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咳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肝(脾),痈yōng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luán。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sōu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zhuó如囊náng裹浆,水之病也。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气虚。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脉拘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癫狂和胸中隔塞不畅。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症。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袋子装水一样,这是水液代谢不正常引发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原文】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nǜ。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gé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zhì。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pì,死不可治。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译文】

        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流鼻血。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即上消病)。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庢”。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演变为肠澼(暴痢),便容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

《黄帝内经》1月5日诵读内容

素问·气厥论篇

【原文】胞移热于膀胱,则癃lóng,溺niào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mí。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fújiǎ,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è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nǜ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译文】胞宫(女子宫、男精囊)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堵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再下行则病发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发生食亦病。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酸痛而成为“鼻渊”;鼻渊的症状,是鼻常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动和传变而引起。

--------------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脏有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原文】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译文】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寒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寒冷的饮食进入到胃里,寒气就循着肺经上于肺脏,引起肺寒,肺寒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发病为肺咳。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非主时受病是因为各脏所传变。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原文】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chéng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译文】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相合,故五脏各有其所主的时令,各脏在所主之时令受了寒邪就会得病,症状轻微的则为咳嗽,严重的,寒邪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qū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yǐn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xián。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译文】

        黄帝道:五脏咳嗽有什么差异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吐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咽喉中好像有东西堵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行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原文】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屎)。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niào(尿)。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译文】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呢?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能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能咳吐出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放屁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原文】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译文】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上、中、下焦引起的咳嗽,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经而影响及肺脏,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呢?岐伯说:治五脏的咳,针刺五输穴的输穴;治六腑的咳,针刺五输穴的合穴;治咳伴浮肿者,针刺五输穴的经穴。黄帝道:讲得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8)|紫花地丁
学习《黄帝内经》对咳嗽的解读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38-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
22-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之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