敌人战斗力发挥不出来,也相当于制造出了我实敌虚的效果。

第三:阻击,阻挡一部分敌人,限制这部分敌人的行动,来制造另一个局部我实敌虚的效果。

有的时候让敌人相互救援,用一部分兵力去救援另一部分兵力,如果阻挡住敌人的救援兵力,或者消灭掉敌人的救援兵力,那么就维持了敌人的被救援部队的虚。解放军经常采用的一个战术就是围点打援和围点阻援。都是孙膑围魏救赵战术的演化。

其中围点阻援,就是在实践孙子所说的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让敌人想救救不了,眼睁睁看着被包围的部队被消灭。简单来说就是围住敌人一座重要的城,或者重要的部队,由于很重要,敌人必然来救,在敌人来救的路线上,对救援部队进行阻击,让敌人相救也无能为力。这样就能赢得一点时间先消灭到被围住的敌人。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在碾庄包围了黄百韬第七兵团,邱清泉,李弥兵团为了营救黄百韬第七兵团,在飞机,坦克,重炮的配合下,疯狂向碾庄推进,这种情况下,只有不顾一切的挡住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才能为全歼黄百韬第九兵团争取时间,所以这场阻击战也打得非常惨烈,最终,黄百韬兵团被歼灭,没有等到援军。这就是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想要敌人不能到达某个地方,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阻击这部分敌人,才能维持住敌人想到达的地方我实敌虚的效果。

徐东阻击战经过要图

而围点打援,就是把兵力布置的重点安排在敌人救援部队的必经之路上,形成我实敌虚的效果,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救援部队。

下面的三点很类似。

第四:用制造疲劳的方式来创造我实敌虚的效果。

第五:用制造饥饿的方式来创造我实敌虚的效果。

第六:让安顿休整的敌人不得安宁,来创造我实敌虚的

第四,第五,第六这三点,制造疲劳,制造饥饿,让休整的敌人不得安宁,都是消耗敌人的手段。比如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论持久战》,本质上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利用广大的空间,和相对比较长的时间,还有全国广大的抗日力量,一点一点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动摇敌人的作战意志,让胜负的天平逐渐偏向中国一方。自从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以来,中国社会对抗战的前景就有两种论调,一种是亡国论,认为中国全面落后于日本,完全无法与日本抗衡,这是过于夸大了对手的强,另一种是速胜论,认为中国可以快速战胜日本,这是过于夸大了自己的强的方面。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是既能看到对手强的方面,也能看到自己强的方面,通过持久战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削弱敌人的强的方面,而且发挥出自己强的方面,历史证明这在当时是最好的一种策略。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制造我实敌虚的目的,就是要: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就是要主动调动敌人,而不要被敌人调动。要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作战,而不要用最有利于敌人的方式来作战。总之,始终要掌握战场的主导权,就算军事实力不如对方,也可以通过制造局部的我实敌虚的方式,掌握主动权。

原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进攻敌人无法及时到达的空虚地带,进攻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千里行军而不会感到疲劳,是因为走的是敌人没有防备的道路。进攻就必然取胜,是因为进攻了敌人没有防守或者防守薄弱的地方。防守必然稳固,是因为占据的是敌人不会进攻或者没有能力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这段话讲的就是运用虚实,既然之前已经创造出了我实敌虚的条件,或者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局部的我实敌虚的条件,那么运用虚实,就是要进攻就专门找敌人虚的地方进攻,要防守的时候就要防守那些敌人无法进攻的地方,或者没有能力进攻的地方。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观整个解放战争,陈赓所部有如下战术特点:1、每每以少数兵力依托野战阵地进行防御,诱敌来攻;2、当敌迫近或进攻受挫后,集中主力发起突然的反击,以消灭敌人于野外;3、在追击时,以多路小部队渗透各部溃退之
淮海战役中毛泽东的全局指导(下)
双堆集战役,刘伯承怒问陈士榘:你是要等中野拼光了捡现成吗?
开国中将张震回忆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消灭杜聿明集团的战斗
歼灭黄维兵团:中野七大纵队司令全参战,为何单说陈赓是头号功臣
幽默中见智慧,刘伯承元帅的“金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