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波美文欣赏

母与女

作者:陆  波

       这一户人家只有两个人了。是丈夫也是父亲的男人一年前病死了。
   在二○○○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母亲很晚才回到家里。女儿竟还没吃晚饭。母亲说她也没吃。母亲带回了一盒元宵。母亲说完就煮元宵去了。
  一会儿,母亲煮好了元宵,盛在两只碗里,女儿一碗,自己一碗。
  女儿呆呆地望着碗,不动筷子。
  母亲就很奇怪,拿起筷子,困惑地问:“女儿呀,你不饿吗?”
  女儿低声说了一个字:“饿。”
  “既然饿,为什么看着不吃?不爱吃?”
  “……”
  “我记得你是爱吃元宵的啊。”
  “妈妈,我怕。”
  “怕?”——母亲更奇怪了,“怕什么?”
  “怕你在元宵里下了毒……”
  女儿抬起头,目光定定地望着母亲,眼中已噙满了泪。
  “你这是说的什么话?”
  “妈妈,你把筷子放下吧!我不想死,我也不愿你死……”
  “可我……”
  “可我觉得你肯定在元宵里放了毒……”
  女儿的眼泪,吧嗒吧嗒掉在桌上,掉在碗里。
  母亲缓缓放下了筷子,表情一时变得异常严肃。她也目光定定地望着女儿问:“女儿,你今天究竟是怎么了?你头脑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荒唐的想法?”
  “妈妈,我今天听来家里玩的同学讲,别的中学里有一名女生,和我一样爸爸也死了,妈妈下岗了。下岗的妈妈就买了一盒元宵,煮时下了毒,结果她自己和她的女儿吃了后,都死了……妈妈我知道你也下岗了,只不过你一直装出每天都去上班了的样子……妈妈我真的很怕死,也不愿你死……”
  女儿说罢,就哭起来了。
  而母亲则起身走到了女儿身旁;女儿扑在母亲怀里,双手紧紧搂抱住母亲。
  
  母亲抚摸着女儿的头,用特别温柔的语调说:“好女儿呀,妈妈有多么爱你,你是知道的。妈妈怎么会忍心毒死你呢?妈妈才四十多岁,小时候挨过饿,十六七岁下乡,整整十年后才返城,结婚了仍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你十岁了我们终于有了房子,你爸爸又病了多年……妈妈的命虽苦,可妈妈珍惜自己的命,才不愿死呢!……”
  母亲也流泪了。眼泪掉在女儿脸上、手上……
  母亲又说:“好女儿呀,不错,妈妈是下岗了,妈妈是一直在瞒着你这件事。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就是去找工作的呀。”
  “找到了吗,妈妈?”
  “暂时还没有。”
  “那,我们以后可怎么办呢?”
  “这是妈妈应该考虑的,是你不必发愁的。你替妈妈发愁也没用。你同学对你讲的事,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即使是真的,那个母亲的做法也是罪过的,妈妈才不会那样呢!”
  “妈妈,我错了,我不该胡乱瞎猜疑你。可……可我们以后究竟该怎么办呢?……”
  “女儿,你先放开妈妈……”
  女儿放开了母亲,母亲就又回到桌子那一边坐下去了。女儿仍像刚才那样目光定定地望着母亲,但眼中已充满了信任。
  母亲慢言细语地说:“好女儿呀,如果我们要鼓起勇气生存下去,那么,你就得和妈妈共同接受另一种现实。”
  女儿说:“妈妈呀,不管那另一种现实是什么样的,我都有勇气和你共同面对它。”
  “其实那另一种现实无论对我还是对你,都并不那么可怕。”
  “妈妈,你就说吧。我做好种种心理准备了!”
  “我们住的这个两室的单元房,你爸爸活着时我们不是已经买下了吗?首先,我们把它卖了。而且妈妈已找到了买主。那么,我们就有十几万元钱了……”
  “可……我们住哪儿呢?”
  “我们将用一半的钱买一处一居室。所以你以后不可能再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了,你同意吗?……”
  “这……我听妈妈的。”
  “在那一间房子里,我们要摆一张双人的大床……”
  “我高兴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
  “双人床上还要想办法架一张单人床,你将睡上边的单人床……”
  “为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呢,妈妈?双人床上架一张单人床,看上去多古怪呀!”
  “必须那样。因为,将有一个男人和妈妈睡在双人床上……”
  “……”
  “女儿,听明白妈妈的话了吗?”
  “妈妈,你要给我……找一个后爸?”
  “是的。他比妈妈年龄大,五十多岁了。他是一个有技能的人。善于修理家电。剩下的钱中,妈妈将动用两万,租一个门面,向他学习家电修理,与他共同开好一个家电修理部。其余的钱,为你储蓄着,留作你上高中上大学的学费。女儿,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妈妈本不打算在今天晚上和你说这些,但是你想得太多了,妈妈只有现在就讲……”
  女儿眼圈一红,又低下了头。
  母亲低声问:“女儿,你为什么不说话了?”
  “他……那个男人,会对你好吗,妈妈?你们不会整天吵架吧?”
  女儿的声音比母亲的声音更低。
  “妈妈怎么会找一个对妈妈不好、整天和妈妈吵架的男人呢?”
  “他……也会对我好吗?”
  “妈妈保证他也会对你好,只要你能渐渐习惯于接受他。”
  “他……不酗酒吧?”
  “他偶尔也喝,但是绝不酗酒……”
  “他赌钱吗?我比讨厌酗酒的男人还讨厌赌钱的男人……”
  “妈妈怎么会找一个赌徒呢!”
  “妈妈,你可要看准人呀!”
  “妈妈都是四十多岁的女人了,不是那么容易被男人的假相欺骗的。”
  “那么,妈妈,这一个现实,我也接受。”
  女儿抹了一下眼泪,抬起了头。她望着她的母亲,见她的母亲脸上也和自己一样正淌着泪。
  母亲抹了一下眼泪,嘴角微微一动,似乎笑了一下。
  女儿觉得母亲真的是笑了一下,于是自己也笑了一下。
  女儿低声说:“妈妈,咱们吃元宵吧,要不凉了。”
  母亲说:“对,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于是女儿首先拿起了筷子。
  “女儿,吃出什么馅儿的了吗?”
  “山楂馅儿的。酸甜。我爱吃。”
  “女儿呀,咱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命运就像这元宵制做的过程一样。做元宵不是首先得有馅儿吗?咱们就是元宵馅儿。咱们被放在社会那只大簸箕上摇啊摇啊,渐渐地粘满江米面儿,一个个元宵就做成了。那就是咱们的命运形成了呀!咱们不能被摇散了。咱们应该经得起摇。摇散了的馅儿还怎么能滚成元宵呢?只要咱们自己不散,只要咱们本身酸甜酸甜的,咱们的命运就也会像元宵一样,有自己的滋味儿。女儿你说对不对?”
  “妈妈呀,你不但说得对,而且比喻得好极了。以后我要把你的话写进作文里!”
  女儿的语调乐观起来了。
  “还吃吗?”
  “妈妈,再给我盛一碗!”
  ……
  在二○○○年的正月十五,有一个人听到了这母女二人的全部对话。
  那一个人是我们都不太相信存在着的上帝。
  上帝被母女二人的相互理解感动了。于是上帝使那个将要介入她们命运的男人的心肠变得更好,性情也变得更好。
  那么,当然的,他很爱那个女人,也很爱她的女儿……



 

花篮里花儿香

作者:陆  波

      查房的时候,曹医生又提着一篮鲜花,跟前几天一样,顺手放在窗台上。这时候,早晨的阳光正好透过窗纱照过来,照得花枝微颤。
  曹医生将手插进白大褂的衣兜里,摸出听诊器挂在脖子上,笑盈盈地弓着腰伏在我爸爸耳边问:“聂大爷,今天感觉怎样?”一直闭着眼睛的爸爸浅浅地睁一条缝,稍后说了两个字:难受。接着又把眼睛闭上。
  曹医生将听诊器塞到耳朵里,另一端在爸爸的肚皮上移动,问这儿疼不那儿疼不,爸爸的回答均是两个字:难受。
  曹医生走后,爸爸依旧闭着眼,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拿走。
  我心领神会,将花篮挪出爸爸的视线。
  爸爸不喜欢鲜花。平日里爸爸在花盆里栽种的是韭菜菠菜之类,他甚至用花盆种地瓜也不养花。他说养花最浪费人的感情,浇一季的水看不两天就没了,是最不中用的事儿。爸爸还说鲜花最没个性,恋爱结婚生孩子生病都送鲜花,人死了还得被花包围着,从不讲究个喜怒哀乐,一幅同样的面孔出现在迥然不同的场合。
  从爸爸生病,病房里就没断过鲜花。光那些宾朋好友就够受的了,偏偏碰上个曹医生,执著地每天送一篮鲜花。
  刚把花安置在角落里,护士端着小盘子进来了,是那个态度和长相都甜美的小刘护士。该挂吊瓶了。我一边询问今天用的什么药,一边看着纤纤玉手熟练地操作。接着一位穿淡蓝色衣服的护士进来送每日清单,这是昨天的支出:4080.32元。我扫了一眼顺手将清单塞进床头柜的抽屉里。反正花多少钱不用我这个当儿子的掏。爸爸是离休老革命,药费全报。所有我能做的除了服侍吃喝拉撒就是每天将那些鲜花处理掉。
  小刘护士调好了点滴的速度,用大眼睛递过来一个微笑,我刚打算把花篮送给她作为回报,曹医生又到。
  曹医生依旧笑盈盈的,依旧弓着腰伏在爸爸耳边:“聂大爷,根据您老人家的情况,今天给您换个方儿。”
  这时候护士长进来了,满脸的无奈:“曹主任,14床的老太太没药了,让她续费,他儿子问能不能先用药,钱他回家筹备。”曹主任的脸“呱嗒”一下拉下来,将护士长叫到门口压低嗓音说:“废话!出院!”
  曹主任只用四个字就处理了护士长看来很棘手的事。
  护士长走了,笑容重新回到曹医生的脸上,曹医生竖起她修长的食指:“聂大爷,今天给您换个方儿,加一个血浆。这东西缺着呢。”爸爸无语,只有花篮里的花儿独自吐着芬芳。
  我盯着那些花,康乃馨,百合,非洲菊,富贵竹,中间一朵红牡丹争奇斗艳,艳得失真,用手摸摸,果然,被众鲜花包围着的是朵绢牡丹!我说呢,深秋里怎会有自然开放的牡丹花?有也是花妖。
  待到小刘护士来换瓶的时候,不等她递给我微笑,我就让她把花篮提走了。可那只绢做的红牡丹被我留了下来,刚好插在窗台上空着的石膏花瓶里。
  寂寞的空花瓶一天天热闹起来,爸爸的病却不见一丝儿好转。
  ……
  阳光依旧,花儿依旧。
  爸爸的生命长度却敌不过一朵绢做的牡丹。
  当曹医生踩着崭新的阳光提着花篮笑盈盈地来到病房时,爸爸已经奄奄一息,他努力地睁了一下眼,然后闭上,离开了这个满是鲜花的世界。
  曹医生尽情挥洒她的悲伤的时候,我在医院门口的花店里打公用电话。付费时听见老板娘吩咐正在剪花的小姑娘:“记住了,小刘再来送花,少给她十块钱。好好一篮花,把个牡丹给留下。本来这些人买花就不花自己的钱,人情白赚半道上还有小动作,下作……”
  在老板娘的骂声中,我明白了这些鲜花每天都有个周转。但我还搞不清“下作”的含义以及买花不花自己的钱花谁的钱。
  回到病房,曹医生早已不在。
  花谁的钱?我问爸爸,爸爸无语,只有花篮里的花儿吐着芬芳。
  因为有担保,过了些日子我才去结算。在护士站遇着护士长,她告诉我曹主任调走了。本来因业务量完成得好已经提了副院长,结果因账目上的事情被人举报,她才不情愿地走了。
  停了一会儿,我才说:噢。

青龙偃月刀

作者:陆  波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 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还有“双龙出水”、“月中偷桃”、“哪吒探海”等刀法,更是不可错过的享受。气脉贯通和精血涌动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搡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个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须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儿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叫花子那流浪仔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儿。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啊。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的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一只“仓鼠”的命运(读史随笔)

作者:陆  波

      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了取得一官半职而殚精竭虑、奋斗不止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斯,出身于地主阶级的下层,实际上是一介平民。他少怀大志,认为“地位卑贱是莫大的耻辱,政治穷困是莫大的悲伤”。为了摆脱穷困的处境,他煞费苦心,经过几十年的挣扎与努力,终于成了秦朝的丞相,权倾一时,极尽荣华富贵。他曾协助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位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李斯才华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实力派作家,他的《谏逐客书》既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优秀文学作品。所以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还帮秦始皇统一了文字,鲁迅先生说:“李斯在文字史上是有殊勋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凡的人物,却落得个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下场。不免使人慨叹人生之无常。
  《败鉴》一书把李斯作为典型的失败之鉴,说他的悲剧,在于他贪恋富贵。在我看来,李斯之败不在于他追求荣华富贵,事实上,他的最终失败,在于他的道德品质的缺失。纵观古今中外,人有才无德可以得势一时,但不会得势永久,这是历史的铁律。李斯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文人型的小人。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官本位,人的自身价值用“官”这把尺子来衡量,官大的大贵,官小的小贵,无官职的低贱,因而读书人十有八九把当官作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所谓“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官位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实惠也是明摆着的,任何人也否认不了。
  李斯关于“仓鼠”和“厕鼠”的联想,无疑是符合事实的。据说有一次,李斯看见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居无定所,又时常受到人和狗的惊扰,整天惶恐不安;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享用不尽的粮食,住的是宽敞的地库,不会遇到人和狗的恫吓,总是自由自在,快乐无限。“仓鼠”和“厕鼠”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和遭遇使李斯想到,人的尊卑与贵贱、贫穷与富有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就如“仓鼠”和“厕鼠”一样。
  按说,李斯的联想不无道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本位”色彩浓厚,人的地位高低决定着人的命运好坏。就是现在,我们也得承认,社会地位这个东西对人的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我们还不是锲而不舍地寻找它,为它而奋斗?
  我想,李斯对自己地位的不满是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的。他后来拜荀子为师,勤奋苦学,这也是一种上进的表现;他抓住机遇,帮助秦王赢政统一中国, 也显示了他的雄才伟略。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奇才,也是一个文学大家。然而,他的道德品质上的先天不足及至后天的进一步的滑坡为其走向毁灭埋下了祸根。
  道德优劣、品质好坏,对于那些老谋深算的政客来说,平时很难体察出来,因为在不涉及个人重大利益时,他们往往表现得谦和友善,看上去大家都如圣人一般彬彬有礼,和睦相处。然而,当涉及个人重大利益时,他们会毫不手软,甚至刀兵相向。李斯嫉妒并害死了老同学韩非,使他的卑鄙小人的本性暴露无余。韩非也是荀子的学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王政曾经读过韩非的《孤愤》、《五蠹》等文章,对他极为敬佩,感叹地说:“太好了,如果我能见到此人,跟他交往,那真是死而无憾。”后来韩非到了秦国,他给秦王上书说:“现在秦国地方千里,雄师百万;如果你听我的话,就可以一举灭掉六国,征服天下,否则,可以砍掉我的脑袋。”可惜,韩非太正直了,他虽有破六国之计千条万条,可保护自己的计策却给忽略了,以致锋芒太露,引起李斯的嫉妒。
  这时的李斯,完全是一个恶毒的小人,于是在秦王政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总是替韩国着想,不会真心为秦国出力的。”结果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便把韩非关进了监狱,李斯趁机迫使韩非自杀,最后,韩非以生命的代价悟出一个道理,对士人最大的迫害,是来自那些贪权保位的士人。后来,秦王政发觉自己错了,准备下令赦免韩非时为时已晚了。
  我时常想,假如李斯和韩非联手扶佐秦王,未必得不到富贵,说不定,在关键时刻,可以防止赵高之类的奸邪之徒的迫害。而李斯如此残忍、丧心病狂地害死了与自己无冤无仇而且有同窗之谊的老同学,他后来的结局莫非是一种报应?
  李斯出身于知识分子。史书说他“青年时正直、上进、好说”。对此,我不持异议。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有正直、善良、追求真理、主持正义的品性。然而,有一些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一旦进入官场,却莫名其妙地丧失本性,成为私心极重、恶毒无比的官僚。他们的人格扭曲,心灵变黑,反过手来,残酷地迫害自己原来的同类——知识分子。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由李斯首先提的建议。他写了有名的《焚书议》,秦始皇很欣赏,于是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把秦记以外各诸侯国史书和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通通烧掉。并于公元前212年,又把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全部在咸阳附近活埋。此举残忍到极点,也愚蠢到极点。如果李斯嫉妒韩非说明李斯是小人,李斯建议焚书说明他已成为封建专制的走狗,成为迫害狂、杀人狂,成为迫害知识分子的凶手。
  人生有时错误可以挽回,而有时,一旦错了便没有挽回的机会了。李斯最大的人生失败是助纣为虐,丧失了起码的做人立场,以致和奸邪之人同流合污。当时,秦始皇出巡到河北沙丘,突然病危,死前令赵高写一封诏书,让长子扶苏赶回咸阳办丧事,有意让他继位。诏书没发出,秦始皇就死了。其实,立长子扶苏为帝是顺理成章之事,不易引起动荡。可身为掌管皇帝玉玺和车子的赵高却心怀私心,想立与自己关系密切年幼无知糊涂的胡亥为帝。在此重大历史关头,李斯身为丞相,掌握着最高权力,本应从国家安危百姓太平着想,主持公正。然而他却抛弃了起码原则,同赵高共同扶胡亥上台,结果很快导致赵高作乱,诛杀了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及其弟弟蒙毅、右丞相冯去疾等,连坐者不计其数。秦始皇的20多个儿子和10多个公主也被杀,搞得宗室震荡,人人自危。而赵高更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此后,赵高设计杀死了李斯全家。此后不久,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很快土崩瓦解,成为有名的短命王朝。可以说,李斯,在秦王政统一天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他又亲自参与毁掉秦王朝江山的行动。可谓成也李斯,败也李斯。
  秦王朝已离我们远去了。那段历史离我们远去了。李斯远去了。然而李斯的荣辱却留给我们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李斯是很有才干、很有才华之人,然而,他的低劣品质却成为他致命的弱点,他帮助了小人,最后被小人所害。可谓自掘坟墓,咎由自取。


天堂的礼炮

作者:陆  波

      大地震即将降临的那个晌午,有条看家护院的土狗,一身纯黄毛,唯独尾巴尖上有两个白圈儿,所以主人叫它二花。
  二花忽见天地昏暗,轰声如雷,随即山动地摇,泥石流倾泻而下。二花拔腿就跑。它跑呀跑呀,一口气跑到对门的豹子岭,再回头一看:妈呀,主人家的小木楼不见了!主人一家老少6口全没了踪影,那山那路那树那水塘全都笼罩在浓浓的尘烟之中!
  对这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二花惊恐万状:老天呀!你这究竟是为什么啊?二花对着那乱石翻滚的屋基地汪汪直叫,一直叫到声嘶力竭,也没能把主人叫出来!
  之后,二花就成了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流浪在这片荒山野岭之中。
  ……
  蓦地,二花听到前面似乎有人呻吟,它赶紧跑过去,见是一位老太太躺在乱石堆里。泥石流埋没了老人的下半身,特别是两块巨石卡住了骨盆,使她无法动弹。万幸的是她的上半身露在外面,双手还可稍微活动。
  二花初见这位老人,还以为是主人家的老奶奶,不由惊喜万分,可临近一看,发现她不是自家的老奶奶,便打算离开。然而,它刚走几步,便听到老人一声痛苦的呻吟,便停住了脚步。随后,它对着山垭口“汪汪”直叫。它是想远处的人们听到它的呼救声后,来救助这位被巨石压住的老人。可是地震灾害发生后,这一带发生了泥石流,死伤极其惨重,幸存者都转移到山外去了,根本就不可能有人听到二花的呼救。
  时间一天天过去,老人的生命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二花一直守在老人身边,时而帮她舔舔干裂的嘴唇,时而帮她舔舔脸上的淤血……
  熬到第三天,粒米未进的老人虚脱了,仿佛有一只手抓住她的腿,往地狱里拖着。老人有气无力地呻吟着:“嗯……嗯……饿哩……”二花似乎听懂了老人的呻吟,爬起来就跑,隔了两袋烟的工夫,它又跑回来了,而且还衔来了两个嫩苞谷,放在老人脸边,“呜呜”地叫。老人好不感激,津津有味地嚼完了两个生苞谷,觉得不再那么饿得发慌了……
  在生与死的煎熬中,老人度过了四天、五天、六天……二花不知从哪里衔来那么多青涩的瓜果,有毛桃、青李、菜瓜等等,放在老人身边。这些瓜果,不仅给老人提供了食物,还提供了水份。
  一直熬到第九天,二花眼前一亮:山垭口走过来一队解放军官兵!二花便对着他们“汪汪”直叫,但解放军官兵并没有理会它的叫声,继续往前走。
  二花急了,冲过去,把队伍挨个儿打量一遍,尔后咬住了赵排长的裤腿,就往山上拽。二花通人性,而且极其聪明,在这十多人的队伍中,它准确无误地咬住了指挥官——赵排长的裤腿!
  赵排长曾训过军犬,略知“狗意”,知道这只灵犬是拽他去救助它的主人。不过,赵排长只猜对一半,救人不假,但不是二花的主人。赵排长果断地一挥手,命令道:“大家跟我上!”
  二花一直把赵排长他们带到老人身边。赵排长指挥大家火速搬开巨石,从碎石中刨出老人,抬上担架,飞快地朝医院奔去。二花这会倒真把老人当成了主人,恋恋不舍,紧随其后……
  老人被送进医院重症观察室。二花自然进不了重症观察室,只好守在医院门口等候。经大夫检查,老人身体无大碍,头脑清晰。老人还将儿子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护士,护士很快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医学专家断言:如果没有二花的帮助,老人不可能创造出被埋216小时仍然存活的生命奇迹!
  这时,两位荷枪实弹的武警从医院门口经过,发现了二花,略一迟疑,便去了院长办公室……
  随后,值班的王护士匆匆进了重症观察室,对老人说:大妈,那条救过你命的狗,还一直守在医院门口。因为抗灾指挥部为防止瘟疫传播,已下达了“打狗令”,枪杀那些无人领养的流浪狗。那两位巡逻的武警,就二花的生存问题,现正在和院方交涉呢。
  因为王护士曾被二花救人的故事所深深感动,所以一再为它求情:“大妈,只要您同意领养它,就可救它一命呃。”
  老人一副哀莫大于心死的模样:“这狗不是俺家的,更何况俺家房子没了,粮食没了,叫俺咋领养啊?”
  “是啊,”在老人身边的儿子补充道,“俺妈向来不喜欢狗,她从来就不养狗呃。”
  在场的医护人员面面相觑!
  ……
  蓦地,医院门口传来一声清脆的枪声:这是天堂欢迎二花的礼炮!



我们那些不体面的亲人

作者:陆  波

      一上班,人都到齐后,坐在我对面的小从站起来说,中午请大家赏光一起吃顿饭。男同事嬉笑着追问缘由,是不是有什么喜事了?小从笑笑,那是当然,我娘来了算不算?男同事愣了半天,不停地点头说,算!算!
  难怪他会发愣,这还是第一次有同事因为母亲的到来而请客。小从家在偏远山村,小姑娘倒是争气,读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了这份说起来还算体面的工作,她从没掩饰过自己的出身,喜欢说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快乐往事,最常说的人,是娘。
  但到底还是有些好奇,我小声问她,为什么妈妈来了要请大家吃饭啊?她还是笑,说,我一直让我娘来,她终于来了,我想让你们见见她啊,我娘那么好,谁见了都会喜欢的。
  竟然是这样的缘由。
  下班后,一行人便去了不远的一家饭店。十几分钟后,小从把她母亲从住处接了过来。很土气很难看的一个农村妇女,皮肤粗糙,眼神混浊,身形微微佝偻,一条腿微微跛着,看上去似乎很老了。衣服是新的……出于礼貌,我们跟她打招呼,喊伯母。她应着,笑,口中不知道喃喃说着什么,地方口音实在重,听不太明白。
  小从却不觉,服侍皇后一样,搀着母亲的胳膊,把她按到中间的正位上,说,娘,他们都是我同事,不用太客气,都当是咱家的孩子。我们跟着附和地笑。然后小从点菜,边点边说,其实没啥好吃的,娘,比您做得都差远了,咱家那饭才叫好吃。然后又冲着我们说,我娘最棒了,什么都会做,娘好看,是村里最好看的女人……说到这儿,小从的母亲打断她说,这丫头,又瞎说,也不怕同事笑话。谁瞎说,我就觉得您好看,小从说着转着圈看听得一愣一愣的我们,问,你们说我娘不好看吗?
  好看!小从笑了起来,就是嘛。一顿饭,在小从和母亲的嬉闹间吃得别有感觉,看年轻美丽的小从,拥着那个老而丑陋的农村女人,那种无所顾忌的亲密亲近,心里忽然泛起一丝羞愧。和小从的家庭相比,我还是一直没有邀请过父母来这个繁华的大城市。他们都是太普通的工厂工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母亲还下岗了,有时去做钟点工……说实话,他们这样的身份,因为不体面,让我不想摆到我今天的生活中。
  而那个下午我看到渐渐沉默下来的,并不是我自己。我知道开始起哄的那个同事,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有个智力低下的哥哥。而那个刚上班不久的女孩,某天介绍来投奔她的落魄的姐姐说,是个邻居,眼神里的躲闪让人不忍揭穿……
  我们也许各自都有不体面的亲人,在很多时候,我们遮遮掩掩,不想把他们带到生活中来,甚至连他们的爱都抹去。原来这是我们自己内心卑微,是我们把自己生命中最宝贵和最值得骄傲的情感委屈了。
  

俄罗斯总统的少年时代

作者:陆  波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尽力表现很好。他本来以为父亲会送给他一条牛仔裤作为生日礼物,可是,事实却让他备感失落和痛苦,甚至愤怒。在圣彼得堡,男孩子从16岁就意味着是成人了。而16岁生日这天,父母一般都会送孩子一份他渴望的礼物,来作为成人贺礼。没有得到牛仔裤的杰斯觉得在父母心中他丝毫也不重要,被轻视和被抛弃的感觉让他流下了眼泪。杰斯的心思,父亲是明白的。他给杰斯的解释是:一条真正的Levis牌牛仔裤价格高达500卢布,而他的月工资只有200卢布。如果买了一条牛仔裤给杰斯,全家人都会因此受穷受苦一段时间。而他又不愿意去买一奈价格便宜但质量低劣的冒牌牛仔裤送给杰斯,尤其不愿意在杰斯16岁生日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当生日礼物送给他。
  对于父亲的解释,杰斯根本无法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他用眼泪和脸上的表情无声地表达着自己的抗议。父亲并没有安慰他。相反很严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此时的心情,但别指望我向你道歉。我没有错,只是没有能力满足你的愿望而已。从今天起,你就是大人了,不要轻易掉眼泪,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或许你认为我不是个称职的父亲,那我希望你以后做一个出色的父亲,不要把你现在所承受的痛苦传给你的孩子。”
  “我一定会比你做得好,将来我要做了父亲,我会送他无数条牛仔裤,会满足他所有的愿望,我会让他因为我感到骄傲。”性格倔犟的杰斯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这些话来。
  “很好,我愿意将你说的这些话看成你的成人宣誓,但愿你不要忘记它,最好铭记在心里。”父亲说完这句话,就去上班了。杰斯站在原地,久久地咬着自己的嘴唇。
  虽然是父亲强行把杰斯气愤之下说的一番话看成是他的成人宣誓,但杰斯接受了。他赌气要证明给父亲看,虽然,仅仅16岁,他就发誓将来要做个有成就的人,有成就的父亲,让自己的孩子以自己为骄傲。当然,他知道这需要异常的努力。他瞒着父亲,到一家机械修理厂打零工,天天冒着被机械弄伤的危险,在那里他赚到了20卢布。对于平时口袋里只有半个卢布(50戈比)或者1个卢布零花钱的他来说,这简直是笔“巨额财富”。他拿着钱跑到商场,牛仔裤的柜台很少有人光顾。他偷偷地看了看标签,最便宜的也要480卢布。他吐了吐舌头,在那一刻,他也理解了父亲的苦衷。
  高中毕业后,许多要好的同学去工厂做了工人。这样能减轻家里的负担,也有份稳定的工作,可以真正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杰斯却执意要去读大学。在他看来,要想改变命运,有光明的未来,读大学是他唯一的捷径。杰斯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要做一个有成就的人。所以,他坚定地要读大学,无论多难都要读。上大学时,杰斯因成绩优异获得最高奖学金,但是钱仍然不够。为此他经常利用暑期勤工俭学,到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到300卢布;而开学后,则会找份清洁工的工作。无论多苦多累,杰斯在学习上从来没有丝毫的懈怠。靠着半工半读,他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既要打工赚钱,又要学习成绩出色,杰斯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从读大学开始,他几乎很少能睡个痛快觉。在他们那一届的博士生中,身高仅1.62米的杰斯被导师称为“身材最矮但最能吃苦的学生”。
  这个叫杰斯的孩子现在的名字是:梅德韦杰夫。2008年3月2日,他胜利当选为俄罗斯新一届总统。在大选结果揭晓的当天晚上,43岁的梅德韦杰夫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给圣彼得堡的父亲打了电话,幽默地说:“你现在去问问我的孩子们,看看他们是不是为自己的父亲而感到骄傲。顺便说一句,我也和他们一样。”当年的杰斯早已经理解了父亲。在他看来,16岁生日那天,父亲其实给了他最好的生日礼物——奋斗的最初动力。
  出身无法选择,贫困不是抱怨的借口,也不是沉沦的理由。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有成就的父亲,那就去努力做一个有成就的父亲。不把自己曾经所吃过的苦传给孩子,爱也足以成为一个人去奋斗的动力。

贝尔是个门外汉

作者:陆  波

      1862年,贝尔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选择语音学作为自己的专业。1967年,他又进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学。两年后,他被聘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
  有一天,贝尔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了一些有关电学的知识介绍。于是,他突发奇想:根据电学的原理,也许可以实现让距离遥远之人进行通话的梦想。实现这个梦想的工具,可以叫电话。
  贝尔的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甚至遭到了不少专家的嘲笑:“通过电来进行远距离通话,那只是天方夜谭,白日做梦,根本没有可能实现。”“他是个连最起码的电学知识都没有的门外汉,怎么可能成功?”“即使真能发明电话,比他专业知识多的人不计其数,怎么也轮不到他的头上。”
  但贝尔是个不信“邪”的人。他坐上火车,赶到首都华盛顿,专门拜访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当他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构想后,得到了亨利的肯定和鼓励。亨利说:“从原理上讲,你的这种思路是可行的。你已经有了一个伟大发明的梦想,那就大胆地干吧!“
  贝尔面有难色地告诉亨利:“我不是学电的,可以说不懂得电学,是个门外汉。”
  但这位物理学权威却只说:“那你可以去学啊!”
  是啊,不懂电学,可以去学。有了亨利的鼓励,贝尔更加信心十足。他辞去了教授职务,一心扎入发明电话的工作中。他一边认真学习丰富的电学知识,一边刻苦实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电话。那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预言:“我知道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知道一个巨大的成功马上就要到来了!朋友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就能互相交谈的日子即将开始了!”
  在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波士顿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从此,世界进入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新时代。很难想象,这个当今应用最广、价值最大的发明之一,竟然出自一个非专业人士之手。
  其实,很多重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是由非专业人士实现的,都是由看来最不可能成功的门外汉发明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使建设高楼大厦成为可能,并直接影响到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它的发明者,竟然是法国的一个花匠;安全剃刀给全世界的男人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而它的发明者吉列,当初只是一个推销员;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在大学学习的专业也并不是天文学……
  像外行一样异想天开地梦想,加上像专家一样实事求是地实践,这也许就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飞翔的翅膀

作者:陆  波

      十六岁,她念初四。惧怕物理,老考不好。物理老师大怒,命她擎了自己的考试卷子,在班上游走。一圈一圈走下来,她的自尊,被碾成碎末。从此惧了上学,收拾书包走人。
  她在我跟前说这段往事时,是笑着的。她的笑容,一直很灿烂。我却听得心疼。我想起三毛,同样的境遇,三毛的数学考试不及格,老师在三毛脸上用毛笔画了圈,让她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示众。结果,三毛从此患了自闭症。经年之后,提起往事,三毛还是心有余悸。
  她不同,她的性格里,更多的却是果敢。她没有患上自闭症,她走上了一条自立的路。小小年纪,去饭店给人端盘子,这一端就是一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意经。适逢家乡新建开发区,她在开发区租了房,自己开店。小店被她经营得红红火火,引起了当地电视台的注意,电视台特别报道了这个自强不息的小姑娘。她的人生,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肯定会花开繁盛。
  可是,她偏偏爱好文学。只念过初中,却拿起笔来写小说。难说当时她是一种什么心理,或许,是为了排解生活中的烦和恼。或许,是不想让自己的青春消耗在凡俗里。她前后花费四年时间,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多梦季节》。这一年,她二十岁。
  她把写好的小说,给一家出版社寄去,心里也没抱太大希望。在她,只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放飞。放飞出去了,她的心事,也就了了。
  不久之后,出版社却打来电话,说她的稿子,过了终审,准备出版。当那边得知她仅仅是个初中毕业的小姑娘时,惊诧万分。惜才的编辑问她,你愿意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小地方吗,想不想走出你的家乡?
  她第一次慎重地考虑将来。将来,也许她会成为腰缠万贯的商人,嫁一个男人,安稳地过一生。可是,她的梦想不是这个,她决定为她的梦想孤注一掷。在出版社的推荐下,她只身一人,去了鲁迅文学院学习。这时,前途对她来说,是茫茫复茫茫。世界真大,她不过是万顷碧波上一枚飘浮的叶,飘向哪里靠岸,是个未知数。
  在鲁院,她拼命汲取知识,读书,写作,没日没夜。在那里,她又写出一部长篇小说《雨后的阳光》,被出版社隆重推出。
  这样安静无忧的日子,很快被打破,她毕业了。摆在她面前的,是很现实的生存。多少人成为京漂,转头是空。她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孩子,要想在北京城捡拾她的梦想,难。再加上这时的她,囊中羞涩,当初开店所赚的钱,除去上学所用,已所剩无几。去,还是留,已是无可回避的一道选择题。若回去,她可以再创生意的辉煌,锦衣玉食地过着。但最终,她选择了留下。
  吃的苦,不必说。几番碰撞之后,她硬是凭着一股闯劲,进了媒体圈,做了一名娱记。后来,她应聘到《现代教育报》,做编辑、记者,成了《现代教育报》很厉害的一支笔,出版了教育专著《精英之门》。这期间,她获奖无数。现在,她已在北京买下两套房,凭借她的一支笔。
  她说,我的梦想还没完呢,我要带着我的笔,走遍万水千山。她站在我跟前,张开她的双臂,仰天欢笑,目光放逐得很高很远。
  我想,如果有一天,这个叫解淑萍又名解小邪的小女子,突然从南美洲给我发来信息,我一定不会诧异。因为在她身上,永远洋溢着一种活力———只要给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它总能到达它应到达的地方。这对飞翔的翅膀,一个叫坚持,一个叫努力。


坏牌不一定会输

作者:陆  波

      比尔·波特出生的时候,“顽皮”地“跳”到了地上,摔坏了左脑,使他的右半个身不能“顺从”地听他使唤,右胳膊基本是摆设。且走路的样子像只虾,前弓着身子一跳一跳的很滑稽。
  小时候,妈妈教比尔玩“小鸡快跑”、“首位相连”的扑克游戏。可是常常,比尔拿到的牌很糟糕,多是“汽车号码”。一来二去的,他失去信心,不愿意再打了。可是妈妈告诉他,如果将坏牌,巧妙地组合、运用起来,一样能打赢。比如小鸡快跑的时候,妈妈出一个红心A,他可以用3个小三“拦截”她,妈妈出一个大毛,他用4个小4合起来“包围”她。首位相连更是有意思,有时比尔打出一张小3,然后一张一张接着打,不一会又会出来一个小3,赢回妈妈好多牌呢。就这样,比尔越玩越有信心,不管抓到再差的牌,他都用心地打下去。
  比尔到了上幼稚园的年龄,妈妈笑着告诉他,其实,他总抓坏牌,是因为她刻意把大牌藏了起来。比尔傻傻地问:“这是为什么呢?”妈妈说:“比尔,我的孩子,你和那些健康的孩子比起来,可能是一副糟糕的牌,但你知道,坏牌不一定会输。是不是?”
  比尔牢记妈妈的话,用左手学会了写字、手工、画画、投篮……一点都不比别的孩子差。高中毕业后,比尔应聘进了世界知名的奥特金斯日用品公司,成为一名上门推销员。他每天早早起床,带上妈妈做的三明治,坐几站公共汽车,到附近的切斯特大街推销。
  他挨家挨户摁响门铃,礼貌地脱帽,微笑着对主人说:“早上好,我可以耽误您……”可是,往往不等他说完,门就粗暴地撞上他的鼻尖。那个沙发上满是油污的琳娜太太,更是对他冷嘲热讽,甚至还放狗咬他。一星期下来,比尔没有做成一单生意。公司老板要解雇他。比尔说:“我相信我能做好!请再给我一星期的时间。”
  又一个工作日,比尔吃了一上午闭门羹,肚子还是饿得咕咕叫。心灰意冷地坐在路边的长椅上,无精打采地拿出妈妈做的三明治。突然开心地笑了。妈妈用红色的番茄酱,在三明治上写道:“坏牌不会输!坚持!”
  吃完午餐,比尔精神抖擞地再次摁响琳娜太太的门铃,笑着说:“琳娜太太,您家的沙发太脏了。如果用我们公司的洗衣剂,它不但焕然一新,还能发出淡淡的清香。我现在就免费帮您洗。如果不像我说得那样,您放狗咬我好啦。”琳娜太太终于将信将疑地请他进屋。
  比尔一边帮琳娜太太清洗沙发,一边陪她闲聊。琳娜太太失落地说,她唯一的儿子远在意大利。这屋子里就她和一只小狗,零乱的像耗子窝。比尔真诚地说:“哦,琳娜太太,我以后每天都抽时间来看望您。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吩咐。”善良的比尔,打动了琳娜太太。琳娜太太买了他的产品。比尔开心极了,在院子里就迫不及待地大叫:“妈妈,我成功啦。我要请您吃烤乳牛。”
  一年后,比尔用他的耐心坚持、礼貌微笑、真诚善良,让切斯特大街的几千户居民,全都成了他的老客户和老朋友。1992年,22岁的比尔,以全年468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被奥特斯金公司评为“金牌销售员”。随着电讯行业的推广和发展,奥特斯金公司的新总裁取消了“上门推销”,而改成电话服务。但是比尔.波特坚持对他的客户“零距离”服务,他认为这样才能让用户对产品性能有足够了解、认识,做出正确选择。直到现在,比尔依然是奥特金斯唯一的“金牌推销员”(上门)。
  很少很少有人天生得到一副好牌。当我们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容貌平平,记忆欠佳,缺乏眼界和财力,甚至可能糟糕地面对伤残的器官时,请记住:如果手里拿到了一副不算太差的牌,我们一定要争取去赢。如果不幸摊上一副不能再糟的牌,我们也要耐心地把一张张没用的牌巧妙地打出去,或许最终我们还是能赢。坏牌不一定非输不可。要知道,诗人荷马是个瞎子。海伦·凯勒聋、哑、瞎,集于一身,比谁的牌都糟,但他们都没有输。


人类社会进步的足音

作者:陆  波

      40年,人类历史上短暂的一瞬,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在这个人类居住的地球上,除了战争、杀戮、罪恶,就是贪腐、欺诈、侵夺;当然,这一切,没有淹没人们追求正义、平等与民主、自由的呐喊之声。尽管真理的阳光时时被黑云吞没,尽管人类进步的路程荆棘坎坷,甚至有时出现大的曲折,但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她朝着光明目标的迈进。我们看到,一向以白人为尊的美国社会,在2008年总统竞选中跃出一匹惊世的黑马——黑人奥巴马,他的出现震撼了人类世界。从黑奴到总统,这意味着什么?当人们的选择,不再受肤色、权势和金钱所左右,当民众的心声得以普遍真实地表达,那是纯粹的信赖和由衷的需要,同时更是一种古老天道的回归——得道者多助。
  
  在人们的印象里,美国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国家。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美国也是一个保守的国家,有的时候还非常保守。
  就选举权来说,美国妇女在1920年获得选举权,基本上与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同步。与此同时,黑人的选举权仍然没有完全实现,直到1965年才加以改变。
  1963年,一直为民权而斗争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率领一支庞大的黑人队伍向首都华盛顿进军。在那里,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来到国家的首都是为了兑现一张支票。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拟写宪法和独立宣言的辉煌篇章时,就签署了一张每一个美国人都能继承的期票。这张期票向所有人承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1964年,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65年,美国黑人获得了选举权。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终年39岁。
  从那时起,马丁·路德·金的思想与革命先贤的思想一样,成为推动美国进步的力量。
  在美国,进步是艰难的,但进步的成果却不容易失去。当奥巴马出马竞选总统的时候,他面临的与其说是艰难,不如说是不确定。奥巴马来得太早了,人们不敢相信他真的可以获胜。
  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的社会没有割裂,变革成为共识。如果有分歧,只是在于变革程度和方式问题。在激烈的选战过去以后,美国没有敌对和仇恨,人们平静地接受选举的结果,勇敢地面对未来。
  当我第一次读到马丁·路德·金的讲演,激动难以言表。他说: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一个非正义和压迫的热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会改造成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会有所改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滔滔不绝地说什么要对联邦法令提出异议和拒绝执行——在那里,黑人儿童能够和白人儿童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行。
  我今天怀有一个梦。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我将带回南方去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从绝望之山开采出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把这个国家的嘈杂刺耳的争吵声,变为充满手足之情的悦耳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斗争,一同入狱,一同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有一天会获得自由。
  这样冗长地引用,是因为我没有能力从中提取要点。在激动之余,我多少认为这只是空泛的理想,是牧师优美的祈祷词。
  然而,在马丁·路德·金被暗杀40年以后,面对空前的经济灾难,美国社会没有陷入混乱。在共同面对挑战的时候,种族问题似乎不存在了。
  严格地说,马丁·路德·金和奥巴马都不算伟大的人物。在其他国家,不乏比他们更伟大的人。但是,人们不是让他们头破血流,就是把他们制成铜像,同时把他们的理想和精神变成了木乃伊。让马丁·路德·金和奥巴马,让曾经的微不足道者获得成功,并且记住他们,是美国的伟大。美国人崇拜过去的英雄,同时也不让华盛顿、杰裴逊、林肯和罗斯福遮住后来者的光芒。美国人享受言论自由,同时也不在公共场合贬损历史和现实中的伟人和英雄。
  美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家,也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国家。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国家,也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幻想和梦想的国家。
  从马丁·路德·金到奥巴马,这渐进的40年告诉我们,人类一切进步的梦想都必然会实现的,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就实现了!
  不幸的是,一些中国人学会了美国人对金钱的重视,却忽略了美国的理想、幻想和梦想。其中最没有出息的观点,就是躲避崇高了。没有梦想,或者仅仅有大学梦,汽车梦,住房梦和奥运梦,我们的生活迟早会成为噩梦。
  从马丁·路德·金到奥巴马,这渐进的40年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需要理想,需要务实的精神,需要渐进和积累,还需要勇敢地迎接突变。
  在中国,如果有人说,一个目标需要50年才能够实现,我并不反对。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明年或者后年有什么进步,并且确认进步不会被收回。如果是这样,即使等100年也是值得的。而按照一般规律,很可能用不了50年。
  我想,这就是从马丁·路德·金到奥巴马的40年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澳大利亚人的“公用”课本

作者:陆  波

      去年暑假期间,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儿子打来越洋电话,让我把小孙子送去插班读书。手续办得很顺,不久我们就成行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是个海滨城市,海洋性气候使得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即便盛夏也感觉不到酷暑难耐。儿子居住的社区很和谐,左邻右舍喜欢经常走动,关系很融洽。
  我到悉尼不久,就与一名叫依莲的老太太熟悉了。凭着在中学教了多年英语的基本功,我与依莲进行交流还是不难的。一来二去,竟成了好友。在攀谈中我得知,依莲孙女就在我的小孙子准备插班的那个学校读高一年级。知道这件事后,我打起了算盘:根据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何不向依莲的孙女借一套她上学年用过的课本?这样可以先让小孙子预习预习,使他在开学前就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感性了解,上学插班后就不至于跟不上教程了。
  没想到,第二天专门找依莲时,老太太却拒绝了我。理由是,澳大利亚的课本是不属于学生自己的。所有班级的课本都要一届一届地传承,直到不能用为止。她孙女上学期用的课本就是不知传了多少届的“公用”课本,而且按规定在放暑假前就交还学校。我将信将疑地回到家里,晚上对下班的儿子说起这件事。他笑着说:“这是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的,我忘了告诉您了。”
  开学后第一天,孙子回家后,我翻看了他的书包,果然都是“旧课本”。然而,这些不知经过多少学生用了多少年的“公用”课本,除了蓝色封面上有些沧桑旧迹,整个课本内页几乎是新的。可能书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前些年又插进一些活页,那几张活页新得就像才插进去似的。看着这些虽旧如新的“公用”课本。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经常听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学生读书“自由”度高,然而,许许多多身心活跃、好动好玩的学生,在“自由”学习中,对保护“旧课本”却表现出如此一致的自觉,实在令人惊奇!我问孙子:“老师发课本给你时,有没有特地对你说了什么?”孙子告诉了我老师说的话,竟是那样的简洁明了:“让你下届学生对你的信任,从给他一本虽旧如新的‘公用’课本做起。”没想到,“公用”课本中竟有人际互信伦理!澳大利亚学校实行“旧课本”举措,竟有对学生进行为人诚信的教育奇效!
   此后的一些日子里,依莲老太太还是经常来串门,我与她谈起了“公用”课本的事。她对我的惊奇反倒感到了惊奇:“这有什么好赞叹的?我们学校的孩子都是这样的。面对上届学生传下来的新新的‘旧课本’,谁还好意思不爱惜它?”小孙子对待“公用”课本的态度,也让我感喟不已。过去在国内读书时那种理所当然、大大咧咧、对课本命运毫不在乎的动作,不知不觉中已离他而去,代之以读书时先洗手,然后才轻轻地小心翻看书页,仿佛对待一样珍贵物品那样,对“公用”旧课本呵护有加。都说环境能改变人,在澳国学校珍惜“公用”课本的大环境影响下,小孙子真的变了个人。
  澳大利亚的“公用”课本举措,原意出自“环保”考虑,但在实行这一法定做法时,却自然而然地对学生从小就进行了人际诚信的伦理文化熏陶,进而建设出宝贵的校园人际诚信文明。随着“公用”课本届届相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诚信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借此,澳国从小就培养出国民对人际诚信文化的尊重和自觉,训练出国人的人际关系道德理性,即无论如何是不应该也不能去干诸如损坏“公用”课本之类对人际诚信文明“越位”的错事的。回国后,我不止一次对人谈起澳大利亚“公用”课本中的诚信伦理,并且以为,澳国以此为基础工程建设“人我互为”诚信社会的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点读
  来到澳洲,不仅可以体会到环境保护的成果,即使一本普通的学生课本,都可以让你领略那里优秀的人文理念,诚如文章所说:“人我互为”的诚信社会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



“食物银行”帮我渡过难关

作者:陆   波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没有房子、车子,薪水微薄,妻子要照顾刚出生的女儿,无法出去工作,生活非常拮据。社区为我家申请了食品券,每月可以免费获得400多美元的食品。可到了月底家里的境况还是捉襟见肘,房东杰克先生告诉我社区附近有一家食物银行,可以到那里领一些生活必需品。
  到了食物银行,工作人员给我一张“家庭状况表”,只要如实填写,就可以当场得到领取食品的红色卡片,不需要出具各种证明。填完表后我就去领食品,食物银行里有面包、西红柿酱、薯片、饼干、水果、蔬菜等,基本可满足日常生活。我还欣喜地发现这里连婴儿奶粉都有,真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食物银行里的食物虽然是免费供应的,但决非伪劣产品,甚至不少食品还很有档次,比如说顶级巧克力法芙娜,我在沃尔玛曾看到过,只是因为价格昂贵不舍得买,没想到在这里免费领到了。我领的这一大堆食品都在有效期内,只是离过期的日子较近罢了。工作人员说,即将过期的食品,在超市不好卖,老板就会捐献出来。当然这里也有生产厂家和个人捐献的食品。
  我害怕自己领食品时被熟人看见,总觉得会丢面子,可偏偏遇到了邻居汤姆,他是开着车来的,后备箱里装满了领到的食品。汤姆高兴地和我打招呼,说每月只有一次机会,让我多领一点。我很纳闷,前几个月汤姆还是小康之家,怎么一下子沦落到和我一样要吃救济了?他撇撇嘴说:“无力偿还贷款,破产了!”原来美国人不喜欢存钱,贷起款来却不顾自己的偿还能力,因此很容易破产,如果一下子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食物银行也为这些“负翁”提供了一个保障,至少不会挨饿吧!汤姆神秘地说,走进食物银行的美国人,不少都是曾经的大款呢!
  过了两年,我的事业有了起色,经济状况改善后,我就把那张领取食品的卡片退给了食物银行。以后的日子我经常给食物银行捐献食物,后来我得知,其实很多食物银行的捐献者都曾是食物银行的受益者。
  

生活处处有文章

作者:陆  波

编者按:
  青年朋友, 你是否也为作文苦恼过?其实,写作是一种快乐的情感释放。不会写,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了解作文是什么。不信,听一听这些文学泰斗们的启思之言,也许会让你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网上说土耳其人很爱喝咖啡,甚至能用剩在杯里的咖啡渣为喝的人算命。何止由咖啡渣能算命,古人说:“见微知著”,从许多微小的征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势,譬如有一派理论说掌纹会因为工具不同而改变,常拿毛笔的人,智慧线自然比较长;总持锄头、锤子的人,感情线又会比较直,看手相的人只是从那纹的情况来推想罢了。又有一派说法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经过千年万载演化至今的,所以从每样东西上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即使在溪谷里随便捡起一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
  上面这许多“见微如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
  举几个例子——
  现在我正伏案写稿,眼前看到一把美工刀,我可以写:“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作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至于旧式的刀片,则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锐利,就被抛弃。同样的道理,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它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这不是由小见大,从一把美工刀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吗?
  好!接着我又看见桌上的钉书机,也可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想:“钉书机具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钉书钉,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都是 因为他能像钉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徬徨,不犹疑,奋斗到底。”
  这样不是也从钉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了吗?
  提到钉书机,让我想到“圆规”,你也可以用圆规来“格物致知”——
  “小时候,每次走过电影院前的广告看板,上面有圆形的图案,父亲总会指着说:‘你信不信?在每个圆的中间,都能找到一个小小的洞眼,那是圆心,是画广告的人为了画圆,必须先固定的。有时候他们的圆规不够大,就先在圆心钉一根钉子,再拴上线,线的一端绑枝笔,拉着绕一圈,就能画出漂亮的圆。’
  听父亲说这话到今天,已经许多年了,但是每次我经过那样的广告看板都会想到他的话,还有他说的‘一个人作事要有计划、要有心,想画个人生的圆吗?先定下你的心!’”
  你说,这不是一篇既感性又寓理的短文吗?所以写文章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如我最近文章中所说的,多读书,而且从“人地事时物”的方向想,加上“格物致知”的功夫,一定能左右逢源。
  最后,让我举个自己在处女作《萤窗小语》中的文章给你看,那居然是我学生时代从标点符号里领悟的——
  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叹号”,更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
  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叹号;至于不如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说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我们怎样读名著

作者:陆  波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小妹妹(或许还有你们自己)的这段话: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
  我们要说的话——名作(经典)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经典)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维方式……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作(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作(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广西教育出版社此一举,无论从“教育”方面,还是从“出版”方面,都是抓住了要害,做了一件大事: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我们抓教育固然要关心改善教学物质条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人”,那我们就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而贻害子孙万代。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御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如本书点评者——他们大都是大学里的文学硕士与博士,算是你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导读),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名人谈写作

作者:陆  波

      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反映,一个学生纵然能有出色的文采,但如果认识水平较差,其文章充其量也只能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缺乏神韵。而学习研究名人文章与言论,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何塞·马蒂说:“我不是用学院的墨水写作,而是用我自己的血写作。”
  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
  契柯夫说:“请你尽量多的写,请你写,写,写——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
  雪莱说过:“虽说写作只花了六个月的工夫,构思过程却长达数年之久。”
  福楼拜说道:“有些夜晚,文字在我脑海里像罗马皇帝的辇车一样滚过去,我就被它们的振动和轰鸣的声音所惊醒。即使在游泳的时候,我也不由自主地斟酌着字句。”
  贺拉斯说道:“忧愁的面容要用悲哀的词句配合,盛怒要配威吓的词句,戏谑配嬉笑,庄重的词句配严肃的表情——神说话,英雄说话,经验丰富的老人说话,青春热情的少年说话——其间大不相同。
  高尔基说:”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型来——而这才是艺术。”
  屠格涅夫说道:“必须还得阅读,不断地学习,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不管怎样,要完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印象与虚伪。”
  列夫·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
  李渔说道:“开卷之处,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收场一局,即以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褶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脚。”
  歌德曾说道:“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最后还是引用果戈理的名言做结吧:“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


德国的“善良教育”

作者:陆  波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学会细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德国的中小学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讲座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做”——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破烂,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那个受辱的流浪者来家做客,大人们十分高兴地支持了他。
  
  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为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表现。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唾弃暴力
  
  对那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据悉,凡经两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小时候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也很难成为和平人士。
  一些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接触是明智之举,也许还可以防止德国重蹈历史覆辙!
  
  点读
  
  战争狂人——希特勒所造成的世界性灾难,那是个人独裁和军国主义共同酿造的恶果,并非整个日尔曼德意志民族的过错。二战以后,他们能从理性的反思中走出战争的阴影,不仅为德意志选择了光明幸福,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滴水之恩

作者:陆  波

      美国人乔治为妻子的怪病跑遍了全世界,却是久治不愈。十四年前,他听说中国的中医专治疑难杂症,于是便带着妻子来到中国。乔治为妻子看病,几乎花光了全部的家当,但既然来到中国,怎么也得请一个翻译。
  那时正值暑假,乔治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请了学生赵小宁。
  赵小宁是来自宁夏地区的一个贫困生,母亲又多年重病,他巴不得找个差事能挣点钱。有外国人找他,真是幸运。但谁想乔治因为没有钱,把雇用赵小宁的费用压得很低,赵小宁虽然接受了,但心里还是有几分委屈。
  乔治带着病中的妻子奔波于北京,每天都很辛苦。赵小宁不但要为他们做翻译,还要替他们挂号拿药排队跑路,非常琐碎。乔治不仅雇了一个廉价的翻译,同时还雇了一个勤杂工,真是一举两得。
  都说美国人有钱,但作为美国人的乔治却没有给赵小宁这个印象,出门如果不是特别的需要,乔治通常都是挤公共汽车。几天下来,赵小宁就看出,这个美国人其实没有钱。对此,乔治也很不好意思。
  赵小宁刚刚给乔治和他妻子做了几天翻译,一位同学便带着一个外国人风风火火地来找他,原来一个加拿大公司来北京谈生意,由于谈判项目增多,急需找两名翻译,报酬相当丰厚,同学让赵小宁赶紧辞掉乔治的事。
  乔治通过加拿大人和赵小宁的对话,知道了事情的大意,他只希望赵小宁在走之前,能尽快再给他找一名中国翻译,哪怕只会最简单的交谈。赵小宁抬头看着乔治,又看看他病中的妻子,半天都没有说话。最后,赵小宁回绝了同学和加拿大人的请求,他说他现在已经熟悉了乔治妻子的病情,如果换个生人,在与大夫的交流中,会对乔治妻子的病不利。乔治强忍住眼里的泪花,什么也没有说。
  暑假过后,赵小宁回到学校,乔治与他的妻子离开中国。第二年,乔治的妻子离开了人世,而乔治重新去照料他几乎倒闭的企业。
  三年过后,赵小宁大学毕业,奔波于找工作的艰辛中,两个月过去,班上的同学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着落。赵小宁与没有去处的同学终日惶惶,两眼茫然。就在这时,从美国飞来一封信,是乔治先生的。他说赵小宁的善良与为人深深打动了他,三年来他念念不忘。如今他的公司很快就要到中国办厂,需要一名中国方面的代理人,问赵小宁愿不愿意与他合作,报酬是每月八万美金。
  赵小宁万万没有想到,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会从大洋彼岸的美国飞来如此的幸运,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几年前,他做了一点与人为善的事,仅仅是付出了一点小小的牺牲,但上苍却为他带来了莫大的福音,简直就是滴水之恩,涌泉之报。
  激动之中,赵小宁感慨人生的戏剧性,也惭愧自己的当初。其实三年前,当同学找他去挣那份大钱时,他也动摇过,险些就离开了乔治先生。只是他想到了在宁夏老家病重的母亲同样时时面临着要有别人的帮助……他是把乔治的事与母亲的事联系在了一起,画了等号,是希望母亲能时时遇到好人,而自己先做了好人。是对母亲的关爱让他没有离开乔治,冥冥之中,他是在思念着母亲。
  事情是让人感动的事情,这既是赵小宁个人的福音,也是行善者的因缘。这里有没有因缘因果,无人能破晓。但就是因此,上苍却让他获得了如此大的回报。他由衷地感谢命运,同时也发誓,今后做人,更要友善和慈悲,哪怕滴水之恩,也要涌泉相报。


 

爱心天使的美丽

作者:陆  波

       傍晚,当黑夜欲把大地吞噬的时候,月亮公主摇摆了下手中的魔棒,撒下点点繁星,把梦想和希望又赐予了大地。小天使迪亚娜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降生在多灾多难的南美委内瑞拉的一个边陲小镇。
  小迪亚娜从小就像公主一样,俊俏得讨人喜欢。父母领着她走在街上,经常会迎来善良人们的接吻、拥抱。“妈妈,为什么大家对我那么友好?那么喜欢亲近我?”小迪亚娜不解地问。
  “宝贝儿,那是因为你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小天使啊,小天使谁都会喜欢啊!”妈妈解释说。“那我就永远做个小天使,让大家永远喜欢我!” 小迪亚娜兴奋地说着。
   但小迪亚娜还不知道,她所在的家乡,因权利争夺、贫富差距、邻国内战等因素变得非常可怕,凶杀、吸毒、卖淫……特别是绑架案,是全世界最多的地区,一年达到几千起。这一地区,甚至被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认为是世界上“幽暗的地狱”。
  不久,邪恶的魔爪向迪亚娜伸出,在她十岁左右的时候,她被绑架了。家里的人分外的着急,几乎筹措了所有的积蓄,但绑匪还是不满意。就在父母几乎无计可施、甚至绝望,每天都惴惴不安地担心绑匪会杀害女儿的时候,迪亚娜却平安地回来了。
  迪亚娜和妈妈说:“是其中的一个绑匪放了自己,他说自己像天使一样可爱和美丽,他不忍心再下手伤害!”
  这件事对迪亚娜的触动很大。面对人们的苦难和地狱一样的环境,迪亚娜有了新的想法,迪亚娜放弃了昔日的一些追求,开始了职业模特选美生涯。
  迪亚娜曾收到过无数类似的来信:一位自称是个饱受别人歧视的不幸者,他要报复那些伤害他的人,他准备好了一把手枪,十几发子弹,他要在傍晚太阳落下之后动手。他满带着仇恨和愤怒,准备实施他的计划,但就在去的路上,他在一个大幅的公益广告宣传画中看到了美丽如同天使的迪亚娜,和一则标语:远离暴力,让美常在身边!最后,他改变了主意,他宽容了一切……
  因着罪恶的一次次改变,迪亚娜浑身有了无尽的动力源泉,每次演出和比赛,她都非常地投入和敬业,她摇摆的裙裾如片片绽放的花瓣,她纤细的小手摆弄出的姿态,就如同口含橄榄枝从天国而来的白鸽……她的美倾国倾城,她的美带着善良宽容的力量。
  2008年秋,迪亚娜代表委内瑞拉,参加了在越南举行的第57届环球小姐选美大赛总决赛。最终,迪亚娜凭着真正的实力捧得了环球小姐桂冠。 迪亚娜面对其他79位参赛佳丽说:“曾经,在我的祖国,我遭遇过绑架。而且这种事情在家乡经常会发生,不管你有钱没钱,不管你是好人坏人,也不管你的政治立场。我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来这里,我是要向我的祖国,向这个世界一切灾难的地区,绽放天使的爱心和美丽;我要大声地告诉他们:停止你们的罪恶与暴力吧,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善良·丰富·高贵

作者:陆  波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唯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的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独处、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的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正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国12岁妈妈 怕当最年轻外婆!
找准动力,让孩子自觉完成家庭作业
流血的仕途——古时作官何其难3
我们的承受力如何让自己变得自信(二)
别让你的眼界和格局困住了孩子
丁克家庭最后都怎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