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思考】蝗灾肆虐,警惕历史上的饥荒卷土重来

本文作者:陈胜乔

2020年是不讨喜的一年。瘟疫还没清除,又有不好消息。

据境外媒体报道,非洲国家正遭受蝗虫入侵。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分别遭遇了25年和7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蝗虫侵袭。在肯尼亚的东部地区,蝗虫带长60公里,宽40公里。索马里因蝗灾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向全球发出求救信号。

更可怕的是,这些蝗虫飞越红海,入侵欧洲和亚洲。印度拉贾斯坦邦财政部长表示,目前已有4000亿只蝗虫袭击该邦,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并有向其他邦蔓延之势;而该邦驻扎的70万印军因粮食被吃光不得不撤军;印度有学者预测蝗灾将造成印度30%~50%的粮食减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球发出预警称,今年春夏季前后,毗邻中国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可能会出现大批蝗虫。希望全球各国高度戒备蝗灾,防止蝗虫入侵出现粮食危机。

(一)

蝗灾,对很多城市青年是个抽象词,很多人甚至没见过蝗虫长咋样,以为那只是几个虫子嗡嗡飞而已。但真实的蝗灾令人恐惧。史书记录的蝗灾,大面积的蝗虫群铺天盖地而来,成千上万只聚集像食尸鬼一样疯狂地啃食一切植物,一片叶子都不留下。蝗灾过后,饥荒接踵而来。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 

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三大灾害。这是农业社会最可怕的三大天灾。

蝗灾制造饥荒,死人无数,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中有深刻表现。该片讲述1942年7月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旱灾平息后,又遇蝗灾,导致全省96个县城1200万人受灾,因为主政的国民党腐败无能,救灾乏力,导致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湖南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蝗灾。

最近最严重的一次是1945年春夏。当时湖南全省54个县发生大旱,其中尤其在湘潭、邵阳、衡山等地最为严重。旱灾过后又遇蝗灾,复活禾苗尽皆白穗。

1945年秋冬的湖南,从湘南到湘西,各地到处都发生卖儿卖女,挖掘草根,搜刮树皮,甚至全家饿死的惨剧。

仅在1945年9-11月期间,衡阳便死亡多达9万人。在当时的路边,池塘,河沟里到处都是饿死的灾民。

(二)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没有再发生因蝗灾引起的大饥荒,主因是建国后至上世纪80年代末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1963年开始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持续了近二十年,开垦和修建了大量田土、水库,使农业旱涝保收,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也因为垦荒、修水库,消灭了蝗虫赖以产卵繁衍的沼泽滩涂,从根本上减少了蝗虫的数量。虽然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农业地位被弱化,但依靠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农业基础加上向外国进口粮食,仍能保证大家有饭吃。

中国人在过去五六十年里没有为吃饭的问题发愁,但近几年来隐患浮现。

一是尽管中央重视“三农”问题,每年必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列入“一号文件”,但无法改变广大农民受比较利益驱动,放弃粮食生产进城打工的事实。例如笔者的老家邵阳自古人多地少,90年代以前农民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为争巴掌大的一块地,邻居、甚至亲兄弟经常打架,头破血流。而近几年以来,莫说偏远的土地无人种,即使是位于屋前宅后的“吨粮田”(双季)也大量被抛荒。很多村子除了过年、清明节热闹一下,平时十室九空,很少见到耕田种地的人,都进城打工了。大家吃粮都靠买。全国每年要从外国进口多少斤粮食,无人关心。

(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建立了成千上万的工厂,可立即组织生产飞机、汽车、电脑、手机等工业品,但粮食不是短时间能生产出来的。我们可以不坐飞机、汽车,不用电脑、手机,但不能不吃饭。一日不食,有气无力;三日不食,奄奄一息;七日不食,饿殍遍地。如果我们自己不注重生产粮食,一旦被人“卡脖子”,历史上的大饥荒卷土重来绝不是梦话。

综上,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是邻国,我们要警惕这一次蝗灾有可能进入中国;即使它们不进入我国,我们也要居安思危,重视生产粮食。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要避免饥荒卷土重来,要想今后不挨饿,就应该复垦复耕,多生产粮食。

注:本文中的蝗灾史料均从网上搜集,如有错误,请读者指正。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乡土历史文化。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大家留言并分享,以鼓励作者继续写作。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毕业于湖南工商大学。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报纸主编。现在南粤某著名企业工作。业余专注乡土写作,冀望以绵薄之力推介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
古代动辄发生蝗灾,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渡过难关呢?原因有三
没有杀虫剂的古代,我们祖辈消灭“蝗灾”的锦囊妙计
旱灾:大地的饥渴
非洲蝗灾
古代百姓面对饥荒时,为何不选择捕鱼充饥?道理其实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