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各家注解系列——第4条(补合集标签)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导读:2023年新年伊始,小编与多位热爱中医的好友联手整理了历代学者对《伤寒论》的注解,汇编于此。整理选取的医家有新旧《十人书》的部分作者,还有历代及现代比较重要的医家。

整理内容以条文顺序为纵线,历代医家的生平顺序为横线。每个条文横向学习,互相参照可纵向学习。因为整理过程仓促,难免有所纰漏,还请读者读后于评论区留言批评指正。

若您对本条文有更好的理解与体悟或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还请您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碰撞思想,激起学术火花,共同学习和精进。

希望这里能成为我们学习和交流经典的阵地,为中医复兴和人民健康出一份力!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者,以上二条互言者而言也,下仿此。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主表而属外,故外者先当也。静谓恬退而和平也,紧退恬静和平,其为不传而欲愈可诊矣。颇欲吐属上言,不甚待吐而不吐,盖呕逆未全止也。燥,干也。数,五六至以上也,其主热。急,躁疾也,欲传而加进可知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者,邪在本经,且不能遍,故不传经。颇欲吐,外邪内搏,身烦、脉数,寒邪变热,必传经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太阳受邪,而即可传于少阴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言平人六气周流环转不息,若以天之寒邪伤人毛腠,则太阳正气受之,而即以一日起太阳矣,要知伤寒者言邪,而太阳者言正。脉若静者,太阳正气自和,故为不传。颇欲吐者,即少阴之欲吐不吐也。若躁烦者,感少阴阴寒之气则躁,感少阴君火之气则烦。脉数急者,诸数为热,诸急为寒,寒热相持而脉不静,此太阳受邪而感少阴之气化者,为传也。高子①曰:'本论中凡云传者,言邪传于某经则见某经之证,若纪日而云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等者,止论正气非关邪也。'

①高子:即高世栻。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此言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阴阳之气相传也。伤寒一日,太阳之气受之,脉若安静而不数急者,为止在太阳而不传也。如颇欲吐者,即少阴之欲吐不吐也;烦出于心,躁出于肾,烦躁者,感少阴水火之气也;数急对静而言。此病太阳之气,而中见少阴之化,故为传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寒气外入,先中皮肤太阳之经,居三阳之表,故受邪为最先。而邪有微甚,证有缓急,体有强弱,病有传与不传之异。邪微者,不能挠乎正,其脉多静;邪甚者,得与正相争,其脉则数急,其则躁烦而颇欲吐。盖寒邪稍深,即变而成热,胃气恶邪,则逆而欲吐也。然邪既传经,则必递见他经之证。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兼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今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①之'传',乃太阳之气,生热而传于表,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非太阳与阳明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①见《素问·水热穴论》。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注】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脉浮而紧,为太阳正脉,迺静是不传他经矣。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着,势必传经为病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注】人之言伤寒者,动曰传经,其所以然之理难言也。有正传,有邪传,有阴阳表里之气相传,有六经连贯之气相传。请以阴阳表里之气相传者言之;伤寒一日,太阳之气受之,然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脉若安静而不数急者,为止在太阳,而不传于少阴也;颇欲吐者,即少阴欲吐不吐之见证。若兼见足少阴之躁、手少阴之烦,诊其脉数急而不安静者,乃病太阳之气,中见少阴之化为传也。伤寒如此,中风亦然。又以六经之气相传言之:伤寒二日当阳明主气之期,三日当少阳主气之期。若阳明之身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之外证不见,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之外证不见者,为气之相传,而病不与气俱传也。伤寒如此,中风可知矣。此二经如此,他经可知矣。

此二节,一论阴阳表里,一论六经之气相传。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发于阴之代词曰伤寒,书一日,纪其阳也。太阳受之,阴逢阳矣,阴静者也,宜以阳动之。脉来当然动,动中当然静,特恐脉动经亦动,便有动无静耳。脉若静者,静脉能制经气之动,经气不能领邪而行,此为经不传邪也明甚。不传何以伤寒证不具,中风证亦不具耶?上言脉紧、脉缓,并未言脉静,安有太阳受邪而仅见静脉耶?是传邪、不传邪未可必,以受邪、不受邪未征实故也。如其不欲汗而欲吐,简直未欲解耳。彼非邪在胸中,焉能以吐了却伤寒乎?又况颇欲吐,吐意犹未坚决乎?且若躁烦,不当躁烦而与躁烦相若,显属先起于足经之躁,次及于手经之烦,太阳并不躁、并不烦在言外。盖静脉早露其端倪,太阳不为经气所转移可想。乃俄而脉数急,数则为虚,急则无能择,经气脱离太阳故脉数,太阳不能制止经气故脉急。此为经已传邪也,殆追之无及者也。看似移送太阳之病以出境,在太阳雅不欲经气之窜,有碍卫气之行,乃不传而卒归于传,权不在太阳也,亦非邪传经也,一任经气之为所欲为而已。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此本《内经》文字,仲师祖述《内经》,岂有推翻前人之理?《内经》原系汉人伪托,当在仲景之前。故发端即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自来注家不知一日为一候,遂致相沿为讹谬。高士宗明知二日未必遽传阳明,以为正气相传,不关病气。夫六经营卫,昼夜流通,岂有既病伤寒,一日专主一经之理?仲师恐人不明一日、二三日之义,后文即申之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可见本节所谓一日,即后文所谓七日。伤寒发于太阳,以七日为一候,犹黄瘅病发于太阴,以六日为一候也。《诗·豳风·七月篇》详言农政,以三十日为一候,故冬十一月为一之日,十二月为二之日,正月为三之日,二月为四之日也。知一日、二日为一候、二候,则未满三日可汗而愈,既满三日可下而愈,可以释然无疑矣。此节凭脉辨证,知邪之传与不传,盖浮紧为伤寒正脉,静即不变动之谓,已满七日,而浮紧之脉绝无变动,便可知其为不传他经。此意惟包识生能言之,余子碌碌,不足数也。至如太阳失表,胃中化燥,熏灼未泄之汗液,致湿痰留于胃之上口,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则抗拒而欲吐,盖湿痰被胃热蕴蒸,若沸汤然,上溢而不能止也。胃中化热,阳热上攻,则苦躁烦,而脉亦为之数急,即此可决为邪传阳明。张隐庵乃谓太阳受邪,感少阴之气化者为传,殊失仲师本旨。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躁,成本、方本作“燥”。《玉函》无后“若”字,“为传也”作“乃为传”。)

钱璜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者。即《内经·热论》所谓“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也。因太阳主表,总统营卫,故先受邪也。然寒伤营之证,其脉阴阳俱紧,或见浮紧之脉。若一日之后,脉安静恬退,则邪轻而自解,不至传入他经矣。倘见证颇觉欲吐,则伤寒呕逆之证犹未除也。况吐则邪入犯胃,乃内入之机。若口燥而烦热,脉数急者,为邪气已郁为热,其气正盛,势未欲解,故为传经之候也。

方有执云: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犹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计程,如此立个前程,期式约摸耳,非计日以限病之谓。

丹波元简云:燥烦,即躁烦之讹,以为“口燥烦热”者,误矣,诸注并以烦燥为解。张锡驹云:数急,对静而言。柯韵伯云:“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躁成本、方本作燥,玉函无上若字,为传也作乃为传。廉平本低二格写。)

柯韻伯曰:太阳主表,寒邪伤人,太阳先受。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见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燥可知。今又有发热恶寒头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伤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燥,阳气重可知矣。脉数急,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传,入之伤于寒,而传为热之传,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

方中行曰:一日、二日、三日,四、五、六日者,犹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计程,如此立个前程期式约模耳,非计日以限病之谓也。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种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这个(经络的)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不光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一开始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样儿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是这个样子,这样子则病是不会传的。什么叫作“传”呢?仲景的书讲表里相传,开始病在外,它往里头传,传入半表半里,(再)传入里。

当大夫应知道病轻病重,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脉象比较平静,那么这个病不要紧,吃点发汗药就会好了。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片,甚至喝点姜汤也能好的。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的情况,少阳病尤其是柴胡证,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得了感冒,稍稍有点恶心,就要传了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得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阳明病,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得厉害。搁个“躁”字,不安,躁者乱也,人一点儿也不安静,起来又躺下,而且发烦,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有内传阳明的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得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相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大夫必须在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得对,治得正确,依法来治的,(病)也不(一定)马上就好的。当然,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留到病房里的,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传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校勘】成无己本:“躁”作“燥”。《玉函经》:“躁烦”上,无“若”字;“为传也”句,作“乃为传”。

【音义】颇,略也。若,作“或”字解。数,读如“硕”,以下脉数、小便数等字均同。

【句释】“伤寒”,这是书名“伤寒论”的伤寒,是广义的。“受之”,犹言受病。“脉若静”,即病变较轻,脉搏安静如常,没有变动。“传”,即传变,就是病理的变化。“颇欲吐”,为胃神经受到刺激的反射现象。“躁烦”,是脑神经受刺激所呈显的不安状态。“脉数急”,即是脉搏的至数加快了。

【串解】方有执云:“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犹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计程,如此立个前程的期式约摸耳,非计日以限病之谓。”

柯韵伯云:“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脉静证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之传。”

因此,伤寒一日,即是伤寒初期,初期即太阳期,所以叫作“太阳受之”。这时脉搏安静,可能病变不会演变严重,假设有躁烦欲吐等现象,而脉搏亦加快了,这说明病势不轻,机体抵抗力也会不断地加强而演变下去。

【语译】伤寒病开始的时候,适当太阳初期,这时如脉搏安静,是疾病不会演变严重的征象,假使有欲吐、躁烦等现象,脉搏至数又加快而“数急”了,这说明疾病和机体抵抗力都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着。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5这两条通过对脉证的分析,来辨别疾病的传变与否,使医者懂得如何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动权。

“伤寒”在此泛指太阳病,包括中风与伤寒在内。“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是指外邪初犯体表,太阳首先受邪,欲知其病情是否传变,则应以脉证作为判断依据。其人“脉若静”,即指脉不数不急,原浮脉不变,反映太阳之邪仍在表,没有传变的迹象。亦可体会为“脉静”是正复邪却,邪气不能干扰正气,表邪将解,有自愈机转的倾向。二者均说明正气抗邪有力,邪气尚未传里,所以说“为不传”。“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脉由平静变为数急,反映邪气有化热入里之势。“颇欲吐”,指病人有恶心很想吐的证候。由于少阳病有心烦喜呕的特点,故“颇欲吐”一证在此多代表邪传少阳的征象。“燥烦”,赵本作“躁烦”,是阳热内盛之证,在此则代表阳明之里已有邪热。“欲吐”与“躁烦”,均非太阳本证,乃是太阳之邪向里传变,或传少阳或传阳明的表现,而反映在脉上,又有“数急”的变化,所以说太阳病有了传经的趋向。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为什么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当定数,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台风来的时候,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回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应。脉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第六天还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

     整理人:刘鑫

     排版:㼆華

     审核:㼆華

说明

我们承诺:本次整理各家注解的内容仅供中医人士学习和交流使用,为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一个经典的交流平台。

旨在传播中医文化和知识,以期提高临床大夫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存在不当使用请与小编联系。

和其光而同其尘,修岐黄而觅知音。

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病家得离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十辨(李培生)《1》
《伤寒论》注释荟萃(第1条)
[转载]【祖下】大阳病解第一
《伤寒论》太阳病病机分析
补发:一张图统一胡老和刘老的病位分歧|各家经方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