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卫所制

       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府兵制。“府兵制”是十六国时期在西魏文帝(公元535 ~ 551年)时开始出现的一种兵役制度, 隋唐时继续沿用。在我国史学界,对“隋唐王朝的强盛是和均田府兵分不开的”已成为不争的定论。公元755年,震憾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触发了华夏第五次人口南迁的大潮。大唐盛世已去,国力衰竭,开始了150年的内乱。直至唐朝后期,由于中央政府对于失控的北方人口大迁移,无法掌握户籍资料,大片的土地又出现荒废,使“均田制”的基础管理遭到破坏,府兵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改而实行“募兵制”。
       朱元璋起兵创建王朝的过程中,召募是其军队的主要来源。明洪武时期,天下已定。可是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便不再采用召募的方法凑集军队了。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
       其实,卫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组织,卫所军户是世居一地的,并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由于当时军户的主要义务是壮劳力出丁当兵,其家庭生活负担沉重,为保障生活,稳定军心,故政府多分给房屋、田地,有固定的口粮,并免除户丁徭役。而且正丁服役于卫所,必须携带家属,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因此,军户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为了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军丁在卫所中轮流戊守、屯田。战争时期,则临时充军从征调发;和平年代,则归还卫所耕地种田。屯田耕作收获所得用来供给军户的生活和正军之所需。
       卫所制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军士及官属军籍。每一卫所的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编制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但权力分散,兵将分离。明初,总兵、副总兵官均由公侯伯都督任职,参将、游击、把总等官由勋戚都督等担任,天顺开始总兵官皆由五军都督府官列衔领任。但景泰以后,兵部权力上升,兵部尚书总督军务,夺五府之权,五府官变动虚衔。明朝有九卫十八所
鳌山卫分辖雄崖所、浮山所,隶莱州府。
鳌山卫,山东半岛海防要地。位于崂山湾北,西南距青岛35千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来此建筑卫城,并以附近的鳌山命名,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2.5公里,高11.6米,厚6米,外有护城河,深5米,宽8.3米。城门有四:东为“镇海”,南曰“安远”,西称“迎恩”,北名“维山”。当时,海潮抵达东门,可以停泊船只,便于攻防。城中建筑方正对称,街道形如棋盘,四门洞达。城内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文庙、武庙、天齐庙等建筑。城西筑有演武厅,设厅堂、点将台等。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鳌山卫,其地并入即墨县,卫城逐渐颓塌。如今城垣已全部拆除,仅存遗址。

浮山所,位于青岛市南区,全称为浮山备御千户所,始设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鳌山卫建置后,成为该卫统辖的两个千户所之一,所城筑于建文四年(1402年),与雄崖所同时修成。所城周三里、高二丈五尺,为土夯城墙,有三座城门,所城内置衙署、仓廒、庙宇等。浮山所设千户一员(正五品)、副千户一员(从五品)、百户一员(正六品),有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共2000余人,辖有4个军寨、18个墩堡(湛山、沧口、麦岛、错埠岭、双山、塔山、翁窑、转山头、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孤山、红石),另有军屯9处,土地870余顷,是当时青岛地区的边防重镇。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浮山所,其地并入即墨县,改设巡检防守,清代胶州水师营亦在浮山所分防设汛,是青岛发展以前的一所重镇,据清同治十一年统计,浮山所屯计有159户、684人。

雄崖所位于即墨市丰城镇北约7公里,以其东北隅白马岛上的一处雄伟断崖而得名。其地东瞰大海,西扼群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所于此。雄崖所是我市著名的历史遗址九卫十八所中保护较完好的之一,是明、清两代抵抗倭寇的海防军事城堡,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灵山卫分辖夏河寨所、王徐寨所,
灵山卫,位于胶南市东部,明洪武五年(1372年)魏国公徐达调指挥佥事朱兴筑土城,以备倭”。永乐二年(1405年)和弘治年间又两次扩建,外包以砖,四门加楼,街为十字,均齐方正,形若棋盘,“灵山,在卫城南海中……”卫以山得名。


威海卫分辖金山所、奇山所,隶登州府;
威海卫,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清朝雍正年间撤卫,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奇山所,位于烟台芝罘渔寮村,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建


成山卫分辖寻山所、百尺崖所,
成山卫,位于胶东半岛东,明朝洪武年间(公元 1398 年),魏国公徐辉祖在此设卫戍边,取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河东总督王士俊奉命整顿封疆,决议裁卫。王士俊疏称:“文登幅员已极辽阔,今再加威海、靖海、成山三卫地粮军户,其地周环800余里,殊难管辖,而成山卫又是未便听其孤悬海滨,且成山地方为海洋东面险要之区,则成山卫自应改设一县,以资弹压。”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廷议认准,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荣成县志》道光本·艺文)。裁卫设县始告完成,改成山卫为荣成县。 1944 年荣成县迁址崖头,人们习惯上把成山卫称为"老荣成"。

寻山所,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寻山街道西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防倭寇侵扰,在寻山之南设所,名寻山备御所,周长1100米,高7米,宽7米,设3个门。寻山备御所隶属成山卫,设千户3人,百户10人,所镇抚1人,兵132人,下辖15座墩、堡。黄、樊、张、席等姓指挥官在此镇守,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定居成村,故以所命名寻山所,今所城已成遗址。清朝雍正年间撤消寻山所

百尺崖所,位于威海城区东南威海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威海卫后,直辖左、前、后3个千户所。百尺所为百尺崖后所,并修筑所城。光绪年间,在村西北海岸,修赵北嘴炮台,炮台北边有百尺石崖,村名更为百尺崖所。英国强租威海卫后,村中谢姓居多,更名为谢家所。1945年,改名为百尺所村。


靖海卫分辖宁津所,
靖海卫,位于威海荣成西南,北齐时形成居民聚落,地名窑湾,宋时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靖海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成村,村以卫名。传说靖海卫为凤凰的化身,是块宝地。凤凰头向东北,尾向西南。头处有仓房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凤凰就食此间香火。仓房庙不远处有城隍庙,庙里常传出钟声,据说是凤凰在鸣叫。


镇海卫,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兴筑以备倭,它比漳浦赵家堡还早180余年,其规模也比赵家堡大一倍多。据《海澄县志》载:其周长873丈,城脊宽1丈3尺,高2丈2尺,有女墙1660个,窝铺20个,垛口720个,开东西南北四门和水门,门各有楼。登高府视,城下陡绝,以海为壕。城墙历经战火,岁久倾圯。隆庆三年(1569年)明总兵张元勋等先后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对沿海实行迁界政策,卫城在界外,遂废。康熙二直年(1681年)再修。现在的卫城遗址,便是当时重修的故垒。四个城门岿然矗立。南门和水门较为完好,尚有石墙数丈。南门建有两重城门,人城门两侧筑一半月形城墙,俗称月眉城(简称月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消镇海卫,划归海澄县管辖


安东卫分辖东海所,隶青州府;
安东卫,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奉命于沿海筑城防倭寇(日本海盗),始设安东卫,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附设二十八墩(烽火台),十八店、十七铺,其辖域北起梅园、南至荻水、西至汾河(绣针河),东至海,其城池、民社、学校、钱粮与州县同。1742年(清乾隆七年),撤安东卫并入日照县,置安东卫巡检司,属青州营、至民国初,设立巡防营,后归日照县南乡。


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
大嵩卫是中国北方海防重镇,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南部海滨,是明代中国沿海创建的九卫十八所之一。清朝雍正年间撤卫,清代更名为海阳城,与威海卫规格同等。1860年5月法国炮舰在大嵩卫外城逡回,试图攻城。1960年8月台湾军队从大嵩卫外海强行登陆,被击溃俘虏。
海阳所,位于乳山,明置大嵩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阳县,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


平山卫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志》云:城中有二阜,谓之平山,明初建卫于此,因名。今亦置平山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钊兴:明清时期威海地区的驻军——三卫一营考
卫所体制与卫所文化
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
明朝山东布政司登州府地理
【重磅】沉没海底六百年后,它在荣成靖海重见天日!背后的故事令人……
明代著名的四大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