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军形篇》先胜后战

观点/孙子兵法 主笔/张文举 责编/张文举

这是孙子兵法系列第7篇文章

写在前面

《孙子兵法》十三篇6000字左右

全篇思想讲的是“计算”不是“计谋”

《军形篇》讲了两大板块内容:

1:“等待”的重要性

2:战机什么时候出现

孙子兵法系列相关链接在本文末尾

全文共计3387字

阅读时长约5min

本文内容主要分析《军形篇》第一大板块“等待的重要性”内容。

第二板块内容下一讲分析。

在《军形篇》里面有这样两段话:

1:“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2:“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第一段前半句的意思是:会打仗的高手,都会想办法先让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位置,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机会;

第一段后半句的意思是:自己不可被战胜自己能掌握,但是敌人能不能被打败,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敌人自己。

第二段前半句的意思是:会打仗的高手,能让自己不被战胜,但是没有本事让敌人一定可以被打败;

第二段后半句的意思是:胜利是可以提前知道的,但是如果不胜也千万别强求,是不可能把打不赢变成能打赢的。

这两段话总结来说,就是我能管好自己不被打败,但是通过观察,如果敌人确实无懈可击,我们是没有办法取胜的。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本来自己处于不可被战胜的位置,对手防守无懈可击,硬要找对方开打,最终死的就会是自己。

这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就像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禄山正式起兵后,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反叛,向朝廷发动战争。

安禄山的将士大多都是胡人,非常骁勇善战,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攻陷河北,击败名将封常清,占领了洛阳。

之后安禄山直取长安,在潼关遭遇了名将哥舒翰,胡人骁勇善战,又常年征战在外,经验和实力都远超哥舒翰这边。

但由于潼关的地理优势,哥舒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属于防守的绝佳之地,只要不出兵和安禄山直面硬刚,挡住安禄山去路绰绰有余,果不其然,安禄山在此寸步难进。

只要打不进潼关,长安就是安全的。

但是当朝皇帝唐玄宗,却传来死命令,意思是我已经派人打掉了安禄山的河北老巢,现在安禄山首尾难顾,要求哥舒翰出城去灭了安禄山。

哥舒翰这边的士兵都十几年没打过仗了,和骁勇善战的胡人硬刚,肯定必死无疑。

本来哥舒翰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在他之前的好几个不听君命的将军都被斩杀了,哥舒翰迫于压力之下,不得不出关和安禄山硬刚,结果就是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逼不得已,逃往了四川。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看出什么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

孙武在这两段话中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只能等他自己败。

三国中的诸葛亮也曾深刻演绎了什么叫做“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和什么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

自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随刘备出山,跟随刘备平定天下辛苦操劳三十余年,一辈子打了无数次的胜仗,刘备在痛失关羽张飞二人之后,不听诸葛亮劝阻,起兵七十万攻打东吴为关张二人报仇。

攻打至夷陵时,吴国临时换陆逊为帅,陆逊在夷陵一连设置三十余处关隘阻拦刘备大军,正值酷暑之际,蜀军在松树林安营扎寨,连绵七百余里。

谁知这都在陆逊计划之中,算准刘备必会扎寨于松树林,于是一把大火烧的刘备丢盔弃甲仓皇而逃,最终在白帝城郁郁而终。

诸葛亮受刘备临终委托辅佐刘备之子刘阿斗,诸葛亮一心想完成刘备一统天下的大愿,更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完成此事,因为深知自己死后刘阿斗绝不是东吴和魏国的对手。

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北上攻打魏国,就有了后来的六出祁山也没能打下魏国,反而掏空了蜀国的心血,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最终诸葛亮也死于攻打魏国的路上,一个叫做五丈原的地方,年仅五十余岁。

跳出故事来看,安史之乱还纯属指挥错误,是不懂打仗的人瞎指挥懂打仗的人,导致的自取其辱。

但是诸葛亮何许人也,三国中的第一军师,一生打了无数次的胜仗,深知兵法,属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奇门晓遁甲,明阴阳懂八卦的人;

可惜诸葛亮计的糊涂,蜀国兵力和国力都比不上魏国,明知魏国不可战胜,还非要去作死,忽略了一统天下是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的,更需要两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如果诸葛亮不去攻打魏国,安心巩固国力,安心修身养性多活些年辅佐阿斗,安心培养会更多的诸葛亮出来,几十年后结局会是什么样呢?

好,再回到我们的主题上,如果对手无懈可击,自己是不可战胜,敌人也是不可战胜的,那怎么办呢?

总不能各自回家吧。

这就到了我们今天的核心重点“等待”

既然孙武说敌人是不可战胜的,敌人败了都是自己败。

也就是说,敌人自己会出现败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出手的战机。

不出手不是不作为,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等待时机,一战定乾坤。

前期的等待考验的是耐性,所以等待的时间长短就不一定了。

有部电影《兵临城下》讲的就是二战时期俄罗斯狙击手对战德国狙击手的故事。

最终对决时,双方都派出了王牌狙击手,这个时间比的就是等待,看谁先沉不住气谁就输了,输了也就意味着被对方的顶级狙击手一击致命,沉不住气是要丢命的。

这和孙武讲的道理是一样的。

除了战场中,政治中的较量也蕴含了孙武那看似笨拙的“等待”的顶级智慧,这个人就是诸葛亮一辈子的死对头“司马懿”

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中,从魏国的视角演绎了三国之争,更通过司马懿这个人物详细的阐述了孙子兵法的思想。

“等待”这件事上,司马懿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

从“时间”上来说,熬死了曹操,又熬死了曹操的儿子曹丕,又熬死了曹丕的儿子曹睿,以一己之力熬死了曹操一家三代。

从“养生”上来说,司马懿从小在华佗那里学来了锻炼身体的五禽戏,更是早睡早起,戒躁戒骄,每天练习五禽戏,活到了80多岁。

从“忍耐”上来说,曹睿死后留下遗诏,司马懿若有半点造反之心格杀勿论,司马懿为了保全性命,假装老年痴呆,在床上装瘫痪装了十年。

自曹丕在世的时候,就派来一个卧底给司马懿做妾,监视司马懿一举一动,曹睿死后把卧底之事告诉了堂兄弟曹真,并要求卧底继续向曹真汇报,司马懿其实早已洞悉此事,故意隐忍了几十年。

从“狠辣”上来说,在曹睿死后,曹爽辅佐曹睿之子,的之司马懿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带领曹氏满门去祭祖,司马懿隐忍十年终于等到机会,率领三千名死侍杀入皇宫,逼迫太后写下曹爽造反的懿旨,以此道懿旨诛杀了曹爽,抢夺了自曹操一家三代打下来的江山。

曹爽临死之际对司马懿说,真后悔没早点杀了你,司马懿说,你们杀我随时都可以,而我要杀你们,却只有一次机会。

言外之意,等待这么久,就是在等这个机会。

之后凡是和曹操沾亲带故的士族、将领,为斩草除根,被司马懿接连诛杀了几万人。

司马懿等待了几十年,最终等来了机会,为自己的孙子司马炎开创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估计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家三代辛苦开创的基业,原来只不过是替司马懿打工而已。

如果让诸葛亮和司马懿做个对比,可能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出来。

论排兵布阵,司马懿和诸葛亮作为老对手,多次交兵,几乎每次都是司马懿落败。

论使用计谋,空城计、木牛流马、以及最后的上方口诱骗司马懿夺粮,几乎差一点烧死了司马懿,每次都是诸葛亮对手。

论傍身技能,诸葛亮懂星象可以借东风、懂心理学可以气死周瑜和舌战群儒,司马懿似乎除了五禽戏其它没啥拿得出手的。

论勤奋程度,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司马懿在魏国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这样看,似乎每一项都是诸葛亮占据优势,但司马懿却的到了整个天下。

从孙子兵法《军形篇》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司马懿比诸葛亮在“形势”上看的更加深远。

诸葛亮的全局背景建立在“完成刘备统一天下和辅佐阿斗的愿望和”上面,本质上还是在自己有生之年为了兑现自己对刘备的承诺。

就是因为这个背景基础,才让诸葛亮计得糊涂了,最终前功尽弃。

而司马懿的全局背景是建立在“替子孙改朝换代打下基础”上面,所以为了这个宏大愿景,司马懿什么都能忍,以至于后来杀了几万人,都是不惜自己背上遭受后人万人唾弃的骂名。

也可以理解成,诸葛亮是为了刘家,司马懿是为了自己。

所以,诸葛亮的终局形势是“等不起”,要在有生之年兑现承诺。

而司马懿的终局形势是“后代崛起”,为了家族事业可以忍受一切。

希望透过三国两大谋士的故事,让我们对等待有更深的体感。

本章节的核心是“等待的重要性”。

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了什么等待?”

等待背后的是“隐忍”和“耐心”的坚持。

而关注坚持的动力才是等待的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三国历史学孙子兵法(二十六)曹叡论诸葛亮北伐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借尸还魂
诸葛亮七出岐山为什么都会惨败,竟然斗不过司马懿
诸葛亮:君不疑臣,臣不负君
所有成大事者都必有一个特质,《孙子兵法》里已经分析得很透彻
《孙子兵法》与投资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