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冲刺阶段语文备考方略

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

                             ——陆波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是一首书写眼前所见之景之事的小诗。作者信手拈来,不事雕琢,自然成篇。写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日常生活的小事,但于质朴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就像一位绘画高手,随意涂抹之间,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江南水乡,船儿非常多,“进庄出庄一把橹”,是水乡所特有的特征,也是水乡人作为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一种工具,但“不系船”三字,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表现了船主人的闲适、散淡。这条船儿,随着春风,吹人了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但点明了时令,而且也是船儿被吹的原因。春潮上涨,小溪里溢满了水,小船儿随着和煦的春风,由远及近,悠悠荡荡地飘进了钓鱼湾。不系船,这种生活中的琐事,在水乡是极为平常的,但经过作者这两笔看似不绎意的勾勒,溪居生活的那种恬静、平和、闲散的景象便完全地被摄人了画面,再经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显得生机盎然,饶有情趣,富有诗意。
  三、四两句,作者由写景转入叙事——“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水乡的人们,无一例外地都在田间劳作,整个村庄,除了一两处孩子玩耍的喧闹声外,一切都显得极为寂静。突然,有一位小童看见一条船儿进湾来了,以为来了客人,便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去,解开柴门,准备迎接客。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神态毕现。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画面,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儿童形象。
  整首诗歌,无论写景还是叙事,都采用了纯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做作,不雕饰,朴素自然,平淡疏朗,得天然之趣,因而极富诗韵,意境深远。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画面素淡的水乡风景图:临溪而居的农家、疏疏朗朗的篱笆、波光粼粼的溪水、悠悠飘荡的小船、虚掩着的柴门、急忙奔走的儿童……既有静态的描绘,也有动态的抒写,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显得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而优美的景致,浓郁而淳朴的乡村生活的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似乎领略到了诗人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旷达平易 安详恬淡

作者:陆  波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书临皋亭》
  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
  ——《与毛维瞻》
  晚明、清初,似张岱为主的文人以东坡为楷模师表,提倡写小品散文。其实,他们虽努力实践,但造诣火候是远不及苏轼的。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所写的诗词、散文,要比以前的显得自然真诚,朴实动人,而且旷达平易,安详恬淡。日常生活中听写的那些不拘时地、信手挥就的小品文,如《书临皋亭》、《与毛维瞻》,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不择地皆可出”。
  
  一、信手拈来,纯真自然
  
  苏轼真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散文往往信手拈来,显得纯真自然。像《书临皋亭》中“酒醉饭饱”这样的大实话,《与毛维瞻》中“想当一笑也”这样的大真话,乍看上去好像率意为之,可细一想我们就知道,东坡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身贬黄州,虚职无事,只能将时间“打发”在看风景上面了。
  “倚于几上”是古人的一种午休方式,就是伏案打瞌睡。不过东坡没有睡熟,头脑似乎还有知觉。闲得无事可做,便抬头望望,看见了“白云左缭”;再低头看看,又见“清江右洄”。自然景色如此美丽,就不必关门闭户。户外云与水之间的林峦涌入眼底。
  《与毛维瞻》是苏轼写给朋友毛维瞻的短信。“岁行尽矣”很实在。一年将尽,风雨凄苦,纸窗竹屋,只有青荧的灯火相伴。这显然是一个幽冷凄清、百无聊赖的夜晚。作者偏偏又处于万籁俱寂的孤独之中。这大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语)的景况和味道了。既然这么寂寞、清闲,肯定是毫无情趣可言了。
  写物着色,两篇散文仅仅寥寥数笔就描述得生动有趣,纯真可爱,苦中有闲,乐里带忧,景中有情,境里寓意。
  
  二、简短灵动,意趣横生
  
  简短含蓄,脍炙人口,无任何斧凿痕迹,是这两文给我们的第二种感受。但是,散文虽然简短,却能如实而具体地展示作者当时的心态。《书临皋亭》里的主人公此时并没有人静更没有入睡,只是吃饱了想打瞌睡,可是大脑并没有完全休息,便呈现了“若有思而无所思”的精神状态。他感到大自然对他太优厚了,能让他这样无拘无束地领略户外风光,给他以如此闲适恬静的环境。自然,他想到了《孟子》里“万物皆备于我”的语意,觉得万物都是为自己准备的,自己可以尽情享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苏轼的心情与外在景象结合在一起了。
  “无所思”是《书临皋亭》主人公闲适安静心态的展露,那么《与毛维瞻》的主旨句则是“时于此间,得少佳趣”。主人公在与朋友叙述景象时,感受到了一种遗世独立的内心平衡。被贬黄州后,东坡很可能穷愁潦倒,被人曲解。作者却能面对不利环境,勇于向外界寻求“佳趣”,不因离群索居而跌人颓唐,不因远离朝廷而无所事事,而是在“尔为尔,我为我”的境界中终于寻求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慰藉。
  小品散文追求的效果就是言简意赅。苏轼以其实践证明了这一创作真理。
  
  三、物我一体,安详恬淡
  
  受儒、道、佛种种思想的交错影响,东坡一生思想观念反复变化。《书临皋亭》、《与毛维瞻》是集中体现。
  他当时不但受到贬谪,而且行动上还遭受严格的监视。如果是别人,处在这种情景下,说不定会惶惶不可终日。可苏轼泰然处之,物我两忘,顺乎自然地抒发内心世界的感受,诉诸笔端。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素养。《与毛维瞻》里,作者幽默地对朋友说,自己心境尽管有“佳趣”,却“无由持献”,只好由“我”独享了。
  文章老老实实、表里如一的态度,没有丝毫虚伪矫情,更不是故作旷达,而是认真地把以苦为乐的感情和心态向朋友、向读者和盘托出。东坡真是善于自我解脱的好典型。


如何使议论文的说理形象化

作者:陆  波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伪体会:有些人,你直接给他讲道理,他很难接受,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你换一种方法,打一个比方,来一个类比,举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讲一个寓言故事等等,他就会欣然接受,自然会悟出其中的道理。其实写议论文也是如此,不一定非得板着面孔说理;美学家朱光潜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可见采用形象化议论,即物明理,借象喻理,寓情于理,能使文质兼美,色彩斑斓,增强可读性,富有感召力。在高考中如果能把抽象的理讲得灵活、形象,就会产生生动的效果,令人信服,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结合平时教学,我对形象化说理的技巧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下:
  
  一、运用相似联想,比喻论证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善比喻者为夭才。”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采用比喻来写景状物,阐发事理。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方法,取象附理,贴切自然,语境清新,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先秦诸子散文中大量使用此法。例如《荀子》中的《劝学》通篇以比喻说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其说理的形象贴切而家喻户晓。鲁迅先生也是极善用比喻论证的,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先生把“文化遗产”比成一所“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比成大宅子里的“鱼翅”;把“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成大宅子里的“姨太太”,从而把“继承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大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高考中一些优秀作文也是借助此法而使自己的文章备受瞩目;如2005贴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惑》:“我把周长比作我们的信仰,把面积看成我们几年来物质需求的增长。我们的祖国正在崛起,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然而正如那个圆一样,当它从原来的星状逐渐变成圆时,周长一点点被吞噬,正如我们的信仰在一点点地缺失一样。”小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道理表述的形象生动。不过同学们在此法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到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同时要把握比喻使用的限制条件。
  
  二、运用相关联想,类比引申
  
  说理的过程中如果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理,进而再推导出与之相似的所论之理,缘已知推导出未知,就可化深刻为平易。如果在此过程中再使用上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就会达到诗化语言的作用。此法在篇首运用较多,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类推出“以德义治国”的重要性。高考作文中也有不少同学利用此法获得高分,如2004年湖北卷满分文《买镜,我要特制的》的开头:“邹忌有一面镜子,一面真实的铜镜,厢出了他修长的身材,照出了他美丽的容貌;唐太宗有一面镜子,一面叫魏征的镜子,照出了一代开明帝王,照出了一世贞观之治;司马迁有一面镜子,一面历史的镜子,照出了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人世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我也要寻求一面特殊的属于自己的镜子。”同年全国卷的另一篇优秀作文《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的开头:“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同样,一席倾听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了茫然,于是心灵便有了空灵与清爽。”上面两例的作者由事例的类比,很自然的得出了文章要阐释的论点。
  
  三、借助特征,形象添补
  
  议论时抓住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行简洁地描绘,或为论据中的人物增设一个历史背景的画面,可以达到形象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如2005年江苏商考满分文《生命的绝唱》中的开头:“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此文篇首针对四个人物形象的特征,抓住了一些必要的细节,进行了艺术的再现,使论据中的人物立体而鲜活,开头简洁、形象而生动,一下就吸引了评卷者的目光。再看另一段文字:“徐徐的河风和着拍岸的浪花,扬起远航风帆,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迫寻那永恒的答案,让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来到了春秋时代那橘黄的烟尘中,在漫漫流沙里,一个骑着青牛的背影正在远去,正在减淡,那是弃世出关的老子。顺着江流,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晋代那暗黄的天宇下,叮叮当当,一阵打铁的声音将我引领到路边一排茅屋旁,哦,那打铁的正是嵇康。”以上两例小作者都为人物营造了一个历史情景,使文章说理灵活。
  
  四、编定情景,寓言表述
  
  在特定的场合下,有时候,道理需要讲得婉转,耐人寻味。采用一个寓含事理的故事,可以使论证起伏跌宕,富于变化,达到说理的目的。我国古代散文大家庄子极善运用此法。有一次庄子到监河侯处借粟,监河侯不肯,但话又说得很圆滑:“好吧,我将有收入,到时候借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忿而作色:“我来时,在半道上看到车辙中的鲋鱼在呼救,我问它:‘鲋鱼,你为什么叫呀?’鲋鱼说:‘我是一条东海的鱼。你有升斗之水可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要南游吴越之王,到时候,我扬起西江之水来救你,可以吗?’鲋鱼忿而作色:‘我失去了水,无地可游,得升斗之水就可以活命,你却这样说,还不如去干鱼铺找我’。”庄子用这个故事指出监河侯不肯借贷、见贫不救、见死不救的真相,十分巧妙。高考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引用寓言或童话,也能达到说理生动形象的效果。如2005年湖南卷高考优秀作文《真正的天堂》中小作者为了引出中心论点,编写了下面一则寓言:一只鸟在飞,它的母亲在某个目的地等待它的到达。它只知道母亲在远方等它,不知原因。它风雨兼程,急迫迅速;它需要到达。当它找到它的母亲,它向它母亲炫耀:“三天我飞了几百里,找遍了整个山林,我饥饿,我渴,我的羽毛掉了一大半。我觉得我很坚强。”它母亲摇摇头:“你坚强,我承认。你找到了我,你这三天找遍了整个山林,你知道这个山林有几条河流几个湖泊吗?”它摇头,满脸困惑。“孩子,太快的速度会让你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速度,在现在的世界已被诠释得很完美了,运用寓言故事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速度不可过快”阐释得更加浅显。
  
  五、调动记忆,巧用引言
  
  “引用”是使说理形象最易于使用的方法,引用那些具有警策人心作用的名人名言,或是富含哲理的名诗名歌,把深邃思想融于凝炼的语言论述中,会一扫文章抽象说理的枯燥气,给文章带来生动活泼气息,使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夺目的哲理光华,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以思想的厚重感。如2005年北京满分作文《包容是阳光》中的开头:“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文章引用康德的名言,增强了中心论点说理的力度。2004年安徽省优秀作文《自信,也要他信》中有一段文字:“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作者运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话谚语,话里话外充溢着经历磨难而成就的人生经验和话语优势与分量,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美。
  当然作为一篇议论文还要讲求语言的鲜明、准确和概括,应清楚议论文毕竟要以理服人,在运用形象化说理时,应主次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


巧解高考语句排序题

作者:陆  波

       语句排序题是考查语言连贯的综合性题型,是近年高考题语句衔接题中的热点题型,此类题又分为四大类:语境选择题,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6题;语境简答题,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第24题;非语境选择题,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6题;非语境简答题,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8题。这四类题解题方法基本相同,下面就以目前句数最多的高考题——2005年高考辽宁卷第5题为例,阐述语句排序题的四步解题法。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百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②①⑤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③④⑦⑥
  c.⑦④②①③⑥⑤ D.①⑤③⑥②④⑦
  1.找出统领句
  通读题中全部语句,根据语段表达类型确定宏观语序。叙述性语段应以事情发展的客观过程为序展开。议论性语段应以事物性质的主次轻重为序,按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因及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展开。对于说明性语段,如果说明事物结构,应以由远及近、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的空间变换为序;如果介绍事物发展演变过程,应以先古后今时间为序;如果介绍事理,应以逻辑为序。筛选出起统领作用的主旨句或过渡句。
  通读题中七个句子后,可知该语段是以“语言与视界”为中心话题的议论段,所以整个语段应以逻辑顺序展开,①句紧扣“语言与视界”,揭示“话语“视界”关系,是暗示段内层次的过渡句。
  2.依词分句组
  以各个句中相同词语为线索将句子分成若干组,具有相同词语的句子往往叙述主体未发生变化,衔接得比较紧密。在此语句排序题中虽没有相同的语句“接力词”,但有使上下句链接的暗示词。①②句依次含“话语”、“古话”和“洋话”三个词,均与话语有关,据此①②句为一组。①③⑤句均含“视界”一词,故为一组。④⑥⑦句均有“新”字,应分在一组。
  3.组内排句序
  围绕各组内每个句子的首尾关键词,排出各组内句子的正确顺序。句首关键词主要有四类:一是代词,二是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三是“首先、其次和最后”等标明主次轻重的顺序词,四是“总之、由此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表结论的总结词。句尾常有需待下文解释的暗示词。
  根据②句中谈“古话”和“洋话”,过渡句①先说“话语”后说“视界”,①②组内排序应为②①。⑤句紧承①句尾“视界”谈“两个视界”,③句进一步解释⑤句尾“独到之处”,故①③⑤组内排序为①⑤③。⑥句首“更何况还”表明紧承③句尾“看不到的东西”补充解释,④句首代词“这”兼指③句尾“看不到的东西”和⑥句尾“中国新事”,⑦句首“创新”紧承④句尾“创新空间”,句中“新发现”照应总结③⑥句内容,所以④⑥⑦组内排序应为⑥④⑦。
  4.依句排层序
  利用过渡句或各层内总括句排出各层间正确顺序。根据过渡句①中先说“话语”后说“视界”,⑦总结上文谈“创新”,三个句组间正确顺序为②①→①⑤③→⑥④⑦,即A项。

高考冲刺阶段语文备考方略
                                                                     ——陆波
        对语文学习,有一很形象的说法:你每天学不一定能学好,但如果你不是每天学,那一定学不好。正因如此,许多考生在临近高考时,往往感到复习语文没有头绪,觉得无从下手。其实,高考语文所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有限的,只要有针对性地、得法地进行系统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如何安排冲刺阶段的语文复习对高考成绩影响很大。怎样才能搞好冲刺阶段的语文复习呢?
  
  一、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明确目标是指对今年高考的范围、高考的重点以及自己的长处和弱项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是要结合2006年《高考大纲》逐项检查自己哪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哪些能力还有不足。二是分析自己的考试试卷,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分析试卷时不光要分析做错的题是如何错的,也要分析做对的题思路是否正确。如果思路不正确,那么,题做对了也是碰对的,这是做题的隐患,很有可能在下一次考试时出事。
  找到自己的长处和弱项后,对于自己的长处暂且往后放一放,对于自己的弱项应在总体规划中有意识地进行弥补,力争有所提高,一定不要轻言放弃。弥补的办法是做单项强化训练。正像学游泳离不开水一样,“做”也是通向优异成绩的唯一.路径。不过,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不要追求数量,只求彻底弄清吃透。做题时不要抱着猜题押宝的侥幸心理,高考试题是灵活多样的,在做题时要牢记自己暴露的缺点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练习时有意识地注意并改正。其次是要以考试的形式训练解题。在练习中,不要懒散或三心二意,而应将自己置于考试的氛围之中,限时限量完成。自己所规定的做题时间应比实战时间短,这样才能强迫自己加快解题速度,提高准确度。
  
  二、夯实基础,力争答题准确
  
  在冲刺阶段,切不可走马观花,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要扎扎实实从语文的基本能力人手。例如,在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中,纯记忆性的试题主要有3个:注音、字形、名句名篇默写,分值大约10分左右。如果在复习时留心积累,要全取10分并非不可能。如注音,最近几年一般考查多音字、同音字、常见字误读、形声字辨析等,难度一般都不大,都是常见的字。对错别字的考查也主要集中在常见词语(包括熟语)中的别字,只要真正理解了词语的组合和意思,就能够轻松掌握。如2005年全国丙卷第1题,其中A组“蜚然成章”中的“蜚”应写作“斐”,斐然成章形容富有文采而又能成章法;C组“烦燥”中的“燥”应写作“躁”,烦躁指烦闷急躁;D组“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中的“负”应写作“副”,副是符合的意思,这个成语指名声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声相称。弄清了这些词语的意义,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名句名篇的考查这几年基本上以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为出题点,偶尔也出一些常见的、重要的古诗文语句,相对而言难度也不是很大。从历年高考来看,这3个知识点得分率较低。其实一点也不会的考生不多,大多是因为掌握得不够准确。因此,对这3个知识点的复习,要建立在“准确”上,平常做题要注意搜集积累,并分类归纳整理,最好经常“亲自”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
  基础知识板块还包括词语的应用、病句的修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句式变换等。对词语这个知识点的掌握除把握基本的意义和用法外,一定要和“语境”联系起来,弄清楚它在特定环境里的准确意义和用法。病句的修改首先要判断准确,宜动小手术,不改变原意,表述要规范。变换句式要注意把握原句的句间关系,明确变换的原则,不改变原意。
  
  三、总结规律,掌握解题技巧
  
  冲刺阶段的复习备考一般应结合相应知识点和做过的模拟试题进行。对知识点和试题要多分析、多思考,掌握知识点涉及的主要内容范围、命题规律及解题思路。这是实现语文能力飞跃的关键。
  比如古诗鉴赏复习,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若是思想内容方面,就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若是形象方面,就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若是语言方面,就要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如何表现诗人情感;若是表达技巧方面,就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即这首,诗表现的心境,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要注意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现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笑、泪”中。
  又如现代文阅读复习,要重点抓文章思路,掌握不同文体的行文特点,能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才能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体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层次关系,不至于在倌答时因小失大、顾此失彼。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行文特点,阅读议论性文章重点抓中心句、分论点句及文意转折句,散文要重视其中的抒情议论句和使用修辞格的句子。现代文阅读答题原则是“答案多在原文中”,考生应能从原文中筛选、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怛仅对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照抄照搬是不行的,有的题要求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四、锤炼作文,做到扬长避短
  
  作文是决定试卷一半命运的重中之重,不可等闲视之,应及早动手准备。在冲刺阶段对作文的锤炼只能加强而不能放松。
  锤炼审题。在冲刺阶段中重点要加强对审题立意构思的训练。审题失误造成的损失几乎是致命的。一旦审题方面出现偏差,那基本上等于宣告作文考试的彻底失败。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而限制主要是内容上的限制。对于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内容的选择有相对的自由性,但决不是无边无际、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紧扣话题,不可偏离文章的主旨。要细心审题,看清限制条件,抓住话题材料的实质,不犯“想当然”的错误。如2005年高考全国乙卷要求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作,一考生却是另起炉灶,大谈贡献,虽然在结尾部分谈了几句位置,但讲述内容却仍是贡献,所述观点与话题没有关系,专家确认本文档次及评分为四类下,内容8+表达7+发展4=19分。
  锤炼特色。近些年来高考作文尽管出现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等形式,但仍以话题作文为主。即使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也不像以往了,文题是较为宽泛的。因此这些作文题目的最大好处,就是给考生提供了扬长避短的空间。这里的“长”包括两点:一是指考生所熟悉擅长写的某方面内容,一是指考生所擅长写的某种文体(高考已规定文体的,按规定文体写作,如2005年北京卷)。个人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不同,所擅长的内容、文体也不同。短期内,在做好各种文体写作训练的前提下,还应该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对个人来说,自己擅长写记叙文、议论文还是抒情散文,应该心中有数。这样,只要题目允许,就可以洞开自己的灵魂之门,释放产生的各种情思,用自己熟悉的体裁,展示自己独有的特色。千万不要“写着看”,否则容易造成文体“四不像”。
  锤炼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在作文时过多强调“内容”的作用,往往忽视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其实,在快速、紧张的高考作文中,作文的外在形式也非常重要。具体而言,“文题”应自拟,尽量不要使用材料所给的“话题”做题目(命题作文除外)。题目应力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洁、形象、有力,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作文应开门见山,语言准确有力,或比喻明理,或排比激人,或对比鲜明。结尾应干净利落,余味无穷。当然,任何形式的重视都有个度,这是应在作文有“内容”的前提下重视“形式”。
  锤炼思路。要掌握开拓思路的方法,善于把一个大的话题分割成若干小问题,然后“取其千点”来写;还可以用自问自答的方法打开思路。打开思路后,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不要贪多,否则容易分散。如2005年高考天津卷文题为“留给明天”,在这个题目中,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象的空间。那么到底留什么给明天呢?留下时间?留下想象?留下遗憾?还是留下:理想?留下和父母摩擦之后一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道歉,抑或青春期莫名甜蜜而又惆怅的情愫?今天享受前人成果的我们,又会给明天的子孙们留下什么呢?只要我们结合“留给明天”这个题目的结构特点,填补上主语、宾语的空缺,就会成功地化解这个大题、虚题,避免写得空泛、空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视频: 2009冲刺高考 语文 怎样锻炼作文思路
2015年高考考点解析第九集(高考语文作文冲刺攻略)
2018高考作文冲刺:写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可不知“范畴思考”!
高考语文148分学霸:我的阅读题一分不扣,只因和它“死磕3年”!
高考语文总复习冲刺:作文写作如何布局谋篇详细解析
高考冲刺语文:写好材料作文的技巧(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