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大俗人婉若水。
1
还有几天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春节,做什么都没了心情,只想等着过年。
孩子回老家后,我开始如饥似渴的找补自我,尤其是自我中最颓废、最世俗的那部分。
独处时,没有约束时,只想活得像个人,而不是伪装成一尊神。
与孩子分开的第一周,我病了一场。躺在床上一整天,直到天黑,没有力气起床。
也许上帝认为我需要休息,为我安排了一次感冒。
病好后一直浑浑噩噩,不跑步了,不更新文章了,更不关心孩子和老公。
这与我的初衷完全不符,我逼着二先生给我打鸡血,说点励志的话,你猜他说了什么?
我太开心听到他这样的回答了!他说:累了就休息。
是啊!累了就休息,我又不是没有明天的人。
偶尔会觉得浪费光阴,愧对父母。
可是我也知道:身体的感受不会出错,出错的永远是大脑的思维。
我感到累,感到信念的丧失,哪怕心里想着可以好好跑步了、可以好好加班了、可以好好写文章了……身体也是瘫软的。
不,我并不需要那些。上帝对我说,我需要休息。于是让我生病。
夜里也会想念孩子,憋不住了跟二先生诉说,刚一开口他就制止我,然后碎碎念如果他们在会有多烦,但是他也想孩子们。
于是想做点什么,假装忘了他们。
可习惯是忘不掉的,五点的时候还是想着去幼儿园;睡前想收拾玩具,发现房间干干净净的,它们整整齐齐的躺在那好几天没人动了。
与二蛋视频的时候他哭了,哭喊着妈妈。哭完又笑着跑开去玩了。
与虎头视频的时候问他姥姥家好不好?他说不好,你们回来才好。
明明每天看动画片、去游乐场、买玩具,还要说不好。
我好羡慕他们的诚实。
他们都想念我,但他们不会假装不想念,想的时候就哭一哭、说一说,玩起来就抛到脑后了。
我想起那几句歌词:
借我说得出口的铮铮誓言……借我悲怆的动容与哭喊……借我笑颜灿烂如春天……
这些,我的孩子们都有。
我剖开自己的真实:我想念他们,但此刻并不想见到他们。
我需要独处,并且在独处的时候想念。
当我正视自己想念的心情与不想见的事实时,我就不再矛盾了。
理智告诉我说,这是矛盾的,但我毫不费力就把他们和谐统一在自己身上。
犹如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事实上,这样的心灵,才是人类的心灵。
认真的去想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他们也在想我,突然觉得好幸福。
我们的想念连城一条线,超越了时空、抹去了一天的疲累、抹去了日常的纷纷扰扰和鸡毛蒜皮的争吵,只是安然夜空中纯洁的存在,犹如一颗月亮。
我们互相想念比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却心不在焉还要美妙。
认真的想了他们一次,我便可以开始缓慢的弥补自己。
2
我不看心理励志类的书籍了,我开始看小说;我不用限制孩子们看动画片了,而是每天熬夜看电影。
我看了《长津湖》、《我们的父辈》、《辛德勒名单》、和《美丽人生》。
他们都与二战有关。二先生总笑话我中学历史学了个寂寞。
上班以后听了yuan teng 飞老师讲二战,后来这些音视频都被禁了。
前段时间看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书《生命的意义》,对集中营里的生活又有了一些了解。
他说,集中营里最危险的可能不是德国士兵,而是大囚头,但即便是变态的大囚头,也有对症的方式去和他交往。
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让人类互相残杀,又是什么让人类互相原谅?
我很想通过这些高分影片拨开战争的迷雾。
《长津湖》广受好评,我准备了一卷卫生纸,然而并没有用得上。
我还是喜欢看国外的影片。
我给二先生讲我粗浅的理解,讲到莫名其妙的哽咽。
我说,我们国家拍战争片,喜欢把大人物搬出来,比如《长津湖》里毛 主 席撂下一句话: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啊?
一句话,把发动战争的理由讲的铿锵有力。
这就是那些年轻孩子献出一条条鲜活生命的绝美理由。
朝鲜战争,过去的事,没有对错,更没有后悔,我们别无选择,不要反思,向前看。
亚洲人喜欢这样。虽然我并不相信别无选择的借口,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有选择,战争,就是我们的选择。
日 本DAO 国粉饰历史,TIAN 皇绝对正确;父母可以为你忍辱负重,但永远不会对孩子道歉;华沙一跪的诚意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的民族里。
我现在越来越理解:这是每个民族、每个时代的性格。
谁都会犯错,谁都不完美,一个人如是,一个民族如是,一个国家如是。
但不是谁都会认错。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多:勤劳勇敢、机智团结、谦虚有礼、宽容大度、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但是,我们从来不认错,尤其是对子民、对晚辈、对下级。
真诚、勇敢的认错,从来不存在于我们的字典里。
学着去原谅一个不认错的人,是时候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功课了。
《我们的父辈》是德国人导演的,一个主动发起战争的战败国,如何反思这段历史?
它没有讲发动战争的官方理由:一战后殖民地分配不均,是教科书上的解释;希特勒有他自己的打算,可他千错万错也是人民选出来的领袖。它把普通人物的形象描写的鲜活而伟大。
五个德国年轻人有的只不过是满腔的“报国热情”,这是当时整个德国的现状。
青春在手里,胜利在眼前,他们只需要一伸手,就能够到。
五个年轻人在战前约好,圣诞节前结束战斗,荣归故里,五人重聚,继续把酒言欢。
可最后只有3个人活着回来,彼此之间的感情变得很复杂,曾经在战场上互相欺骗过、互相用枪口指着对方,旧地重逢时,已然不是当初那个少年。
战争的枪炮声停止了,留给人们心灵的撞击却是永恒的。
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他们一定也会反思当年狂妄的爱国热情究竟是不是笑话。
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导演不需设计跌宕起伏的剧情,战争形势的千变万化和扑朔迷离直接引领了剧情的发展。
个人的选择,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发挥作用,是我最关心的地方。
有人会怀疑,真的有作用吗?我可以无比肯定的回答:有。
正是无数个个人选择,造成了今天的历史。战争会暴露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但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哪怕结局让人悲伤,但是至少我们永远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有权选择现在、此时此刻这个状态下如何活着,或者如何死去。
我们可以选择告发还是原谅,杀人还是被杀,遵循自己的心还是墨守上级的命令。
所有的一切,都是艰难的选择,我们只是不想选择,所以我们说别无选择。
时代造就英雄,这些英雄一定都做出了艰难而主动的选择。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或许根本没有规则可言,战况扑朔迷离,规则永远在变,我们能遵守的,只有自己的心。
影片里的德国中尉收到上级的命令,在秘密枪毙敌军俘虏之后,被士兵灵魂拷问:谁知道我们被俘后他们会不会这样对我?没准他们是来向我们学习的。
有没有人知道重要吗?上帝都知道。
《辛德勒名单》也是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很老的黑白片,我居然看完了。
它有着十足的美国价值观,我甚至觉得辛德勒这个人就是美国对自己国家的隐喻。
美国在二战时大发战争财,成为世界首富;辛德勒也在影片中开了一家自己的工厂,雇佣了聪明的犹太人会计兼秘书,同时也雇佣了一大批吃苦耐劳的犹太工人。
辛德勒爱金钱,爱美色,尤其爱虚荣,爱的如此袒露无疑,不瞒着所有人。这是人性,真实的人性。
他只想雇佣一批有用的工人来为他生产军用物资,那些人从集中营里出来进入他的工厂,像从地狱进入避难所,他们像信上帝一样依赖董事长、崇拜董事长。辛德勒的工厂犹如二战时的美国,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
工厂是一个有规则的地方:只要你会操作机器,能生产出锅碗瓢盆,你就能活着。他没有民族仇恨,只爱世俗的金钱、美色和虚荣,激动时会当众亲吻一个犹太女孩。
他赚了许多钱,一辈子也花不完,他计划衣锦还乡。但是在战争快要结束时,纳粹党对犹太人的屠杀更为疯狂,所有的犯人将被转移、杀害。他用毕生财富贿赂德国人,买下了工厂的2100条人命,那些被他连夜打在名单上要买走的囚犯,成为载入史册的“辛德勒名单”。
随后,前线吃紧,他的工厂不再生产生活物资,而是被命令生产枪炮,可这些犹太人根本不会,他们的产品都从合格线被打了回来,于是辛德勒继续贿赂上层,直到将近破产,对这些犹太人的生命,能保护一天是一天。
非常欣赏辛德勒的一句话:权利是用来赦免他人的,而不是用来滥杀无辜的。
我喜欢人性的真实,胜过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信仰。
战争能让凡夫俗子变成汉奸小人,也能将他们造就成英雄伟人。
战后,辛德勒做了几次生意都失败了。但千千万万的犹太人民记住了他。
美国,也是这样强大起来。二战后的美国成为财富与自由的象征。不知它是否能坚守正义的初衷。
在这些写实电影的对比之下,《美丽人生》显得浪漫而温情,它是生性浪漫的意大利人导演的作品。
虽然意大利在二战时也是法西斯国家,但墨索里尼的作战力不敢恭维(别的军队随军带粮草,意大利士兵随军必带啤酒)。
我至今没有搞懂,主人公所在的集中营在哪里,为什么那里的士兵都说德语。(难道这点小事也要麻烦希特勒?)
影片很少突出特别残忍的画面,即使有也被温情的父爱所融化。
在困苦的环境中,拥有幽默感,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素养。
这位犹太父亲把游戏力的育儿大法用到了极致,用到了生命的尽头。即使是赴死,也是雄赳赳气昂昂。因为他知道儿子在看他,这是一场游戏,他要让儿子确信。
而他的妻子朵拉,千真万确是个富家小姐,天真、纯洁、诚实、坚定,信仰爱情。
她没有犹太血统,本不需要进集中营,却非要跟随丈夫和儿子上同一辆押送火车。
如果她能克制住自己,听从军官的建议,回家,也许可以动用自己的关系帮助狱中的父子。她那聪慧过人的丈夫也不用在解放前夜藏好儿子后又去女犯人队伍里找她,更不会因此送命。
很多人佩服朵拉的忠贞不渝,但是在乱世中生存,不拥有过人的隐忍之心,只能成为被摧残的美丽花朵。
如果要做花朵,愿你成为金子打造的玫瑰,不再受制于娇嫩的花瓣。
愿你经得住生活的打磨。
新的一年,我想继续做个俗人,爱具体的人,不爱虚幻的人;爱生活,不爱生活的意义;爱金钱、爱美色、更爱正义和善良。
点赞美三代
转发富一生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