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浪地球2》:只属于原著和郭帆团队的成功


中国科幻电影,路还很长。








































续集比原作难拍,是电影行业的共识。《流浪地球2》走前传方式,补充交代前作细节的情况下,更以三段式表现为手段呈现三种截然不同又相互关联的剧情逻辑属实难得。在构架出庞大生宇宙观的同时,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价值观充分融入,高屋建瓴完成该系列重特效,更重内核的品质升级。郭帆及其团队的努力有目共睹。

毋庸置疑,《流浪地球2》很精彩。

出色的故事,紧凑的节奏,精彩的特效,宏大的叙事,壮观的场景,对于热衷于视效大片的观众而言,仅凭以上几条就足以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

除此之外,作品对人类未来的担忧,求生之路的思考,自我拯救的方式方法以及渭南市自我牺牲的价值观表达,更是站在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而非单纯意义上的善恶是否,反派设定。

本片既做到了好莱坞优秀科幻动作类型电影的情绪渲染,又能跳出“个人英雄救世界”的套路设定,强调全人类的相互协助,共同努力。

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以往同类型影片中过分突出主角光环的那种套路感,不再是“为拯救而拯救”而是在每个事件行为人背后构建了为应对特殊状况而“联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平台。进而在可行性,真实性和操作性方面为“流浪地球计划”提供了保障。

也正是基于以上种种设定,使得宇宙电梯、流浪地球发动机等当今世界看来绝对无法做到的偷天之功显得真实而可信。作品中团结一致应对危机的大环境背景设定,能够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得益于上一部的票房口碑双丰收,本片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资金支持),于是各种大胆想象层出不穷。

开场的宇宙电梯,中场的月球推动,终场的水漫全球,月球爆破等戏份属实过瘾。垂直起降的歼20,太空舱,探月车等也秉承了上一部的稳健风格,看着热闹,打得精彩,文体两开花。

毫不夸张地说,开场宇宙电梯之战堪称近年来科幻电影中难得的华彩。角色之间的互动,空间感的设置,故事背景的介入等高度匹配,就惊险程度和娱乐性而言已经超越了去年由艾默里奇拍摄的《月球陨落》。

而蜂群般密集的无人机袭击与人类驾驶员密不透风的攻防战,同样也超越了许多好莱坞同类型作品。可见郭帆(仅仅是郭帆团队)对大场面和科幻视效的掌控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影片开场不久就为观众留下了一个暗扣,即谁操作并指使了针对宇宙电梯的袭击。因为这场袭击被成功终止后,幕后黑手并没有具化到某个人,而是放在了一个莫可名状的人类反流浪计划组织身上。

可这个组织谁牵头,谁发动,谁安排,谁落实,头目何许人也,都未交代。按说人类命运到到这时候了,有这样威胁全人类的组织,为啥不去抓到罪魁祸首而是放任其自由,等着他们继续组织袭击呢?

其实影片已经给出了答案,反派根本不是人。

人工智能550A到550W,再到MOSS系统越发具有独立意识,才让我们将本片与《流浪地球1》最后刘培强丢伏特加烧毁系统串联起来。

MOSS的主体意识通过不断迭代进化,对人类最后的幸存者,或者说人类本身的未来动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影响是悄无声息的引导,更是有意识的把控。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影片一开始极端组织对“流浪地球计划”的诸多干扰和袭击,就是550A通过自身力量不断操纵媒体、舆论、甚至社会生态对全人类施加影响。

该系统可横向对标《2001太空漫游》、《终结者》、《鹰眼》,甚至《机器人瓦力》中的人工智能。只是碍于篇幅所限,MOSS的杀伤力没有进一步拓展,我甚至觉得可以就MOSS这一系统独立成片进行拍摄,能涉及的内容太广泛了,绝对有看头。

也恰恰是550A到MOSS的迭代进化,让本片的高度从科技层面进阶到人类意识的层面,其探索过程的哲学意味堪比科学技术的伟大。

工程师对女儿的回忆貌似冗长而繁复,但这种基于人性的价值观介入,也着实让系统升级充满了厚重感和思考性。顺势拉升了全片的调性和格局。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对第三部更加期待。

对于《流浪地球》系列,两种声音甚嚣尘上。有捧的,有骂的。但无论如何,讨论者都会将《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科幻片进行对比。

我个人觉得,对比正常。

因为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确实是我们参照的绝佳对象,且不说库布里克,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卡梅隆等珠玉在前,仅特效领域就够我们叹为观止。

可《流浪地球》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让作品呈现出既像好莱坞,又不同于好莱坞的文化基因和宇宙观、世界观。

郭帆团队在模仿与借鉴的同时,深谙我们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特质,成功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使得《流浪地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不必妄自尊大,也没必要妄自菲薄。

首先,原著作者是中国的刘慈欣。作为一位国际公认的科幻小说标杆,他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注定有别于西方世界那些同行。

中国人写中国式的科幻,用不着非得和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强行挂钩。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才会有意思,有碰撞,有交流,才会让大银幕上呈现出新意和特色。

其次,《流浪地球》的成功绝非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所驱动。影片中的牺牲和拼搏不是只描述中国人自己,而是拓展至全人类。只不过中国人写中国,中国电影拍中国。

影片中那些感人瞬间都是基于各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使然。而非好莱坞电影中千篇一律的“美国英雄”。这种为所有人幸福牺牲自我的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只要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能理解并尊重。

最后,《流浪地球》的成功是郭帆团队的成功,而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

看看《上海堡垒》和《独行月球》,我们真不好意思说中国的科幻类型片已经崛起了。资本还很强大,流量还很嚣张,死鱼眼和僵尸脸还在横行。他们眼里只有利益,而没有审美和好坏,更没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诉求。

所以,《流浪地球》的精彩仅仅是郭帆及其团队的成功。是该团队对作品的负责,对自己的负责,对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事业的负责。

影片最后,看着全世界50岁以上的飞行员选择牺牲自我那段非常感动。毕竟那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以及对未来所有地球人的付出。有血有肉,真情实感。沙溢终于找到了自白展堂之外又一个好角色。

希望第三部更好。








END



冬至已至,春归有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一次,《流浪地球》让我们终于有了可以抗衡好莱坞工业的电影
《流浪地球》团队从2人到7000人,导演郭帆经历了什么?
无论《流浪地球》把中国科幻电影导向何处,我选择希望
《流浪地球》像那么回事儿,中国科幻元年终于要来了?
过年必须得看点硬科幻
吴京演的《流浪地球》,刘慈欣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