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宝山区一模语文作文l关于认知分歧,我们该何去何从

20宝山一模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01

转眼已经作文攻略已经写了第四年,一路上的磕磕碰碰的摸索,有过弯路和歧途,但是更多的是对于作文本身来说应试经验的累计。

关于做的套路的研究早已成熟,而当我们现在再去观测我们的一模卷的时候,用“胸有成竹”来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境,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状态。

果然,在一模考完之后,很多同学拿了这道题目发给了我,并且问我关于这道题目的想法,但是更多时候,同学和我说的,是觉得“这是一篇非常简单文章”,考评的,其实是一些我们已经早已准备过的世界观。

没错,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关于“认知分歧”的问题

对于认知的分歧这个问题,在我们暑假的作文系统课上已经早就带大家进行了深入思考。

而这篇文章的讨论背景——“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观点和立场”,我们的备考策略,也已经相对成熟了。

“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观点和立场”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曾经在课上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绝对理性的看待问题,那么这个世界本身的分歧会非常的少。

因为理性指向的是效率,如果说极致的理性,那就意味着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通过“最优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正如古训所说的“殊途同归”一般,最优解往往会在我们生活中指向一个相似的,共通的方向。

但是为什么生活中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呢?原因在于,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理性,我们在自己观点的产生过程中本身会有“非理性”的成分在里面。

02

而非理性的原因,我们在课上讨论的时候会说到,往往非理性的原因,分为两个——

第一个,我们称之为“认知偏差”,第二个,我们称之为“意愿否定”。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认知偏差”

所谓的“认知偏差”是指,我们往往很多时候会做出“自以为理性”的决策,但是这个行为实质却是“非理性”的,为什么是“非理性”呢?是因为我们对于世界本身的认知是错误的。

比如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早上上学的路上,我的手表走慢了5分钟,应该是7点15分的时间,手表却显示7点10分。

于是,我想离7点20分的报到时间还有10分钟的间距,我就安安心心的买了一个早点,随后去学校,最终却发现自己迟到了。

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明明已经7点15分了,你还去买早点,这个行为实在是太不理性了,我们应该做的是抓紧去学校。但是从实行者角度来说,他却因为手表给他报时带来了错误的认知结构,最终导致在他的认知带来的观念中,10分钟的时间足够美美的吃个早饭随后去学校,这个行为对于实行者来说,却是一种理性的做法。

于是这个孩子就去买了早饭,而这个本身来说,就是我们认为因为人“认知”的偏差,导致了我们产生了观念的分歧,而大家都以“理性”作为行为的指引,但是却产生了分歧。

在这种情境中,我们认为,“理越辩越明”是正确的,而“辩论”的根源,不是对于“该不该买早饭”做出辩论,而是应该对于“现在几点”做到辩论。

毕竟,当这个同学知道现在是7点15分的时候,他也不会买早饭,而会选择抓紧时间去学校。

所以,认知上的共识,能够让我们在日常中,减少大量观点和立场的分歧。

那么第二个原因,我们称之为叫做“意愿否定”。

也就是在意愿中,有些人会将一些价值的地位和重要性放在比“理性”所指向的最优解带来的收益之上。

再用那个例子举例,比如我们要上学,现在已经7点15分,而报到时间是7点20分。

而这一次,我的手表时间没有走错,确实显示的是7点15分,但是我在做出自己行为决策的时候,我忽然认为,比起“不迟到”,更加重要的事情,应该是“我要填饱肚子”。

我的的意愿在填饱肚子和上学不迟到两个结果之间,没有选择更优的“不迟到”而是选择了“我要吃早饭”。

这个时候同样产生了观点的分歧,而在这种情境之中的观点分歧,就是我们所谓的“意愿否定”。

面对意愿否定来说,理越辩越明同样正确,只不过在这样的的情境中,我们认为,我们需要辩论的其实是达成“重要性的共识”——比起个人身体的舒适度,我们认为,更加重要的应该是不迟到。

毕竟对于“个人”的得失,我们认为“集体”的利益会更加重要,如果今天你为了填饱肚子而迟到了,那就意味着整个班级的荣誉会受到影响,我们看似“个人”角度获得了舒适,但是对于“集体”的影响会远远高于个人。

所以我们就能够对于文章来说说到了这样第二个层次的事实,那就是意愿否定,重点在于重要性的共识。

03

那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如果你能够对于他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的认知之下,那么接下来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它的难度就会减少很多了。

而同样,我们说过,作文的重点不是在于“全面”,而是在于“聚焦

这篇文章想写的好的话,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于“观点不同”聚焦于认知偏差或者“意愿否定”其中一个。

如果两个都写的话,这篇文章的得分就很容易受到影响了,特别有些同学在不能了解认知偏差和意愿否定区别的时候,非常容易把两个论点一起写。

一起写的话,很容易让这篇文章得不到很好的分数,所以这一点大家需要明确。

世界观讲完之后,我们再看一下这篇文章的题型。

我们在之前作文的讲解中有说过,如果要用题型来分类的话,这篇文章属于“方法类”的作文,并不是辩证。

因为在文章题导语中已经点明,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是:我们要辩论亦或于沉默。

而当我们在讨论辩论和沉默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文章的导语中出现了其中一句话——

“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该展开辩论还是保持沉默”

所以,我们对于文章采取的方式来看,我们应该做的地方在于讲其中一者作为论点,将其中一者作为方法论处理。

而同时,将方法论概念所指向的世界观,作为一个层面的非理性呈现,进行“常无”段的论证。

比如,如果这篇文章,我们认为“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观点和立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上产生的偏差,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选择方法论。

沉默和辩论,还是比较好去选择的,我们一般来说,更加积极,更加入世的角度,才是我们对于文本来说所具有的比较好去得分的论点,因此,这篇文章,我们认为,辩论是文章更好的观点。

04

那么文章的构成就这样,首先第一步,文章的第一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就是对于论点的定性,那么如何定性论点呢?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在于,对于论点的切割

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写:

首先,引入材料后,第一个表层逻辑的角度,我们可以说的是:

辩论,并不是说服。

今天我们在讨论面对差异化认知,我们确实需要辩论,但是辩论的根本目标不是在与改变对方的行为来让对方的行为与自己一致,辩论的根本目标在于能够让双方的认知产生共识,只有双方的认知产生了共识,我们才能够让辩论的两者之间产生一致性期待。

这个就是文章第一个层面,我们称之为叫做表层逻辑,来说出,辩论的目标不是在于对于对方进行改变,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去对于文章来说做到了对于行为的定性。

05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去论证的是深层逻辑,第一个深层逻辑是写的是人为什么不去采取“辩论”这样的行为方法论。

那么对于这个认知来说,我们认为之所以我们不去辩论,在材料之中给了我们这样的一种观念——

也就是“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

那么这句话从什么角度来说呢?其实也很容易,那就是大部分人的观念都具有稳定性,而当一个人自我的认知过度稳定而不思考自己的认知拥有可被改变的区间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问题——

这个问题在于我们在辩论的时候,我们对于“自我印证”后的优越感的需求,逐渐超过由辩论产生的,对于自我精进的能动需求。

这也导致了我们在辩论中往往会因为这样的非理性而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往往会过度追求辩论的求胜,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认知优越性的理据之上,而往往忽略的,对于我们认知本身的升华与改变。

这也导致了辩论本身我们并没有从辩论中获得本应得的进步,反而辩论让立场操持不同的双方,对于自己观念的偏见,变得更加的固执——越来越多的有利理据的关注以及对于不利条件的诡辩,只会让我们变得偏执,而不会让我们变得智慧。

这也导致了最后,我们在有说服力的言论,也不会改变对方的立场,反而成为了对方对于自己立场进行更加固执的坚持的动力。

也因此,其实想要辩论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一步就是让自己的认知不要处于一种“过度稳定”的状态,而是将自己的认知放在一种“可改变”的状态下,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辩论变得更加有效。

06

那么第一个深层逻辑论证完,接下来我们对于文章,从第二个角度去讲。

第二个层面,我们要说本体论,本体论来说,我们会认为,为什么我们会认为需要辩论?

我们认为,对于理性人的社会来说,我们应该推崇于辩论,毕竟首先第一个,我们认为,物质是具有多样性的,这个世界上的个体种类过多,而同时,人也有与生俱来的短见。

所以因为多样性的世界特质和人短见得属性,导致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处在一个“必然的无知”的状态之下。

而在这样必然的无知的状态之下,辩论无疑是一个最为理性最为优化的选择,原因就在于当我们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的,是一种世界观的互补——它可以让我们在认知进步的时候,摆脱对于“实践”这样一种低消方式的依赖,转而通过人和人之间的“间接经验的转述”实现世界观的补全。

而接下来,我们继续要说的,就是刚才“认知偏差”的概念,来说出世界观补全后的优越性。

也就是说,其实大家都是用理性的方式去做出对于世界的决策,而之所以我们观念的会产生偏差,是因为我们认知本身产生的偏差,因为认知偏差导致了我们自以为那些理性的决策,反而带来了非理性的行为实质。

而当我们能够互补世界观实现对于世界的最优认识的时候,我们自然能够对于世界产生最优的行为选择,而这个选择,就是相对统一的共识,而这个也是实现于理性的捷径。

所以第二个层面,我们对于文章来说,可以这样去论证。

07

随后第三个层面,我们说方法论,方法论写什么呢?就写另外一个方面的行为,叫做沉默

也就是说,当我们产生认知分歧的时候,沉默也具有意义,而沉默的意义,是在于让自己“辩论”的行为,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为什么“沉默”有助于“辩论”呢?是在于沉默这个行为本身,是建立在个人对于自我“元认知”的自我监控之下。

辩论不仅仅是在于受教者本身要让自己认知拥有可被改变的弹性,施教者也同样需要让自己产生对于自我认知产生“无知的自省”。而当我们在想要辩论之前,先采取“沉默”这一方法的时候,其实它的价值在于,“沉默”能够让我们在辩论之前,先反思对方立场的合理性

而建立在对于对方认知合理性的思考以及对于自己认知矫正与判断之后,在沉默倾听之后的辩论,才能让辩论,产生更好的效果。

那么基本上来说,如果要写这篇文章的话,这样构建作文,问题就不大了,关键还是在于对于认知分歧的认知。

其实我们课上都有说过这些世界观,而同学们在构建文本的时候,如果你用“意愿否定”,也一样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当然意愿否定本身来说,运用的世界观就是“直觉膨胀”了。

总的来说,文章这样写就可以了,那么基本上我相信的是,如果有我的学生在宝山的话,想要把这篇文章写到高分,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动中的无序比无行动的有序要好一点
07 | 为什么人越自信赔得越多?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
大脑怎么骗你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暧昧距离
第六章 寻找交易时机
这50种人类认知偏差,强烈建议你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