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波谈作文技巧

“心有春光”命题作文导写

作者:陆  波

      [文题设计]
  请以“心有春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写和套作。
  [审题导引]
  “春光”,不纯指某个节令的光景,更有其隐喻意义。它可以是朋友的微笑、父亲关爱、老师的教诲;可以是希望、理想、信念;可以是一种深邃的思想、一段美好的感情、一个景仰的人格……它能够过滤浮躁的心态,消解日常的抱怨,融化心灵的块垒;能够点燃黑暗的空间,照亮前进的通途,使我们以挺拔的生命姿态走向成功。“有”的语义很丰富,有“存在、拥有、沐浴、陶醉、凭靠”等意。“谁”心有春光?主语没有明确,但虚位以待,可以是“我(们)”,可以是“他(们)”,也可以是“她(们)”。再让题意向前延伸,可以发现题目还暗示了一个外在条件——一个布满荆棘、充满险阻的恶劣环境,补出来,则可以是“在……的日子里”。总之,题目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又因“春光”这一鲜明的意象而不乏诗意。
  在选材上,像“雪灾和地震”这样的宏观材料不是不可以写,但很可能会出现材料的趋众现象,所以可在经典素材里梳理寻觅,提炼和演绎“心有春光”的故事;更应在习焉不察的日子里梳理生活的细节,聚焦春光,展示心之“有”焉!
  [佳作平台]


  心有春光
  
  胡马嘶鸣,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阳。
  我是戍守边域的兵卒,在茫茫黄沙的孤垒荒壁听胡笳哀怨、羌笛凄婉,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驼铃悠悠,那是我颤动的心弦拨划岁岁年年后的袅袅余音;寂寞沙洲,那是我思乡的朔风横扫年年岁岁后的荒原。思归?胡不归!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啊!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魂度关山,我的神思行于鸿雁之前;梦回乡音,那是山温水软间的盈盈一笑,倾国倾城。
  然而,罅隙间的追忆却仅能在子夜,任凭十里秦淮莫愁湖如何温婉清丽,可眼前狼烟沙场,枪林箭雨,又怎能心有旁骛?戎马,不为功名扬,但为山河笑江山明;颠沛,不为高官厚禄,只愿天下家国安。这是我奉行的信仰,是我激流险滩前无畏无惧、寒刃箭矢中勇往直前的道理,是我平履生死间的那一层薄冰的勇气,是在无数绝境和萧条中辉照我心的春光。
  春光,在瀚海阑干之中如此渺茫,而于我心,却如此真实和强烈!
  或许,它源于家国之思。天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我有一腔热血,愿以血涂饰西北图腾,浇灌中原大地的灿烂春花。茵茵碧草愿以血守卫朗朗乾坤;亿万子民愿以血祭献泱泱盛世。创开元,帝国是百姓的春朝,是我心中永恒的春光,不灭的希望。
  或许,它源于故土。吴侬软语,浅斟轻唱,杳杳华街,蒙蒙朝雨。而归去守候家人,即是神魂的皈依。漂泊几何,征战几度,便是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也要维系这片安静祥和,也要那阡陌间唯有鸡犬相闻而非兵乱马嘶。家,是心停息的港湾,是我心中永不消散的韶光,是我心有的一片春光。
  或许,它还源于仁人志士的不息奋斗,同行战友的众志成城;来源于黄泉碧落中永不磨灭的浩然正气。我心有的春光,朗照了心湖,明亮了心壑,让朝夕的磨难成为砥砺,让不尽的煎熬化为人生的风景。
  如果我藏于亭堠,埋于古丘,那么我就日日登上烽火台,目尽千里,看天净如洗,流沙寂如空。
  我心有的无限春光,明媚而刚毅,那是坚毅与顽强,勇敢与无畏,希望与祝福,忠贞与高洁。
  春光,是战士的心旌,千古传唱。
  春光,是我生命的意义,永恒的信仰。
  [推荐人语]
  文章最大的特点:层层递进地向内心深处开掘“春光”的含义,而且在直抒胸臆之中,一路点缀壮美与柔美、苍凉与凄迷、灰暗与明媚的意象,将以悲壮为主色调的情感调配得质感丰盈,韵味深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古代戍卒的抒情主人公“心有春光”的形象。
  没有丰富的积淀、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没有敏锐的思想和超越一般的才情,是写不出这篇考场佳作的。

“清水与浊水”话题作文导写

作者:陆  波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生活中存在一种“清水浊水效应”:一滴清水,不能使整杯浊水变清;一滴浊水,却能使整杯清水变浊。
  其中蕴含的道理看似浅显,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呢?对此,你又有着怎样的体验与见解呢?请以“清水与浊水”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点拨]
  这是一篇关系型话题作文,话题材料是一种富有寓意的生活现象。“清水”指高洁的品质、高尚的思想、正直的品格,或具有这种思想的人;相反,“浊水”便指恶劣的风气或思想腐化的人。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
  1.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减少坏风气的扩散。屈原便是一例,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断奋争,绝不与社会同流合污,最后自投汩罗江而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污浊的官场,归隐南山,东篱采菊。
  2.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一生中做一些好事可能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而一件坏事却会让人永远记住,影响人的一生,故而,我们要洁身自好,不让自己跌入罪恶的深渊。一个官员可能建立过赫赫战功,也可能有过辉煌的政绩,但因为一次贪污受贿,便身败名裂,成为历史的罪人。建国初期的刘长清、张子善便是很好的例子,当代官员更是举不胜举。
  3.反其义而用之。一滴水可以使整杯浊水变清,一滴浊水未必就能将整杯清水变浊。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可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变好,甚至可以使整个社会风气为之改变。
  [例文选粹一]

  英雄的悲哀
  
  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有时乾坤朗照,有时乌云密布,而在那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长夜里,却常常闪烁着英雄的光芒。光明和黑暗总是互为背景。
  英雄是耀眼的,如璀璨之星,在沉沉黑夜中独放光芒。然而,往往这种正义之光却在惨烈的黑暗背后掩藏着无尽的悲哀!在万马齐喑的昏暗长夜,或许仅凭一个英雄之力,是不足以驱散整个社会的黑暗的。
  屈子有济世之心,匡世之才,然面对楚王的昏庸,群臣的谗佞,屈子又奈之何?一滴清水如何敌得一池的浊水?唯有悲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无奈。然而他虽投身清流,长辞人世,终未改其灵魂的清白。2500多年之后,连韩国人都抢着要纪念他。
  当历史的书卷翻到东晋,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身影,为了不与乱世合污,他宁可“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离开黑暗的官场,归隐田园,荷锄南山,采菊东篱。吃苦受穷为的是保持本性的纯洁,面对唯利是图的世风,,蚊蝇逐臭般的腐水,众生趋之若骛,而陶公就像净莲一样,独出污泥而不染,何其可贵!
  暗世总是不显贤才,小人总是羁绊英雄之路。任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匡世济民之举,又奈何。
  只有悲哀,英雄留下的悲哀最令人叹惋伤心。然而,此种悲哀非小数。
  岳武穆赤心报国,高举抗金大旗救民于水火,长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的英风豪气震古烁今,可惜英雄末路是悲壮无奈的:一腔热血没能洒在报国的疆场,满怀忠义屈死在奸佞手中。只因那皇帝昏庸,奸臣卖国,黑暗王朝风雨飘摇,在这样一个污浊的环境里,一滴“清水”如何澄彻乾坤呢?
  每每想起岳将军,我便怒发冲冠,热血沸腾——可怜,可恨,可叹!如此一伟大英雄竟然英年早逝,精忠报国的将星淹没在奸佞小人的口水里!
  我敬佩这些英雄们,虽然他们大多未能成就宿愿。但我敬佩他们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面对浊世,他们秉持高洁;面对苍生,他们力挽沉舟。虽然整个颓世如“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必然败落下去,但英雄的存在足以说明:天地间,正气长存,“清水”永清!他们永远是人类的希望!
  当后来人翻开历史,会为这些不朽的生命而振奋,会为他们的光芒所照耀。我赞佩人间这些真的猛士,为了正义而直面惨淡的人生,为了众生而正视淋漓的鲜血。
  葬送英雄的时代是悲哀的,而英雄的价值永远超越时代的界限。乱世浊流,方显英雄本色!而英雄的本色就是天地间正气所在。
  让悲哀不再,浩气长存!
  [简评]本文视角独特,作者选取了历史上众多悲哀的英雄作为例子,从反面角度很好的阐释了乱世之中英雄的悲哀,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清水”,也要在乱世浊水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正义永存,悲哀不再!此外,本文论据充实,论证深刻,语言大气,全篇文章一气呵成,非有高深的语言功底不可为之,可谓考场作文一篇佳作![指导教师吴少杰]
  [例文选粹二]

  花香满径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而我却久久未能忘怀。
  那时,我家住在一条说不上名字的巷子里,听上去似乎充满了田园野趣和历史气息。说来可笑,胡同文化经历了九曲十八弯传到我这儿时,便只剩下人们的口舌之争与喋喋不休的抱怨。就像榨过糖的甘蔗,再也没有多少甜味。
  巷子临街,也许这个偏僻小镇所能赋予这里的唯一优点便是没有市井的喧哗和空气的污染。可是,因为没有垃圾回收站,也没有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环境日渐恶化。夏日里,苍蝇聚集的垃圾堆成了居民抱怨的核心。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人们决定把小巷尽头拐角处那片草地作为公共的垃圾场。
  于是各色名样的生活垃圾便从各家各户汇集这里,五颜六色的垃圾袋在风中张牙舞爪,死鼠烂菜散发着臭气。经过巷口,人们一个个掩鼻而过,满是厌恶的神色。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出应对的良方。于是,日月流转,垃圾依旧。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习惯把怨怒宣泄在不恰当的地方。每次从那儿经过,都有想大骂一通的冲动,可是也不得不先摒气跑过。过后,冲动消退了,怨怒也就大半忘却了。
  每个人似乎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一日,我又路过那儿,却一眼看见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正在垃圾堆旁努力地挖着什么。我强忍着想跑远的欲望,好奇地凑上前去:
  “小朋友,你在找东西吗?”
  “不是,我在种花。”
  “种花?在这儿?”
  “对。妈妈说,花是最香的,我把花种在这儿,这儿就不会这么臭了。”
  “可是几朵花又怎么能遮盖这么大的气味呢?”我不忍心告诉她,种了也一定活不了,便委婉地这样说。
  “可是不种又怎么能肯定呢?我一定会种好多好多花儿,让这儿香香的。”她一脸自信。
  这件事情不胫而走,我无从得知别人听后的感受,只是惊奇的发现,很多成年人加入了改造环境的行列。一个星期后,垃圾堆消失了——代替它职务的是一个大垃圾箱;又过了一段日子之后,那儿开满鲜花。
  我惊愕了。
  我一直信奉:一滴清水,不能使整杯浊水变清;一滴浊水却能使整杯清水变浊。因此我确信几个爱生事的人会说三道四,更确信那个孩子的努力不过是个玩笑。而现在,我却无言。
  一滴清水也许不能使浊水变清,却能将它稀释,哪怕微小,但只要有希望,便要相信,终会花香满径。
  [简评]
  本文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乱倒垃圾的现象为我们诠释了“清水与浊水”的关系,清水有时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人人去做清水,从灵魂上去澄清我们自己,是完全可以让周围少些浊水,多些清水。正如一位哲学家说过那样,要想让田地少长些野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种庄稼。文章语言朴实,选材贴近生活,道理简单明了,是一片不错的文章。

“目光”命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作者:陆  波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目光是有质量、有重量的,有湿度、有温度的,有能量、有热量的。你还记得你体验到的各样的目光吗?温暖的、严肃的、沉思的、焦灼的、顿悟的、澄明的、幸福的、狂喜的、悲悯的……你还曾感受过来自历史的、未来的、自然的、宇宙的目光吗?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对文题“目光”必须作出如下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层面是“目光”中所见到的人、事、景、物。第二层面是“目光”中所传递的情愫。第三层面是“目光”中所承载的意蕴。这三个层面是逐层深入的,作者对其钻透的深度直接决定着本文立意的高度。不仅如此,“目光”的方向也呈现出如下三个维度:一是自己观察外部世界的目光,二是外界观察自己的目光,三是自己与外界双向交流的目光。不同的方向折射出观察者洞察世态人情、社会万象的不同理念。“目光”这一文题若要写好,不仅需要你有一双“慧眼”,能明眸善睐;而且需要你有一颗“慧心”,能烛照世相。
  
  【佳作展评】(记叙文)
  
  目光
  
  
  “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倒映出我躺在雪中的伤痕……”听到这首歌时,我的心沉了一下,那不仅仅是雪啊!
  那年的雪似乎很大,第二天打开家门,一派银妆素裹,这么的诗情画意,周边的一切生灵也在欣喜地享受这片景色吧。
  提着菜篮,我跟着妈妈走进了菜场,白菜上还带着那晶莹的露水,蕃薯上的泥土还舍不得脱落下来……妈妈选好东西,付完钱后,便把战利品递交给我,而我只须把战利品放入铁笼般的菜篮里,然后便悠闲地走着。
  走着走着,一块提示牌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写着:掌握餐桌上的时尚。我笑了笑,跟着妈妈走了进去。
  光线似乎被吸收了许多,眼前的一切都有点黯淡而模糊不清了,突然,一块会动的黑云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上前去:这哪是云啊!在我面前的分明是一条狗,它通体漆黑,尾巴无力地垂着,但它怎么会忍住不动的呢?
  很快我便发现,它被一个铁笼关着,笼子如此之小,它不得不弯下身子,半蹲在那儿。不知为何,它的眼睛刷到了我这里竟然停了下来,我也看清了它那双忧郁的眼睛:乌黑的眼睛仿佛深不见底,整个人仿佛要陷进去。
  我见它盯着我看,不禁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衣服,才发现它所看之处:我的衬衫上印有一只小狗,它正在追逐一只蝴蝶。当我又将目光转移到它时,竟和它的眼睛对成了一线,突然间,我看到它忧郁的眼中仿佛浮现着一个它欣喜的画面,追逐着……
  我转过头来,看到了一个铁钩,上面挂着一块肉,像在滴血——它难道也会这样吗?
  “呜……”我调头一看,它已趴在那里,一个满脸横肉的人走向了它。突然间,它的眼睛里渗出了两行晶莹的东西,正在流下来,我愕然了。它的目光在无助地寻找着,最终又停到了我身上,当我的目光再次与它对成一线时,我的身体仿佛在被烈火燃烧,我不顾一切地转身就跑,偷偷地瞥了它一眼,又转头继续跑。只听它一阵撕心裂肺的叫喊,我停了下来,停在菜场提示牌旁,望了一眼外面的雪,竟有些模糊的殷红。
  从此我不敢再去那里,因为太多太多的原因,包括日记上的一句话:当泪干血盈眶涌,白雪纷飞,都成红……
  
  [评析]
  目光与目光的交流,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而本文的最大亮点正显现于“以目(光)传(心)情”。正是因为“我”的“目光”中传递着一缕悲悯之情,黑狗才会两次把“求救”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身上,“我”也才会读懂黑狗目光中传递出的忧郁、欣喜、惊惧;而当“我”最终无法改变黑狗被宰杀的命运时,“我”悲悯的目光再也不敢正视“黑狗”绝望的目光,只能选择转身回避。尤为出彩的一笔,当属“我”眼中的雪由诗意的“白”变成了模糊的“殷红”,这表面上是人的一种(由暗处到明处的)视觉反应,实则是作者的心在滴血,这就在悲怆的音乐声(开头、结尾引用的歌词)中将作者的悲悯之情推向了高潮。
  (姜有荣)
  
  【佳作展评】(小小说)

  目光
  
  那是一个阴暗的角落,不曾有阳光射进;那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曾有目光停留。那里只有孤独、颓唐。
  教室在教学楼的最底层,每天清晨和傍晚才会有阳光射进。然而教室后门的那个角落似乎被封锁了,从来不会有阳光照耀。那儿有一张非常干净的桌子,要不是上面伏着一个人,你决不会想到这张桌子被用过。
  这个人总穿着一身黑衣,凌乱的头发遮住了双眼,没有人真正看清过他的脸。每天,他的必修课就是睡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再没有人管他,他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永远到达不了那个角落。
  有一天,老师买了一面挂钟,挂钟很漂亮,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这面挂钟上,而他依然在睡觉。
  自从有了这面挂钟,不时有人转过头,以看时间为由,欣赏一下它流线式的造型。
  一次,下课铃快响了,他醒过来,刚一抬头,恰好遇到了一束温暖的目光,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连好几节课,他都遇到了这束目光,他开始觉得奇怪了,但内心更多的是欢喜。
  第二天,他按时出现在角落里,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的桌子上不再是空荡荡的,而多了一支笔、一本书。随后的几天,他依然每节课都看到那束有意蕴的目光,他桌子上的东西也在不断地增多。
  尽管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却仍然有一个人不停地动手记着笔记。他不再是一身单衣,身后多了只书包,这一变化也吸引了老师注意的目光,老师讲课时偶尔也会朝他那里望上一眼。
  又到考试了,班里的另一位学生被老师严厉斥责——因为取代了他最后一名的位置,但老师更加惊喜他的进步。全班同学刷地转头,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那个角落的他一身白衣,脸刷地红了。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那一束目光让我找到了温暖与自信,我不应该自暴自弃,我一定要努力,直到有一天,我可以坦然接受那一束目光……
  其实,那束目光不是投向他的,而是在看他上方的那面挂钟。
  也许,只需一个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使一个人发生巨变。
  
  [评析]
  本文的妙处凝结于一个“转”字。第一次“转”,是从“无”(目光)到“有”(目光)。这一“转”促成了他的“五变”—— 桌上东西从干净到不断增多、身上从单衣到背上书包、着装从黑衣到白衣、必修课从睡觉到记笔记、成绩从最后一名到进步,这就将“目光”带给“他”的“温暖与自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第二次“转”,是从“有”(意)到“无”(意)。这一“转”不仅使情节带上了欧·亨利小说结尾的况味,而且使文章的主旨臻至一个峭拔的高度——一个不经意的目光,便可使一个人发生巨变;若是一个经意的目光,则更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话题“青春”作文导写

作者:陆  波

      [文题设计]
  这个时代,青春已经成为某种姿态。在光影流溢的街头巷尾,抑或在日夜笙歌的迪厅酒吧,随处可见的便是青春。我们的青春是可感的,因为它已蜕变成一种符号,在摇滚的CD里,在安妮宝贝华丽颓废的句子中,在超女的宣传海报上……什么时你认同“青春”?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青春”姿态来“生活”?以“青春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拔]
  什么是青春?朝气蓬勃的、梦想的、激情的、苦乐的、豪情壮志的抑或是颓唐、迷惘的?很多学生着眼于写倦怠的学习、单调的日子,确是真情实感,但关键要艺术化地表达,不局限于发牢骚,应该侧重于“青春生活”具体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评论。
  
  [学生作文](附评)

  青春生活
  
  时常想起狄更斯的那一句话:“你会听到天使在说,那些美好不会消逝。”恍然间,就仿佛置身云端,软软的纯白的棉花糖萦绕着天使的低吟浅唱。这般纯净的美好也许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不知有多少人赞美过青春,或许是广为传唱的一曲歌谣,或许是心底流连的怀念,抑或是深埋于日记中少女的心事。(一二两段引入,引用描绘青春的美好,排比突出人们对青春的赞美。)
  我们的青春正在进行中。它没有“十七岁的单车”,没有风中飞扬的裙角,没有轰轰烈烈上演着的长篇剧集。我们有着截然不同而同样真实的青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季,这是绝望的冬季。(对“我们进行着的青春生活”的辩证特点——最好与最坏,希望与绝望,总领下文。)
  也许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我还会记得那张塞满了书与稿纸的课桌,棕黄色的纹路多少次顺着手指滑过,迷失在指纹的螺旋中。(诗意而细腻地表达,且化用李商隐《巴山夜雨》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的时光回环错置的笔法,虚实相生)似乎每天的生活就与学习打上了等号,课桌也就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夏夜的灯光穿过高速旋转的风扇在上面投下斑驳的黑影,(用生活中典型的细节,诗意地、形象地、高度地概括)冬天氤氲着热气的小水杯温暖过你的我的抑或是他的手掌。我们不知疲倦地穿行在宿舍与教室间,不知疲倦地游走在苏轼与阿基米德之间,为了心中那清晰或模糊的梦。(末句承上启下,水穷而云起,过渡圆润)(本段写现实生活: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生活。)
  梦想,准确地说是做梦,是青春生活中最闪光的一朵浪花。青春年少,美就美在它的不可知,哲人如是说。习惯于在课间眺望远方,仿佛踮起脚,再踮得高一点就能瞥见未来遥远的面容。于是就梦着到西施浣纱处冲一冲小脚,到珠穆朗玛峰顶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到金字塔尖煎一个荷包蛋,到世界的中心静默地站立成永恒。这些荒诞的话语记录着每一次心的悸动,拼凑成未来的地图。(用了奇特而贴切的青春方式,写出青春生活的梦想甚至幻想,)
  梦想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分承前两段)苦中作乐是我们的特长。面对铺天盖地的试卷纸,却在油墨香中忆起“倚门走,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抽空坐到河边的斜坡上享受日光浴,背政治的间隙还与对岸的孩子“隔空对话”。乐观的我们坚信着“生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善于发现快乐的心”。(立足于乐观、自信、发现的眼光认同“苦中作乐”的青春生活。)
  我珍惜着这样快乐又痛苦的青春生活,就像我会无畏地接过带刺的美丽玫瑰。耳旁总有天使在小声吟唱。我会把青葱岁月的记忆酿成芳醇,落寞时独自嗅那不散的芬芳。(总结全文:我对青春的态度:珍惜它,作为人生永远而美好的怀想。)
  
  [简评]
  青春有梦有任性,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做忧郁,更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有数不清的琐碎的烦恼,作者赋予青春以丰富的内涵——追求梦想,努力拼搏,“苦中作乐”,凸显了青春主题的亮色。
  文章用生活中典型的细节,诗意地、形象地、细腻地对青春生活做了形象的刻画,突出了“青春生活”中我们的形象,在诗意的叙述中寓含深情的倾诉。



话题作文“书展还是星展”导写及示例

作者:陆  波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上海书展在上海世贸商城拉开了极具星味人气的序幕!除了好书、新书,其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百家讲坛学术明星和选秀明星们,将在书展期间参加各类活动;而超女李宇春、好男吴建飞、型男王啸坤等也不甘示弱,携其新书积极参展(《东方早报》2007年8月14日)。据报道,为应对可能的巨大的明星的粉丝人流,书展组委会专门表示做好足够的安全措施。截至昨天为止,上海书展已经三天了,经常来逛书展的上海市民邵永辉对记者表示了他的忧虑。“‘好男’、‘超女’,把这些字眼去掉,今年的上海书展还有多少亮点?”“为什么现在的书展追星的味道那么浓,而与书有关的内容那么少?” 因为这些“选秀明星”的参与,书展场馆甚至在签售前一天就会出现“粉丝”扎堆的场面。“粉丝”对记者表示:“来这里,买本书花个几十块钱,就可以和他们见面,排到前面还能握握手,运气再好还能抱一抱,比演唱会什么的合算多了。”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生活中你是否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请以“书展还是星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导写]
  书是知识的最好载体,书展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是时代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拉近书与读者间的距离。如今,务求商业化运营的书展,正渐渐偏离了方向,走进了一种虚浮的“极端”:过于追求明星效应,已然把书展当作了星展。此种“书展日渐明星化,热衷做秀,而读者则粉丝化,盲目追星”的现状,无不凸现了功利时代里,阅读的价值正在浮躁中无声消解和湮灭,令人担忧。
  在文体的写作上,本文适合选择用议论文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对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进行深入地剖析或者批判,观点既可先破后立,也可边破边立。可采用对比法、譬喻法、事理法等方法进行论证。
  
  [佳作示例一]
  
  我为谁狂
  
  
  想必大家都听过“买椟还珠”,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珠宝,把珠宝放在精致的盒子里,郑国人买下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书展上,展示了当代及历代中国文化的无数精华与瑰宝。我为这样的活动叫好,因为书是知识的最好载体,书展能方便地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的人类精神财富。此次书展的另一亮点便是请来了许多明星助阵。但听到一些人话语:“来这里,买本书花个几十块钱,就可以和他们见面,排到前面还能握握手,运气再好还能抱一抱,比演唱会什么的合算多了。”我愕然了,原来这许多来人是为了捧自己心中的偶像的场,他们并不是冲着书而来的,难道这便是此次书展的全部意义吗?
  试想,如果这些明星不在,会有多少人来参览呢?我不敢想像。
  在当代社会里,各类人马登台献唱,引起追星族们无知的疯狂与尖叫,一些在校的学生,也纷纷参加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看到电视里一些所谓的“明星”的张牙舞爪,便疯狂地迷上。悲哉!悲哉!那书中的屈原在摇头,杜甫在叹息,就连一向豪放洒脱的李白也不禁绝望起来……他们在哭泣,在思索:沉迷的人们呀,你们到底在做什么?你们知道你们是多么的愚昧与无知吗?你们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呀!那里不能提升你的素质,那里不能给你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那里也不能让你站在未来的高峰之上。重返书本,重拾书中的乐趣吧,因为那里才是你们的精神净土,那里才是你们的终极归宿。
  试问,我为谁狂?为那飘逸神仙般的明星吗?为他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般地摆显吗?为他们在舞台上张狂般地歇斯底里的喊叫吗?不,我将肯定的回答:他们不是我心中的偶像,他们只是一些人暂时的寄托;他们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他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们终将会随日月而消逝,随波涛而流去。而书本,他们才是我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星星,它们永远闪烁;它们才是我们永远的清风,永远的阳光,吸引着我们去思索前进。
  放弃吧,让追星的身影消失吧,让我们一起为书而狂吧。
  我们不要再做郑人了,我们不需要明星的吸引,因为书本才是真正的珠宝,书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走进书本,走进经典吧!屈原不再摇头,因为他的思想已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杜甫不再叹息,他对未来又拥有了信心;李白又在饮酒作诗了,高兴于他的诗歌不再成为人们的摆设而束之高阁了。——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明星”,我们正应该为他们而狂。
  中华少年,摒弃那些不该有的陋习吧,让我们为书而狂,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而狂,为那些永远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书而狂吧!
  
  亮点揭示
  一是令人叫绝的标题。常言道,一个好的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确实,“我为谁狂”令人眼前一亮,不但醒目传神,令人拍案,同时这样新鲜、灵气的标题一下子就能把读者紧紧抓住,令人深思。二是绝妙的譬喻手法,文章开篇的“买椟还珠”的故事令人称奇,此次书展确实是一个现代版的“买椟还珠”,作者联想丰富,但作者并没有开篇就指出其与本次书展的关系,而是在文章最后才亮出自己的想法,可谓是水到渠成。三是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如“重返书本,重拾书中的乐趣吧,因为那里才是你们的精神净土,那里才是你们的终极归宿。”“他们才是我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星星,它们永远闪烁”等,这些话如同一串串珍珠展现在文章中,引发了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杨日红)
  
  [佳作示例二]
  
  莫让“星”云遮慧眼
  
  
  书是知识的最好载体,举办书展本是为广大爱书迷的一次最好的交流机会。但据报道,在上海举办的书展中出现了许多明星的身影,如超女、型男……他们的出现虽然为书展增添了不少色彩与活力,但更多的是遗憾。许多所谓的买书人其实并非是为想获得知识而来,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偶像而不惜劳苦奔波。有的粉丝说,只要花上十几块钱就能见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心中的偶像,这比去演唱会值多了。
  是的,如果这样计算确实是很值得的,但你可否想过“书”的真正含义?你可想过上海书展的真正意义?你可否想过买一本好书与见一次所谓的偶像,哪个更值吗?上海此次书展的红火并非真正源于读者对知识的尊重渴求,却是受追星族羊群心态牵引所致。换言之,书展的人气热闹,仅是虚火一把而已。而真正作为主角的“书”却成了书展的“配角”,居然还 “很值”,悲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得到一本好书,如觅到一位良师,如获得一位益友;读一本好书,似饮春天的甘露,清凉润口。它会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让你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翔。古人不是说“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黍; 安居无需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吗?为何古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换作理应更进步的现代人就不明白了呢?
  你看那一本本历史书,可以告诉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让我们心生自豪,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兴衰荣辱,让更多的国人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你看那一部部诗集,它可以培养我们丰富的情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了解古代的文人墨客,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与忧国忧民情怀。黑夜中读一本好书,你会感到前方是一片光明,因为你已不再畏惧黑暗了;寒冬里读一本好书,你会觉得无限温暖,因为严寒已经让你打败了。当你沉浸在一个又一个令你感动的故事里时,当你进入一个又一个世外桃源时,当你振奋于一个又一个令你心灵共鸣的故事时,你是否想到这就是书的价值?这便是真正的你要追求的东西,正是你苦苦要得到的?
  如果你真正地了解书,你就不会借买书之名去见偶像;如果你真正地了解书,你就会把它视为至宝;如果你了解书,你就会与它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纯洁的书展实在不应该出现那样的不和谐的音符,这里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书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只能说是在亵渎书,亵渎他的纯净。
  人们呀,不要再为了一己之私,不要再只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与好书一次次地擦肩而过,不要再一次次地抛弃一本好书而后悔莫及。如果书展的读者只是一厢情愿的愚昧粉丝,那么书展办得再热闹、再红火,这对国民素养的提高,又有何意义可言呢?
  亮点揭示:一是文章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作者在批判此次书展的同时亦指出了书的真价值正所在,在对比中论证,观点更具说服力。二是语言华美,文章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式,如“可否想过”“如果你真正地了解书”等句子,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也强化了本文的抒情气势。三是标题的恰当的改造,既贴切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又让人佩服作者的思维之敏捷。

话题“根”作文导写与示例

作者:陆  波

      [作文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根,树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有根,草才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也有根:情感的“根”、事业的“根”、生命的“根”、文化的“根”、民族的“根”……
  请以“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根”的作用可以给我们哪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呢?这需要我们与人生、现实、社会相联系。从根深方能叶茂,我们能够联想到:①为人处世的根本,如“孝”、“诚信”、“善良”等;②成就事业的根基;③治理国家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叶落归根,知恩图报,我们能够联想到:①游子思乡;海外赤子不忘祖国;②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等。不管怎么联想,都应该注意从原材料出发,自然引申,合理拓展。
  一联想,竟有这么多可写的内容。写什么呢?这就需要看自己的材料积累、感情积累。定下了写什么后,需要我们做的自然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构思。这对训练有素的我们来说,该不是一件难事。
  
  [佳作展示一]
  
  把根放在心中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
  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乌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
  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草萋萋已变成繁华商铺;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集资兴企作幌子来诈取百姓的钱,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伪劣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正在成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
  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
  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
  简评:没有根的民族,需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回到自己所归属的文化河流里,获得再生和再造。这就是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中心内容。文章从自然界的根,谈到民族的根;从为了民族的根而为人类事业奋斗终身,谈到现在很多文化之根被破坏、很多人渐渐忘记自己的民族之根的现象,内涵丰富,也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全文文字凝练,意蕴深刻,留给人无尽的思索。
  
  [佳作展示二]
  
  故土·根情
  
  
  午后的阳光碾碎了洁白的栀子花瓣,落下一地斑驳的清影。我躺在安乐椅中,微弱地呼吸……
  我想,我是老了吧:我的脸好像核桃壳一样粗糙不平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身上布满了深褐色的斑点。我低头,看那些松软的泥土,或许,我不久便会与他们融为一体了。卧龙跃马终不过黄土啊!
  此刻,我的心里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曾几何时,那个被称之为故乡的地方,也有这样温暖的阳光,也有这样一片飘着芳香的泥土。我仿佛又看到了家门前的青山绿水,闻到了老屋厨房里飞出的饭香……
  依稀记得儿时的家园,青色瓦,黄土墙。屋里住着的一个汉子,每日早出晚归,他喜欢叼着旱烟,坐在门槛上望着妻儿,一脸知足的神情。屋里的女人,也是起早贪黑操持着家务,把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就是我的爹娘。
  依稀记得儿时的顽皮,摸鱼抓虾,掏鸟蛋。孩童们拿着竹竿和树枝,在山坡上追逐嬉闹,直到筋疲力尽、肚子抗议为止。
  依稀记得战火烧到家乡的情景。我告诉爹娘“我要抗日救国”时,爹和娘的眼圈都红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眼前的汉子——我的爹是如此脆弱。油灯下,娘将一滴滴泪水缝进了新制的衣裳。
  依稀记得,那个梳着两条辫子,双眼通红,“如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站在村口挥动双手,声声唤着“早些回来”。这声音,直到远去的亲人的身影逐渐模糊,声音化在风中。
  一晃几十年,弹指一瞬间。当我随着军队踏上这片被称为祖国宝岛土地的那一刻,我知道——家乡,已离我远去!
  我带着终生的遗憾,以为我再也回不到那个老屋了。几年前大陆与台湾实现了间接“三通”,我没有回去:物是人非,我不知回去寻些什么。接下来的,是几十年里台商第一次包机到大陆探亲,我也没有回去,因为,那些亲人已经化为黄土……
  如今,我老了,将要不久于人世了。故土,却牵动着我的神经,毕竟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毕竟她是我此生依恋的地方啊!
   我愿回到那个小山村,躺在母亲坟旁,就如落叶回归于土地一样。
  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红线系着;落叶飘得再远,总要回归于根啊!
  我愿在迟暮之年的某一天,永久地躺在那遥远的故乡的土地上,慢慢地、慢慢地化为泥土……
  
  [简评]乡情,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述不完的话题,是心中永远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情结。文章紧扣话题,运用虚拟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离开故土踏上台湾的老人,在年老时渴慕回到故乡的故事。文章转换角色,以第一人称的独白来表现,将那种炽烈而深沉的“根”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也营造出了一种真切感人的氛围。文章一气呵成,景、情、理、趣和谐统一,不失为一篇有情有彩的佳作。

挑战极限

作者:北京一考生

      杯子里装满了石头,你觉得杯子已经满了,但是还可以把沙子放进去,放完沙子还可以把水放进去……有些事情看上去已经达到了极限,但实际上还有挑战的空间。
  腊梅绽放于三九严冬,在火热的激情中接受冰雪的洗礼,挑战生命的极限;苍鹰翱翔于暴风雨的海面,在惊涛骇浪中练就出坚毅果敢的翅膀,超越生命的极限。人也应该超越痛苦的极限,挑战命运的极限。
  穿越历史的浮云,走进那本厚厚的史册深处,在一个叫北海的冰冷的地方,我看到那位勇敢忠贞的汉家使节——苏武。在匈奴囚禁他的这片不毛之地,他挑战痛苦的极限,他将对大汉的忠贞投入到那成堆的羊群,就着冰雪,吃着毛毡,这就是一代“名使”挑战极限的生命。苏武,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位勇士。
  古今中外,敢于挑战极限的人不在少数。7岁的肖邦创作了《小调波罗乃兹舞曲》,那是在他苦练钢琴之后;22岁的海伦·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是在她双目失明,勤奋苦读之后;65岁的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是在他克服口吃,奋发向上之后;无疑,挑战极限可以创造奇迹。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看到记分牌上9.95秒的字样后,转身说了一句话。由于当时他的身边没有话筒,人们看到他的嘴动,却无法知道他在说什么。事隔16年后,一位记者在回放奥运会录像时发现了海因斯的这一举动,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找到了海因斯。原来当时他说的是: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对于大多数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来说,10秒这扇门是关闭着的,甚至是紧锁的,于是很少有人敢于触及它,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极限!而吉·海因斯却不认为这扇门是紧锁的,而是虚掩的,只要你敢于超越这个极限,用手轻轻一推,你就会发现,奇迹离你并不遥远,这就如同那终点横着的绳子。
  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房屋被夷为平地,许多群众被掩埋,等待救援。很多人认为,灾后72小时之内是“黄金解救时”,而在100余个小时后,仍然有生命被发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极限。
  挑战极限,不必畏惧,不必畏缩,充满自信,勇敢前进。让我们一同挑战极限,创造奇迹!
  
  [满分理由]
  本文出彩的地方是丰富的选材和有气势的语言。首先,本文在开头以分析文题材料的形式进入正题之后,先是选用了中国古代的人物苏武作例子来证明观点。从苏武身上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这个挑战极限的勇士。紧接着,作者又创造性的运用了一系列的外国人物作材料来做论据。在第四段中,作者先后提到了肖邦、海沦、邱吉尔。由于这些材料都是大家熟知的材料,所以作者用精炼的笔触作了大致的概括。这种以概括性事例为材料的写作方法,其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作者在这一部分概括的运用示例之后,下一段则又把材料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墨西哥选手破世界纪录。由于这个材料对于读者来说是比较新颖的,所以作者用了详细解说的形式。
  另外在语言上,本文有些地方比较有文采。如第二段比喻加排比的修辞方式,使作者的文学功底在读者面前一览无遗。在第四段的概括性材料运用上,作者照样用了排比句,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语言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浸泡过的陈山楂

作者:福建一考生

                         那些被蜜泡过的山楂,愈发香甜。
                                                 ——题记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
  现在已经都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
  树林里枯桠很多,那后面常常有陈山楂,稚嫩的皮肤常常被划破很多口子。但依然想摘,那红滴滴的陈山楂,伙伴们喜欢捡地上的,那种熟透了的,薄薄的果皮有些蔫了的,因为那样的果儿比较不苦。而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甜,才苦。
  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
  我和外婆住在一间小瓦房里,房间很小,只有简单的家具,和一个神奇的灶台,让陈山楂变得香甜的灶台。
  我看外婆炒过陈山楂。她先用刀片把果皮刮掉,然后小心地去籽。然后用蜜泡一段时间就可以炒了,边炒的时候边放糖水,直到糖水变成稠稠的糖浆就可以吃了。那大概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吧。神奇的灶台把苦涩的陈山楂变得香甜,伴着蜜的滋润和外婆的爱,我的小时候,愈发香甜。
  长大后回到城里,再也没吃到陈山楂。外婆有次来看我,带来了。我无意中发现,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我知道,她是到林子里,到枯桠之间,帮我带来的,这香甜。外婆说,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笑着,我却哭了。陈山楂的味道没变,我知道,外婆的爱也从来没变。
  外婆去世的那天,我又进了那间小瓦房,一样的摆设,只是那个灶台上布满了灰,泡陈山楂的小铁桶也生了锈。看着墙角挂着的一瓶蜂蜜,原来在很久以前,外婆就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
  人生,不就像陈山楂那样吗?
  山楂果儿很甜,可是。陈山楂是很苦的。但它比普通的山楂果儿香,很香很香,便觉得甜了。
  城市里找不到陈山楂,我想现在的“沟子里”也早没了吧。就算有,少了外婆的爱,也没办法变得香甜了吧。
  人生,是一段很漫长的旅程,也许像陈山楂那样,苦多于甜。但人生也没什么畏惧的,因为泡过蜜的陈山楂,很香甜。
  也许果汁很甜,但我相信,香不过陈山楂。
  我们的人生如陈山楂般,在枝桠的最里处发光。总要受点伤,才能显露那鲜艳。也正是有父母亲爱的浸泡,才让我们愈发香甜。
  人生的路上我不再觉得苦涩,因为外婆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滋润着我。
  愿能在山间的小道寻到那陈山楂,童年里最让我愉悦的果儿。
  多加点糖块咖啡便不苦了。
  多加点糖水矿泉水也甜了。
  多加点爱,人生便不苦了。
  愈发香甜的陈山楂,因为在外婆的爱里浸泡过,便不苦了。——尾记
  
  【简评】
  本文通过回忆外婆为自己炒的陈山楂,从平凡生活的小事体现家庭的和睦和温情,诠释人生“因为有爱就不苦”的真谛。文章写的是身边小事,述的是真情实感,说者诚恳,读来亲切。文章语言朴质却又不失灵动,人物描写、感情抒发都细腻、真实,尤其对于捡山楂果、炒陈山楂的描写表述,彰显画面,富有表现力。
   本文结尾处的议论显得拖沓欠凝练,对前文的叙述似有画蛇添足之感。相信不是作者不懂记叙文中议论应恰到好处的道理,只是因为对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心中没底,生怕评为偏题作文而不得以而为之,“带着镣铐的写作”毕竟有其无奈之处啊。


举手投足之间

作者:湖北一考生

       [2008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生命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人类也已从年幼懵懂的种群成长为拥有高度文明与智慧的生物。知识与责任让我们渐渐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善待自然。而我想说,善待自然,就请从举手投足之间做起。
  这个世界有很多环保主义者。他们可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来抗议日本人对鲸的残酷杀戮,他们也可以建造奇特而坚固的木屋过树上生活来反对商人们对森林的砍伐。有时候,我们不由觉得那样的勇气与壮举离我们太遥远。没有错。但爱与善待并不总是要用惊天动地的牺牲来表达。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表现出对自然的善待。
  弯身绕过低垂的树枝,轻轻扶起被吹偏的花朵,爱怜地送走不慎落到你书本上的年幼的蜘蛛,殷情地款待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流浪狗……生物之间平等的爱与尊重遂自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来。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自然辉映在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里,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我们需要规模组织都很庞大的环保运动,但更需要涓滴成海的微小和细致。
  动画片《西游记》里有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唐僧正在打坐念经,忽然一只蚂蚁掉落在他的手上。唐僧并没有粗鲁地甩动手掌或是直接将这只小虫碾死,他只是轻轻地将蚂蚁所在的那只手放在地上,让惊慌失措的蚂蚁安全离开。记得小时候我每看到这一段,总会嘲笑唐僧的迂腐和虚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善,才成就了一个慈悲为怀的圣僧,才显现出佛的博爱与睿智。同样,当我们于举手投足间,积累对自然的善待,谁又能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呢?
  是谁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员。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最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因为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
  
  [简评]
  相比较而言,从“如何对待自然”的角度立意的考生少些,而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立意的。表现环保主题的文章有不少,而此文却能出类拔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有自己的识见——作者认为环境保护并不一定要“声势浩大”、“惊天动地”,“善待自然,就请从举手投足之间做起”,“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这样的文章发人思考,给人教益。文中反复扣题点题,“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表现出对自然的善待”,“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当我们于举手投足间,积累对自然的善待,谁又能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呢”。这样,文章主题显得集中而鲜明。
  

忽然之间

作者:江西一考生

     [2008年高考江西卷文题]
  (图略)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
  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
  ②题目自拟。
  ③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敬爱”的人类: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其乐无穷的我们不知道又在什么地方潇洒快活了。感谢你们让我们田鼠家族有了壮大的时机,让我们忽然之间有了这么多兄弟姐妹,让我们有了新的“自尊”。
  忽然之间,我们成了这片土地上的主宰,吃了睡,睡了吃,看看我们以前的落魄样吧!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这可多亏了你们人类啊!什么蛇啊,猫头鹰啊,黄鼠狼啊,这些可恶的东西现在全都成为你们餐桌上的美味了——想到这些,我们就高兴!
  忽然之间,我们也变得“无所适从”了。曾经的躲躲藏藏变为了今日的整体大行动,以往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现如今是“田鼠过街——人人喊跑”。所到之处无不为之震撼,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颇有大兵压境之感,让我们家族颇长脸面。
  忽然之间,我们变得无比团结。尽管你们人类号称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但我们田鼠家族却不服。纵然你们团结如抗冻救灾般,团结如抗震救灾般,纵然你们聪明地投放鼠药,但我们可是吃了一次亏、绝不上第二次当的主儿。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统治整个地球的。因为我们要把整个地球上的食物吃掉,看看平时总爱唠叨“人定胜天”的你们,怎么才能胜过我们!
  忽然之间,我们明白了其实你们是又聪明又愚蠢。聪明在于,你们创造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让我们这些“乡下佬”望尘莫及又无所适从;愚蠢在于,你们那目空一切的狂妄和那吃遍天下的大嘴。不要说我是一介鼠辈,什么都不懂,骄傲的人类啊,虚心听我一声劝吧!当你们送走了我们的天敌时,其实我们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你们看到了吗?我们鼠口膨胀了,再不搞计划生育可就没得吃了。你们不是懂得食物链这个道理吗?难道你们还不明白?
  一切的一切都在忽然之间,曾经的、现在的或许眨眼之间就要消失!眼下不是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吗?我们田鼠家族已经浩浩荡荡地赶往震区去了,要看看那里有什么吃的。唉,鼠多为患,不吃绝禾谷我们是无法生存啊!
  忽然之间,我发现我已背叛了我的家族,把这些秘密透露给你们人类。殊不知,我是为了全体生灵考虑啊!当你们人类看到这封信时,我可能成为“孤家寡鼠”了,不是被人打死就是被家族驱逐。我想以一只将死的田鼠的名义来唤醒人类的良知,纵然我微不足道,纵然死只在忽然之间。
  人类啊,好自为之吧!
  一只爱家族却背叛它的田鼠
  2008年6月7日
  
  【简评】
  面对江西卷的试题,考生容易受漫画中“田鼠给食客的感谢信”的影响,写成纯粹意义上的感谢信。本文却不是这样。作者由“感谢你们让我们田鼠家族有了壮大的时机”起笔,但并不拘泥于“感谢”,在开头部分写到田鼠家族为如今的处境欢呼后,后文着重指出“其实你们是又聪明又愚蠢”,甚至出人意料地“以一只将死的田鼠的名义来唤醒人类的良知”,情感基调上由高兴到悲哀,大起大落,启人深思。
  其次,文章感情真挚。虽以田鼠的口吻道来,实则蕴含着作者的忧思。文中“愚蠢在于,你们那目空一切的狂妄和那吃遍天下的大嘴。……骄傲的人类啊,虚心听我一声劝吧”“人类啊,好自为之吧”等劝告,读来振聋发聩。
  此外,“忽然之间”一语多次出现,不仅勾连了前后文,而且强化了情感表达,也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感受乡村

作者:浙江一考生

     【2008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待。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人是那样一种奇怪的动物,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存有无限的向往,以至于愿意消耗整个生命来换取完全不同的生活。
  曾去西溪游玩,其中一站便是感受农家的原始生活。同那许多赞羡田园的诗歌一样,介绍文字也总流露出淡淡的欣喜和向往。烧柴的灶台,木制的幼儿床,纸糊的镂窗,甚至简陋不过的木制脸盆与搓衣板,就组成了所谓田园的梦。人们随意赋以“田园”美好的印象,只在无关的骚人笔下断取只言片语,竟使乡村成了寄梦的地方——一生追逐的,不实的梦。
  当“乡下人”不再涌入城市时,囚城中的人们开始了幻想。或许只有钢筋水泥的世界中才关着毫无根据的向往,或许只有自以为文明的人们才被贴上天真的标签。于是有那么多天真的“城里人”向往着在车水马龙中耗度大半青春后于乡野置田买屋,颐养天年。
  城市的忙碌挤走了我们思考的时间,乡村的生活是我们在日夜的疲倦过后堆砌的城堡,我们只在路过时浅浅一笑。就像房客参观将来某一天可能属于自己的财产,却忘了停下匆忙的脚步,推门稍息。
  笼罩在同一片星空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什么有如此遥远的距离?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是城市人,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形的玻璃穹顶之下?抑或,只是因为那是一个没有确定意义的生词,可以肆意地篡改而不被只属于城市的逻辑质问?
  我们只是累了,只是厌倦了。或许我们的“乡村”不过是一个不被打扰的度假,一个宁静的月夜,一种每天都对自己好一点点的生活。如此切近。而城市的人们只为了在跟着城市的节奏,拼命消耗自己的热情与青春的同时,对得住自己,才幻化出这样一个看似实际却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
  “乡村”其实那么近,为什么非要当作最终的奖赏不可呢?
  
  【简评】
  生活加思考 才能感受深
  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城市考生对乡村的非常独特而个性化的感受,也是对自身生存环境和城市人的思考。作者没有大写特写乡村的环境优美、人情古朴等,而是把笔端伸向了城市人的心灵深处,考问着城市人的灵魂,探讨着城市人的生命意义方向。并以此来反衬乡村的宁静、幽雅和古朴。生活中、生命意义中,多一些乡村的特点,就不会于工作之余,那么汲汲于向往并赶往乡村了,“乡村”其实那么近,为什么非要当作最终的奖赏不可呢?(58分)


带着感动出发

作者:安徽一考生

      [2008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暴雨之中,是谁,为你撑起一把伞?漫漫黑夜,是谁,为你点亮一盏灯?怀着一颗感动的心,你会发现,暴雨后总有美丽的彩虹,黑夜里总有星星的闪烁。带着感动出发吧,让你的人生变得温馨而美好!
  感动,珍藏在我们心中,又时时刻刻向外散发着光与热。带着感动出发,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寻人生路上的风景。我相信,无论是广阔的大自然,还是热闹的周边社会,都会使我们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带着感动出发,在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中行走,我们将收获发人深省的哲思。当川端康成感动于夜半时分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在这洁白如雪的花瓣中领悟了孤寂与纯美的结合律;当宗璞驻足在紫藤萝瀑布下,体味这紫色波浪带来的感动时,她便领悟了生活与不幸的辩证法;当史铁生在地坛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动于昆虫们的辛劳时,他便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人总是由自然而生,与自然中生灵万物有着共同的感应;而感动,便是这样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与自然的感应之门,收获朴实而深刻的哲思。
  带着感动出发,在人间社会的喧闹与冷暖中行走,我们将收获感人至深的温暖。当奥运圣火在异国他乡遭遇袭击,我们看见一位瘦小的残疾姑娘弯腰护住火炬,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奥运圣火为之感动,燃烧出耀眼的光芒!当冰雪肆虐我国南方时,我们看见无数绿色的身影忙碌在铁道公路两旁,那一刻,冰雪为之感动,为之消散!当地震突袭四川时,我们看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带忧虑,在废墟中穿行,那一刻,国人为之感动,世界为之惊叹!在风雨之中,在瓦砾之上,我们用感动,见证了最顽强的民族,最伟大的爱!带着这样的感动出发,谁不会变得更加成熟?谁不会更了解温暖的含义?
  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自然中聪慧,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于是,我们要将这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们。伸出你的手,将爱心的感动传给孩子;坚守你的岗位,将敬业的感动传给同事;攀登你的高峰,将拼搏的感动传给同伴,我相信,这些感动会在心中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色彩斑斓,而这也就是带着感动出发的意义所在。
  请带着感动出发,在暴雨中为他人撑一把伞,在黑夜中为他人点一盏灯。带着感动出发,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是晴天,永远充满光明。
  
  【简评】本文是安徽高考作文的标杆文,专家评分59分。评分依据如下:
  内容:立意明确,扣题紧凑。文章作者准确抓住标题的内涵,扣住“感动”和“出发”的关系,由“人、事、物”生情而感动,悟理而出发,鱼贯而下。文章由自然中的海棠、紫藤萝过渡到“在人间社会”……使人们因爱而感动,因感动而爱岗,因感动而敬业,进而把“出发”内涵诠释到位。立意明确,扣题紧凑。
  表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开篇用疑问句巧妙引出主题,接着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论述“感动和出发“的关系,结尾总结点题,首尾呼应,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发展等级:善用修辞,文采飞扬。文章中反问、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行文语句流畅,文采斐然。长短句式,错落参差,富有变化,富有张力。读后满口余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指导之巧用课本素材(七)
高考阅卷组负责人点评华二作文题!复习的最后关头,作文到底该看什么?
宿老师:模仿借鉴的最高境界——异曲同工之妙(356)
◎三补三泻的六味地黄丸
120011 59壬戌、60癸亥大海水:【学人按】壬戌为海洋、浊水。癸亥为渊海、百川、清水。
遇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