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对郑成功海上实力的探究质疑(2)

坚持原创,鄙视转载!!!
==================================

查了一下资料:

英王查理一世时,由造船大师彼得.佩特于1637年主持建造的“海上君王”号数据:

排水量:1500吨。

尺度:长70.7米(全长,包括舰艏斜桅),吃水:5-6米。

航速:10节
武备:104门火炮。20门60磅炮,8门30磅炮,32门18磅炮,44门9磅炮 

造价:65586磅16先令9又1/2便士。

舰员:约800。

首先从数据看,海上君王号最大的火炮为60磅炮!远不是某位同僚所说的什么12磅炮为主,和什么“显然是6磅炮以下一类的‘火炮’,实在拿不上台面”。因为海上君王号根本没有装备12磅炮!但最小的也是9磅炮而非什么6磅以下!!!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其武备包括18磅炮及以上的火炮就有60门之多!(20门60磅炮,8门30磅炮,32门18磅炮,火力确实是够恐怖!!)

   另外,先说明一个问题,查理一世硬要将火炮数量增加的14门(主设计师佩特本想该舰只需装备90门大炮),本人认为只能是一些9磅轻炮而已。因为炮甲板装载过多的重炮只能导致该船的重心提高而有像瑞典“瓦萨”号战舰那样倾覆的危险,而后来根据“海上君王”号的表现并没有显示出重心过高的危险,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增加的火炮只能是些轻型火炮。当然也不排除增加的也有更重一些的火炮但比例绝对很小,增加的轻炮应该占绝大多数。根据18世纪后期战列舰的建造经验来讲,一艘1700多吨的经典74炮三级战列舰火炮的布置是这样的:下甲板28门32磅炮,上甲板28门18磅炮,顶甲板18门9磅轻炮,很显然其主力火炮为18磅及以上的火炮,总数也不过56门而已。所以“海上君王”号绝对的主力火炮应该是总共60门左右的包括18磅至60磅的火炮!!即使是这样的火力配备也显得有些超重了。

而郑成功的所谓“三桅炮船”也只不过是福船型而已。福船的船体结构注定了它不可能承载大量的重型火炮,否则火炮发射时强大的后坐力会直接摧毁福船脆弱的船体!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风帆时代东西方造船技术的不同。

说到这里我奉劝一句题外话,辩驳可以但要有理有据,本人是本着真心想和各位认真讨论相互学习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因为那样除了过过嘴瘾什么也学不到,有何意义?适度YY当然有益身心,但过度YY却是在误导国民!建议发言前先找些相关资料验证一下。以下是本人找到的相关资料稍加整理出来的供大家参详讨论,不足之处还望真心指正。


先说船帆:

   历来中国的帆船都使用硬帆,硬帆一般都用细竹篾或蒲草叶子编织,硬帆的好处是综合效率高,可以围绕桅杆旋转,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个方向地风,单位面积的硬帆和软帆相比较硬帆对于风力的利用远大于软帆,但是由于硬帆自重过沉,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硬帆甚至“非数百人莫能举动”,所以帆面积会小于使用软帆的西方船。

  但西方船的软帆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帆面的综合效率低,需要把桅杆建的非常高才行,而桅杆过高随即就又带来了桅杆的强度问题,为了增加桅杆的强度,又必须在桅杆上绑上众多的绳索,来增强桅杆的强度,这样的话,帆面就无法像中国式的硬帆一样围绕桅杆转动,有一部分的风它就无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于它是软质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极其低下。所以说软帆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这个时候单位面积内它的效率和硬帆相比不相上下,但是软帆由于重量轻的原因它的面积可以做的很大很大(有的高达6000平米以上),所以在顺风的时候可以获得的推力远超硬帆船,也可以驱动更大型的船只。当然海上航行不可能大多时候都是顺风行船,根据白努利效应,软帆船对风力的最大利用是侧顺风的时候,当然效率低的也有侧逆风的时候,而为了利用前侧方刮过来的风,就必须利用三角纵帆。三角纵帆虽然利用侧风和逆风的效率较高,但是顺风情况下其效率又比较低,但是中国式的硬帆却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顾虑,只要一种帆就可以利用所有方向的风俗称八面风。正因为如此,就是到了清朝末期,满世界都是软帆的时候,中国造的“耆英”号风帆战舰,依旧使用的还是硬帆。硬帆的缺点就是因为是整帆升降,面积做的不能太大,否则人拉不动。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桅杆的强度要受影响,要不然软帆和它相比也就没有任何优势。

   当然到了现代,除了为了旅游而建造的那些帆船以外,为了节省能源货轮上使用的风帆已经全部都是硬帆的天下了,不过现代的硬帆都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成的,完全电脑控制的硬帆。看来古代聪明的中国人及早的发现了软帆的缺点而摒弃软帆船钟情于效率高的硬帆,这些大大超前的意识却由于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

   而在那个使用材料被限制的年代,三种帆装各有各的好处,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环球航行来说,大型横置软帆最适应于深海远程航行;而对于一个区域内的货运而言,使用人数比较少的硬帆是比较好的经济的选择,这样可以节省运输成本。而小型以速度见长的快船来说则是三角纵帆效果比较好。所以随着航海知识的增长,西方逐渐采用了大型横帆船加三角帆和支索帆的布局适用于顺逆风,而中国一直使用硬帆来适应八面风。

   当然中国帆船的桅杆也和西方帆船的桅杆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帆船的桅杆因为在高度上远不及西方船只,对于强度的要求也就不像西方船那样严格要用密密麻麻的绳索固定。西方帆船的桅杆是由3或2段独立的桅杆通过桅楼组合成的,桅杆高耸,有的甚至达到3/4船长,后期的战舰还有附加翼帆,所能悬挂的帆的面积会远远超过了中国帆船,因此在航速上的优势也明显优于中国。
  
   风帆战舰时代最著名的是法国于1744年制造了Invincible号战列舰。它171英尺长,49英尺宽,有一个21英尺的吃水度,排水量高达1793吨,Invincible号是个不可思议的成功。相比可以行使11节的典型的英国同类型74炮战列舰它可以达到13节以上的航速!并被形容成“所在级别的最佳船只”和“可以满足一艘战船所有想要达到的目的”。而中国帆船由于帆自重过大造成面积小的原因所以速度很难超过7节,记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中,船队长期处于时速3-4节的情况,当然这是平均速度,历史记载的最高航速折合现在为7节左右。所以由于速度的原因在海上炮战中中国帆船很难抢到上风,即使是在下风处也很难跑掉。而且中国帆船的灵活性也不如西方帆船,我以前看的资料,中国帆船的长宽比大约在2.5到3.5之间,多数会取3左右,西方帆船的长宽比大概在4到4.5左右,有些战舰会放弃部分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这个长宽比,而大的长宽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船只的速度和灵活性。因为在海战中尤其是在以风力为动力的风帆海战中,速度高意味着船只的灵活性也更高,可以更快的抢占有利位置对敌方舰船实施炮击!另外加大长宽比意味着增加单侧船

舷长度,在同一层火炮甲板上可以承载更多的火炮,也就是说增加了武器的火力密度!所以说中国帆船的速度,灵活性,武器输出火力密度方面和西方帆船比较都处于劣势。

再说说船体结构:
  
   东西方船体结构的坚固程度不同是由于双方造船技术的区别产生的,中国帆船由于广泛运用水密搁仓技术,很少使用肋材,船体的强度则由水密隔仓的隔板来支撑,因此中国的船只在抗沉性方面的性能要远远优于西方。但是正是由于中国船只大量的使用水密舱技术而使得船体在横向方向上的强度不够,不能承载大量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而且这样的船体构造根本不能适用于西方的全通型火炮甲板。西方独有的的火炮甲板技术和侧弦炮技术的发明也是在火炮逐渐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历来的海战理论都是以人海战术决定胜负,火炮上舰和火力至上的理论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可以说晚于西方。

   当然这也和东西方的大环境的政治背景有关,西方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曙光,科技、天文、航海以及理化等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开始复苏,商品流通加剧,人们开始迫切需求新的通商手段。由于东西方的陆地商路被奥斯曼帝国所阻断,所以海运开始进入了商人和冒险家们的眼睛。东方的丝绸和瓷器以及各种奢侈品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宠儿,因此吸引着大批的冒险家试图找到联系东西方的航路。15世纪初亨利王子为了东航探险而创制了葡萄牙轻快帆船,其后即有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东航印度等一系列全球航海探险活动,导致了16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长期远洋航海的实践,西方帆船性能和航海技术在全面超越中国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遥远的东方,自从郑和率领的古代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七次远航之后,天朝已经布威严于四方,万国来朝,逐渐的歌舞升平,刀枪入库,已经不再需要一支强大的舰队,昔日的巍峨的宝船也只能慢慢的等待着被腐朽的命运,甚至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所以朝廷中枢一纸禁海令下得到的是“片帆不得如海”的悲惨结局。从此中国将海洋的控制权拱手相让,而此时西方的探险船正在非洲西海岸苦苦的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

   火炮上战舰可以说是海军武器发展史上的飞跃,虽然中国最早在船上使用了火器,但也仅此而已,火炮一直是被固定在船头和船尾的位置,不能灵活地瞄准射击,舰炮技术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诸多大炮在排水量偏小的船甲板上使得船的稳定性变差,而且,中国的船体强度不够一旦开火其后坐力使得船更危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提高舰炮铸造的精度和铸炮材料的强度;其二是发明了船舷炮门。这个金点子是被一个英国人想出来了:詹姆斯.贝克。他将火炮装在下甲板,并在船体两侧开出炮门,让炮能够发射,在不使用的时候,炮门用带铰链的炮门盖关闭。从此火炮战舰有了成规模的火力输出,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威力。

   西洋帆船由于没有水密隔仓,因此抗沉性不佳,但是西方大量使用肋材并增加船体厚度,尤其是战舰的肋材几乎是1根接着1根,而肋材对船体提供了很好的保护。

   就船型来讲,中国的大型船只一直是底尖上阔的福船型,也就是和现代舰船的V字船型类似,因此福船是越到顶甲板越宽,因此火炮一般布置在顶甲板上。郑成功的主力战船大青头长约10丈,宽2丈1尺,高l丈5尺,吃水8尺,载重三四千担,总共也只配备2门大炮,前1后1(《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1962年福建版)。炮架固定,据说还有弗朗机若干

   可风帆时代的战舰要求的是在侧弦尽可能多的承载重型火炮以便发扬最大火力输出。我们知道风帆战舰最长最重的火炮一般布置在底层炮甲板,其上面的各层炮甲板火炮口径、重量依次递减,以“胜利号”战列舰为例,其炮甲板从底层至上层火炮依次为32磅、24磅、12磅(当然68磅短炮除外,因为其使用减装药所以炮身重量也较轻)。而中国帆船的V字型船体底部面积本来就狭小,根本不适合布置长重炮,更可况底层还是是一间接一间的水密舱室而非横向肋骨式的全通炮甲板,其可以装备的重型火炮数量就可想而知了。但同时期的西方船体缺解决了这个问题,西方船体采用U字型,而且底部大于上部(横截面想象一下广口瓶),这样的好处是底部宽敞的炮甲板可以布置更多的重型火炮,逐层往上依次减少口径和重量,顶甲板上反而是全船面积最小的地方,这样的好处一个是降低船体重心,另一个据说是肉博时减少接触面积。所以东西方各自独有的船体结构注定了西方战船所装载的火炮重量和数量远远超过中国船只。

   当然又是题外话,还是不得不佩服聪明的中国人依照水禽发明的福船型居然还是暗合现代船体科技发展的脉络:两百年后的近现代战舰一般都是甲板上布置数量上较少的大口径火炮,两弦侧小口径轻炮而且运用中国人发明的水密舱技术增加抗沉性(比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战列舰的普列赛水下防御体系)。可惜中国人超前的聪明才智依然由于当时船体材质强度和火炮科学技术的落后而让人遗憾...相反,比较来讲西方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倒像是舰船发展史上的一个怪胎,当然西方在运用产业革命成熟的成果后近现代战舰彻底才淘汰了统治海洋几个世纪的风帆战舰。

另外再说说火炮威力:

   “海上君王”号上最大的火炮为60磅加农炮,历史记载其火炮的重量高达8000磅,口径8.5英寸,长达12英尺!最大射程可达4000码!虽然威力巨大但由于装填困难的缘故所以后来换成了威力次之的42磅炮。再说说威力次之的32磅及30磅加农炮,“这些火炮的重量超过了5000磅,发射的弹丸如果用14°仰角可以发射到3000码外”,可以想象这样的火炮在400码的射击距离上会有怎样的破坏力!而“一门填装了5磅火药的18磅炮可以在400码的距离击穿2英尺6英寸的橡木,即使在在1000码的距离上仍然可以有效击穿1英尺的松木板”,所以即便是装备的18磅的火炮对付中国的薄船体壳也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大量射速相对较快的9磅轻型炮用于杀伤敌方甲板上暴露的人员...

   当然我看的资料记载,到了英国和拿破伦时期的法国交战时期,战列舰的水线处厚度普遍达到了一米。而当时的火炮威力譬如说法国的24磅炮的炮弹在200码的距离上都不能穿透英国战舰的四五十英寸的肋材,而18磅炮甚至在几乎0距离上都不能穿透(比较典型的美国的老铁壳船“宪法”号重型风帆护卫舰光船壳护板竟然就是是高达56.5厘米的优质橡木)。而且由于隔仓的使用,中国帆船无法使用全通火炮甲板,进一步导致中国帆船的炮位减少。当时的火炮虽然能够达到一公里的射程,但是前提是要能都打得准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威力。更何况海战不同于陆战,陆战炮兵阵地或者要塞炮台几乎就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即使是这样当时的火炮命中率也是不很让人满意。而海战更是完全不同,海战是双方相互移动射击,前装滑膛炮尤其是海上炮击时一旦超过500码其命中率就低的可怜。另外,由于当时的火炮材质原因射速十分的低,因此,当时的海军强国都是用数量来堆砌齐射时的命中率。

   举个例子,己方战舰的射速是敌方战舰的2倍,但是火炮数量正好是敌方战舰的一半。那么两舰对射的结果是什么呢?经过分析可知,虽然两舰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弹量理论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敌方方战舰是单次大规模火力覆盖,其命中率却远胜于己方战舰的多次小规模射击。结果就是己方战舰被彻底击沉。因为双方的舰船都在移动,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根据弹着点标定下次的射击诸元。因此决定胜负的原因就是单次大规模的火力齐射,而被击沉的原因就是己方战舰上没有足够多的火炮!根据数学概率论分析,在海战中一方的炮位少于对方炮位的2/3时,很明显少的一方会很快崩溃。因为多的一方在交战开始会出现几门炮打敌方1个炮位的情况,很快就会导致被攻击的炮位失去战斗力,于是就有更多的炮位攻击余下的对方炮位,而这个数值会随着交战的进程越来越快,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不把64门炮以下的战舰遍入战列的原因。

   英国战舰除了保证火力数量上的传统优势外,还提倡炮组训练以提高火炮的射速,在前装滑膛炮时代这两项因素的优势就是为什么英国的海军能够长胜不败的原因。

   当然19世纪早期的军舰木质装甲肯定要比17世纪中后期的战列舰装甲厚的多,这个从一级战列舰吨位对比就可以看出来。1637年的“海上君王”号战舰装载火炮104门,排水量不过1500多吨;到了英菏海战时期的80炮战列舰就已经接近这个吨位,而一级百炮战列舰排水量近1900吨;18世纪英法战争期间战列舰的吨位和防护木质装甲厚度也一路飚升,典型的74炮战列舰已经超过1500吨,而一级战列舰已经突破2000吨;而到了19世纪中叶前,1500吨的战列舰只能算是最轻型的了,一般能够有资格参与战列线决战的三级战列舰都是80门炮级别,而此时的一级战列舰更都是满载排水量四五千吨的大家伙,火炮的数量都在百门以上,一般多的可以达到120--140门。火炮的口径也趋于统一,齐射时的威力与日俱增。譬如英国和法国这个时期的一级战列舰装备的不是32磅炮就是36磅炮,而且有些专门的大口径的轰击炮还能发射开花弹。

   有点扯远了,反过头再来看看中国的船用火炮,“郑成功‘三桅炮船’属于大型福船其“树三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由其口径可以计算出红夷大炮的炮弹重量在9磅至18磅之间,也就是说中国进口的红夷大炮弹丸的重量一般为18磅。而这样的火炮重量则超过了2吨,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就是4000斤以上!!这是18磅加农炮的重量,长径比23,同期的西方加农炮的长度为15-28倍口径,长炮的长度为25-44倍口径。

题外话:说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7、8里开外最远10里。本人深表怀疑(定远舰的305毫米后装线膛巨炮用72公斤的黑火药也不过达到7000多米的有效射程,用黑火药做发射药的210mm长身管后装线膛炮有效射程才8.3公里左右)。

   可以看出“三桅炮船”上区区8门左右的红夷大炮怎么和光包括18磅炮及以上的火炮就有60门之多“海上君王”号相比!当然本人不能肯定郑成功的战船上的红夷大炮是不是18磅,但肯定不会超过42磅,一来西方火炮价格昂贵,不能普遍装备。二来西方可能也不会卖给郑成功威力巨大的火炮,否则以郑成功的财力能在二个月内打造300艘战船还能拿不出银子买火炮?

   还有郑成功的战船究竟有没有装备威力比18磅红夷大炮更大的火炮,史家也众说纷纭。笔者在这是相信有,但是应该不会多,因为中国的战舰排水量小,而且其没有西方式的全通型火炮甲板的构造性质决定了其根本不能装载大量的大型火炮。再说战列舰时代的海战要求的是密集的火力齐射,即使有单个的几门大威力火炮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主要是由东西方不同的海战思想造成的,由于战列舰的出现此时的西方已经初步进入战列线战术时代,而此时的东方依旧是跳帮作战。

   再有千斤弗朗机,这更是个废柴。射速快则快矣(实际上也快不了多少),近战或许能成,用于远战则力不从心。“重千斤,弹重二十四斤,远至四五里”,从重量上就能看出来,仅仅千斤重的火炮竟然可以将24斤重的弹丸发射到几公里外?这要用多少的黑火药发射,而且这种火炮的密封性还很差...很难相信这样的火炮能达到四五里的射程,其穿透力也就无从谈起;这且罢了,“发射3发用不足20秒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不是赶上后膛步枪的射速了?先不说24斤重的弹丸,就那个子铳的重量就比炮弹丸重上许多,据本人亲眼见过后装大发熕子铳估摸着怎么最少也得七八十斤,壳体还不是很厚,不知道怎么形成的高膛压能将炮弹打到几公里外?一般来说就是红夷大炮为了防止炸膛炮管的壁厚度铸造最薄处的炮口也有0.5倍弹径了,而炮膛处则有1—1.5倍弹径(即使是这样还仍然有炸膛的),再瞧瞧后装大发熕子铳的壳厚,真不敢想象我天朝竟然还有此等神器!看看,人家千斤弗朗机只有千斤重不足红夷大炮的四分之一,射程上也不赖,足有四五里呢!既然此等神器威力与性价比如此之大,那为什么建奴殖民中国时期不大批量制造以取代垃圾一般的红衣大炮呢?难道建奴们都瞎了眼?其实大家都心里明白,你懂的,呵呵...

   不要忘了西方的船体由于火炮的出现普遍采用了双重壳体其防弹能力远超中国帆船,大型弗朗机炮在远距离上能否穿透西方战船的壳体尚为未知之数。

   大型弗朗机炮的一发“整装弹”包括子铳壳、火药、炮弹加在一起少说怎么也得上百斤吧,拿这个轮流在炮腹里装填,可能,或许吧射速理论上是比前装炮要快,但还是不敢想象了...小口径的后装弗朗机可能不存在子铳重量的问题,但大口径的弗朗机随之而来带来的是子铳重量的急剧增加,上百斤的子铳轮流装填确实是对大明帝国的炮手们的一种严峻考验...而前装炮只装相对轻巧的炮弹和火药就够了,虽然少不了要清膛的步骤,但与其那上百斤的“整装弹”轮流装填,还不如用前装炮来的安全轻松,射程也远上不少。当然后来的火炮经过发展和考验终于验证了同时期(16世纪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前装火炮性能远胜后装火炮,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则,前装炮一直统治了近2个世纪才黯然退场。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科技的发展,线膛炮才逐渐取代滑膛炮(美国的达尔格伦滑膛炮一直服役到19世纪80年代),当然也是由于技术和材料进步后历史的必然选择。

   所以个人认为,在速度,灵活性,火力,防护上都居劣势的中国帆船和西洋帆船进入炮战完全是找死!

   当然西洋帆船也有几个劣势,大量使用优质木料作为肋材导致西洋帆船的造价远远的高于中国帆船,如歌德堡号帆船,一条瑞典王国的商船,当时的造价相当于瑞典国库的1/6。而且西洋软帆相比中国硬帆还需要更多的水手,操作也比较复杂,而中国的船只船体较宽、稳定性好的特点使得它能装载更多的货物,当然也能装载更多的人员,也就是更多的肉搏战斗力。郑芝龙时代所建立的海上帝国就是依仗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打败了西方舰船的火力优势,未成熟的科技发展初期在火器上尚未显现出狰狞的面目,西方舰船上微不足道的火力优势在擅于水上跳帮作战的骁勇儿郎们面前还是稍显稚嫩...毕竟西方的风帆战舰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这一舰种在称霸海洋的时代并没有和郑芝龙乃至郑成功的舰船发生碰撞。

   虽然英国早在1588年就挫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进攻,从而确立了火炮在海战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就是到了战列舰时代火炮齐射时所发射的实心弹威力仍然不足以有效彻底击沉一艘大型战舰,皮糙肉厚的战列舰即使中上几百发炮弹只要不被击中弹药库等要害部位也很难沉没。即便是到了1805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风帆海战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当场被击沉的战舰也不足三艘,大多还是负伤后遭遇风暴沉没,而近战和接弦战仍然在该海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1823年由法国军官Paixhans设计发明的发射爆破弹的舰炮轰击炮的出现才产生了对木质战列舰最具威胁的武器,当然俄罗斯在锡诺普海战中用这样的火炮将土耳其风帆舰队轰碎至渣,从此风帆时代的战列舰彻底被终结,但由此舰船也开始走向装甲化。

   而此时17世纪中期西方的主要两大海军强国荷兰和英国都在为争霸海洋而积蓄力量,由于舰船制造技术的逐渐提高,吨位也在逐渐增大,装载的重型火炮也越来越多,一些小的舰船根本抵挡不住大型战舰的集火轰击。以前的武装商船和海盗式的围堵战术对大型战舰起到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国家与国家的海战日趋剧烈化和规模化,大型战舰成为海面决战的主要力量,大规模战舰群组成的战列线炮战战术脱颖而出,“以往落后的钻石队形由于指挥困难和火力弱小,已经被容易指挥和火力强大的线性队列所彻底取代。”“类似于步兵队列,线性队列由于能发挥最大火力输出密度,所以远距离炮击的战列线战术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战术,这也是火器发展和成大规模运用后的必然结果。”战列线战术也被英国海军部明文规定为指定战术。到第一次英荷海战时,双方参战的大型战舰合计超过了百艘,重型火炮数千门(均是五六十门炮以上的大型战舰),战列舰时代由此来临。

   因此荷兰为了应对来自海上的英国威胁也不可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远东,应对眼前的威胁对于荷兰来讲才是当务之急。倘若历史可以重演,荷兰装载50炮以上的巨舰百艘的强大火力和东亚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拥有最强大的肉搏力量的郑氏帝国发生碰撞,不知道将会有一番怎样的结局...

题外话:纳尔逊战术:战列线战术是枯燥的,是对船员勇气和耐力与舰船防护和火力的一种考验。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年轻的纳尔逊勋爵给海军战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舰队机动兵力和集中兵力的完美统一。他的做法很简单,就是从上风位置攻击切断处于下风位置的敌战列线编队,集中力量消灭处于上风位置的那部分敌舰队,使处于下风位置的另一部分因逆风难于转向支援,从而于我方形成优势集中兵力,以多打少。当然完成这样的战术机动条件很多:一是首先进攻方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敢于在T字阵型的那一竖的不利位置对敌发起攻击。二是进攻方的领舰性能要好,绝对经得起在冲锋时敌舰的几轮齐射!(这对士气很重要,非常考验士兵们的素质)而且,进攻方舰队要有着优势的近战火力输出!三是进攻方舰队要处于利于进攻的位置(如上风位)将敌舰分割成包围成几段。四是在被牵制的处于下风的敌舰掉头增援之前利用局部优势消灭敌上风舰队部分!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实在看不出郑芝龙的五点梅花阵和小船尾射战术与纳尔逊战术有何相似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世纪的风帆战舰
【转载】风帆的艺术(二)
舰船桅杆简史:从风帆到“美国笼”,再到如今的一体化
西方帆船船种与历史简介
转个帖子: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帆船
勇敢的排成线列互相炮轰,战列舰名称的由来:情怀木质风帆战列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