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快点,快点,快点!”拖拉的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应该是困扰很多家长,让很多家长抓狂不已的老大难问题,我说得没错吧?

       这不,一个家长就为此愁眉不展:

      “我的孩子吃饭很拖拉,做其他其他事情也都是磨磨蹭蹭的。吃个饭能吃一个多小时,不停地催他也没用,要是不催他,更不得了。催得不耐烦了,就忍不住发火,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对于孩子拖拉,有一些知识我们必须要了解,才能对症下药。

01

拖拉,源于规则意识不强


       拖拉,其根源是规则意识不强,或者说根本没有规则概念。

       所谓的规则,用简单通俗的理解就是:遵守双方的约定,按照约定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显然,对于拖拉的孩子而言,规则形同虚设。

       约定好的时间,答应好的事情,说完就忘,或者自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拖着,拖到天荒地老,不了了之。

        为何这些孩子会规则意识不强呢?

       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他们的拖拉有后果吗?以这个家长提问中的吃饭为例,孩子吃饭拖拉会有后果吗?对他的生活会有影响吗?他会因此挨饿吗?会因此失去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吗?会因此被减少下楼玩耍的时间吗?

        据我所知,基本都不会有。

       拿挨饿来说,现在这个年代,要想狠下心来去饿孩子一顿,是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受力的。

       首先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又不是没吃的,还不给孩子吃饱,这么狠心的爹娘。”“管孩子有很多方法,饿着孩子就是体罚。”

       其次,还有与老人家的巨大思想碰撞,在老人的眼中,最害怕的就是孩子没吃饱。于是,不时上演一幕幕捉迷藏时的喂饭大戏:追着喂,哄着喂,骂着喂,一边看电视一边喂,满屋子跑着喂……让孩子体会饥饿的感觉?难!

       除此之外,还有万千美味的零食等着孩子,想方设法做各种辅食给孩子补充营养……我们对孩子饥饿的恐惧和担忧,远胜于孩子自己对饥饿的担忧。

       因此,拖拖拉拉地吃饭会有后果吗?唯一的后果大概就是爸爸妈妈生气起来,挨一顿骂,流着眼泪把饭吃完。

       他会因此怕父母,怕吃饭,他会将挨骂与吃饭联系起来,却唯一无法理解挨骂与拖拉之间的关系。

02

不断威胁,后果却从未降临


       对于拖拉的孩子,家长惯常使用的话语方式是什么呢?是威胁。

       “你再不快点吃我就把碗收了,不给你吃了!”“你在不出门,我就开车走了,迟到了活该!”“你再不快点,我就不管你了!”……

       却都是站在原地不断重复着这些威胁,从未真正地实行过。

       孩子从未挨过饿,也从未真正因为迟到被惩罚,父母也不可能真正地不管他们,真的放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

         我们总是把口头上的事实,当成孩子真正体验的事实,以为说给孩子听了,孩子就你能真正害怕,就能有切身感受。

          过于依赖语言的教育,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真的饿几顿,他才知道,原来饥饿的感觉是真的这么难受,胃里空空的,饿得没有力起,饿得心慌的感觉原来是这样的。巨大的冲击,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知道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

        说一百次“你再不起床我就开车走了,我就不送你了,迟到了自己挨罚!”都比不上一次真正开车走,孩子真正体验迟到,体验挨批评的滋味来得真切。

     威胁也好、恐吓也罢,始终都更像是家长虚造出来的后果,不真实,不贴切,看不见,也不摸不着,自然,也就是听听就算了。

       真实世界的游戏规则到底是怎么样的?不遵守规则的后果究竟是什么,在恰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去试试看,去挨一下饿,受一下累。

03

无法坚持,无法统一阵线


       无法坚持,无法达成统一阵线,是孩子规则意识差的首要原因。

       我们仍然以吃饭这件事情为例。很多家长会尝试规定孩子:“在规定的时间不吃完,我就收碗,你就没得吃,自己饿着。”

        如此实行了几次,立刻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阻碍。

       不忍心。看到孩子仰着天真的脸,可怜巴巴地望着你,甚至饿到没精打采、病怏怏的样子,立马心疼起来。安慰自己:“一两次给他吃也没事吧?”如此规则便逐渐土崩瓦解。

        孩子一旦发现规则是可以突破的,是自己可以想到办法扭转局面的,便会乐此不疲。撒泼打滚,扮萌扮可怜,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洞察力和小心机。

       孩子可能无法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其中的原理,却是在实践中将其中精神无限发扬光大的。

       无法统一阵线。一个家长主张“公事公办”,严格执行规则,家里其他人不忍心,想方设法给孩子找吃的,偷偷的,明目张胆地给孩子吃。

        简而言之,一个团队中有无数“猪队友”,能打赢胜仗吗?根本不可能。

      规则的实行最忌讳家人意见不一致:妈妈说不能吃,爸爸说可以吃;爸爸妈妈说不能吃,爷爷奶奶偷偷给孩子吃……那所谓的规则,也就成了口头上的过过嘴瘾的空话,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威慑力。

       所有的规则,对于孩子而言都一定是不舒服的,每个人能都希望随心所欲最畅快,更何况是孩子。之所以要制定规则,要让孩子遵守规则,是为他适应社会打基础,要让他知道上学不能迟到,上班必须按时打卡,规定的任务必须在约定的时间能完成……不然,会影响其他人的安排和时间,会影响整体的工作进度,会无法融入社会,无法获得生存机会。

       但是孩子的小脑袋无法理解这些,需要家长以行为约束的方式让其逐步接受,逐步执行。

        过程中的抗拒、冲突,都在所难免,考验的就是家长的坚持性和配合的一致程度。

04

拖拉的孩子+焦虑父母


        前面我们谈到大部分拖拉的孩子都不用承担拖拉的后果和责任。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后果和责任都到哪里去了呢?世界的能量永远是平衡的,总要有人来接手,来承担,事情才能被圆满解决。

          拖拉的孩子和焦虑的父母,是最佳搭档。用通俗的话说,一个急性子的父母背后,永远跟着慢性子的孩子,天塌下来都只是抬抬眼睛。

         焦虑的父母,不停地催,不断地催,淡定地孩子缓缓地收拾,慢慢地走路,心安理得地赖床……他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直结伴出行。

        家长描绘着拖拉的可怕后果:“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吃快点,快点吃,别东张西望,不吃我就倒了!”“快点!快点!快点!所有人都等着你一个人!”孩子一边不耐烦地答应:“知道了!”一边继续慢条斯理地穿衣服、照镜子。彷佛家长所描绘的后果完全跟自己无关,自己所在的世界时间是静止的,不曾流逝。

       我曾听一个家长跟我描绘他们家里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的情景。每天早晨,一到必须叫孩子起床的时刻,便如临大敌,准备好家中所有能够敲得响的东西,锅碗瓢盆,不锈钢材质的为最佳,敲起来最响。

       夫妻俩摆开架势,在预定的起床时间前半个小时,便开始忙碌起来:锣鼓喧天,锅碗齐名,好不热闹,吵得家里的狗也跟着“汪汪”地狂吠起来。不知道地肯定的人大约以为这家人天天办喜事呢!

       即便动用到如此阵仗,仍然是有时候能叫起来,有时候孩子彷佛被梦抓住,与现实世界完全脱离了联系。叫不起来的时候,爸妈会忙着做另一件事:编理由跟老师请假,什么发烧啦,生病啦,家里出事啦……各展其才。

       我很好奇:“他自己不起来,迟到了,老师该惩罚,该批评就批评,干嘛要编理由跟老师请假呢?”父母连忙解释:“不行。他这个人自尊心很强,老师批评他到时又受了刺激。而且我们也不希望老师对他有不好的印象。

       我惊叹于这个孩子的精明:他就这么躺着,什么都不用做,父母就帮他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焦虑的父母,总是坐不住,总是习惯跑到孩子的前面,帮孩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帮孩子该着急的问题都着急了,帮孩子该操心的事情都操心了。孩子呢?慢条斯理,轻松“躺赢”。

       久而久之,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责任是自己的,应该自己承担,他没有责任,一切都是父母的责任。看,父母不正忙着处理吗?

       所有的催促,大可以当耳旁风,更可以被催得烦了,抱怨起来,烦躁起来,干脆把父母轰出房间。

        这是一种天塌下来也有父母顶着的组合,何来着急,何来时间观念,何来规则意识?

05

小心给孩子贴上拖拉的标签


          我听过一些孩子会这样评价自己:

          “我出门就是慢。”

         “我做事就是拖拖拉拉的,我也没办法。”

        “我就是睡觉会睡过头,起不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也想做事快一点,但就是快不起来,真是郁闷。”

            ……

       在他们心目中,拖拉已经变成一个长入他们血肉的标签,撕都撕不下来,他们似乎也心安理得的接受,心安理得地继续拖拉。

        另一方面又在内心里否定自己,过多的否定和自我挫败,让他们没有动力改变和突破。

       这个世界上有谁是天生拖拉的吗?我一直对此持怀疑态度,人的处事风格,更多的还是后天选择的结果。

        但如果父母坚定地相信,拖拉是刻进自己孩子骨子里的,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特质便真的会深入骨髓,难以改变。

       我记得有个家长坚信不疑地跟我说过:“我的孩子就是起不了床的,你不叫她,十个闹钟都闹不醒她。”我纳闷起来:难道孩子的身体构造跟别人不一样?她拥有“起不了床”体质?

       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夫妻俩天天坚持职责,负责把孩子弄起床,甚至孩子不起床,家长也干脆请假不上班:“我要是走了,她一定会睡一天。”

      孩子也信誓旦旦:“我真的起不了床,我也没办法。”由此,一家人共同达成了一个“不可能事件”的协定,共同维护着,孩子也就心安理得地变成“起不了床”孩子。

        很多时候,标签不只是贴在了孩子的身上,还贴在了家长的心里,如此,谈何改变呢?怎么可能改变呢?

            父母偶尔也偷下懒,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相信孩子的可变性——孩子拖拉,必将不再是难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大育儿观念错误 你中枪了吗?
详情页面
【话题】:你们家给孩子立规矩吗?
五种儿童情感培养需谨慎
为人父母,是怎样一步步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