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陆波谈作文技巧

经典文学名篇解读

作者:陆  波

       另一曲舞蹈之歌  [德国]尼 采
  
  “最近我凝视你的眼睛,哦,生命啊:我看到黄金在你的夜色昏暗的眼睛里闪闪发光,——我的心由于这种快乐而停止跳动了:
  ——我看到一条金色的小船在夜色昏暗的水面上闪闪发光,一条下沉、浸在水里而又露出来招手示意的、金色的、摇荡不定的小船!
  你对我那痴迷于舞蹈的双脚瞥了一眼,欢笑的、若有所问的、使人要融化的、摇摇荡荡的一瞥:
  只要你用小手敲打两次响板——我的舞迷的脚就已经摇晃起来。——
  我的脚后跟抬了起来,我的脚趾聆听着,想理解你:舞蹈者的耳朵却是长在——他的脚趾上!
  我向你跳过去:你见我跳,就向后逃避;你那飞遁的头发的舌头就向我嘶嘶地吐了出来!
  我逃开你和你的蛇:这时你已转过半个身体站着,眼睛里充满热望。
  你用歪斜的眼光——教我走弯曲的路;在弯曲的路上,我的脚学会了诡计多端!
  我怕你走近我,我喜爱你离开我;你的逃遁诱惑我,你的寻求使我停下来——我苦恼,可是为了你,什么苦恼我不愿忍受哩!
  你的冷酷激动人心,你的憎恨诱惑人心,你的逃遁缚住人心,你的嘲讽——感动人心:
  ——谁不恨你,你这位大大的束缚者、纠缠者、诱惑者、探求者、发现者!谁不喜爱你,你这位无辜的、着急的、像疾风似的、有着儿童眼睛的罪人啊!
  你这位典型的难以控制者,现在要把我牵到哪里?你这个可爱的忘恩负义的野孩子,现在又弃我而逃跑了!
  我跟在你的后面舞蹈,我也追随着你的隐约的足迹。你在哪里?向我伸出你的手!或者单单伸出一只手指也行!
  这里有好多山洞和灌木丛:我们会迷路!——停下!站着别动!你没看到猫头鹰和蝙蝠刷刷地飞过吗?
  你这猫头鹰啊!你这蝙蝠啊!你想逗弄我吗?我们在哪里?你这样号叫和狂吠,是跟狗学来的吧。
  你妩媚地向我龇牙咧嘴,露出白色的小牙齿,你的凶狠的眼光从卷曲的鬣毛中间向我射来!
  这是越过种种障碍的舞蹈:我是猎人——你愿做我的猎犬还是做我的羚羊逃跑呢?
  现在,到我身边来!快点,你这凶恶的跳跃者!现在跳上去!再跳过去!——唉!我自己在跳时跌下来了!
  哦,你这高兴得忘乎所以者,瞧我躺在这里,求你可怜我!我真想跟你一起——走比较舒适的路!
  ——穿过幽静的、杂花盛开的丛林中的甜爱之路!或者沿着那边的湖岸:湖中有金色的鱼在游泳、舞蹈!
  你现在很累了吗?那边有羊群和晚霞:听着牧人的笛声去睡一下,不是很舒服吗?
  你是非常疲倦了吗?我背你去,你只要把手臂垂下!你如果口渴——我倒有些饮料,可是你的嘴不想喝!
  ——哦,这条该诅咒的灵活而敏捷的蛇,这个滑溜溜的魔女!你到哪里去了?可是我感觉到由你的手在我脸上留下的两块斑点和红色的污渍!
  老是做你的像羊一样笨的牧羊人,我真是厌倦够了!你这个魔女,直到现在,我总是为你歌唱,现在你该对我叫喊!
  你应该按照我的鞭子的节拍舞蹈而叫喊!我可没有忘记鞭子吧?——设有!”——
  (选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解读词 给自己加冕的人
  
  一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
  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耶稣被推上十字架前,人们用荆棘给他编织了一顶王冠,戴在他头上,借以羞辱他。耶稣却从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天起,就凭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博爱与悲悯,赢得了无数人的心。
  拿破仑凭着横扫欧洲如卷席的盖世功勋,蔑视一切。当人们都匍匐在神圣的教皇脚下之时,他曾傲慢地立于罗马教廷,视教皇如无物,在教皇的面前亲手给自己戴上了王冠。
  尼采呢?他以诗人之名、思想家之名,用文字、用诗篇为自己实现了加冕礼。
  读懂了尼采的《另一曲舞蹈之歌》,你就能读懂尼采的生命观,读懂他的价值观。
  
  二
  尼采于1844年生于德国的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家庭教师,并享受着普鲁士国王庇护的优宠。
  不过,对于一个执著于追寻生命意义的哲人来说,生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家庭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尼采之前,大思想家康德已经向世人宣告人们无法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哲学家叔本华更是陷入了悲观厌世的泥淖。对于一个视宗教信仰为生命前提的欧洲人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感伤、绝望的精神迷雾弥漫着整个欧洲。
  信仰之柱动摇了,没有了上帝的生命之旅,难道就不能赋予它意义了吗?
  《另一曲舞蹈之歌》就是尼采的生命沉思曲,也是生命的赞美歌。
  
  三
  《另一曲舞蹈之歌》选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本为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建人,中文的译名为苏鲁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代自己立言,表达他的哲学思想,阐述他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实际上就是“尼采如是说”。
  与其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著作,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散文诗集。尼采曾不无自嘲地说:“我用比喻说话,像诗人一样一瘸一拐,结结巴巴,真的,我还不得不当个诗人,真使我惭愧!”
  因此,《另一曲舞蹈之歌》,既是一位哲学家思想火焰的跳动,也是诗人尼采笔下文字的舞蹈。
  
  四
  《另一曲舞蹈之歌》将生命比作魅惑力极强的魔女,充分表达了尼采对生命的挚爱。
  你看:那象征着生命的魔女只要用小手敲打两次响板,我的脚步就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随着魔女的节拍不由自主地应声起舞,不正是象征着我对生命力必须充盈的渴望吗?
  你看:魔女即使在我的前面,像希腊神话中的魔女墨杜萨一样,头发吐出蛇的舌头,我也要紧紧地将她追随。多妙的比喻啊!古希腊神话中,魔女墨杜萨头上没有头发,却缠绕着许多条蛇。尼采巧妙地将它化用,说明人热烈地追逐生命时,生命往往会露出可怕的恐怖形象。
  你看:这里有很多“山洞与灌木丛”,“我们会迷路”,这分明也是比喻与象征。尼采意在表明:过分深究生命,过分地像叔本华等哲学家那样在阴惨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世界里探究,就会迷失生命的方向。
  你再看那狗:狗对于尼采,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尼采童年时,当他的父亲跌倒而死时,尼釆曾听到一阵惊人的狗叫声,结果发现父亲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了。狗在这篇散文诗中,也是一个意象。狗“妩媚地向我龇牙咧嘴”与射来“凶狠的眼光”,是无情而残酷的死亡之神会对每一个人发出邀请的象征。
   五
  人的肉身必朽的现实,让人往往生发出人生虚无的感伤,难道因为“人生如梦”、“人生如过客”,就消极厌世地、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吗?
  尼采的回答是,要让自己成为“猎人”,让死神要么成为他的“猎犬”,要么成为他的猎物——“羚羊”,望风而逃。
  参悟了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尼采认为他要借用这短暂的一生让“死神”成为自己的朋友,好好地利用这一生短暂的时光,去创造、去赢得不朽。若能这样,“死神”在人的眼中就再也不会是可畏的、狰狞的怪物,甚至可以成为朋友了。
  
  六
  走在追寻生命女神的路上,人当然会跌倒。死神于是蛊惑“我”,诱骗“我”选择走一条“幽静的、杂花盛开的丛林申的甜爱之路”,选择观赏着羊群和晚霞,一边听牧人的笛声,一边恬然入梦的享乐之路。
  “我”没有被蛊惑,“我”坚定地加以了拒绝!在尼采看来,厌世主义不能体现人的生命的尊严,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同样也不能为人赢得不朽。
  
  七
  “我”继续走在追寻象征生命的敏捷如蛇的魔女的路上,但魔女却杳如黄鹤,不见踪影。这是生命的意义难以实现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底色虚无的象征。
  可“我”仍然抵御不住她的诱惑,仍希望生命女神能应和着“我”生命节拍的鞭子,翩然起舞。
  “我可没有忘记鞭子吧?——没有!”这是尼采对生命热烈而又感伤的咏叹,也是尼采不甘平庸消极地度过一生的宣言。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宣称自己要成为太阳,自己点燃自己的生命激情。他写作,他要让自己的思想不朽。他自信地认为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会成为“第五福音书”。
  鲁迅于《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确借尼采讽刺过当时的文化“送去主义者”:“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尼采在这篇文章中只是一个娄比的例子,至于这段话中鲁迅对尼采有多少批评的成分,值得探讨,要知道鲁迅曾一度是尼采的热烈的崇拜者。
  正因为如此,他宣称要催生“超人”,他要成为“超人”出现之前的“过渡者”。
  他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在呼唤具有强烈生命意志、具有充盈的生命力的“超人”,就是向世人宣称自己是一个“过渡者”的角色。
  
  八
  尼采太热爱生命了,但“思到深处人孤独”。1889年1月3日,寓居都灵的尼采,走到街上,看见一个马车夫在鞭打牲口,就哭喊着扑上去,抱住马脖子,从此他就疯了。病历记载:这个人喜欢拥抱和亲吻街上的任何一个行人。
  诗人死了,但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却被誉为“思想原子弹”,又被尊为“箴言体的智慧书”。
  且不说他的思想后来被希特勒所利用的事吧!提起这样的历史,就必须探讨尼采是不是法西斯反动思想家了,这样的探讨又必然回到我国六七十年代对尼采的政治批判之路上了。
  我们暂且只将尼采看作是一个生命的个体,当成是一个为自己寻求拯救之路的人生迷路者来解读。
  这样读尼采,你就会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人们检查在前线牺牲的德国士兵的遗物时,为什么会在他们随身携带的很少物品中,竞能发现不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为生命意义的探寻者。尼采是受欢迎的,也是值得尊重的。
  尼采用自己的文字,实现了为自己的加冕!

永远也不会老

作者:陆  波

       当一个91岁的老太太被问到,为什么她能活得那么长寿时,她笑着回答:“我想,上帝在考验我亲属的耐性。”
  何时才算老呢?在什么样的年龄,我们会放弃呢?
  在93岁的时候,英国著名的作家乔治,萧伯纳创作了《牵强附会的寓言》。
  在90岁的时候,西班牙的天才画家帕布罗,毕加索仍然在绘画和雕刻。
  在89岁的时候,美国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在纽约的卡耐基大厅演奏他最杰出的一场音乐会。
  在82岁的时候,邱吉尔完成了四卷作品《讲英语人们的历史》,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完成《我不能沉默》。 何时你才算老呢?只有到那天,你真的没有什么可以付出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的是:这天永远不会到来!
  

“树”题材散文阅读和写作

作者:陆  波

     “树”散文阅读
  
  [妙文览胜]
  
  例文一 三棵树  苏 童
  
  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然后绝情地抛下我,向北方疾驰而去。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其实,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人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唯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杯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
  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像许多人一样,成年以后我有过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我见到过西双版纳绿得发黑的原始森林,我看见过兴安岭上被白雪覆盖的红松和榉树,我在湘西的国家森林公园里见到了无数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珍奇树木。但那些树生长在每个人的旅途上,那不是我的树。
  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1988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果树对人怀着悲悯之心。石榴树的表达很热烈,它的繁茂的树叶和灿烂的花朵,以及它的重重叠叠的果实都在证明这份情怀;枇杷含蓄而深沉,它决不在意我的客人把它错当成一棵玉兰树,但它在初夏季节告诉你,它不开玉兰花,只奉献枇杷的果实。我接受了树的恩惠。现在我的窗前有了两棵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的树枝毫不掩饰它登堂入室的欲望,如果我一直向它打开窗子,不消三天,我相信那棵石榴会在我的床边、在我的书桌上驻扎下来,与我彻夜长谈,热情似火的石榴呀,它会对我说,我是你的树,是你的树!
  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的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作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作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儿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辦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1995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庵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拆房的工人本来可以保留我的两棵树,至少保留一些日子,但我不能如此要求他们,我知道两棵树最终必须消失,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妙文览胜]
  
  例文二 六棵树  贾平凹
  
  回了一趟老家,发现村子里又少了几种树。记得小时候我问过父亲,老虎是什么,熊是什么,黄羊和狐狸是什么,父亲就说不上来,一脸的尴尬和茫然。我害怕以后的孩子会不会只知道了村里的动物只是老鼠苍蝇和蚊子,村里的树木只是杨树柳树和榆树?所以,就有了想记录那些在三十年间消绝的花草树木的欲望。
  现在,我先要记的是六棵树。
  皂角树。皂角树是属于秃子家的,秃子把皂角树看得很紧。那年月,村人很少有用肥皂的,皂角可以卖钱,五分钱一斤。秃子先是在树根堆了一捆野枣棘,不让人爬上去,但野草棘很快被谁放火烧了,秃子又在树身上抹屎,臭味在泉边都能闻见,村人一片骂声,秃子才把屎擦了。
  秃子四十一岁上,去深山换包谷,秃子就认识了那里一个寡妇。寡妇有一个娃,寡妇带着娃就来到了他家。又过了两年,我再一次回去,发觉皂角树没了,问村人,村人说:砍了。二婶告诉我,秃子死了媳妇后,和媳妇的那个儿子合不来,儿子出外再没有音讯,秃子一下子衰老了,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有七十岁,他不戴帽子了,头上的疤红得像烧过的柿子,一天夜里就吊死在皂角树上,皂角落得泉边到处都是。这皂角树在涧上,村人来打水或洗衣服就容易想起秃子吊死的样子,便把皂角树砍了。
  药树。药树几乎是我们村的象征,人要问:你是哪儿的?我们说:棣花的。问:棣花哪个村?我们说:药树底下的。
  我在寺里读了六年书,每天早晨上操听完校长训话,我抬头就看到药树。记得一次校长训话突然就提到了药树,说寺里风水好,因为有这棵龙树。校长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也成龙变凤。但是,我连初中还没有读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辍学务农,那时我十四岁。
  我回到村里,忽然有一天,一声爆炸,以为又武斗了,巷道里有 人喊:不是武斗,是炸药树了!等村人赶到寺后的土崖上,药树果然根部被炸药炸开,树干倒下去压塌了学校的后院墙。原来造反派每日有上百人在那里起灶做饭,没有了柴火,就炸了药树。
  树身太大,无法运出寺,就用土掩埋在土崖下,但树的断茬口不停地往出流水,流暗红色的水,把掩埋的土都浸湿了,二爷说那是血水。
  我离开村子的那年,村人把药树挖出来,解成了板,这些板做了桥板就架设在村前的丹江上。
  楸树。这棵树在刘新来家的屋后,但树却属于李书富家。刘新来家和李书富家是隔壁,但李书富家地势高,刘新来家地势低,屋后的阴沟里老是湿津津的,很少有人去过。楸树占的地方狭窄,就顺着涧根往高里长,枝叶高过了涧畔。刘家人丁不旺,几辈单传,到了刘新来手里,他在外地工作,老婆和儿子在家,儿子就患了心脏病,一年四季嘴唇发青。阴阳先生说楸树吸了刘家精气,刘新来要求李书富把楸树伐了,李书富不同意,刘新来说给你二百元钱把树伐了,李书富还是不同意。
  李书富在秋后打核桃的时候从树上掉下来,把脊梁跌断了,卧床了三年,临死前给老伴说:用楸树解板给我做棺材。他儿子在西安打工,探病回来就伐倒了楸树,伐楸树费老了劲,是一截一截锯断用绳吊着抬出来,解成了板。李书富一死,儿子却没有用楸树板给他爹做棺材,只是将家里一个老式板柜锯了腿,将爹装进去埋了。埋了爹,儿子又进城打工了,李书富的老伴还留在家里,对人说:儿子在城里找了个对象,这些木板留着做结婚家具呀。我也要进城呀,但我必须给他爹过了百天,百天里这些木板也就干了。
  百天过后,李书富的儿子果然回来接走了老娘,也拉走了楸木板,也在这一天,刘新来家的堂屋倒坍了。
  香椿。村里原来有许多椿树,我家茅坑边就有一棵,但都是臭椿,香椿只有一棵。这一棵长在莲菜池边的独院里,院里住着泥水匠。泥水匠常年在外揽活,他老婆年龄小得多,嫩面俊俏。每年春天,大家从墙外经过,就拿眼盯着看香椿的叶子。
  男人们都说香椿好,前院的三婶就骂:不是香椿好,是人家的老婆好!于是她大肆攻击那老婆。社教的时候,村里重新划阶级成分,泥水匠原来的成分是中农,但村人说泥水匠的爹在解放前卖掉了十亩地,他是逮住要解放的风声才卖的地,他应该是漏划的地主,结果泥水匠家就定为地主成分。是地主成分就得抄家,三婶用镰割断了爬满院墙的紫藤蔓,又去割那棵香椿,割不动,拿斧头砍,就把香椿树砍倒了。
  从此村里只有臭椿,臭椿老生一种椿虫,逮住了,手上留一股臭味,像狐臭一样难闻。
  苦楝树。先前村里有过三棵苦楝树。一棵在村口的戏楼旁,戏楼倒坍的时候这棵树莫明其妙地也死了。另一棵在涧上的一块场地上,村长的儿子要盖新院子,村长通融了乡政府,这场地就批给了村长的儿子作庄宅地。而且场地要盖新院子,就得伐了苦楝树,这棵苦楝树产权属于集体,又以最便宜的价格处理给了村长的儿子。这事村人意见很大,但也只能背后说说而已。人家用这棵苦楝树做了椽子,新房上梁的时候大家又都去帮忙,拿了礼,燃放鞭炮。最后的一棵苦楝树在村西头,树下是大青石碾盘。这棵苦楝树是最大的一棵苦楝树,因为在碾盘旁可以遮风挡雨,谁也没想过砍伐它。苦楝蛋儿很苦,是一味药,邻村的郎中每年要来捡几次。后来苦楝树被人用斧头砍了一次,留下个疤,谁也不知道是谁砍的。不久姓王那家的小女儿突然死了,村里传言那小女儿还不到结婚年龄却怀了孕,她听别人说喝苦楝蛋儿熬出的水可以堕胎,结果把命丢了,于是大家耕怀疑是姓王的来砍了树。
  痒痒树。这棵痒痒树是我们村独有的一棵痒痒树,也可以说是我们那儿方圆十里内独有的树。树在永娃家的院子里,是他爷爷年轻时去山阳县,从那儿带回来移栽的。前三年的春上,西安城里来了人,在村里寻着买树,听说了永娃家院子里有痒痒树,就来看了要买。永娃还是不舍得,那伙人就买了村里十二棵紫槐树,三棵桂花树。永娃的儿子后来打听了,这是西安一个买树公司,他们专门在乡下买树,然后再卖给城里的房地产开发商,移栽到一些豪华别墅区里,从中谋利。永娃的儿子那天将永娃哄说去了他舅家,然后挖树卖了,等永娃回来,院子里一个大深坑,树没了,永娃气得昏了过去。
  永娃是那年腊八节去世的。
  去年,永娃的儿媳妇患了胆结石来西安做手术,那儿子来看我,我问那棵痒痒树卖给了哪家公司,他说是神绿公司,树又卖给一个尚德别墅区,他爹去世前非要叫他去看看那棵树,他去看了,但树没栽活。
  
  对比赏析
  苏童和贾平凹都是大家,小说写得好,散文更是不含糊。大作家写小文是如今的时尚,大作家的小作品更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因为从根本上说,作品无大小,水平却绝对有高低。从时间和应试的功利角度出发,我认为,大作家的小作品对高中生的作用应该比大作品更大。
  就这两篇文章来讲,苏童是典型的江南才子,他的散文充满诗意和飞翔的想象力,瑰丽,奇特,不同凡响。在娓娓道来的淡淡忧伤中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核。那浸润江南温情才情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充满对生命的思考,有一种畅达的气势,阿城所称的“绵密通透、光感适宜”的文字,就是这个样子。贾平凹是西北鬼才,朴拙的文字里闪现着灵气。短句子,好像处处写实,实际却处处呈现作者的虚构和想象。闪转腾挪,机关重重,初读让人一头雾水,思之则豁然开朗,真得佩服贾平凹的“鬼才”。“六棵树”只是一个写作的由头,由此引发了作者的联想,继而牵连出六种生活,这六种生活又都在消逝,很遗憾地消逝,就像六棵树最后都死的死挪移的挪移一样。树关连的是生活,而树不仅仅将人物和事件串连起来,它还是参与事件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读得细心的话,还会发现有的树的名字和生活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药树的神奇风水既不灵验又无法抵挡愚昧的“造反”,而“造反”正是愚昧的体现;香椿是香的,所以激起了三婶的醋意,结果香椿被砍,村子里只剩下臭椿,这也是一种讽刺;苦楝树衬托了一个女子的悲苦命运,痒痒树移栽后没有成活,我们也读出一种传统的东西在现代世俗社会中无法适应的孤独和郁郁而终,一种需要坚守的意味弥漫而来。当一棵棵树和一种种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块如铆钉焊接起来的生活的钢板。虽然,我们都知道,贾平凹这些树都是虚构的。但我们丝毫看不到其中的虚假之处,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我们发现这样的生活就在我们自己身边,里面的人物可能就是我们的乡亲和邻居。虚构的利刃如果深入到了生活的深层,它挖掘出的就是生活中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再辅之以活灵活现的细节,这样的叙事作品是最能打动人 的。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集中了生活中事件的所有光芒,而剔除了那些不具有表现力的芜杂的素材杂质,当然具有了典型性。
  其实,好的文章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苏童自己的一番话也许会给总是讲自己生活乏味、没有写作素材的同学们一个启示。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上海的中学语文教师向苏童提问,苏童是这样回答的:“我不知道是零几年写的,因为那个时期,我突然十分怀旧,是某个时期已经逝去,你特别希望通过文字挽留什么。《三棵树》其中更多是跟我的生活联系太紧密了,没有一个细节是虚构的,包括我小时候在苏州长大,因为我们家离铁路很近,我经常看到火车从我上学的那条街道上经过,《三棵树》的来由是我经常看见一列火车从上海到三棵树。我查地图知道三棵树在黑龙江,在我童年记忆中那是最遥远的地方,只有火车可以把我带去。但是我连坐火车的机会都没有,只有看火车的机会。所以三棵树这个地名是我通过交通工具,知道的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对我来说是这么一种,寄托着某种非常模糊的向往。“三棵树”,这三个汉字的意象我觉得非常之美。是三棵褂,如果一棵树不美,两棵树对称也不美,三棵树不对称,很特别。比如《三棵树》里头写的石榴、枇杷都是非常真实的,我住的是民国时候的老的楼房,有两棵树,所以我在生命中抒发的有点小资情调,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情节。我有两棵树,没有第三棵,因为我家里不能种树,所以我自己拿了一个小的瓷盘种了一棵,《三棵树》是一种遗憾,永远无法弥补的现实,这个现实对我来说永远有缺憾。苏童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的,这种情绪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生活总有缺憾,更有向往,丰富的生命就是由向往和缺憾的循环往复构成的。这是一篇适合读出声音的散文,要在一个人的时候,为自己朗诵。我就是这样做的。读着读着,我童年时候的梦想和忧伤、青年时候的彷徨和追求都会从记忆中走出来,而不停奔波和漂泊的我也好像在寻找自己心中的“三棵树”。
  苏童在《虚构的热情》中有过这样的文字:“一个人瞬间的独语成为别人生活的经典,一个人原本孤立无援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字覆盖了成千上万个心灵。”这句话正好可以作为上面这两篇散文的评论,说出了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好大的树
  
  理念导引
  树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人在树身上寄托了特别多的情感,不同的树和不同的人形成象征,树的不同部分和各种哲理形成对应。木棉是英雄树,桃树是福寿树。橄榄树是和平树,垂柳是少女树,青松翠柏象征坚贞不屈,竹子象征谦虚和气节……史铁生的“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因为“我”和合欢树一样都得到了母爱。合欢树是一种爱的见证,它见证了母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宋庆龄故居的门前有香樟树,香樟树又是宋庆龄最喜爱的树。一篇写宋庆龄的散文,就是从树和人的相似性出发,赞美了宋庆龄的高尚品质。《白杨礼赞》是借白杨树坚强质朴向上的特点写北方抗日军民坚韧顽强的品质。古人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就又和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如果抓住树的特征,可以将“树”这一素材,导入到许多作文题中。从这个角度讲,真的是“好大一棵树”!
  树根和枝叶的关系,可以写根基、写根本;叶子的光合作用,可以写自强自立;枝干的挺直与弯曲,可以写人的个性;树皮的颜色,可以写包装……
  [文题]
  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莽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教师下水作文
  
  树,正在减少  
  
  每次回到老家,都能感受到树的消失。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后园有一棵桑树,奶奶说:“从我嫁到咱们老刘家,这棵桑树就是这个样子。每年的五六月份,满树红的紫的桑葚是你爸爸和叔叔解馋的好东西。村子里的孩子们都愿意这个时候到家里来,争抢着帮我干活儿。我知道他们心中的小九九,无非是想干完活儿之后,我给他们摘些桑葚吃。那时候的孩子规矩得很。先干活,再等我去摘,哪像你们现在村里这些‘活驴’,简直无法无天了。”奶奶说的“活驴”是村子里的半大小子,他们经常从院墙跳进园子里,偷桑葚吃。听到奶奶的这些话,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村子里有几个孩子,还是我的朋友,他们经常缠着我要吃我家的桑葚,我给他们摘了些,可总也满足不了他们的馋欲。奶奶经常说,桑葚是娇贵的东西,村子里的人都尝尝鲜,哪有像这些孩子那样往饱里吃。奶奶说的“往饱里吃”是指一个叫二蛋的小子,偷偷地在桑树上吃了一个上午,最后中毒了,被送进了村卫生所。也许是奶奶有偏见,一说起桑树,奶奶就感慨地将我们这代人和我父亲我叔叔那代人对比,最后总是一个长叹:一代不如一代呀!
  有一年,三叔在我家的后园种了许多菜。在菜刚刚分成两个辦的时候,一天夜里被一队杂乱的脚印给毁了。当然,脚印直指那棵结满桑葚的桑树。漆黑的夜里,那些半大小于以为菜地里还没种东西,就急匆匆地“直奔主题”了。没想到,把脾气最差且对蔬菜最有感情的三叔惹恼了。三叔看到心爱的菜被人践踏了,二话没说就到前院拿了柄利斧,三下五除二就将桑树砍倒了。等到我和奶奶听到消息赶来,只看到桑树的身躯已经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白白的伤口好像在流泪。奶奶号啕大哭,指着三叔训斥:“这棵树比你岁数还大,你就为了点儿破青菜将祖宗留下的东西给彻底毁了,你个败家子!”
  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家后山沟里的果树林。在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孩子少,果子没成熟的时候一般是没人去摘的。最近几十年,随着人口剧增,孩子也多了。孩子多了没什么,关键是孩子的心已经不“古”了,谁都怕吃不上果实,所以还没等成熟就开始像比赛一样将果子摘完了。后来果树就越来越少,再后来其他的树也越来越少。沟里原来是长流水,现在,水早就没了。雨季时山洪却经常爆发,冲毁了农田不说,有几次还威胁到了村庄。
  我的老家有一套老房子,是二蛋爷爷的父亲盖的,有上百年的历 史,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据说二蛋爷爷的父亲虽是个农民,但很有远见。他说,有了梧桐树,就不怕引不来凤凰——他实际上是想让自己的家里出读书人。以前我在家的时候,经常和二蛋在他家老屋复习功课。这是一棵和老屋一起长大的梧桐树。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真是一棵参天的梧桐树;它顶天立地,气势磅礴,就像一个伟岸的大丈夫。后来,老屋和院子分给了二蛋的两个叔叔。两人都新盖了房子,在分这个院子的时候,将这棵大梧桐树伐倒破成板子卖钱分了,达到了“公平”。听说,知道这事后,二蛋的爷爷气得卧床不起,半年后就死了。
  老家的树在逐渐减少。古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古人要把树和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树事就是人事啊!人为什么要栽树?除了绿化环境之外,人和树一起生长,人的观念和情感也会在树身上体现出来。树的消失也许就是人的某种情感的消逝。当人类将树砍伐尽了,人的某些传统的优秀品质也许就随着时光流逝而流失殆尽,再也难以寻觅了。
  
  教师下水感悟
  
  大家的作品是浓度最高的结晶体,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其中任意拿出一块干货,放在水中,就是一碗上好的文章之“汤”。首先,《六棵树》的主题就是写许多优秀的东西的消失消逝的,这和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试题相同。我们可以借鉴其写法,通过树的消失来写一种优秀品质或风气的消逝。我想到了小时候三叔砍桑树的真实事件,所以就有了文章的1~3自然段,第4自然段也是家乡实际的事,是从面上铺叙,这两点的写法是借鉴《六棵树》中的写法。文章的后半部分则纯粹是仿照《六棵树》中楸树和痒痒树的写法,其中梧桐树的描写是借鉴《三棵树》中两棵果树的写法。
  
  学生训练文题
  
  2004年天津卷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 立意自定。3 文体自选。4 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小时候,我学习成绩差,感到很自卑。一天,父亲指着房前一棵结满果实的树问我:“这棵树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它能给我们提供果实。”我说。“所以,对于一棵树来说,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它对别人有用。”父亲说。接着,父亲又指着一棵不能结果的树问我同样的问题。“当然就没用了,因为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果实。”我说。“这棵树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果实,但它长大后,可以做家具,做房屋的栋梁。即使做不成家具和栋梁。它还可以做柴火,为我们提供燃料和温暖,它的叶落地为泥,还可以肥沃大地……所以,对于一棵树来说,它的有用是多方面的。同样,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有用也是多方面的。”父亲接着说,“孩子,现在你的学习成绩虽然不理想,但你可以在别的方面做得更好,在更适合你的方面展现你人生的价值和作用,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样,不是同样可以做一个有用之人吗?孩子,永远记住,世上没有一棵树是没用的。”父亲的话,打消了我的自卑心理,让我从此拥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己“气死”的树

作者:陆  波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有这样一种善妒的树。它会因为自己没有“邻居”长得旺盛,便“气愤”而死。这种会自己“气死”的树,名叫檀香,是一种珍贵的小乔木。它的生存要靠与它为邻的某些树木的养分供自己消耗。假如被檀香“盘剥”的树木竭力与檀香抗争,长得比檀香旺盛,檀香便会“生气”,最终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养料而“气愤”地死去。
  是啊,由檀香会“气愤”而死,我不禁联想到我们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常常会与自己身边的人攀比:比名誉、比地位、比金钱……就这样,比来比去,一旦比不过人家,就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整天郁郁寡欢,心浮气躁,长此以往,就会积怨成疾。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要保持精神的明月清泉,就需要守护心灵的平静,一切只要顺其自然——开花的时候尽情美丽,没有开花的时候就默默地孕育,不急不躁,不恼不怒。
  舍得放下,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摒弃物欲,始终坚持对生活独有的清醒和感悟,摆脱各种人为的羁绊,活得轻松、自信、快乐,保持禅意的生活态度,这是多么美的人生啊!所以,远离“气愤”,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这才是最可取的生活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散原创】蕴儿作品 | 树的秘密
橘子挂在树上
石榴树的树形决定了一棵树的价格,好的树形它的价格就会贵
【签约作家】袁春波|种树与读书
新市太平桥下有大树,名“苦楝”
山东作家||【老屋和它的三棵树】◆邱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