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dialectics)

“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意义上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各派论争之风盛行,哲学家们都比较注重争论的技巧和方法。人们把论证或分析命题中的矛盾,以及在谈话中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驳倒对方的方法,叫做辩证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智者派把辩证法作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智者派在后期演变成为诡辩论者,他们的辩证法成为玩弄概念、混淆是非、抹煞真理和谬误之分的同义语。

柏拉图除了根据传统含义,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加以克服的方法外,还把辩证法看作是认识“理念”过程中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亚里士多德除了把辩证法看作是“研究实体的属性”、“揭露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等方法外,还把辩证法作为形成概念、下定义和检查定义是否正确的方法。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所显示的辩证性质,为德国古典哲学家对辩证法的探讨提供了条件,辩证法的含义也日益丰富起来。在康德哲学中,辩证法专指理性自身包含的矛盾,即“纯粹理性之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

康德认为,当人们运用有限的范畴去把握“自在之物”时便会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

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

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绝对唯心主义就是他的辩证法。他把辩证法当作“思想的自我发展”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的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易经》中讲的“八卦”以及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老子》、《孙子兵法》等书也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人的辩证法思想。这些著作反复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除了阴和阳之外,还列举了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对立面,说明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古代哲人留下了诸如“柔弱胜刚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这些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发展变化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天才猜测。

辩证法思想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北宋的张载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都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的著作中有很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法命题。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的“”组成的,统一的“”中包含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是对立的统一体,“不有两,则无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

王夫之认为,“”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的“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普遍存在。“”这个统一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摩荡”,即矛盾斗争,便产生了无穷的变化。他认为“”本身固有运动的特性,说“气则动者也”;天地万物经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天之生物,其化不息”。他还在朴素的形式下表达了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辩证思想,认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止包含着运动,运动不排斥静止。

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发展愈益揭露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革命运动的兴起也使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更加显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王夫之

他们把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中的辩证法视为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自觉反映,指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论证了辩证法的规律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不是来自主观精神或绝对观念,从而使“辩证法”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获得了真正科学的内容,使“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学的形态。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讲,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或关于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的确切的定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因此,把它运用于实践和认识,唯物辩证法是最一般的思想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同时,唯物辩证法还有诸多范畴,例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客观事物自身的本质关系的反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联系;人们借助这些范畴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

唯物辩证法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由上述基本规律和诸多范畴按其内在联系而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是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反映客观现实的,反映的方面不断地增加着,这就使唯物辩证法成为科学的开放性的体系。

人们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唯物辩证法并没有穷尽真理,它只是为人们不断探索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规律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唯物辩证法是一般辩证法,它在各种特殊领域的运用和建构,就形成了各种特殊辩证法,即关于各特殊领域的规律的科学,如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认识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军事辩证法、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等等,中国理论界在改革开放以来对这些特殊的辩证法都有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通常有两种含义:(1)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2)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形而上学”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很多,他逝世300年后,安德罗尼柯编纂这些著作时,把论述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安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的著作之后,并以此定名。这本书传到中国后,曾译作《玄学》,后由于《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严复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包括被后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学科以及物理学等各门科学在内。物理学是研究各种可感知的实体的科学,是“第二哲学”;而形而上学则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由于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最基本的东西,所以属于“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学”中既研究超感性的东西如质料、形式、潜能、运动等,也研究超自然的东西如神、第一推动者等等。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神学认为在感性的东西背后是支配一切的超自然的神。所以这时形而上学主要是指研究神和由神派生出的灵魂、自由意志等等的学问。

在16—18世纪欧洲的哲学中,“形而上学”一词仍然指研究经验以外的哲学。但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例如F.培根认为,形而上学的主要对象应是物体的永恒不变的形式,即规律。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G.W.F.黑格尔除了用“形而上学”一词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外,还根据西方近代哲学具有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法的特点,又用“形而上学”一词转指非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

黑格尔

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某一事物的存在,忘记了它的产生和消灭;看到了事物的静止,忘记了它们的运动。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种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工业和自然科学的产物。这种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问题的方法被培根和J.洛克等人带入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同那个时代的生产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也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在人类认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

但是,当着科学的发展已经越过搜集材料和研究既成事实的阶段,进入整理材料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广大领域时,形而上学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历史现象,就必然否认社会矛盾,否认发展和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哲学论纲 第二章 第四节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与讲解)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分为二”、“一分为三”问题研究
世界是“一分为三”的(全文)
论关于辩证法的各种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