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急行军一天能走多少里?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古今中外的战场上,衡量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就是“急行军”的能力。确切说,军队能不能打,够不够精锐,先要看“能不能跑”。

  这个道理,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就早已深入人心。比如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春秋名臣管仲就认为,军队要打胜仗,就得“进退若雷电,而无所疑匮,一气专定”。但不管是进是退,首先就得能跑。所以管仲军事理念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其足以进退度”。同样完成春秋霸业的吴王阖闾,也是花了七年时间打造一支五百人的精兵。这支曾创下长途奔袭灭楚奇迹,贡献“如火如荼”成语的部队,也能做到“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这种能全副武装跑三百里才宿营的军队,打起仗来谁能挡得住?

  当然,说到古代军队里“谁能跑”。战国军神吴起亲手缔造的“魏武卒”,更是竖起了一个标杆:想要成为“魏武卒”中的一员?就必须要全副武装背着强弓刀矛,做到从明天到中午跑够百里。想要能打?就得先能跑!

  而如果对照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演变史的话,就知“魏武卒”这个“奔跑”,到底有多难。随着古代兵器装备的演进,士兵的盔甲负重也越来越高。比如在宋朝,一个全副武装的精锐宋军,仅盔甲就重达五十斤以上。明初一个士兵,连盔甲带武器粮食加起来,负重也多达八十八斤。后来随着等装备的普及,士兵们也“减负”,鸦片战争前一名披甲的士兵,盔甲重量也减到了24斤。但即使如此,“负重跑”的压力,也是相当大。

  所以,比起那些精锐部队在古代战争史上“狂奔”的奇迹来,古代大部队每天“高标准”的行军距离,往往是在三十里左右。能做到这标准的,就可以算虎师。

  而且,一支军队能不能跑,当然不止要看选兵,更需要有严格的训练条令。比如北宋的禁军。军人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不但以严格标准进行全国海选,组成二十万人规模的禁军。训练更是抓得紧:领着高工资的禁军士兵,每天都要“早教习阅,无得翻休”。等于天天都要严格训练。重要的一条训练项目,就是“练跑”。

  在“练跑”这事儿上,赵匡胤也是独出心裁,不只是日常要练,领工资的时候也要练。每到发工资(当时工资主要是粮食钱财)的时候,假如你军营在城东边,发工资就要在城西边,要跑步穿过整座城市领工资,然后再跑步扛回来。等于是每月都要扛着一百八十斤钱粮来个“急行军”。不会跑?这个月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如此练法,效果也极好。比如宋太宗年间,宋辽战争爆发,兵锋直指燕云十六州的宋军,从镇州出发直扑幽州,十天狂奔了五百里,且没顾上休息就与辽军交战,又把辽军打了个稀里哗啦。所以素质强大,也叫辽国一度吓破了胆。如果不是接下来“军事爱好者”宋太宗一顿作死瞎指挥,这叫北宋历代皇帝怅恨了一个半世纪的幽云十六州,原本应顺风顺水拿下。

  而比起宋太祖的“领工资刺激法”,明代大英雄戚继光,在“练跑”这事儿上更理性:“领工资”只能刺激一时,长期积累才是王道。以戚继光的话说,跑步这事儿要循序渐进,“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裹足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到了实战战场上,这支多次“零伤亡”痛打倭寇鞑靼的戚家军,也一次次上演过“狂奔”奇迹。、最典型的,就是嘉靖四十年的“台州花街大战”。是年四月二十五日,连续奔袭作战的戚继光,得知了大股倭寇正偷袭台州的消息。他当机立断,不顾部队已断粮的困境,硬是带着部队两天空腹奔跑了七十里,成功在花街堵住了倭寇。而后这支饥肠辘辘的部队,连饭都顾不得吃,就投入到残酷血战里,终于以伤亡三人的代价,将这支数千规模的倭寇斩杀殆尽,救出被掳百姓五千多人。看过这给力场面就知道,“能跑”的部队,有多英雄!

  当然,如前文所说,一支部队的急行军能力,是建立在严格的纪律与训练上。所以很多时候,部队“能不能跑”,也是一个王朝兴衰的镜子。比如曾经很能跑的宋军,到了北宋末年时,就特别不能跑。连每个月“奔跑领工资”这事儿,都常雇人“替跑”。可领工资的时候能替,打仗的时候可没人替。多年文恬武嬉,宋军“兵不成形,战全无纪律”。特别是在黄河边的大战里,数千宋军见了金军就跑,却是跑都跑不赢,被人家一口气全赶进了黄河里。而肆意追杀的金军,伤亡才不过三人。

  在多少古代王朝的亡国画面里,“军队不能跑”“跑不过”这事儿,也是常常做了生动的注解。

  何止是古代史,近代史也同样如此,比如晚清年间,训练废弛的清军,也在甲午战场上上演了“跑不赢”的活剧。明明拥有大量弹药装备守卫平壤,清军却被“急行军”杀到平壤的日军吓破了胆。仗打了两天,日军人困马乏,清军主帅叶志超却慌了神,满脑子想着“跑赢”,带着部队就撒腿跑,1894年9月15日夜,清军放弃平壤全线溃退,却正好撞进日军包围圈里,同样上演了“跑不赢”一幕,整个一夜的溃败里,清军一千五百多人阵亡,六百八十三人阵亡。是为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无比惨痛的一幕。

  依然还是在朝鲜这块土地上,半个多世纪后,1950年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却书写了不一样的“急行军”景象。在人民军队艰苦发展的历程里,“急行军”常是克敌制胜的法宝。而面对朝鲜战场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急行军”战术,也一次次给敌人迎头痛击,特别值得一说的,就是1950年11月28日的“三所里穿插”。

  1950年11月27日,正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里血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3师337团与338团接到任务,迅速急行军穿插三所里,阻断美军的逃跑路线。单看地图就知道,三所里这个南邻大同江的要地,距离志愿军有140里,一路全是美韩军队控制区域,且全是崎岖山道,想要快速穿插?理论上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奇迹却真的上演了:接到任务后,337团与338团密切配合,采取遇到敌人“前面连队打,后面连队快速通过”的战术,战士们轻装前进,和拥有机械化装备的美军抢时间,27日出发,28日凌晨就到达三所里东山下,然后迅速投入激战,拔掉了敌人在三所里的据点,成功扎紧了口袋。而后337团继续出击,当日又拿下龙源里,等于是扎好了两个口袋。美军赖以为“生命线”的南逃路线,就这么被活活切断。

  在整个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里,“三所里穿插”堪称是关键一招,其急行军路线更是震撼:仅仅一夜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就靠两条腿,一夜急行140里,实现了“两条腿跑赢美国鬼子汽车”的铮铮誓言。这样的军事奇迹,不止奠定了38军万岁军的荣耀身份,更昭示了一个不变的真理:从“跑不赢”的清军,到“大胆穿插”“急行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的强大与高速前进,正是多少这样勇敢可爱的战士,一代代扛起来的。

  参考资料:《荀子》、《墨子》、《吕氏春秋》、《梦溪笔谈》、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范中义《戚继光评传》、刘缙《宋代正规军事训练初探》、袁景 罗真《浴血年代-宋朝战争故事探秘》、邢泽《抢占三所里,阻敌建奇功》、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美援朝之:三所里战斗
三所里阻击战,志愿军一夜奔袭145里,美军:这种军队谁能打赢
志愿军几场振奋人心的局部战斗
主张“进攻中国”的麦克阿瑟,遇到了彭德怀……“联合国军”总司令都干不下去了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之七 第二次战役 西线战场(2)
一个命令决定第二次战役 一封嘉奖令从此“万岁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