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步制骑,却月大阵两千破三万,定乱代兴,名列南朝第一帝

在古代战争中,骑兵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和冲击力,常常被视为游牧民族的王牌。他们在战场上如同狂风骤雨一般,无人能挡。当他们冲锋时,那股猛烈的力量仿佛能将一切敌人摧毁。相比之下,汉族军队则以步兵为主力。他们人数众多,训练有素,但面对骑兵的冲锋时,却往往力不从心。

骑兵之所以强大,一方面在于他们所骑的马匹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可以在战场上快速奔驰而不失控。此外,骑兵的装备也更加轻便、灵活,能够在高速移动中快速变换阵型,发起致命攻击。这种高机动性和快速变换的能力使骑兵在战场上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在长期与马匹的相处中,积累了丰富的骑马作战经验。他们从小就与马匹为伍,对马匹的习性了如指掌。在战场上,他们能够灵活地操控马匹,使马匹在高速奔驰中仍能准确地执行命令。这种人与马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骑兵强大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汉族军队以步兵为主力。虽然他们人数众多,训练有素,但在面对骑兵的冲锋时,却往往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步兵在面对高速移动的骑兵时,难以保持阵型和节奏。此外,步兵的装备相对笨重,移动速度慢,难以跟上骑兵的速度和变化。

当然,战争不仅仅是骑兵和步兵的对决,还有其他的因素如战术、指挥、士气等也会影响战争的胜负。但在古代战争中,骑兵的冲锋确实是一种强大的作战方式,让敌人望风披靡。

然而,就在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历史出现了一个惊人的转折。刘裕,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率领着仅有的2000余名步兵,迎战北魏的3万精锐骑兵。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这场战斗似乎已经注定了结局,毕竟步兵对骑兵的劣势已经深入人心。但刘裕却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战术见解。他深知步兵是无法单纯的正面抗衡骑兵的冲锋,因此他精心设计了一种名为“却月阵”的战法。这种阵法充分利用了步兵和水军的协同作战能力,有效地抵御了骑兵的冲击。

千古绝响 - “却月阵”

在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意图率领大军从黄河逆流而上,攻打后秦。然而,他的雄心壮志在一开始就遭到了挫折。他向北魏请求借路,以期通过北魏的领土进攻后秦。然而,北魏明元帝多疑之心盛,担忧刘裕以借道为名,暗中图谋北魏,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

在这场微妙的角力中,北魏派遣了十万大军,驻扎在黄河北岸,严密监视晋军的动向。他们的目的明确:防止刘裕以任何借口北上攻击。面对这样的困境,刘裕并未放弃。他深知,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谋的博弈。尽管借道失败,他仍然坚定地按照原计划行军。

在黄河北岸的魏军见状,心生狡计。他们派遣数千骑兵不断尾随骚扰晋军,试图以这种方式迟滞晋军的行动。每当南岸拉纤的晋军士兵被激流冲到北岸,他们就会遭到魏军的猛烈攻击,不少士兵因此丧命。然而,刘裕并非易与之辈。当他派遣军队登上北岸追击时,魏军立即撤退,表现出避其锋芒的态势。然而,当晋军撤回南岸时,魏军又重新卷土重来,展开新一轮的骚扰。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使晋军疲惫不堪,不胜其烦。

在这样的局势下,刘裕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术智慧和决心。他没有被北魏的阻挠所击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他知道,战争不仅仅是勇猛和力量的比拼,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

于是接下来的那一幕,将是刘裕作为军事统帅最为令人叹服的时刻。他一方面继续与北魏进行着微妙的角力,保持大军能够顺利前行,而另一方面,他通过对地形,敌我双方的军力军械配置的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创造出了一个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却月阵”,并且一度成为众多“以步制骑”的代名词。

在四月的春风里,刘裕精心挑选了战场,派遣丁旿率领700骁勇之士,驾驭百乘战车渡过北岸。他们在距河水百余步的位置,布下如新月般弧形的阵势,两头拥抱河流,宛若苍穹的弯月,并且每辆战车都配备了7名威武的持仗士卒。

丁旿在阵中树起白色的毦旗,向河上的晋军传递消息。魏军见状,对于晋军的用意感到困惑,不敢轻举妄动。此时,刘裕早已派遣宁朔将军朱超石严阵以待,准备与敌人一决高下。朱超石抓住魏军犹豫的时机,果断率领2000精兵,携带百张大弩,疾速上岸增援丁旿。每辆战车更增添了20名士卒,车辕上还设起盾牌,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魏军眼见晋军部署完毕,才恍然大悟,开始对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运用巧妙的战术,先用软弓小箭射击魏军,使敌人误以为晋军兵力薄弱。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晋军人数稀少、战斗力不足,于是从三面蜂拥而至。此时,长孙嵩也得到消息,率领3万铁骑助战,与晋军合力对抗敌人。朱超石见状,命令士卒换用大弩猛烈射击,并选拔神射手集束发射箭矢,给予敌军重大杀伤。

然而,魏军兵力源源不绝,越战越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的弓弩逐渐失去优势。朱超石再次展现智勇之举,他命令将士将携带的千余张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然后用大锤猛烈敲击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个魏军,其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由于弧形迎击面较小,魏军越向前冲锋,所受到的杀伤就越大。魏军逐渐抵挡不住晋军的猛攻,“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晋军在激战中阵斩敌将阿薄干,令魏军退守畔城。朱超石率军包围敌城,经过一日激战,终于大破魏军,斩获无数。刘裕立即命令徐猗之率5000士卒在水师舰船的运载下加速渡河增援,登岸后再以为数不多的骑兵发起追击,进攻越骑城。途中再次遭到魏军的包围,但徐猗之凭借长戟结阵抵抗,坚守不退。不久,朱超石率军赶来增援,魏军闻风而逃,晋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在战斗中,刘裕指挥2000余名步兵迅速布成了“却月阵”。这种阵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可以随时变化,既能防御也能进攻,对于骑兵的冲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步兵们以密集的队形,利用长矛和盾牌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在面对骑兵的冲锋时,他们保持冷静,密切配合,有效地阻挡了骑兵的进攻。

这场战斗最终以刘裕率领的步兵大获全胜而告终,创造了以步制骑的历史奇迹。自此,“却月阵”威名远扬,成为“以步制骑”的代名词。

这场战斗充分展示了军事指挥的艺术和策略的重要性。刘裕凭借其独特的战术眼光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打破了步兵对骑兵的固有劣势,创造了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时,这场战斗也让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战争中,单纯的数量优势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只有通过精心的战术设计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战略和战术部署周密,利用地形优势弥补步兵的短处,步兵、水军、骑兵各兵种协同作战,使一向耀武扬威、无往不胜的铁骑无机可乘、最终落败,堪称战术史上的奇迹,充分显示了刘裕卓越的军事才能。但遗憾的是,这种阵对于地形,兵种,武器的要求太为苛刻,所以后世再也没有人能使用这种阵法实现以步制骑的效果,却月大阵遂成绝响。

南征北战

早在义熙元年(405年),刘裕就派遣使者到后秦交涉,要求归还之前侵占的南乡、顺阳、新野等淮北地区。这些地区对东晋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军事基地。后秦皇帝姚兴虽然面临西线战事吃紧的问题,但他不愿在东面与刘裕为敌,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归还要求。

姚兴的决策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大臣认为,这是对东晋的软弱表现,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轻视和侵略。但姚兴解释说:“刘裕从地位最卑贱的社会底层发迹,能够诛杀实力强大的桓玄、重新振兴东晋皇室,他的崛起是历史的一种必然。我怎么能因为吝惜几个郡县的地盘,就不成人之美呢?”

于是,东晋兵不血刃地收回了淮北十二郡。刘裕因功受封为豫章郡公,不久入朝供职,掌握了朝政大权。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晋与后秦之间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自桓玄作乱以来,南方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刘裕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先后率军平定。义熙七年(411年),他击败了卢循,收复了岭南地区。次年攻破江陵,消灭了割据者刘毅。随后杀谯纵、灭西蜀,重新将巴蜀地区纳入东晋版图。乘胜反攻盘踞汉中的仇池,迫使其投降称臣。义熙十一年(41s 年)征讨司马休之,攻克江陵,直捣襄阳,吞并荆、扬二州。至此,南方也重新归于一统。

在北方,刘裕也没有停止他的扩张步伐。义熙五年(409年),他兴师北上,攻灭南燕。义熙十二年(416年),趁后秦君主姚兴过世、内乱迭起之机,他指挥四路大军北伐。经过一年的激战,次年灭亡后秦。这是自永嘉之乱以来,晋朝首次成功灭亡一个国家。

经过这两次北伐,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准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都归属东晋,成为南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刘裕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他的政治手腕和用人之道也是他能够统一南方、北伐成功的重要原因。他重用寒门人才,抑制士族势力,推行土断政策等措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南北朝的开启

刘裕在军事上的才华让人叹为观止。凭借其卓越的战功,他被皇帝册封为宋公,并在义熙十四年(418年)获得了九锡之礼的殊荣。这是对他个人能力和功绩的最高赞誉,也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年,晋安帝不幸逝世。这为刘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为他知道帝国的宝座永远等待着有能力和野心的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扶持司马德文为新皇帝。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因为他知道司马德文没有实际的统治能力,将成为一个容易操控的傀儡。

两年后,刘裕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废黜了司马德文,自己称帝,并改国号为“宋”。这一举动标志着南朝历史的正式开始。刘裕明白,只有掌握实权,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抱负。因此,他通过一系列的权谋手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为南朝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东晋时期,政治舞台一直都是王、谢、庾、桓四大土族的角逐场。他们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官吏的选拔主要依据门第和声望。然而,这种选拔制度下,许多官吏并无真才实学,玩忽职守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种情况,刘裕,一位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怀揣着公正选拔人才的理想,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改革。

刘裕深知,若要打破门阀政治的僵局,必须重用那些出身卑微但才华横溢的寒门子弟。于是,他提拔了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人,让他们在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华。这些寒门子弟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他们的加入为东晋的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确保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刘裕对地方选拔推荐的人才进行了严格的考试测评。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就会进行严格的追查。刘裕的努力,使得人才选拔逐渐摆脱了门第和声望的束缚,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品德。

刘宋的新气象

鉴于荆州等地频频上演割据一方的悲剧,刘裕深刻地意识到需要对地方势力进行限制。他明白,过于庞大的地方势力是导致分裂和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刘裕果断地下令裁撤、合并荆州辖区,限制其文武官员的名额。这一举措旨在削弱地方势力,防止其坐大而威胁中央政府的权威。

除了对荆州的改革,刘裕还对其他州郡的官员名额进行了限定,确保各地势力都在可控的范围内。他明白,如果放任地方势力无限制地扩张,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内战。因此,他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对地方势力进行限制,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刘裕做出了特别的规定。他强调,日后大臣外出需要防卫或者出兵讨伐时,一律由朝廷配给军队。这一规定有效地削弱了武将的权力,防止了他们借机扩张势力。同时,这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力,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在经济方面,刘裕实行了一项重大的改革——土断。这项改革重新调整和划定了州、郡、县的行政区域,整理居民户籍。不论居民是世代居住还是侨居,人口一律按照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纳入国家正式户籍,以便统一管理。这一改革不仅简化了户籍管理,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在土断改革的过程中,刘裕还注重清查逃亡和隐匿的人口。他将豪强地主的私属人口全部登记备案,以确保国家的税收和兵源得到保障。这一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力来源,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土断改革还有助于促进南北方人民的交流与融合。随着户籍制度的统一管理,南方的侨民正式成为南方人,他们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寒门皇帝

刘裕出身贫寒,深知耕种的艰辛,因此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节制。他穿着朴素,脚穿普通的木屐,宫殿里的屏风和灯笼都是用土布制成的。这些细节展现出他的简朴作风和务实的品质。为了告诫后世子孙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刘裕特意在宫殿里悬挂了自己年少时用过的农具和多次缝补的破棉袄。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培养子孙节俭的美德。

在国家治理方面,刘裕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他不仅限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土断改革、提倡节俭生活,还注重军队的建设和管理。例如,当宁州进献罕见的琥珀枕时,刘裕并没有贪图个人享受,而是听闻琥珀有助于医治刀剑创伤后,毫不吝惜地将其捣碎分发给广大将士。这种关心士兵、重视军队建设的做法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因病去世,享年60岁。这位英明的君主在世时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去世后,北伐计划因此取消。尽管如此,他的儿子刘义隆继续执行父亲生前制定的国策,励精图治。最终,大南北大分裂这样一个大动荡时期竟然出了“元嘉之治”这样一个难得的盛世。这个盛世的出现既是对刘裕一生功过的最好回报说明,也是对其个人能力的最好见证。南宋时大词人辛弃疾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歌颂刘裕的功绩。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25
步兵如何吊打骑兵?请看刘裕的却月之阵
中国军事史上以步制骑的典型战役,东晋大将刘裕发兵攻后秦途中,以两千步兵布“却月阵”大败北魏三万骑兵
有人说他是个半吊子皇帝,但他的能力和霸气却远远盖过了成吉思汗
以2700个步兵大破3万骑兵的却月阵,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只使用一次
却月大阵:刘裕大帝如何用两千步兵把北魏三万铁骑打成渣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