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柏拉图式的爱情

  爱情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心理和主观情感结合的复杂现象,不同时代、文化、学科和学者们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提到柏拉图,大家日常生活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和精神恋爱结合在一起。那么柏拉图式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呢?他的名字为什么会和精神恋爱联系到一起?后人牵强附会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到底符不符合柏拉图的本意呢?我们今天从他的思想开始聊起,最后再揭晓答案。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一个贵族世家。早年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被迫害后,他逃亡到外邦。他曾先后三次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王国,试图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国王对他的思想不感兴趣。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雅典开办了一所学园收徒教学,讲授自己的哲学思想,直到去世。下面来看看他的思想。

  一、理念论

  柏拉图的思想被称为“理念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和我国古代思想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和朱熹的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要讲好理念,先从我们最熟悉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起。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时,会谈到“个性”和“共性”的概念。比如,现有荷花、桃花、梅花这些具体的事物,我们再从这些具体事物中找到它们的共性,抽象出“花”这个概念。因此,我们政治课本上都有一句话,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荷花、桃花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而“花”这个概念,只是我们抽象出来思想产物。如果世界上没有荷花、桃花等具体的花,我们就不可能有“花”这个概念。

  柏拉图的思想,恰恰与我们相反。

  他认为,世界上现有“花”这个概念,或者称之为“花的理念”。“花的理念”并非只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而是客观存在于这个世界。具体的荷花、桃花等花,都是对“花的理念”的“分有”和“摹仿”。那么“具体的花”和“花的理念”哪个更完美呢?

  柏拉图认为是后者。世界上每朵具体的花都会有缺陷,比如桃花只有春天才会盛开,荷花秋天就会凋谢,而不管具体的花如何,“花的概念”总是完美的,它不会凋落,不会被毁坏。它包含着一切具体的花(因为任何具体的花都是“花”),却没有具体的花的缺陷。

  “具体的花”是对“花的理念”的一种分有,因此多多少少都会有缺陷,因为分有总是不完全的。“摹仿”也是如此,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我们要想摹仿,必须是这幅画已经优先存在了。无论我们如何临摹,都不可能像原画那么优美。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把我们的世界分成两个部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由理念构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的,完美的。我们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它。

  而现象世界,即我们用感觉经验感受到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分有”和“摹仿”,它是瞬息万变的,是不完美的。我们在现象世界学习的知识,只能叫“意见”,而通过思维把握的理念世界的知识,才是真理。

  柏拉图的有一个精确的“洞穴比喻”: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但是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意识到以前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影像,是不真实的,于是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此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我们所处的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投影而已。哲学家要做的工作,就是启蒙和解救洞穴里面的囚徒(即城邦里的绝大多数公民)。

  另外,柏拉图还将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分了层次。其中,理念世界最高一级的理念是“善”的理念。这一点是受到了苏格拉底的影响。可以看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追求至善,是许多思想家永恒的追求。

  二、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说过,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因为在他看来,灵魂来源于完美的理念世界,而我们的肉体身处有缺陷的现象世界。既然现象世界是有缺陷的,我们的感觉经验不可靠的,那我们的知识从何而来?

  柏拉图回答,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它存在于理念世界,我们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因此知识是灵魂从理念世界带入我们的身体中来的。但在灵魂与肉体结合的一刹那,这些知识忽然被我们忘掉了。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在现象世界的感觉经验的刺激,去“回忆”得到这些知识。

  举个例子。比如“花”这个知识,原本存在于我们的灵魂当中,但我们暂时忘掉了,当我们的感官接受到具体的花的刺激时,灵魂里“花的理念”被唤醒了,从此我们就有了花的知识。

  柏拉图“回忆论”的思想,属于先验论,即认为真理性的知识先于我们的感觉经验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之中,与“经验论”相对。这个对立,我们在讲到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时再仔细探讨。

  三、理想国

  最后再来看看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他认为我们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理性、意志和欲望。每个部分都有相对应的美德。理性美德是智慧,意志的美德是勇敢,欲望的美德是节制。如果能一一对应那作为整体的灵魂就具有了“正义”。同样,国家作为放大版的人,也需要由三个等级组成,即统治者、武士和一般民众。统治者需要智慧,武士需要勇敢,而民众需要节制。这样的国家才是正义的国家。

  那什么样的人最有智慧呢?柏拉图说,是哲学家。因此要么哲学家来当国王,要么国王去研究哲学。这一点,和我国古代儒家和道家强调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哲学和政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在西方哲学史上,唯一的哲学家王便是罗马皇帝奥勒留。他是罗马安东尼王朝“五贤帝”之一。然而奥勒留临死前却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著名的暴君康茂德,罗马帝国从此走向衰落。

  好,讲了柏拉图的思想,顺便回答一下文章开头的问题:“柏拉图式的爱情”到底是什么?

  后人对柏拉图式的爱情理解,是基于他“理念论”的思想之上的。理念世界比现象世界更完美,精神比肉体更纯粹,因此,柏拉图的名字便和精神恋爱结合在了一起。

  然而柏拉图真的这么认为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不管精神之恋还是肉体之爱,都是多余的。他极力反对婚姻自由,主张由开明的政府来包办婚姻,为年轻人挑选配,强壮的配强壮的,正如繁育动物良种,确保后代强健。

  是不是很毁三观?

  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来源于斯巴达的社会制度。每一个思想家,毕竟是人,不是神,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拓展:

  学术观点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

  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这就是柏拉图偏重同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北大哲学系教授先刚也提出:柏拉图在谈论爱情时,如果不是全部,那也绝大多数都是指同性恋,尤其是指成年男子与少年男子之间的爱情。

  相关资料

  柏拉图在对话录《会饮篇》中提到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这种共同追求仅限于同性之间。“柏拉图之爱”的真正意义就是同性之间的同性爱,只有这种爱才是高尚而珍贵的。

  在雅典,同性爱被法律赋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支持,甚至被认为是对无节制生育的一种控制方法而加以提倡,同性恋是当时雅典的骄傲之一。公元前4世纪,著名演说家爱斯基尼斯曾在法庭上公开陈说:“迷恋上一位貌美如花、风姿翩翩而又举止得体的少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是任何一位感情丰富而又明智的男性必然会产生的爱情,是不可违抗的。”

  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的最爱,既不是天后赫拉,也不是他化身为公牛前去诱惑的欧罗巴公主,而是一名克里特美少年,伽倪墨得斯(加尼米德)。他化为雄鹰将这名美少年掳走,在奥林匹斯山上公然与之欢爱,引发赫拉的嫉妒并设计害死这名美少年,将之变为一只水瓶,宙斯伤心不已,将伽倪墨得斯的灵魂封印在天上,这就是水瓶座的由来。

  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了,伽倪墨得斯被宙斯掳走的原因是“他过于迷人的身体”。这句话也揭示了整个古希腊时期最重要的社会风化现象,即男性之间对于男性美的互相爱慕。

  爱情观念

  柏拉图在对话录《会饮篇》中提到最崇高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爱的双方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而这种共同追求仅限于同性之间,只有这种爱才是高尚而珍贵的。所以说柏拉图式爱情,最开始指的并不是一般的精神恋爱。而应该是同性之爱,且摒弃对性的欲望。

  在雅典,同性间的爱被法律赋予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支持,甚至被认为是对无节制生育的一种控制方法而加以提倡,同性恋是当时雅典的骄傲之一。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

  希腊文明

  古希腊人热衷于谈论爱,思考爱,追求爱,爱情对于他们来讲,似乎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甜蜜的痛苦,陶醉的烦恼。与当时缺乏教育的女人建立爱情关系的艰难,以及对美独特的理解,使得希腊男子认为那些精力旺盛、充满朝气,又略带一丝腼腆的俊美少年男子是更为理想的爱慕对象。这种男性之间的爱往往超出了肉体之欲,更多的是思想和情感上的倾慕和连结。青年男子间的互相青睐和眷恋,往往会使当代人感到费解。但就是这样一个虔诚、善思、充满活力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爱演绎得如歌如泣,第一次把爱赋予理性的思考,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子茶馆29:柏拉图的洞穴
这师徒二人都干了些啥?竟然让整个西方都为之动容
哲学笔记2:西方哲学的开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他的理念论讲了什么?
他们师承一派,隔空与儒家孔子叫板,是古希腊最厉害的三个人物...
柏拉图的隐喻:在洞穴里呆惯了,突然遇到真理的强光,会瞎掉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