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做校本教研
来源:  作者:徐斌  录入人:徐斌  发布时间:2010-10-9 12:51:31
(一)对过去教研活动的理性思考
●教研部门
(1)工作职责不同
过去:课程实施的管理、监测
现在:课程实施的指导、帮助
(2)工作思路不同
过去:自上而上的布置教研活动
现在:根据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组织教研活动
(3)活动目的不同
过去:评选骨干、提炼经验
现在:关注全体、解决现实问题
(4)活动形式不同
过去:课例展示,教研人员讲评为主
现在:研究问题,平等交流,合作共建
●学校层面
(1)活动目的不同
过去:多是研究如何落实课程计划
现在: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
(2)关注问题不同
过去:找教学的重点、难点,传授知识的方法,研究共性问题
现在:把握教材和三维目标,既关注共性问题,更关注个性问题
(3)活动动机不同
过去:多是应付上级活动安排或功利化的驱使
现在:本位的、内在需求下的主动行为
(4)参与的对象不同
过去:多是领导(教研组长)、少数骨干教师的话语权力和机会
现在:保证每一位教师参与活动,尊重差异下的对话与交流
(二)把握校本教研行动的创新点(5个方面)
1、核心理念:问题驱动——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2、研究重点:课堂教学——聚焦课堂,扎根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
3、保障机制:建立制度——建立常态化的校本教研制度,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
●为什么强调“制度建设”?
教育部《关于开展“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通知》中指出:“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使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建立制度的意义:一是对学校、教师的要求和约束,二是为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时间和机会的保障。
●学习型组织对学校、教师意味着什么?
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对学校来讲是教育功能的扩展——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还要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对教师来讲,意味着职业生活的改变——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由传道者变为学习者,由奉献变为职业。
“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提高办学水平的理性思考。首先,在学习化社会和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另外,就教师个人的需求来讲,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和国家管理制度的改革,教师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有自我提高、增强竞争能力的愿望。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不管是从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个人成就事业、提高生存竞争能力),还是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来考虑,学校都应该为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空间。
4、教研文化:行动研究——教、学、研一体。主动学习、教学反思、同伴互助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教育方式等要求都体现在教材上,教材的编写思想要靠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来实现。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边实践,边学习,边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实践。使教学实践、理论学习、问题研究成为一个整体。
5、运行机制:网络互动——建立“自下而下”与“自上而上”相结合的区域教研运行机制。
●网络建设:建立覆盖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的区域教研网络。
●网络互动:明确网络中各部分的目的、任务和活动安排,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开展教学研究的互动机制。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从行动管理层面讲,“自下而上”是指各级教学管理和研究部门,不管是制定相应的制度,还是研究行动策略,都要以“下层”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自上而下”则强调的是制度建设中协调、推动和指导。
从问题研究层面讲,“自下而上”是指各层面所研究的问题是来自“下层”的,是来自教材、课堂、教师、学校的实际问题(不是教研组长、校长、教研员想的问题);“自上而下”则强调研究活动指导和组织。
(三)创建本土化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
河北省“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验收标准解读
本验收标准体现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策略的基本要求。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验收标准
行政
行为
对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有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措施和方案;有部门协调、资源统筹、过程指导及督导评估的组织、管理机制;充分认识校本教研在建立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中的任务和作用,有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方案的意见和管理方法。
网络
建设
建立了覆盖全域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教研网络,并形成了上下互动的运行机制;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关注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措施和策略。
队伍建设
充分认识教研机构在推进新课程和校本教研中的重要作用,有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的保障措施;重视本地化专业队伍的培养,有专职教研员、兼职教研任职选拔标准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措施,有学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并在实施。
制度
建设
有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管理评价制度;有不同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有教研机构对学校校本教研进行评估、指导的制度。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验收标准
能力
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由过去的教学管理与指导转变为教学研究与服务,把提高教研机构教学研究和服务基层的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对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特别是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技术类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定点指导农村中心学校(学区、片)开展教学研究的机制,帮助教师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搭建便捷、顺畅的教学研究交流平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为经验交流、成果分享提供服务。
工作
创新
建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机制,形成以农村中心校(学区、片)为中心的农村教研网络,并在制度保障下使教学研究常态化;实现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把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预设的能力做为教学研究活动的重点;统筹规划主题研究,通过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等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研究,并及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活动
创新
教研员有角色转变的主动意识,与教师一起,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探索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深入课堂,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面对面的观察、诊断、交流,进行有效的指导;加强对教师科学、合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指导,促进课程实施的整合与协调。
评价
研究
制定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研评价指标,定期对学校教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估与研讨,肯定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对学校提出改进建设;定期对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对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以课标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命题研究,发挥考试命题对教学活动的正确导向作用;积极进行考试改革的研究,探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验收标准
研修规划
对学校教师队伍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不同阶段的现实问题有调研分析和反思;有促进本校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计划、措施和目标。
组织建设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校级领导参与、指导校本教研的制度或要求;成立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小学单轨可只设学科组);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具体措施。
制度建设
制定校本学习制度,把理论学习、学科专业学习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建立教学研究制度,教师每周不少于3小时的教学研究活动时间列入教学计划;建立教师自我反思、交流制度,使教师的自我反思成为自我诊断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建立教师“校本教研”管理、评价机制,把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和教研水平提高作为教师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
教研活动
依托学校备课组或教研组,加大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三维目标、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把提高每一位教师教学设计、教学预设能力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内容;选择典型内容通过现场观摩或视频课例,对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三维目标落实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后研究;与县(市)、区教研部门及其他学校合作,对新课程实施中带有普通性的重点、难点等主要问题进行连环跟进研究。
教研文化
形成了“教、学、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机制和开放、务实的校本教研氛围,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重要活动;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已成为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和教学研究活动的特点;热爱学习、自我反思、主动与他人交流、同伴互助已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文化。
校本评价
把教师教学评价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评价推进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化;加大对备课组、教研组教研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研究,了解不同教师成长的不同需求和不同阶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内容、改进活动方式;加强学科知识技能考查的命题研究,发挥考试结果对改进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验收标准
管理机制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共识,并被作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策略,纳入常规学校教学管理;教研机构实现了职能转变、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形成了“自上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新机制。
行动研究
总结并形成了有本地特色的、因地制宜的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结对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经验,有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有充分的事例说明新型教研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激发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内驱力,教研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成长
各中小学培养出了学科带头人,并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着活动组织、专业引领作用;课堂教学和课的反思、成绩考查反映出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和实施新课程能力的提高。
文字成果
项目研究报告能反映出本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收入文集的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案例等,反映出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四)聚焦课堂教学,强化课前常态研究
为什么强调课前研究?
●教师说:不知道怎么教了。校本教研要帮助教师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教师说:我上了一次(或听了别人)课后,对教材的理解加深了。
这是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后的积极体验。但是,存在的现实问题是许多课反映出的问题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理性的思考是不能拿学生做试验品(对一个班的学生来讲只能学一次)。
共识:阵地前移——由课后研讨移到课前研究。把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前,给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校本教研制度下备课组主要研究教材和教学设计的问题。
1、课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⑴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什么,有没有变化。
●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是什么。(要研究每一句话,语文的课后问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是什么,有没有变化。
⑵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预测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已有的知识基础
●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
●认知水平与学习新知的需要
●学习难点和问题预测
⑶丰富、补充、整合课程资源,创造性用教材。
●知识与技能训练的需要(补充)
●本地及校内外可利用的素材(丰富)
●教材内容现实化、活动化、过程化(整合、优化)
⑷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现实性、真实性、必要性、科学性、实效性、适度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补充课程资源,“活化”课程内容,展示知识发展过程,改变学习方式。
⑸确定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活动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接受学习(学习方式)
新课程不是一概排斥接受学习,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⑹设计开放的教学方案,对教学过程做充分的预设。
●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的教学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现思想,关注目标。
●对教学组织语言、过渡导语进行预设
●对课堂提问作自答式预测,并对答理的方式进行预设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课堂调控作充分的预设
●对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做出预设
●对课堂板书进行设计
2、课前研究的组织与形式。课前研究以学校(联片)备课组活动为组织形式,利用每周3小时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提前一周对每节课进行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改变研究的方式和内容。
●分工合作
●自主与交流
●借助现有资料
(五)多种方式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后研究
“课前研究”是为上好每一节课所做的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的操作性怎么样?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是更值的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课堂观察和课后研讨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1、课堂观察。有两大视角:教师、学生(重点谈教师6个方面)
⑴教态语言。亲切大方、自然和谐、启发性、感染力、规范性
⑵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的主要体现
●提问类型:
管理性问题;完成了吗?做对了吗?您同意吗?
记忆性问题;学过哪些知识?谁来背诵一下?
展示性问题;谁想把自己的做法交流一下?
推理性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创造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
●提问方式:
提问前,先点名;
提问后,任意指名回答;
提问后,举手者回答;
提问后,齐答;
提问后,叫未举手者回答;
提问后,教师答。
●回答时间:
提问后,没有停顿或时间太短;
提问后,时间过长;
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
提问后,耐心等待几秒
●回答结果:规范回答;
用自己语言回答;
不完整地回答;
答非所问;
无回答。
●理答方式: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
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自己代答;
修正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
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⑶课堂调控。能否按照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能否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关注教学方式与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相信学生——放得开
●及时引导——收复拢
●固势利导  利用课堂形成资源,创新教学活动
⑷学习环境。
●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是否给学生充分的、适当的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充分的、适当的——需要的、合适的、有效的。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经众,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经历再认知的过程。
⑸过程评价。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是保证课堂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激励评价——公平性、全面性、独特性  成功性
●调控评价——发挥过程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作用。评价语言导向关注学习目标,鼓励创新
⑹教学目标。看教师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否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水平。
注:观察学生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水平。
⑴知识技能目标。
⑵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程度、效果。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的提升。
2、课后研究(或反思6个方面)。
⑴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的适应性
⑵教学设计与课堂调控的实效性
⑶教学预设的差异性(问题及活动结果)
⑷“意外”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原因(无回答、答非所问)
⑸目标达到的程度及原因
⑹完善教学设计,制定改进行为
3、课堂观察和研讨的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后研究。
⑴集体观察研究。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组内教师进行分工,对一节课进行全面观察、记录,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⑵合作研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指定一、二名教师互相听课、记录课上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组内交流。
⑶自主研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自己按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并进行课后反思。(有条件的可以录制下来)
(六)合作开展“主题”研究
所谓“主题”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的现实问题,备课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依托校教研组、问题合作团队、校际间合作、教研机构专业指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策略,通过典型课例研究、连环跟进等进行深入研究。
主题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的产生来自于教学实际——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不能为了搞主题研究而定主题,也没有那么多主要问题)。
2、主题研究以合作团队研究为组织形式。(没必要每个教师教师研究主题)
3、主题研究要在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做重复的研究)。
4、主题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要选择典型的课例,认真进行课前的研究,要针对研究的主题做出特别的教学设计。
5、进行课堂观察,开展课后研讨。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6、研究进一步改进的方案,选择课例进行跟进研究。
我们的期望:以人为本,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要淡化形式化、约束性的要求,多一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使教师体验到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收获和乐趣,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愿意参与的职业生活的一部分。
实践校本教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推进新课程,让我们以极大的热情,积极的心态,走进校本教研,实践校本教研,奉献我们的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教研制度
小学教学管理案例及评析
立足课改,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几点认识
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中小学学校管理档案资料目录(D 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