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界的身体现象学大师是谁?他对哲学有哪些贡献?

哲学诗画,生命精华

莫里斯·梅洛·庞蒂

莫里斯·梅洛·庞蒂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年毕业于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后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与萨特是同学,1930年获得哲学教师的头衔。先在沙特尔教书,随后在巴黎高师任导师。

1945年,凭《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两部重要著作获得博士学位。

1945至1948年,在里昂大学讲授哲学。

1949至1952年,在索尔本大学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从1952年直至逝世,在法兰西学院任哲学教授,为该学院历来最年轻担任该职者。

1961年,梅洛庞蒂死于心脏停搏,享年53岁。

梅洛·庞蒂和萨特有着惊人相似的经历——早年丧父,“从来没有从一个不可比拟的童年之中复原过来 ”。在巴黎高师学习哲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大中学校教师学衔资格。其发表的博士论文《现象学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知觉问题》,对现象学和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有深刻论述和精准洞见。二次大战开始后他应征入伍,参加抵抗运动,后在中学教书、在巴黎高师担任辅导教师,开始在学界产生影响。

由于关系亲密,梅洛·庞蒂与萨特等人创立《现代》杂志,庞蒂从创刊至1952年12月,担任该杂志的政治版编辑,这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也增加了他对哲学的精力投入。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知觉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起被视作法国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之作。

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

说起梅洛·庞蒂,就不得不涉及到德国的现象学,而现象学的开创者就是胡塞尔。胡塞尔的思想刚开始仅限于在德国传播,后来德国现象学进入到了法国,直接影响了很多思想家,这被称为法国思想界和哲学界的一个重要“事件”,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法国哲学的面貌。

现象学在法国的接受与传播始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变成为法国“存在主义”思潮,被称作现象学的“存在主义转向”,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加缪、贝克特等都受到过此思潮的影响。至六十年代,此思潮又发生了以勒维纳斯为代表的现象学的“神学”转向。而梅洛·庞蒂在法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他是第一次转向发生时的最杰出的思想家。法国著名哲学评论家德贡伯认为梅洛·庞蒂是法国现象学运动的真正代表,开创了法国存在现象学的道路。和萨特相比,他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更加纯粹,更加持久。

终其一生,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现象学》遗稿对梅洛·庞蒂的思想都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吸收转化的同时,他也有用自己的不同意见。庞蒂敏感地看到胡塞尔的后期思想与前期思想的矛盾之处,有许多现象都不能以纳入“思与所思”的框架,尤其是身体(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主观时间(对时间的意识既非“思”、也非“所思”)、他者(在胡塞尔的早期思想中“他者”的概念会导致唯我论,即世界由我,一切由我)等现象。因此,他突破性的提出,“思”与“所思”的区别并非不可动摇的基础,只能说是较高层次的分析。据此,庞蒂并不主张“所有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他提出“所有意识都是知觉意识”。至此,现象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一切都以“知觉为先”这个命题来重新考量,人们舍弃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主导占领。

何为意向性?

从胡塞尔那里,梅洛·庞蒂明白了如果不倾向于被思想的对象,思想就永远不存在:这就是意向性。在他看来,既然现象学是对人的实在经历的存在的描述,那么它就永远不可能完全是白的,也不可能完全是黑的。这种现象学描述的是实在物,也就是描述处在自在与自为之间、意识与物质之间、自由与自然之间的东西。

学者认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沿循的仍是法国人特有的“我思”的笛卡尔传统,但他的我思并不包容“我在”,“我思”在“我在”的超验运动中完整化,这是梅洛·庞蒂存在现象学的意图和界限——回归存在。这也是萨特等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主张:“我在”优先于“我思”,“我思”赋予“我在”以意义。

梅洛·庞蒂和他的同代人一样,坚持笛卡尔以来的基本哲学教益,但又对之进行改造。也出于这样的立场,他用知觉哲学的思想,求助于索绪尔的语言学奠定了他的现象学的历史哲学观点,也奠定了他在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以此反对萨特只注意到人和物的二元论,却忘记或忽视了历史、象征、符号,而不懂得世界间的东西。

在《辩证法的探险》中,梅洛·庞蒂从对知觉理论的现象学研究转向了历史、社会的现象学研究,即可称之为“意义本体论”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历史是物中间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与他人中间的是世界。这样,身体是人存在于世界的运载工具,话语属于意义,他人是“我的世界”构成的前景。整个历史不是无意义的,但又不是只有一种意义。历史不能提供真理,却可能使我们避免一些错误。绝对的历史不存在,它只是对无意义的一种消除,它的意义是未完成的,是开放的。

对哲学身体化的阐述

“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对“世界问题”的最根本把握的学问应该从对身体的思考开始。身体的存在是人所面对的最大问题。一部关于人的哲学其实就是一部对人的“身体的解释或误解”的哲学。随着当代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身体性”问题也开始从“遮蔽” 逐渐走向“澄明”,成为当前西方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而对于这方面的贡献,梅洛·庞蒂的哲学可谓功不可没,因为正是他的这种“哲学转向”开启了西方哲学的新篇章。

对于人的身体本身,我们先看下西方哲学鼻祖柏拉图是如何理解的。在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的《斐多篇》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关于灵魂的著名神话:双轮马车的驾驭者,手里挽着白色骏马和黑色骏马的缰绳,白色骏马代表着人的饱满的精神,比较顺从于理性的指挥;而不听话的黑马代表着嗜好和欲望,驭手必须不时地挥鞭才肯让他就范。在这个神话里,白色骏马意指人的理性和灵魂,而作为欲望和嗜好载体的黑色骏马则代表着人的肉体和兽性本能,鞭子和缰绳则象征着对肉体的规训和惩罚。

在柏拉图看来,肉身之狱不仅是高耸的令人恐怖与战栗的围墙,同时,它更是一个温柔的陷阱,罪恶的黑洞,堕落的胎盘,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只不过是理念堕落的结果。柏拉图说:“只要我们固守在自己的身体之中,使灵魂受到肉体的污染而变得不完满,我们就无法令人满意地去把握对象,这些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真理。……对于人类来说,要想获得纯粹的知识,必须摆脱肉体,用灵魂注视事物本身。从这种观点来看,我们所期望和决心获得的智慧,只有在我们死后而不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有可能达到或实现……看来只要我们活着,除非绝对必要,尽可能避免与肉体的交往、接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知识或真理。”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两千年的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这充分说明柏拉图所探讨的灵与肉的问题,一直存在且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尤其是对此有强烈关注的哲人。虽然是柏拉图把灵魂与肉体进行了二分,但是只有在近代意识哲学那里,特别是笛卡尔那里,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才真正第一次获得了一种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地位,继而也就将“身体性”问题第一次堂而皇之地摆放到哲学思辨之中了。

随后,尼采加强了人们对”哲学身体性“的重视,他振臂一呼——“上帝死了,存活的只有我们的肉体和意志”,这些振聋发聩的呼声让人们从柏拉图时代就已开始的西方哲学传统——“死亡练习”产生了巨大的偏转,可以说,整个现代哲学由原来的“我思,故我在”变为了现在的“我欲,故我在”或者“我身体在,故我在”。由此,我们又回到了身体本身,进入到了一种“身心合一“的一元哲学。而身心合一,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倡的。

关于身体现象学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和笛卡尔二元论的分析,梅洛·庞蒂建立起了一种身体现象学,这种哲学认为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人的身体本身上去寻找。

在这种“身体哲学”中,对他人的发现不再是一种自我的自由联想,而是在一种主体-客体的“可逆性”中,在一种“原始的知觉关系”中自我和他人实实在在的彼此“触摸”。“身体”此时不再是作为意识对象,或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诸器官的组合,而是一种将“身体”至于一种处境或情境当中的现时体验,此时的我们是将“身体”与“世界”合二为一的“活”的整体。

应该说,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以及所暗含的方法论思想,对于久被“身心问题”苦苦困扰的西方哲学而言,具有着石破惊天的重大意义。

而以上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其实早有论述。《易经》中说 “安其身而后动”;孟子谓“反身而诚”、“守身为大”;这些都是从人的身体本身去考量事物的哲思案例。对比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可以看出,西方哲学是一种以强调意识为其根本目的的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中国古代哲学则是一种以强调身体为其根本目的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西方哲学兜了个那么大的圈,最终还是没能绕过中国古先贤们的最初思考。

中国古人认为,人的身体是一种自我与非我、肉体与灵魂、主体与客体浑然天成的原始统一状态,所谓天人合一,内外双修,说的就是人的身体与灵魂的和谐统一。 梅洛·庞蒂在批判以往旧有的西方哲学传统时,认为自柏拉图起一直到胡塞尔,众多哲学家所采用的都是一种基础主义的“镜式哲学”。也就是说,这种哲学更多的是一种“看”的哲学,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哲学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一种“行”的哲学,是一种“体验式”的哲学,一种以“体”悟“道”然后”道又成肉身“的哲学。

所谓”体验“就是通过经验、意识之灵明觉慧来证验本身,由身体出发,以身体为中心,向四周发散,构建“世界图式”、推出“社会伦理”、寻求“精神超越”。

梅洛.庞蒂将“身体”视为是人所特有的与世界相关联、进入世界的入口,这与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不谋而合。这肯定不是巧合,而是思想发展成熟的必然。在此,我们该感谢梅洛·庞蒂,因为他把这种身体哲学揭示了出来,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中西合璧,无人能比“的可能。通过对”身体现象学“的更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借此“入口”窥见中西方哲学的根本性差异,而且在未来,可能会真的寻找到一条中西哲学从隔阂对立最终走向融汇归一的“康庄大道”。

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前提,即有人把它们用现代化的语言和方法揭示出来,而此人就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洛.庞蒂的“他人与人的世界”
图像的肉身——梅洛-庞蒂与当代媒介思考
本体的诠释──析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肉体”概念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具身研究的兴起及其教育学意义
张中:深度空间与纯粹的身体——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的起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