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记忆】故乡的母校,人生中的温暖记忆

本文作者:刘利君   编辑:陈胜乔

邵东团山镇双江河畔,有一座宏大四合院建筑群,曾是刘氏祠堂,始修于明朝;新中国成立后,被征收改造成一所学校——双江小学。上世纪70年代,双江小学升级为双江中学。

双江学校差不多与共和国同龄,已有近70年历史,虽地处县域边陲,却培育出不少英才。例如60年代考上北大的才子彭凤仪,解放军少将、军旅书法家刘伯和,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王雍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导刘碧芳等等,都是从这儿毕业的;至于在双江学校读过书后来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的人,更是举不胜举。

我是双江中学89届51班毕业生,班主任是刘梅红老师。

作为双江中学的学生,我深感光荣。因为当时的双江中学实在是太“牛”了。

双江中学美丽校园一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双江地区读书风气浓厚,父母经常拿成功者作为榜样教育孩子。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读书,如果老大考上大学,往往会带动弟妹也考上,所以不少家庭的大学生是“成窝”出的。受此影响,别的家庭也争相效仿。

当时的双江中学归流光岭区管,初中三年,流光岭区联校每次统考成绩排名,双江中学几乎次次名列前茅,其中,51班更是出类拔萃。例如1989年中考,51班全班50多人有20多人成功升学,其中3人考上中专,1人考上卫校,还有2人分别考上邵东一中、邵东三中(省重点中学),其余十多人考上邵东四中、邵东七中等全县排名靠前的高中。

要说明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高中升学率不高,一个班四五十人只有十来个人考得上。很显然,51班放了一个“卫星”。尤其是有3人考上中专、1人考上卫校,堪称奇迹。要知道,那时考中专不比现在考上211、985大学容易。考上中专意味着铁饭碗,而且比考大学少读三年高中(考上高中不一定考得上大学),节省不少钱。所以,农村学生争相报考中专,但报考名额有限,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哪家要是出了一个中专生,是天大喜事。记得我们班当时有一个同学家里特别困难,但因为他奋力考上中专,跳出了“农门”,成为依靠读书活生生改变命运的典型。

陪伴“双江”学子拼搏的校园跑道

双江中学这么“牛”,不仅因为当时人们普遍重视鼓励、支持孩子读书,老师全力以赴教学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至今记得: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刘梅红老师与教数学的李正康老师是一对搭档。有一次全区统考,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排名下滑,刘梅红老师非常着急,本来只教语文的她竟然在语文课堂上给我们上起了数学课,针对我们错了的数学题,一一讲解指出失误在哪里,哪些地方不应该失分。

刘老师和李老师一直教我们到毕业。中考成绩出来后,我到学校拿毕业证,正碰上她们在一起聊天。李老师见我来了,高兴地对我说,你的中考总分成绩一般,但数学成绩全区第一,你为老师我挣了面子争了光。面对李老师对我中学时代的最后一次表扬,我诚惶诚恐,又有点激动,不知道说什么好。

当年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当地农村人,半边户(单职工家庭),家里孩子多,上要养老,下要养小,工资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他们可以说走进学校,是老师,出了校门,就是农民。例如我们的物理老师有四个孩子上学,师母是农民,家庭负担重,物理老师每天清早从地里干完活后总挑着一担空粪桶来到学校,下午放学后再挑着一担大粪回去给庄稼做肥料。当年学校的大粪一担卖一元钱。

初二时,我们的学习负担加重了,假期要补课,同时老师们家里的农活也放不下,所以在农忙季节,班上的同学自告奋勇组织起来,下午补完课便一起去帮老师家插秧搞“双抢”。农家的孩子干农活都是一把好手,我还记得,李老师家田里的蚂蝗特别多,在田里女同学们尖叫连连,我的脚也被蚂蝗咬得血流不止、惨不忍睹。

当年风华正茂的“双江”学子

当时物理老师的宝贝幺女是我们班上的班花,是很多男生心中的暗恋对象,情窦初开的我们对物理老师家的农活干得格外起劲,都想趁机好好表现一回。在田里,大家一字排开争先恐后插秧,四五亩的活不知不觉干完了。这时天已经黑了,好客的师母早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留下我们吃了饭再回家。遗憾的是,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班花太优秀,后来班上的男同学无人娶得佳人归,没能留下一段爱情佳话。

老师们全力以赴教导,坚强面对生活,培育、熏陶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同时也把自己的子女都培养成才。刘梅红老师家四个孩子,三个是大学生,其中一个虽没有考上大学,也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在商海如鱼得水;李老师的两个儿子都考上大学,大儿子是公务员,小儿子是医生;物理老师的三儿一女也出了三个大学生,尤其当年的班花在学习路上一路凯歌,高中与我同班同学,当年高考顺利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衣钵,从事人类最阳光伟大的教育事业,一坚守就是二十几年,把青春与汗水晒在故乡这片热地中。

有人作出统计,当年51班50多位同学,后来有近半数人依靠读书跳出了“农门”;如今有3人是处级干部,其中,一位同学兄弟俩都是处级干部,他们当年都是刘梅红老师的得意门生,兄弟俩的故事在家乡成为佳话。

双江学校毕业生很多人不仅通过读书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给母校和家乡带来丰厚回报。我读初中时,双江小学与双江中学是坐落连在一起的,2000年的时候,一位校友捐资在河对岸兴办了邵阳地区第一所希望小学——双江小学,被县政府授予“捐资办学杰出个人”称号;另一位校友2003年给母校捐资50万元,改善母校的教学条件。还有一位校友,因为他的影响,他老家村里修建了宽阔的油砂公路,让邻村人极为羡慕。

刘梅红校长撰写的校友捐赠功德碑

刘梅红老师从1991年开始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在校长的位置一干就是17年,直至2008年退休。任校长期间,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带领全校师生顽强拼搏,学校年年中考成绩喜人,荣誉铺天盖地而来,很多城里的孩子也慕名而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学校来求学。

1989年初中毕业后,我到邵东七中读高中,后来因种种原因没实现上大学的梦想。高中毕业后,我走南闯北打工,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为弥补遗憾,我常手不释卷读书。更鼓励和要求儿子努力读书。我也希望老家的孩子不要丢掉父辈努力读书的传统。

然而,近几年回老家探亲,情况却触目惊心。家乡不知从几何时开始出现了“空心村”这个名词。走在村里,只有老人和儿童。随处可见田土大块抛荒,无人耕种;很多房子的大门紧闭,不见一个人影。

更揪心的是,留守在家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陪伴,因为爷爷奶奶溺爱,很多人要么蛮横跋扈,要么自卑叛逆,普遍爱上打游戏、玩微信,痴迷于发快手和抖音,对读书却无兴趣,成为让父母颇伤脑筋的“负二代”。我听说,现在很多初中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只有极少数人认真学习,大部分人混日子,升学率越来越低。母校双江中学至今仍是佼佼者,但近几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明显减少;毕业生升入高中后,后来考上211、985名牌大学的人,少之又少。

我向母校的一位老师请教原因。

老师长叹一声回答:“这里面既有农村父母普遍只顾追逐眼前利益,忽视陪伴和关爱孩子成长,缺乏正确引导孩子的问题,也有农村学校骨干老师因为生活条件差、待遇低,千方百计申请调到城里,造成优质师资流失的问题,包括因为同样问题年轻老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导致师资青黄不接的原因。还有体制内的一些弊端……。这些问题累积起来,造成现在农村学校读书风气变差,想考大学的人越来越少。”

作为“双江桥”人,母校是我心中的圣殿,在那里的三年,是我人生中最温暖的记忆,但今天,它的现状,让我深感不安。

但愿社会各界重视改善农村学校的条件。希望母校永葆青春活力。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并分享,以鼓励作者继续写作。如果您有写乡土的原创佳作,请加主编微信(20734404)投稿、交流。

作者简介:刘利君,曾用名箫剑,湖南邵东团山人,身居城市,心忧乡土,漂泊流浪,也不忘根。散有作品在企业杂志、月刊及网站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竞华|母校哺育 恩泽终身
感谢母校 赞美母校
喜报,湖南各大高中2021年高考喜报来了,为母校点赞
60年的分别,小满日的团聚
长郡,在这些孩子眼中,分明是天堂!
铅中71届高中排同学聚会琐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