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级教师陆波谈语文教学技巧

语文课堂点拨教学中的三个“适”

                 ——名校长 陆 波

今天又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让我感到窒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作为一个语文教研组长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点拨,对优化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
    
一、点拨要适时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点拨要适量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们应该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三、点拨要适度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我们教学时可以设疑点析:诗歌写的是什么画面,学生可以发挥联想;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学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旨。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出语文味来
  ——名校长 陆 波

    
朱自清散文《春》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像眼睛,像星星,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特点。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野花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只能答出“多”这一特点。这样的理解是很肤浅的,根本没有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
    
于是,我接着启发:有人给你眨眼,他给你传达出的是喜欢你的信息,你看到他给你眨眼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作者把野花比作“眼睛”“还眨呀眨的”在作者眼里野花多么像顽皮的孩子,憨态可掬,逗人开心。那为什么野花会眨呀眨的呢?大家这道,比喻是基于这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那么大家再仔细想想此时“还眨呀眨的”的野花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呢?学生似有所悟,原来野花是动态的,只有动起来才会给人眨呀眨的感觉。野花为什么会动呢?突然,有人明白了高呼:“老师我明白了,因为有风,风吹在草丛里野花摇摇摆摆时隐时现,所以‘眨呀眨的’。”“太棒了,同学们鼓掌。”我接着问“那,野花像星星,仅仅是体现了野花得多吗?想想看,星星还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忽然我想起了一首儿歌便马上唱到“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老师我明白了,把野花比喻为星星体现了野花像洒满天空的星星一样到处都是,这个比喻体现了野花星罗棋布的特点,也体现了野花鲜艳的特点”。
    
美文,是大师在欣赏自然品味生活中妙手偶得的,亦或是苦心经营反复推敲千琢万磨练就的。独具的匠心,个中的滋味是需要细细品尝的。没有品味语言的语文教学是没有“语文味的”,不会欣赏语言的学生是不会驾驭语言的。

 

 

语文教学指导:一石激起千层浪
                 ——名校长  陆 波

    
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无效教学行为占用了师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现代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越来越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提问成为最常使用的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只有真正做到让师生、生生互动起来,就能走出“满堂灌”的窠臼,也才能最终摆脱语文课堂“花时多,收效微”的命运。 就可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互动效果。
    “
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说我们语文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就像一粒石子,而在座的学生就像是一潭池水,当你把“石子”(问题)扔向这个池塘(学生)时,这个池塘(学生)如果能激起轩然大波(学生踊跃思索、讨论、发言)时,那就是产生了所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像在一潭微波不现的静水中投下一枚小石子,随即激起层层的涟漪,并不停地荡开去、荡开去,那么语文课将一定是成功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更要备学生,掌握学情,学生的基础薄厚,智力差别,勤奋懒惰,感受、理解、领悟能力都是在备课室考虑的。问而不答、启而不发是语文老师最大的苦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出的问题或谈论的话题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共鸣,就不愁学生没有反应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
  “总括性”的提问恰恰能很好地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达成“纲举目张”的效果。巧设问题,发一问而动全文,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的飞跃,相对而言,高中语文的知识量大,内容多,高中语文不能像初中那样细嚼慢咽,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也需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站在文章整体的高度来把握主题,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全文的能力。从心理学上讲,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处于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因此,对于高中语文的提问应该从大处着眼,不应过细,也无需面面俱到。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选准切入点,巧设主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之处不止一处,教师必须紧扣课文重点和难点,寻找突破口,能以点带面、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的主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既能避免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避免急、浅、碎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快速有序地学习课文,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附词会义,务总纲领”,意思是调理文辞,处理内容,重要的是抓住纲领,举“纲”以张“目”。
1
、以题眼设主问题。
抓住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扣住题眼“刺”设计了问题:荆轲刺秦需做哪些工作?是不是无可或缺?
2
、以文眼设主问题。
文眼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只要慧眼识窗,设计主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囚绿记》时,囚字的写法?为什么囚绿 ,引发学生整体思考。
3
、以线索设主问题。
以课文的线设主问题,顺藤摸瓜,使课文条理化。学习荷塘月色,让学生理出线索,寻找作者的感情变化,转折点.很快学生的着眼点就停留在了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上。文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4
、以关键词句设主问题。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抓住文章末句“君知之”“君亦知之”“君知其难”中的“知”字让学生通读课文,展开辩论,探讨用意,学生很快的就掌握了烛之武出色的语言艺术。从这个字展开,全文的很多问题也很自然的一一带出,学生的体会也就顺理成章。整堂课学生表现活跃,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每一个学生用心思考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六种策略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巧用评语 激趣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阅读指导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