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优良家风与大学精神一脉相传

家风家教大家谈

优良家风与大学精神一脉相传

郭广银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9日   02 版)

 

    通过对家风的教育学意义探讨可以发现,优良的家风与现代大学教育在目标追求上一致、育人方式上相类、价值观念上相通,融合会通优良家风和大学精神对培育优秀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培育健全人格是优秀家风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共同目标追求。在人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价值观念教育的系统和链条,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枢纽,而大学则处于学校教育的顶端。尽管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在教育的目标追求上,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家庭教育的灵魂是人格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做人,在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前为培养健全人格打底立本。同样,现代大学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大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风绘就的底子上开展的,正如《论语》所强调的“绘事后素”。同时,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的良好人格也有助于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调动一切积极的教育要素,在家庭教育上强本固基,在高等教育中引导培育,使优良家风和先进大学精神一起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言传身教是优秀家风和现代大学的共同育人方式。父母教育孩子和教师培育学生的过程,是一个执柯以伐柯、修己以安人、以人为尺度、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影响。历史上许多伟人的成长都得益于优良的家风,叨陪鲤对、孟母断杼、岳母刺字、朱子家训等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史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同样,现代大学强调教师立德树人,即强调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共同育人方式表明,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第一老师——父母长辈和大学教师必须率身而行,担负起传道解惑的责任,充分发挥优良家风和先进大学精神的培育作用。

    弘扬大爱精神是优良家风与大学精神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优良家风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主张“近能取譬”,着手从家庭这个最坚固的文化堡垒开始培育人伦之爱,同时强调“泛爱众,而亲仁”,主张沿着家、国、天下的顺序次第推爱,即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溺若己溺,人饥若己饥”,最终实现张载所倡导的“民胞物与”,使大爱充满宇宙大家庭。从中华文化的特质来看,这个始于家庭的人伦之爱是个人实现道德价值追求的现实基础。“大学之大,非只大楼之大谓,乃有大师、大爱之谓。”中国大学精神对大爱的追求正是立足于优良家风培育的人伦之爱,使其不断扩充并超越血缘的限制,向着更高更宽的天地境界扩展。

    (作者系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叨陪鲤对、孟母断杼、岳母刺字、朱子家训等优良家风
 
叨陪鲤对

    【唐】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   
    叨陪鲤对《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出自《论语·季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   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   孔鲤是孔子的独子。出生时,鲁哀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伋(孔鲤之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著《中庸》儒家经典,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孟母断杼

孟母典故: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

 

 孟母】 

孟子叫孟轲,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关于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孟子从此勤学自奋,师事子思,终成大儒。《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句,系据上述传说编写的,在封建社会中,孟母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

 

1、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人学悲号啼泣。孟母怕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孟子又学屠宰之事。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孟子于是跟从学宫中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孟母为给儿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烈女传》)

 

2、买肉啖子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精忠报国 ——岳母刺字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汤阴县岳家庄的一户农民家里,生了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恰在这时,一群大雁从天空而过,父母高兴地说:"好,就叫岳飞。愿吾儿像这群大雁,飞得又高又远。"这名字就定下来了。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把岳家冲得一贫如洗,生活十分艰难。岳飞虽然从小家境贫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一次,岳飞有几个结拜兄弟,因为没有饭吃,要去拦路抢劫,他们来约岳飞。岳飞想到母亲平时的教导,没有答应,并且劝他们说:"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事儿,万万不能干!"众兄弟再三劝说,岳飞也没动心。岳母从外面回来,岳飞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高兴地说:"孩子,你做得对,人穷志不穷,咱不能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记着这一誓言。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岳母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800多年来,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一直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这一年,岳飞正好24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军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朱子治家格言

注:《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
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
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
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
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
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
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
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
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
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
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
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
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
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注释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3、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4、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5、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6、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7、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荒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8、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9、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10、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11、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12、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13、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注释〗: 乖舛(chuǎn):违背。

〖译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14、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15、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作儿子的道理。

16、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注释〗: 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17、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卑鄙不过的。

18、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 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19、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20、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21、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注释〗: 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2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注释〗: 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23、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24、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2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26、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27、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注释〗: 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28、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注释〗: 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 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29、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30、安分守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31、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译文〗: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家风家教大家谈

“礼”之传统应在家风中承袭

李庚其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9日   02 版)
中华民族尚“礼”。“礼”,是先贤们提倡的观念经两千多年的被选择、被认同后,铸成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认为礼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礼记》中有这样几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意即为,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鸟兽,是因为懂得“礼义”。

    “礼”,对于个人而言,是规定品德修养、行为举止的具体要求;对于社会而言,是规范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具体约束。“克己复礼”,就是要人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公认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回到礼义的规范中去。东方儒学讲求“吾日三省吾身”“知耻近乎勇”。马克·吐温说,只有人是知道脸红的动物。诸如羞耻、尴尬之情,是“克己复礼”的心理基础。法律可以让人不敢越矩,制度可以让人不能越矩,只有“文化”,可以让人不愿越矩。

    家风与家教,无形中培育着下一代的意志和品格。“礼”与“义”之内涵,诸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千年的传袭与继承中,具体化为“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等铭文。

    良好家风传承,非通过训诂等口头方式传承,更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西汉初年学者韩婴《韩诗外传》中记载有孟母“断织”的故事:孟子小时不知努力学习,时常中断自己的学业。孟母为教育他,有一次竟用刀将自己织机上将要织成的布割断,从而使孟子感悟到“半途而废”的道理。刘向《列女传》亦有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范仲淹之所以志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幼时母亲告诉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相可以治国安邦,良医可以治病救人,一个人想要自己快乐,就必须让别人先快乐。家教之重要性,还可以马为喻。马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但若把一匹幼马从小单独饲养,长大之后才让它进入马群,由于它的社会性本能从未被后天诱导过,它就不懂得遵守规则,容易成为“害群之马”。人同样如此,儿童若是从小缺乏道德的启蒙,他的善良本能就无法激发,自私与冷漠的性格便难以抑制。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衍生的精神支柱。虽在时刻变动,但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抛弃它的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华传统“礼”“义”之文化中所包含的人伦观、自然观、生命观,都应当成为酝酿当下“家风”的珍贵的思想资源。

    (作者系国学教育家、历史学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母亲 都有谁
中国史上三大贤母,岳飞之母排第二
中国历史上四位最著名的母亲,你知道都是谁么?
齐家 | 叶曼先生:万世母仪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传统瓷器上的“严母”:昔孟母 择邻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