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家会伤人》太多父母自己停止成长,却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天下无数谎言之一,“打是亲骂是爱”则是父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不足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我与孩子爸爸爆发了三次的争吵,起因是才上二年级的女儿昨晚一反常态地要自己睡上铺,偷偷玩手机到大半夜,结果被婆婆发现了,还拒不交出手机。

闹得动静有点大,我便知晓了情况。按照我的一贯脾气是会动手的,因为她这次不是初犯,上次讲了一堆道理,但是看来毫无收成。

但是碍于婆婆的劝阻,我克制住了蠢蠢欲动的手,但是开启了冷嘲热讽的言语模式。说了一堆难听的话,并且在今天对她一直冷言冷语,即使是她给我端来水果我也拒不接受。

后来又因为她屡教不改的乱扔袜子在沙发上,我又一次的口吐芬芳了。孩子爸爸当时就批评我了,说我对孩子说话太难听,在他践行教育理论的时候我总是与他背道而驰。

本身我就已经一肚子火气,昨晚关于孩子的问题我两聊了一会不欢而散各自睡去。所以,当今天他再次当着家里人的面批评我时,我情绪爆发与其争吵,然后愤而离家带着二宝出门散心了。

午饭时分回家,我对大女儿的态度是不太愿意理睬,但是后来二宝的一句话令我开始反省自己。二宝跟我说要拉臭,我带他去了卫生间并帮他擦了屁屁,他对我说:“谢谢妈妈带我上卫生间,还帮我ca屁屁,妈妈我爱你。”

那一刻,我猛然醒悟“其实父母最爱的不是孩子,孩子最爱的才是父母。”我开始思考,为何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想当初大女儿在手心也是如珠如宝,为何现在她的行为令我不满之后,便有了弃如敝履的想法?

有句话叫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己的问题有时候未必能够看得明白,我决定从书中寻找答案,也许对照着理论再反思自己的言行会更有收获。

翻开电子书的书架,一本《为何家会伤人》触动了我的情绪,我忽然意识到,在我们的小家庭,我已经开始伤害孩子了。但是我明明很爱她,为何会伤害她?

很快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认真阅读了“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这一篇章,得到以下收获,分享给大家共勉。

一、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自己放弃了成长,却寄希望于孩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本段摘自原文章节)

对比自己的行为,三十岁之前的我工作还算顺心顺意,对于未来没有那么大的焦虑感,但是一旦年过三十,三十五岁职场瓶颈期便如同乌云般笼罩在心头。加之疫情三年,各行业的萧条,工作的变动等原因,导致自己内心的焦虑感倍加深重。

而我,却只是抱着内心的担忧过日子,未曾去努力提升自己。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看问题便显得悲观,更害怕孩子现在不努力,将来会面临我这样的困境。于是便开始对孩子做各种的要求,寄希望于她的向上生长缓解自己的压力。

二、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该怎么对孩子好,他们总是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

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望,其实是自己内心需求的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不是自己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去实践,这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家孩子并不喜欢学古筝,但是家长坚持要让孩子学,理由是学古筝能够培养孩子的气质。我家的孩子学舞蹈,她也是不怎么喜欢的,但是我也在让她坚持,理由是希望通过舞蹈塑造好的形体姿态。

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气质和形体吗?他们在乎吗?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在我们这样的父母心里,他们只需要去做就好,我们这都是为了他们好,他们喜欢的未必是有用的,所以他们的需求可以忽略。

三、通过打骂孩子,并非“打是亲骂是爱”,那只是情绪的宣泄。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有些父母会克制不住的动手,因为他们此前的打骂令孩子有短暂的改变,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就可能形成习惯。甚至于有些父母会像《底线》中的那位妈妈一样,通过对自己的惩罚来让孩子“长记性”。

在他们的内心可能还觉得“我打他都是为了他好,我怎么不去对别人家的孩子动手,我是希望他能记住教训,获得成长和改变。”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动过手的人应该会明白,当时自己只是难以控制情绪,从而撒气动手罢了。孩子会有所改变,只是恐惧于皮肉之苦罢了,内心没有认同感,又何谈改变和成长呢。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内心积攒的情绪会汹涌而至,爆发出不可收拾的局面。

四、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家长的心里,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好好学习,而孩子则知道,成绩与爱是画等号的。“只有我好好学习,父母才会更爱我”、“只有考前三名,妈妈才会对我很温柔”,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感受。

一个小学生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临走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积攒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父母。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摘自书中案例)

孩子在乎父母的情绪,感知父母心理变化的时候很敏锐。就像我家大女儿,今天其实有很多次的示好行为,在我粗暴地

拒绝之后,她面对我的时候眼神躲闪,行为畏畏缩缩,很害怕招惹我生气。

五、被转嫁压力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本就是心智尚不成熟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也有着自己的压力,如果父母再转嫁自身的压力到他们的身上,孩子便背负着双重压力,长期的压力或者是过度的压力会令孩子不堪重负,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如今在学生群体中抑郁症的发生率已经高了很多。

此外,孩子从小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之后很容易在乎身边人的看法和评价,比如同事、朋友、爱人等的评价。他们做很多事情并非源于自己的喜好,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和好的评价。背负太多的人生,如何获得快乐呢?

六、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都是初次做父母,会有行差踏错的时候,及时地反省和改变,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那么当自己存在转嫁压力给孩子的情况时,可以尝试以下三点:

1.给孩子空间,放手让孩子去成长。

当初的我们小时候父母未必干预那么多,很多人成长得却很不错,包括我自己都是散养长大的,能够上大学留城市,并非父母的棍棒教育之功。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独当一面的能力,那个有趣灵魂已经在孩子身上了,我们提供一个有爱的环境就够了。

2.父母不要放弃自我成长。

一方面,所谓好的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父母只是一味地强调孩子应该怎么做,自己却差之甚远,那么他们的教育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孩子一旦长大一些,认识到这一点会有更强烈的对抗意识。

另一方面,父母能够找到自己成长的乐趣,便会少很多的焦虑。此外,将注意力专注在自己身上,分给孩子的眼神会相应减少。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是很快哉。

3.爱孩子的方式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优化。

二三十年前的我们,父母的爱主要体现在“吃饱、穿暖、供上学”,更多的爱是通过满足物质需求而体现的。

但是,如今的社会人人吃饱穿暖,作为父母我们的爱应该转移到关注孩子内心需求上来。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有爱的成长环境,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起出轨、家暴、离婚的父母们,这一点对孩子的长期伤害更大……
宝宝爱嚷嚷 可能求关注
如何应对宝宝大声嚷嚷的坏习惯
那个“无理取闹”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见!
令人堪忧!5个孩子1个抑郁,这3种家长容易让抑郁“盯上”孩子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经常挨打挨骂,现在的孩子却打骂不得?(答案警醒千万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